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体制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研究

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研究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NO.2 2019第2期2019年【理论探讨】陕甘宁边区的政治体制研究朱海霞(延安大学陕西延安714000)摘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的落脚点,也是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抗0战争的总后方,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中国共产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华民国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和廉正政治的典范,作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把它视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为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对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政治;体制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识码:A一、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历史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内较偏西北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原为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之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后,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也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所在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据国共两党的协议,1937年9月决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宣告成立。

1947年3月18日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8年3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东渡黄河,迁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4月21日收复延安,此时陕甘宁边区建制依旧存在,但已被蒋介石政府已经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自然也认定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存在为非法。

1949年10月1日,中文章编号:(2019)02-03-05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的建置撤消,1950年1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共历时12年又4个月。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任务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明确的赋予陕甘宁边区的任务是:“进行切实的抗战动员,民主政治的建设,文化教育工作的普及,增进国防与民生的经济建设,肃清土匪汉奸,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全国起模范的与推动的作用。

试析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试析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

试析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作者:王鹏程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06期[摘要]陕甘宁边区是重要的红色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7年9月成立,其后存续13年时间。

作为地方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执政期间,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主,官员真正的廉洁奉公,经济发展也步入了稳步阶段。

特别是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种种政策堪称是历代政府的楷模。

因此,探讨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经验[作者简介]王鹏程(1990-),男,汉,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6-0019-02一、、引言陕甘宁边区政府历经13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共有4届领导班子。

在这十数年时间里,陕甘宁边区政府一直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并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策略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民主政治政策通过研究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民主政治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人民民主政权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的发祥地。

正是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存在,才使得当地人民拥有了参与政治的权利。

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权利,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三三制”,使当地人民获得了平等、普遍、直接的选举权利。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建设政权时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当地人民拥有监督政府和各级干部的权力,同时也可以对干部的任免和干部工作情况的调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政府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的所有官员都由人民普选,而且在任职期间可以随时被撤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1937年,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了各级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计划,并有组织地开展文化建设。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194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三三制”的建政原则。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通过了5月1日公布的包含有“三三制”原则的施政纲领,简称“五一施政纲领”。

纲领有几个方面的规定尤为引人注目。

一是关于“三三制”原则。

第五条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与党外进步人士以及中间派各占1/3。

这次参议会,就完全按照这个原则,选举了新的参议员和政府委员,在选出的 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只有6人,完全符合“三三制”的原则。

“三三制”原则把很多开明人士真正团结到一起。

开明绅士李鼎铭就是在这一政策感召下积极参政议政的。

他在这次参政会上提出的“精兵简政”的议案,得到毛泽东的重视,把它形成为政策,向全国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推广。

二是关于政治权利。

第六条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三是关于司法制度。

第七条规定,“改进司法制度”,“重证据不重口供”。

四是关于廉政。

第八条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同时实行俸以养廉原则”。

特别是“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更树立了共产党的威信,体现了从严治党的要求。

这一规定实行后,边区的贪污现象大为减少。

1940年,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审处的贪污案件为 644 起,1941 年下降为 153 起,到 1943 年,边区政务人员中的贪污腐化现象基本禁绝。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解放战争开始后被蒋介石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下辖地区:23县政府驻地:延安地理位臵:中国西北部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简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使陕北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

1937年9月6日,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后由高自立接任副主席、代主席、兼党团书记)。

辖23个县,人口约150万,首府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历史1934年11月,刘志丹、吴岱峰、习仲勋等领导的西北红军成立了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吴岱峰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5年1月,改称陕北省苏维埃政府。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成为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

1937年9月,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共中央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建为陕甘宁边区政府。

它是一个边区的自治性地方政府,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

1939年12月国民党胡宗南率兵进攻陕甘宁边区。

1947年3月,由甘肃省政府主席兼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所策划,并经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同意并授权,之后命令胡宗南调集39个旅、23万多人的部队进攻陕甘宁边区。

1947年3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共产党中央机关和部队,撤离延安。

从3月-8月,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军发动多次突袭性战役,其后国民党军退出陕甘宁地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要 内容是“ 工农 民主政 府改名 为中华民国特 区政 府” 并提 出 , “ 在特 区政府区域内 , 实施普选 的澈( ) 彻 底的民主制度” 1 。[5 1 9 在共产党的强烈要求和 “ —一 ” 八 三 上海抗战严重形势的逼迫
下 , 甘 宁 边 区政 府 于 9 6 陕 月 日成 立 。 紧 接着 ,0 1 日 , 民 1月 2 国 政府行政院第33 会议 正式通过决议 , 认陕甘宁边 区, 3次 承 并 直 属 行政 院领 导 , 延 安 等 2 个 县 为 边 区 管 辖 。 划 3
关键词 : 陕甘宁边 区参议会 ;三三制” 民主政治; “ ; 历史经验 ; 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 2 D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 7 o (0 2)5 0 1 — 3 1 0— 4 82 1 0— 0 4 0

陕甘宁边区参议 会成 立的历史 背景
的国民党临时全 国代表大会提议 , 要求认真讨论建立健全 民
中国共产党 历来就非常重视 民主政治建设 , 区参议会 边 是延安时期党在 陕甘 宁边 区局部 执政设 立的人民参政机构 。 作为党在抗 日根 据地 建立 的时 间较 早、 较为完善的 民主政治
制度 , 它是边 区人 民参 与国事管 理、 实现 当家作 主的主要组
织形式。
1 3年 底 , 95 中国共产 党率红 军结束长征 到陕北后 , 召开 瓦窑堡会议 , 确定 了抗 日民族统一 战线策略 , 开始 了由土地
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 初期 国民党执行 的是 片面抗 战路
线。在大敌 当前的危急形势下 , 国民党在政治 上虽然做 了一
些让步 , 但是 它没有也不 愿意从根本上放弃反共反 民主的专 制统治 , 然坚 持一党 专政 , 仍 既不 愿意给包括 共产党在 内的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①(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一政权组织(一)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

(二)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

(三)各级政府对各级代表会负责,各级代表对选举人负责。

(四)乡代表会即直接执行政务机关。

(五)人民对各级政权有检查、告发及随时建议之权,每届选举时则为大检查。

(六)各级代表会每届大会应检查上届大会决议执行的情况。

(七)各级政府人员,违反人民的决议或忽于职务者,应受到代表会议的斥责或罢免,乡村则由人民直接罢免之。

(八)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乡一年改选一次,县二年改选一次,边区三年改选一次。

(九)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二人民权利(一)人民为行使政治上各项自由权利,应受到政府的诱导与物质帮助。

(二)人民有免于经济上偏枯与贫困的权利。

保证方法,为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改善工人生活与提高劳动效率,大量发展经济建设,救济灾荒,抚养老弱贫困等。

(三)人民有免于愚昧及不健康的权利。

保证方法为免费的国民教育,免费的高等教育,优等生受到优待,普施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教育,发展卫生教育与医药设备。

(四)人民有武装自卫的权利。

办法为自卫军、民兵等。

(五)边区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

(六)妇女除有男子平等权利外,还应照顾妇女之特殊利益。

①该资料来源于广东商学院BLACKBOARD平台——宪法学精品课程(/show.aspx?id=294&cid=26)。

三司法(一)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

(二)除司法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有逮捕审讯的行为。

(三)人民有不论用任何方法控告失职的任何公务人员之权。

(四)对犯法人采用感化主义。

四经济(一)应保障耕者有其田,劳动者有职业,企业有发展的机会。

从特区到边区陕甘宁根据地区域名称的政治博弈与生成逻辑

从特区到边区陕甘宁根据地区域名称的政治博弈与生成逻辑

从特区到边区*——陕甘宁根据地区域名称的政治博弈与生成逻辑◎杨东*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资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01 - 1949) ”( 17ZDA198);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课领航学者项目(SZK20170102)① 江西省档案馆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 -73页。

② 相关论著可参见黄正林:《中共在陕甘宁边区执政问题 研究一一以抗日民主政权和“三三制”为中心》,《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9期;霍雅琴:《陕甘宁边区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17年;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 展1937 - 1945》,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1年。

内容提要“特区”与“边区”虽是抗战之前即已存在的区域之称,而“陕甘宁边区”无疑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政治行政存在,不过其区域名称则在“特区”与“边区”之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更名互替。

个中情由既有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有中 共自身的多重考量,与中共对政治体制的认知也有关系。

随着根据地区域范围的不断壮 大,陕甘宁边区的名实之争又成为抗战中后期国共两党政治博弈的焦点之争。

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生成,自当是中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但国民党的封锁包围却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中外人士络绎不绝,争相进入陕甘宁边区实地考察之后形成的大 量记述,不仅大大拓展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影响,为其继续存在和发展赢得了广阔的舆 论空间,同时也为中共的发展壮大赢得了难得的政治空间。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日根据地 国共合作 政治博弈〔中图分类号J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2019)03 - 0108 -11毛泽东在1928年10月,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 次代表大会起草《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这个决议时就指出,“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是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奇事”, 这些“小块红色政权之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 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①(一九四一年五月一日)为着进一步巩固边区,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之目的起见,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特于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举行选举之际,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总理遗嘱及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向我边区二百万人民提出如下之施政纲领,如共产党员当选为行政人员时,即将照此纲领坚决实施之。

(一)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战。

(二)坚持与边区境外友党、友军及全体人民的团结,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行为。

(三)提高边区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保障其物质供给,改善兵役制度及其他后方勤务的动员制度,增进军队与人民的亲密团结。

同时加强抗日自卫军、少先队的组织与训练,健全其领导系统。

(四)加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工作,彻底实施优抗条例,务使八路军及一切友军在边区的家属得到物质上的保障与精神上的安慰。

(五)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六)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除司法系统及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其职务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对任何人加以逮捕、审问或处罚,而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

(七)改进司法制度,坚决废止肉刑,重证据不重口供。

对于汉奸分子,除绝对坚决不愿改悔者外,不问其过去行为如何,一律施行宽大政策,争取感化转变,给以政治上与生活上之出路,不得加以杀害、侮辱、强迫自首或强迫其写悔过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 2 O 1 3 —0 7 —2 5
作者简介: 王 卫( 1 9 8 4 一) , 男, 甘肃会宁人 ,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员 , 中共党史硕士, 研究方向 : 陕北革命 史。
王 卫, 仲 溢: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 体制的历史沿革
・8 9・
( 东靖 边 ) 、 赤源 、 秀延 , 子 长、 瓦 窑堡市、 延川 、 延 水
府 是隶 属于 中华苏维 埃共 和国临 时 中央 政府 的地方

区苏维埃政府和庆北办事处。
2 、 陕北苏 区和 陕北省 苏维 埃政府 1 9 3 5年 1月 2 5 日, 陕北 工 农 兵 代 表 大 会 在 赤 源县 白庙 岔 召开 。大 会 成 立 了陕 北 省 苏维 埃 政 府 , 选 举 马 明方 为陕北 省 苏维埃 政府 主席 , 崔天 民 、 霍维 德 为 副 主席 。政 府 下设 秘 书处 、 土地 部 、 粮食 部 、 劳 动部 、 财 经部 、 经济部、 教 育部 、 保卫局、 贸 易局 。会
地, 并在苏雏埃制度下建立了根据地 内的地方行政组织体制。中共 中央和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 成 立 了苏维埃 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 对陕甘苏区的行政 区域和行政机构进行 了重新划分和设置。全面抗
战爆 发后 , 陕甘 宁边 区政 府成 立 , 政权 形 式向 民主共和 制 转 变, 边 区地 方行 政 组 织体 制也 依 照 国 民政府
会。1 9 3 5年 9月一 1 9 3 5年 1 1月 , 下辖西靖 边、 定
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 , 并完成 了对两块根据
地 的统一 , 从而 为 中共 中央 落 脚 陕北 和 中 国革命 迎
边、 安塞 、 赤安 、 廊( 富) 甘、 郎( 富) 西、 中宜 、 华 池 战
来新的转折奠定 了基础。1 9 3 4年 1 1 月和 1 9 3 5年 1 月分别成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北省苏维埃政
过程 。

察、 文化、 妇女等委员会。会上还成立了陕甘边革命
军 事委员 会 和赤 卫 军 指 挥部 , 成 立 了陕甘 边 苏 维埃 政 府保卫 大 队。 ¨ 1 9 3 4年 1 1月一 l 9 3 5年 2月 , 陕 甘 边 区苏 维 埃 政府 下辖赤 安县 、 华 池县 、 庆北县 3个直 属县 。1 9 3 5 年 4月一 l 9 3 5年 9月 , 下辖西靖边、 安塞、 赤安 、 肤
级 政府 , 相 当于 省级 行 政层 级 , 之 下 又 建 立 了县 、 1 、 陕 甘边苏 区 和陕甘边 苏维埃 政府 1 9 3 4年 1 1月 4 日至 6 日, 陕 甘 边 工 农 兵 代 表
区、 乡等 政权 。
大会 在 南梁荔 园堡 召开。会 议通过 了刘 志丹起 草 的
下辖 : 神木 、 吴堡 、 绥德 、 清涧 县 、 赤源 、 秀延 、 子长、 延 川、 延水、 延长、 延 安县 苏 维埃 政府பைடு நூலகம்。1 9 3 5年 9月一 1 9 3 5年 1 1月 , 下 辖 米西 、 吴 堡、 绥德 、 清涧、 靖 边
维埃政府主席 , 贾生秀、 牛永清为副主席 。陕甘边苏 维埃政府下设土地 、 劳动、 财政、 粮食 、 肃反 、 工农检

中共 中央到 来前 陕甘 苏 区的行政 组 织体 制
土地 革命 时期 , 以刘 志丹 、 谢 子 长为代 表 的西北 共 产党人 , 经过 艰苦 卓绝 的斗 争在 黄 土 高 原 上创 建
甘、 华池 、 合 水、 庆北 、 踯( 富) 西、 郎( 富) 甘、 中宜 。 此时还设立 了陕甘边南 区和陕甘边东 区革命 委员
1935一中共中央到来前陕甘苏区的行政组织体制月下辖西靖边安塞赤安肤土地革命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黄土高原上创建此时还设立了陕甘边南区和陕甘边东区革命委员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并完成了对两块根据会
2 0 1 3年 9月 第2 3卷 第 5期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甘 宁革 命 根据 地逐渐 形成 。
府、 延长 、 延安县苏维埃政府o [ - 4 1 各县的苏维埃政权 , 之前称县革命委员会 , 下设 土地、 粮食 、 经济 、 军事 、 肃反、 文化教育、 劳动等委员 会; 改为县苏维埃政府后 , 各 委员会改称部 , 各委员
会 负责人 改称 部 长 。
J OURNA1 OF YUL I N UNI VERS I T Y
S e p t . 2 0 1 3 V0 1 . 2 3 No . 5
陕甘宁边区行政组织体制 的历史沿 革
王 卫 , 仲 溢
( 1 、 延安革命纪念馆 ; 2 、 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0 ) 摘 要: 土地革命时期, 以刘志丹、 谢子长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 , 在陕甘地区创建 了陕甘边和 陕北根据
《 政治决议案》 、 《 军事决议案》 和蔡子 伟起草 的土 地、 财政 、 粮食等决议案。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苏维
埃政 府 , 驻地南 梁 寨 子湾 。选 举 习 仲勋 为陕 甘 边苏
议通过 了《 陕北省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法》 、 《 组织 法》 、 《 土地法》 、 《 婚姻法》 等法令。 1 9 3 5年 2 月一1 9 3 5 年9 月, 陕北省苏维埃政府
的 相应体 制作 了相 应调 整。之后 , 陕甘 宁边 区的地方行 政 组 织体 制逐 渐 成 熟和 完善 。这 一体 制 对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成 立后 的地 方行政 组织体 制也 有重要 的影 响 。
关键 词 : 陕甘 宁边 区 ; 行政 组 织体制 ; 历 史沿革
中图分类 号 : K 2 6 5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号 : 1 0 0 8— 3 8 7 1 ( 2 0 1 3 ) 0 5—0 0 8 8— 0 3 中共 陕 甘 宁 局 部 执政 时期 形 成 的 行 政 组 织 体 制, 既保 留 了苏 维埃 时期 某些行 政组 织 的特点 , 又参 照 和借鉴 了 国民政府 的地方行 政制 度 。本 文分 三个 阶段 , 历史 地追 溯陕 甘 宁边 区行政 组 织 体 制 的演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