海拔高度换算公式

合集下载

海拔高程换算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淞高程基准—1.763 (米)[南海]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 0.161 (米)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 0.19 (米)1956年黄海高程”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0.029 (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淞高程基准—1.688 (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0.586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淞高程基准—1.717 (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 0.557 (米)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 1956年黄海高程”、“ 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淞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 . “ 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 —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 =“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 0.029 (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淞高程基准”—1.688 (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 0.586 (米)2 .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 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 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海拔高度怎么计算

海拔高度怎么计算

编号:________________ 海拔高度怎么计算海拔高度怎么计算海拔高度也称绝对高度,就是某地与海平面的高度差,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

海拔是怎么计算的先选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观察,取常年平均位为基准海平面(海拔0米)。

据此埋设基准点。

我国现在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

由此海拔标高就利用精密布置、测量、计算得出的水准网就可以将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统一。

为获得精确的高度,要用各级精度的水准仪或是精确修正过的GPS高程测量。

差一些的还可以用三角测量法。

气压计法是用于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声波是测较深的海湖深度的。

无论怎么测,都要利用前面说的水准网做为参考,是一个相对的高度。

如要测珠峰高度,一直以来的做法就是先通过漫长的水准网和水准线路将标高引到喜马拉雅山下,登山队员在山顶插标志,用三角函数计算而得,所以会有50厘米的中误差(也就是精确到1米范围内的样子吧)。

当前测珠峰高程大多使用GPS测高,精度会有提高海拔高度水平原点不同的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是不一样的,如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侧海平面比大西洋侧海平面高20厘米。

中国大陆:海拔采用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基准面(零高程面)。

台湾:以基隆港东岸设置“台湾水平原点”作为测量基准点。

日本:以东京湾的平均海面作为基准,实际测量的基准点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旧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国会前庭的“日本水平原点”。

英国:1915年5月至1921年4月英国西南岸康沃尔郡纽林的平均海面“Ordnance Datum Newlyn”。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平均海面“Normaal Amsterdams Peil”。

海拔高度测量方法计算标准通常以平均海平面做标准来计算,是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铅直距离。

海拔的起点叫海拔零点或水准零点是某一滨海地点的平均海水面。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计算公式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计算公式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计算公式大气压力梯度方程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重力加速度来推导。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表示气体的压力,V表示气体的体积,n表示气体的摩尔数,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气体的温度。

另外,我们知道气体的压力与其密度直接相关。

密度可以表示为:ρ=m/V其中,ρ表示气体的密度,m表示气体的质量,V表示气体的体积。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密度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P=ρRT现在我们考虑海拔高度对大气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压强会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较低的海拔高度,上方的大气重量会对下方的气体产生较大的压力。

而随着海拔的升高,上方的大气重量减小,因此压力也会减小。

为了表达大气压力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引入压力梯度。

压力梯度表示在垂直方向上单位距离内的压力变化。

假设压力梯度为dp/dh,其中p表示压力,h表示高度。

根据物理学定律,压力梯度与重力场的作用呈正比,即:dp/dh = -ρg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

代入前面推导出的P=ρRT公式,我们可以得到:dp/dh = -Pg/RT我们可以把这个微分方程进行求解,从而得到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被称为大气压力与高度的指数函数关系,也称为大气压力高度公式。

P=P₀*(1-L*h/T₀)^(gM/RL)其中,P₀表示参考海平面处的大气压力,L表示温度下降率,h表示海拔高度,T₀表示参考温度,M表示大气的平均分子量,R表示气体常数。

这个公式使用了各种常数和参数,这些参数的确切数值取决于所考虑的大气条件和位置。

但是,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值,我们可以将这个公式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计算。

总结起来,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大气压力梯度方程得到。

这个方程给出了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

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值,我们可以将这个公式应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计算。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关系公式推导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关系公式推导

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关系公式推导海拔高度是指点位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

随着海拔的增加,温度、密度和大气压都会发生变化。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大气压与温度和密度有关。

PV=nRT其中,P表示压力,V表示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温度。

此方程表明,在一定温度和物质有限的情况下,压力与体积呈正比。

现在,我们开始推导大气压与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步骤1:假设在一些高度上方有一小段厚度为dz的大气层,其压力为P。

这个大气层的上表面与下一个小段厚度为dz的大气层的下表面之间存在一个平衡。

步骤2:根据大气压力的传递原理,上表面的压力P可以分解为P+dP,其中dP为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存在的压力差。

步骤3: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可以得到dP = -ρgdz,其中ρ表示大气层的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dz表示大气层的厚度。

步骤4:将dP = -ρgdz代入P + dP,可以得到P + (-ρgdz) = P,即P = P + ρgdz。

步骤5:将压力表示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P=F/A,其中F表示单位面积上的力,A表示面积。

并假设在上表面施加一个力F,下表面施加一个力F+dF。

步骤6:假设单位面积上的质量为m,则F = mg,其中m = ρAdz,g 表示重力加速度。

将F = mg代入F + dF,得到mg + dF。

步骤7: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其中a表示加速度。

将F = ma 代入mg + dF,得到mg + dF = ma。

步骤8:根据动力学定律mg + dF = ma,可以得到mg - ma = -dF,即mg - ma = -d(mg),即mg - ma = -mgdm。

步骤9:将dP = -ρgdz代入mg - ma = -mgdm,可以得到ρgdz - ρg(dz/ds)ds = -ρgdz,其中s表示海拔高度。

步骤10:化简得,dz/ds = -1,即dz = -ds。

最大高差公式地理

最大高差公式地理

最大高差公式地理在咱们的地理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最大高差公式。

这玩意儿看似有点复杂,其实搞明白了还挺简单有趣的。

先来说说啥是高差。

比如说,咱们爬山的时候,从山脚下到山顶,这中间的垂直高度变化,就是高差。

那最大高差呢,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最高处和最低处的垂直高度差啦。

最大高差公式是:最大高差 = 最高海拔 - 最低海拔。

这公式看着简单吧?可别小瞧它,用处大着呢!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野外探险。

那地方是一片连绵的小山丘,我们带着地图和指南针,兴致勃勃地就出发了。

走着走着,我们就想搞清楚这片区域的最大高差到底有多少。

于是,我们开始对照地图上标注的海拔高度,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看。

这时候问题来了,有的地方标注得不是很清楚,可把我们给难住了。

但咱不能放弃呀,我们就开始四处找比较明显的地标,像突出的山峰和深陷的山谷。

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个比较靠谱的点,然后根据地图上的海拔数据,开始计算最大高差。

算的时候也是状况百出,一会儿这个数字记错了,一会儿那个计算出错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算出来了。

那种成就感,真的是没法形容!咱们再回到这个公式上来。

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

有时候,地图可能会有误差,或者我们测量的方法不太对,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比如说在一些山区,地形特别复杂,要准确测量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可不容易。

这就需要我们多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

可能要爬上高高的山峰,或者下到深深的谷底去测量。

而且,在考试中,最大高差公式也经常出现。

题目可能会给你一个区域的等高线图,让你计算最大高差。

这时候,就得认真看清楚图上的等高距,别粗心大意算错了。

总的来说,最大高差公式虽然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好,还得多多练习,多结合实际情况去思考。

就像我们那次野外探险一样,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公式的用处和魅力。

希望大家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都能把这个公式吃得透透的,让地理知识成为我们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

中考地理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中考地理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

中考地理超全地理计算公式整理地理计算在中考地理考试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整理,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海拔高度计算公式:海拔高度=参考点高度+气压高度-大气改正其中,参考点高度是指参与测量的高点到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气压高度是指其中一点的气压和平均气压之差;大气改正是指由于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2.重心位置计算公式:重心位置=Σ(部分质量×部分质心位置)/总质量其中,部分质量是指物体或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质量;部分质心位置是指物体或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质心相对于一些参考方向的距离;总质量是物体或区域的全部质量。

3.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其中,质量是物体的质量;体积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4.日照时间计算公式:日照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其中,日出时间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间;日落时间是指太阳从地平线下降的时间。

5.速度计算公式:速度=距离/时间其中,距离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长度;时间是物体移动所花费的时间。

6.规模计算公式:规模=实际长度/地图长度其中,实际长度是指实际距离;地图长度是指地图上的距离。

7.海拔改正公式:海拔改正=观测海拔-基准海拔其中,观测海拔是指通过测量手段得到的海拔高度;基准海拔是指海拔的参考点。

8.摄氏度和华氏度转换公式:摄氏度=(华氏度-32)×5/9华氏度=(摄氏度×9/5)+329.时间换算公式:1年=365天1季度=3个月=90天1月=30天1周=7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地理计算公式,希望对大家的地理备考有所帮助。

复习时一定要理解公式的意义和应用场景,并学会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祝大家考试顺利!。

海拔高程换算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

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

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

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2.“1985国家高程基准”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海拔与大气密度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

海拔与大气密度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

海拔高度与大气密度和温度间的换算关系1根据大气压力和空气密度计算公式,以及空气湿度经验公式,可得出大气压、空气密度、湿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注:标准状态下大气压力为1,相对空气密度为1,绝对湿度为11g/m0从表中可以看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相对大气压力大约降低12%,空气密度降低约10%,绝对湿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绝对湿度是指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用mg/L或g/m3表示;相对湿度是指绝对湿度与该温度饱和状态水蒸气含量之比用百分数表达。

2、空气温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在无热源、无遮护的情况下,空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

一般研究所采集的温度与海从表中可以看出:空气温度在一般情况下,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m,最高温度会降低5C,平均温度也会降低5C。

大气密度(atmosphericdensity )单位容积的大气质量。

空气密度在标准状况( 0°C( 273k),101KPa)下为1.293g L-1 o空气的密度大小与气温等因素有关,我们一般采用的空气密度是指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1.297kg/m3).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由经验公式P=P0( 1-0.02257h ) 5.256 (kPa)式中h —海拔高度(kn).用上面公式,算出压力,然后根据密度二P*29/(8314*T),其中P的单位是帕,T的单位是K,通常也就是273.15+t不同温度下干空气算公式:空气密度=1.293(实际压力/标准物理大气压)*(273/实际绝对温度),绝对温度=+273 通常情况下,即30摄氏度时,取1.165KG/M3-60摄氏度时,取1.65KG/M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