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总工会组织机构沿革
工会机构设置及人员简介

工会机构设置及人员简介
工会机构是由工会会员自主选举产生的,主要负责工会会员的利益维护和服务。
一般来说,工会机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会委员会。
是工会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工会的方针
政策和工作计划,选举和罢免工会主席和其他领导人员。
工会委员会一般由不少于5人,不超过15人的委员组成,由会员
大会选举产生。
2.主席团。
是工会委员会的执行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会的
各项工作,并向委员会负责。
主席团由不少于3人,不超过7
人的主席和副主席组成,由委员会选举产生。
3.劳动保障组。
负责处理会员的劳动争议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维护会员的劳动权益。
劳动保障组由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的工作人员组成。
4.工作委员会。
是工会负责某一特定领域的委员会,例如妇女
工作委员会、外出务工者工作委员会等。
工作委员会由专门工作人员和相关会员组成。
工会机构人员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1.主席。
负责领导工会机构的各项工作,代表工会进行外交和
交涉。
2.副主席。
协助主席完成工作任务。
3.秘书长。
负责协调工会各项工作,安排会务等工作。
4.干事。
负责日常工作的执行,协调会员之间的关系。
5.会员代表。
通常为工会会员,代表会员意见和参与决策。
组织机构沿革

第一章组织机构沿革、职责及内设机构第一节榕江县经济委员会榕江县经济委员会成立于1959年12月,负责全县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职能。
1988年至1994年12月,县经委的主要职责是工业行业管理和电信通讯行业管理。
1995年与县计划局合并,更名为“榕江县计划与经济贸易局”。
2001年12 月,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及原经委在岗5名干部职工,退休5 人划入榕江县经济贸易局。
第二节榕江县轻工业局、榕江县手工业联社榕江县轻工业局成立于1958年9月,其前身为1954年设立的县手工业管理科,是全县手工业和轻工业企业行业管理部门。
1995年县级机构改革,将榕江县轻工业局更名为“榕江县轻工总会”,单位性质由县政府组成部门过渡为县政府所属事业单位。
2001年12月并入榕江县经济贸易局。
1956年3月,成立“榕江县手工业联合社”,设有章程,会员发给《会员证》,并缴纳个人会费。
生产企业会员单位按销售额的0.5%,经营企业按销售的1%交纳会费,联社管理人员工资由管理费列支。
1992年12月,召开榕江县第三届联社代表大会,将榕江县手工业联社更名为“榕江县轻纺集体工业联社”。
会费解缴比例根据省轻纺集体工业联社,省税务局联合下发的文件规定,调整为生产企业按销售的0.3%,经营企业按销售额的0.5%,个人不再缴纳。
1995年省人民政府行文通知,为扶持我省轻纺集体工业企业,不再收取管理费,原集体联社管理人员全部纳入地方财政开支。
自1992年联社换届后,联社与轻工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但联社财务单独建账,直至2001年12月并入经贸局。
第三节榕江县乡镇企业局1978年4月成立“榕江县社队企业局”。
同年10月,轻工局所属区以下手工业企业划入。
1984年4月将社队企业局更名为“榕江县乡镇工业公司”。
同年8月,撤销乡镇工业公司,设立“榕江县乡镇企业局”。
乡镇企业局有直属企业4户,主要职责是对全县各乡镇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并按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支付非县财政支付的局属管理人员工资。
解放后历届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会(1948.08-1953.05)1948年8月1日至22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决定恢复1925年建立的中国工人阶级统一的全国性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大会选举产生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机构。
名誉主席刘少奇1949.05-1949.09主席陈云1948.10-1953.05副主席李立三1948.10-1951.11朱学范1948.08-1953.05刘宁一1948.08-1953.05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1953.05-1957.12)1953年5月2日至11日,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选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
会议通过新的工会单程,规定工会的全国领导机关中设立主席团和书记处。
名誉主席刘少奇1953.05-1957.12主席赖若愚1953.05-1957.12副主席刘宁一1953.05-1957.12刘长胜1953.05-1957.12朱学范1953.05-1957.12书记处书记赖若愚1953.05-1957.12刘宁一1953.05-1957.12许之桢1953.05-1957.12陈少敏1953.05-1957.12李颉伯1953.05-1957.12刘子久1953.05-1957.12栗再温1953.05-1957.12董昕1953.05-1957.12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1957.12-1967.01)1957年12月2日至12日,中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选出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
1966年12月,因“文化大革命”,全总被迫停止工作。
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停止全总作为全国工会的领导机关的一切活动。
主席赖若愚1957.12-1958.05刘宁一1958.08-1966.05副主席刘长胜1957.12-1966.05朱学范1957.12-1966.05许之桢1957.12-1964.10陈少敏1957.12-1966.05李颉伯1958.08-1962.12马纯古1962.12-1966.05康永和1966.03-1966.05顾大椿1966.03-1966.05书记处书记赖若愚1957.12-1958.05刘长胜1957.12-1966.05许之桢1957.12-1964.10栗再温1957.12-1962.12董昕1957.12-1958.08张维桢1957.12-1966.05张修竹1957.12-1966.05顾大椿1957.12-1966.05康永和1957.12-1962郗占元1957.12-1960.12马纯古1962.12-1966.05张天民1962.12-1966.05赵国强1962.12-1966.05狄子才1962.12-1966.05黄民伟1963.12-1966.05王志杰1966.03-1966.05王家杨1966.03-1966.05栗树彬1966.03-1966.05陈宇1966.03-1966.05候补书记邵井蛙1966.03-1966.05李春明1966.03-1966.05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1975.01-1978.10)1975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组的通知》,决定筹备组由55人组成。
工会发展史

工会发展史工会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人阶级逐渐壮大,工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工会发展史。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形成。
当时,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十分恶劣,他们需要把自己的声音传递给资本家,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因此,第一个工会在英国成立了。
1819年,瓦特尔洛工人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会。
不久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工会。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这也是工人阶级联合成为一体的标志。
不久之后,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工人组织。
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坚定地站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
20世纪初期,工会在欧洲和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工会的任务是保护工人的权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薪酬和工作条件。
在这些国家,工会开始与雇主进行谈判,以达成合理的工作条件和薪酬。
此外,工会还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法定工时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在中国,工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早的工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中国的工人阶级还很薄弱,工人的生活状况十分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自己的工会。
但是,这些工会往往受到政府和雇主的限制,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工会迅速发展。
工会的任务是维护工人的权益,保护工人的利益。
在这个时期,工会不仅参与了经济活动,还参与了政治活动。
工会成为了政府和工人之间的桥梁,为工人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会也在不断发展。
现在,工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斗争。
工会发展史是工人阶级奋斗史的缩影。
工会在维护工人的权益和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工会还将继续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中国工会发展历史及趋势

工会职能拓展
参与社会治理
中国工会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促进 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
拓展服务领域
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同时,工会将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为职工提供 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服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工会将加强与国际工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工人 权益保障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运动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工会运动,组织工人进行罢工和斗争,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
建国后工会发展历程
工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工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工人参加生产和改革,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 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会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组织受到冲击,职能被削弱,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仍有工人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 的权益。
动性将不断增强。
制度化建设加强
中国工会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 工会法律法规体系,为工会事业发展提供
有力保障。
工会作用更加突出
在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提升职 工素质等方面,工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成为职工信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国际影响力提升
中国工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将不断 提升,为推动全球工人运动作出积极贡献 。
益和社会稳定。
04
CATALOGUE
中国工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工会面临的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劳动关系复杂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 统产业工人面临下岗和转岗的问题,给工 会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劳动关系日趋 复杂,劳资矛盾有所增加,需要工会更加 积极地发挥作用。
工会及工会法知识简介

工会及工会法知识简介工会及工会法知识简介一、工会的起源与历史沿革工会作为劳动者的组织,她的产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工会是工人群众进行阶级的经济斗争的产物。
工会建立的起始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工人为提高工资而同资本家进行的经济斗争有了组织保障;二是消除工人之间竞争和加强团结。
早在18世纪中期,在英国的羊毛加工业工人、缝纫工人中间就开始出现了最初的一批工人团体,1818年成立格拉斯歌市纺织工人工会,从1824年开始,在美国就出现了第一批合法的工会组织。
继英国之后,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而美洲、大洋洲国家甚至亚洲、非洲等殖民地半殖地国家,随着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都相继建立了工会。
中国工人阶级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形成的,1912年前后,开始了萌芽状态的工会。
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
1921年上半年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又先后建立了上海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香港中华海员工会联合会,京奉铁路工会和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等。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了全国统一的工运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全国统一的工会组织带领下,我国工人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会组织得到了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工会组织的建立发展,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有31个省级地方总工会,16个全国性产业工会和中央机关、国家机关两个工会联合会,基层工会组织90多万个,工会会员1.05亿人,专职工会干部近50万名,是世界上会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工会组织。
二、工会法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会法是国家制定的确立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规定工会的权利和义务,为工会的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的法律。
中国工会发展史

中国工会发展史中国工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工会是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组织形式,旨在保护工人的利益和权益,提高工人的福利和工作条件。
在中国,工会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工会的兴起(20世纪初至1949年)早期中国工会的起步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落后,工人阶级的形成还不够成熟。
然而,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会开始迅速兴起。
1912年,第一个正式的工会组织——中国纺织工会联合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工会的正式出现。
此后,各行业的工会纷纷成立,如铁路工会、矿工工会等。
然而,在国内政治动荡和战争的背景下,工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1927年至1949年,中国工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调整,特别是在国共内战期间,工会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和压制。
这一阶段的工会发展以地方为单位,组织形式相对简单,工会活动主要集中在劳资纠纷、罢工等方面。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工会成为国家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工会的任务不仅仅是代表工人争取权益,还包括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这一时期,中国工会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工人群众、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培训等活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这一阶段,工会的独立性和自治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工会成为党和政府的一种组织形式,工会的领导和指导由党组织负责。
工会的重点工作也转向了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有所削弱。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工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工会的任务不仅仅是代表工人权益,更加注重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并积极参与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工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调整。
总工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XXX总工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发〔2015〕4号)、《XXX省委办公厅关于印发〈XXX省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字〔2016〕39号)、《xx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办发〔2017〕50号)和《中共XXX委办公室关于印发〈XXX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等四个群团改革方案的通知》(办发〔2017〕51号)精神,设立XXX总工会,为人民群众团体,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规格正科级。
一、主要职能XXX总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主要职能是:(一)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组织和动员职工为构建和谐西畴建功立业。
(二)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以及要求,结合部门特点,制定全县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指导各基层工会正常开展工作。
(三)做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作。
按照工会组织“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的职能,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职工合理合法的要求,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稳定职工思想,避免因利益纠纷或者其他因素造成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四)做好全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推荐上报表彰工作,加强对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档案管理。
组织职工开展“比、学、赶、帮”活动,立足岗位作贡献。
(五)依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做好女职工工作,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六)抓好本级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工作,强化账务管理。
指导全县各基层工会的经费收支管理,监督其工会经费合法、合理使用。
(七)承办县委、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寿县总工会组织机构沿革
时间: 2011年08月23日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 472
汉寿县总工会隶属于中共汉寿县委员会。
机关设址:一九五0年五月至一九五二年九月,设在县城复兴门。
一九五二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设在县南场坪高庄。
一九五五年六月至一九六五年设在城东正街。
一九六六年上半年迁驻体育场东侧。
一九八二年三月迁至小南门现址。
一九四九年九月,以县委组织部民运干事张修业为领导,并以码头工人徐德友、店员史松林等筹建工会工作,在工会筹委会成立前,各行业工人积极投入党的各项政治运动。
一九五0年五月,建立汉寿县总工会筹务委员会,主任徐德友、副主任史松林,一九五二年十月改为汉寿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一九五五年六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汉寿县工会联合会成立,选举了工会第一届委员会。
一九五七年七月,召开汉寿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二届委员会。
一九六一年九月,根据上级工会指示,汉寿县工会联合会改名为汉寿县总工会。
一九六四年二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三届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工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于一九六八年五月召开首届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领导班子,代行县总工会职权。
一九七三年五月,恢复县总工会,同年六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经五届委员会。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第六届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三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七届委员会。
一九八六年十月召开汉寿县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了县工会第八届委员会。
一九九二年九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九届委员会。
二00三年八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十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十届委员会。
二00八年四月,召开汉寿县工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了汉寿县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
历任主任或主席的有:徐德友、张光祥、黄竟成、雷长清、王自力、朱堂、周立民、李德绪、王善群、李干忠、陈先建、陈文华、徐新发、曾燮柳、刘祖欣、龚玉德
历任副主任或副主席的有:史松林、黄竟成、袁定鼎、乔崩、胡学文、龙运海、芦继尧、杨金枝、周达本、曾庆友、吕志、肖惠柏、夏荣华、王善群、左玉梅、解顺民、邹远涛、向文学、廖全美、王北斗、朱建农、肖长发、张兆平、涂芳源、彭力、杨仁华、邱智锋、肖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