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4地质作用过程示意图的判读课件

2.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 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 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 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 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故选A。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6分)
答案: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解析:玄武岩台地形成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加大,台地面积变小。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 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12分)
答案: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 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 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 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 形成时间最早。
解析:根据侵蚀程度分析,地貌侵蚀越严重,岩石暴露的时间越长,形成时间 越早。尖顶山受侵蚀最严重,台地受侵蚀最弱,平顶山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其玄 武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尖顶山、平顶山、台地。
考法二 结合流水侵蚀考查台地演化过程
3.[2020·全国卷Ⅰ,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 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调查发现, 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高考地理二轮转复习微专题4 地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如①渭河平原的形成: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 渭河及其支流挟带泥沙不断沉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②次生盐碱化的形成:第 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 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 碱化的形成。
(3)方法3—逆向推理法。
当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同一结果时,可用逆向推理法从结果入手,按照 地理因果关系追溯源头,然后按照逻辑关系,从间接到直接正向推理形成 结论。
6.地质演化过程类试题解题的要求及思维过程分析模板: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洮河在刘家峡大坝上游约1.5千米处汇入黄河,并在交汇处的黄河干流形成
地质地貌 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
形成过程 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灾害 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发生过程
【核心要点】 1.地质剖面图中4种地层特殊情况的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动态 变化过程”在地质作用中的考查主要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分析不同地质 构造在形成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对地貌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4.分析河流阶地形成的思维过程:
5.地质演化过程类试题的3种答题方法: 地质演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 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常用的解题方法如下: (1)方法1—阶段环节分析法。
抓住地理事象发展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运用演绎思维以现在地理特征推演地 理事象的过去和未来。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 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 微专题13 地质作用

微专题13 地质作用1.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侵蚀前形成山地,侵蚀后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侵蚀前为谷地,侵蚀后形成山地。
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体就会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断层。
断层处往往形成陡崖和断块山地。
3.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修建水库、交通线路应避开断层。
下图为莉娟同学所拍摄我国东北某地的自然风光(甲)及在周边所拾得的与该景观形成直接相关的代表性岩石(乙)的图片。
据此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是()A.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B.溶洞塌陷形成的天坑C.地壳下陷形成的湖泊D.岩石崩塌形成的堰塞湖2.乙图岩石()A.可能为石灰岩B.上升冷凝而成C.可能为变质岩D.具有层理结构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结合景观图可知其为锥形山地景观,并有火山口发育,是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
第2题,图示岩石气孔密集,为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喷出岩。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3~4题。
3.图中岩石按形成先后,由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④①⑤C.③④②①⑤D.③①⑤②④4.从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看,下列各处不能形成相应矿床的是()A.①—天然气B.②—有色金属C.③—石油D.④—大理石答案 3.D 4.A解析第3题,水平岩层一般下部形成的早,上层形成的晚;其他岩石与岩浆岩之间,一般被侵入的岩石形成较早,据此判断结论。
第4题,①处为向斜构造,不可能存有天然气;①为岩浆岩,可能存有有色金属;①处为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①处有变质岩,可能有大理石形成。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三回扣基础微专题13地质作用课件

A.东北地区 C.青藏地区
B.华北地区
√D.江南地区
解析 根据材料,该地土质黏重,土壤潮湿,颜色是红色土壤,可能位
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解析 答案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二、同步听课法
有些同学在听课的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老师讲到一道很难的题目时,同学们听课的思路就“卡壳“了,无法再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老师讲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同学们应马上举手提问,争取让老师解释得在透彻些、明白些。
如果“卡壳”的内容是公式、定理、定律,而接下去就要用它去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大家应当先承认老师给出的结论(公式或定律)并非继续听下去,先把问题 记下来,到课后再慢慢弄懂它。
船在中央行。”结合下面河流
剖面等流速线分布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快
√B.水面流速在岸边最慢,向着最大水深
方向加快
C.凸岸附近流速比凹岸附近流速快
D.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快,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减慢
解析 水面流速受河床摩擦力影响,岸边最小,河流中间最大,即图中
般不宜造住宅。凸岸宜造宅、凹岸不宜造宅的原因是
A.凸岸受流水的侵蚀,河岸陡峭,宜建码头
√B.凹岸易受河流侵蚀,河岸易坍塌
C.凹岸泥沙淤积,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利于人们生活
D.凸岸泥沙淤积,易淹没农田
高考解题技巧之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与描述

“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的要求: 1.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2.明确因果联系; 3.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 4.答案的精细化。
考查方式与解题技巧
本小考点多以问答题考查方式呈现,呈现形式 主要分三种:直问式、隐性式和间接式,问题形式 不同,但本质一样,均要求学生掌握所考查地貌景 观的演变过程。在分析与描述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时掌握以下解题技巧:
1.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特点,明确形 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
2.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 程合乎逻辑;
经典例题
(全国卷)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答案解析: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 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 地幔顶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
①
②
③
④⑤
图1
八达岭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侵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考向二:内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花岗岩风化地貌
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解析: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地 球表面的各种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都 属于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变 质岩是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经过高温、高压变 质而成。 故选C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件

(DA )
根据图示可知,来自地幔的③表示岩浆,它
冷却以后会凝固成岩浆岩(图中的②),已生成的岩
浆岩可能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图中的④),也可 能先经过外力作用的风化与侵蚀(图中的①),然后
经沉积作用(图中的⑥)变成沉积岩(图中的⑤)。在
上述各序号中,表示岩浆岩的②中能找到金属内生 矿,表示沉积岩的⑤中能找到油气等外生矿。黄土 高原是由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对应于序号⑥; 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在流水的侵蚀 作用下形成的,对应于序号①。
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岩,不可能形成煤炭;④处石灰
岩经高温变质,形成了大理石;⑥处为一个背斜,这 是较好的储油构造,可能有石油分布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是 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 。 (2)甲处的地质构造为 向斜 ;地貌类型为 山地 ,其形
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环节是 ① ,具体的措施有 跨流
域调水,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平整土地 (至少说 出两个)。
解析 该题考查了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图
中甲、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是内力挤压作用的结果,
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在地貌
类型上属于山地;随着交通的发展,各种交通线的 选址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日益增高,本题应从工程量、 造价、安全性等方面考虑隧道的选址;水循环能够 给人类带来大量的水资源,目前人类活动主要影响
三类岩石的比较
类型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 举例
矿物结晶颗 花岗岩是 入 用下,侵入地壳上部, 坚固、美 粒较大 岩 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岩 观的建筑
喷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
浆
岩 喷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 用下,沿地壳薄弱地 出 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岩 岩石
[全]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沉积、侵蚀、岩浆侵入)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沉积、侵蚀、岩浆侵入)考点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5a1440941ea76e59fa045e.png)
高中地理(地质作用、沉积、侵蚀、岩浆侵入)考点详解判断沉积、侵蚀、侵入作用的先后顺序,是高考地理的难点。
一般来说,按照“倒叙”来判断。
以下图为例:(1)寻找贯穿地层的地质作用,即为最后发生的。
图中左侧,有一条稍微倾斜的直线(断层),贯穿地层。
因此断层作用是最后发生的。
(2)判断岩浆侵入作用下图中有两个岩浆侵入:黑色、斑点色。
其中斑点色的岩浆“打断”了黑色岩浆,且被左侧断层折断。
因此发生先后顺序为:黑色岩浆侵入>斑点岩浆侵入>断层(3)判断褶皱与沉积作用下图中,最上层的圆圈状砂岩与下层褶皱地层的接触面,较为平整,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沉积作用,即褶皱>沉积(4)判断褶皱、成绩作用和岩浆侵入如下图所示,黑色岩浆穿过了最上方的沉积砂岩。
因此褶皱>沉积>黑色岩浆侵入。
(5)综合全部顺序褶皱>沉积>黑色岩浆侵入>斑点岩浆侵入>断层图1 地质活动的顺序高考地理——真题图2 例题答案:D精讲精析:(1)读题,确定最先发生的地质事件。
仔细读题,题目中表明,地层首先发生褶皱,也就是说,图中的“格子”(沉积岩Ⅱ)为首先发生的地层。
(2)判断作用于褶皱的外力。
褶皱发生后,应该是弯弯曲曲的起伏,但图中的最底层的褶皱却是非常平的,因此首先受到了侵蚀作用。
(3)判断沉积于侵入的先后。
观察上图,花岗岩垂直插入到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中,因此肯定是先行成了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然后再被岩浆侵入。
因此是先沉积,后侵入。
(4)判断整个地质过程的顺序。
①整个地层,先在内力的作用下发生褶皱,产生背斜和向斜;②此后被外力作用侵蚀,使得表面比较平整;③此后在平整的表面发生了新的沉积;④最后演讲自下而上,穿透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
总结判断地质作用的发生先后时,如果不发生底层反转,一般可有以下技巧:①下方地质作用先形成,上方后形成,贯穿岩层的地质作用,最后形成;②岩浆侵入哪个岩层,则这个岩层形成的时间,早于岩浆;③褶皱的表面被抹平,代表着进行了侵蚀作用;④一层层平行的、平直的岩层,为沉积作用的产物。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共53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地质作用过程描述
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谷地(位置见图)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海岸山脉与内华达山脉之间,为南北狭长的平原。
谷地南方的耕地占了全谷地的2/3,而北方的水资源占了全谷地的2/3。
谷地东部河网密集且径流量稳定,西部河网稀疏且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原来,中央谷地只能作为畜牧用地,随着加州水道系统的共建,中央谷地成为美国重要的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该地经济主体是农业,但有着94%的城镇人口。
简述中央谷地的形成过程。
2.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天然沥青是由地下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与泥沙等物化合而成。
沥青湖就是露出地面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矿床。
沥青有遇冷变硬的习性,主要应用于铺垫公路与建筑物的防水处理等。
特立尼达岛西南角的彼奇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
据图乙描述该沥青湖(彼奇湖)的形成过程。
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巴尔喀什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内流湖。
该湖西半部湖 水的平均含盐量为 1.48‰,东半部平均含盐量高达 10.4‰。
湖泊北岸为著名的铜矿 带,炼铜工业发达,且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
材料二 如图为巴尔喀什湖及其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4.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 1087 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 的餐桌”。
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 山体由石灰岩 (沉积岩) 构成。
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
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 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
图
1桌山位置示意图,图 2 为桌
山景观。
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分析甲河河口地貌的形成过
程。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钦岛位于黄、渤海交汇处,与大陆相隔50 多公
里。
每年大钦岛风力≥6级的大风日数有200 多天。
该岛50%以上的海岸为基岩海岸,多峭壁、海蚀崖。
岛上海湾沿岸,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天然鹅卵石滩。
鹅卵石滩具有砾石光滑、颗粒大、滩面孔隙度大、坡度陡等特点。
每年的6-8 月,岛上渔民将从海里收获的海带平铺到鹅卵石滩上晾晒,晒干的海带品相好,卖价高,大钦岛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
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大钦岛鹅卵石滩的形成过程。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冲玛瑙大多呈卵石状,磨圆度高,原岩以喷出岩为主,集中分布于河床与沙滩中。
贝齐布卡河口是水冲玛瑙的知名产地(如图),当地水冲玛瑙原石采集集中在每年的5月—10月。
某地理考察队为了探究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按照图示路线从马哈赞加徒步经甲域到达图阿马西纳。
在考察途中,考察队发现途径甲城前后所见植被景观差异明显。
说明贝齐布卡河口水冲玛瑙的形成过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云南石林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经典样板而举世闻名。
在石林广袤的
土地上。
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
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材料二: 内蒙古阿斯哈图石林处于大兴安岭向西部草原的过渡地带。
阿斯哈图石林 主要在冰川与冰川融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 是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 浑厚粗犷, 千姿百态。
材料三:如图为“云南石林和阿斯哈图石林典型景观图”。
说明形成阿斯哈图石林景观的地质作用过程。
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死海”, 位于山西省唯一的内流区内, 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 带。
运城盐池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生产重地,有“南风起,盐始生”之说,近来考古 学家在盐池附近发现了古代“池外有堤,堤外有滩,滩外有渠”的护宝堤堰体系。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运城盐池由食盐生产逐步转为盐化工生产。
下面为运城盐 池相关区域图和盐池护宝堤堰体系示意图。
描述运城盐池的形成过程。
9.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
2)简述巴拉顿湖形成的主要过
程.
10.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
题。
碓臼峪风景区以花岗岩地貌景观为主。
简述碓臼峪风景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答案】先期受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地壳断裂下陷,后期受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
2.【答案】油气储集在背斜构造中,与泥沙等物化合而成沥青;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沥青沿断层上涌到地表堆积,形成沥青湖。
3.【答案】河流注入湖泊时,河流入湖口附近地势平坦,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河口三角洲。
4.【答案】(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5.【答案】(2)大钦岛多基岩海岸,海岸出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崩解破碎;碎石(砾石)在海浪侵蚀或搬运中不断磨蚀成为鹅卵石;在海湾地区随着波浪、潮流搬运作用减弱,鹅卵石在海边堆积,形成鹅卵石滩。
6.【答案】玛瑙原岩经火山喷发到达地表;经流水冲刷磨圆,并搬运至河口;因河口处地势低平,流速减缓沉积而成。
7.【答案】岩浆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冰川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和风
化。
8.【答案】岩层断裂下陷;流水在低洼处汇成湖;地处内流区内,水分蒸发,流水带来的盐分长期在湖泊内累积,形成盐池。
9.【答案】(1)匈牙利全境以平原为主,属多瑙河中游平原;多瑙河以东的匈牙利大平原,还有西北部的小平原;在多瑙河以西、小平原和巴拉顿湖之间,是阿尔卑斯山脉东延余脉;南部有巴兰尼亚丘陵.地势起伏小.
(2)巴拉顿湖周边属于断块山,是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震使得沉积的地表变成了一个个盆地,盆地中不断聚集的雨水逐渐形成了湖泊.
10.【答案】岩浆入侵地壳薄弱处形成花岗岩体;经外力风化、侵蚀形成花岗岩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