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历史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优秀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课型:新授教学模式:启发教学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历史基础史实,掌握西周分封制。

了解夏、商、周三个王朝重要统治者的丰功伟绩。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夏、商、周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即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启发式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编排历史短剧《武王伐纣》,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互动的能力;制作比较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夏、商、西周兴亡更替的历史,使学生认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从而树立民族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趣味导入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大禹建立了夏朝,而在夏朝又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大家观赏视频《嫦娥奔月》。

展示: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二、教师启发教学学生合作探究1、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兴衰A识记级内容教师: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我国的原始社会的一些历史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部落首领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夏王朝所开启的奴隶制社会的历史。

展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思考: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学生:结合老师课件材料,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禹建立夏朝之后,他的儿子启打败了竞争对手伯益,继承了王位,由此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探究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看法。

展示:考古学家所发现的夏朝的都城遗址图片;夏王朝的地理区域图。

探究问题: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夏朝的呢?他们统治的方法又带来怎样的结果呢?教师:现在将学生分为代表“统治者”的小组和代表评价统治者功过是非的“史学家”小组,请两个小组的同学自主阅读课文20—21页的内容,分别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学案 新人教版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自主复习】一、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文字: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朝开始,因为这个时候有了_____,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刻写在____或____上的文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了铸刻在_______上的文字,叫做“_____”,也叫“______”,它更加规范了。

③到_________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叫“_______”。

④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_____或____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 天文:最早的日食发生在。

我国______朝的甲骨文里就有了日食、月食的记载。

3.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起源于;到朝时,历法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时期,人们测定出。

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4、医学: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他总结出的四诊法被中医沿用。

5、文学:末期国的是著名的诗人。

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_____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6、音乐: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____________, 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_______省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___________最为出名。

【合作探究】归纳文字的演变及书写材料的变化: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 楷书、行书、草书(_____朝)(_______) (_____) (______) (__ __)书写材料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达标检测】1.下面关于甲骨文(见右图)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晚期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2.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学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学案】

第二单元复习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2.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史实和造字特点。

3.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

4.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重点难点】重点:夏朝建立、西周分封制、青铜器和甲骨文、春秋时期经济发展与诸侯争霸、商鞅变法、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西周分封制、甲骨文造字特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战国兼并战争评价、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复习,完成以下知识归纳:1.【合作探究】动荡变化思发展图一春秋形势图图二战国形势图看图回答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

这种制度是什么?2.比较两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到战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试分析该国迅速壮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以史为鉴:结合这一时期诸侯霸业兴替的学习,请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拓展延伸】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也往往伴随着改革的阵痛,请结合商鞅变法,谈谈你的认识。

【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合作探究】1.分封制。

2.韩赵魏三家了瓜分晋国;诸侯国数目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3.商鞅变法。

4.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明确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当今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

【拓展延伸】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有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导学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导学案华东师大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目标】:1、知道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4、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1、大禹治水的传说。

2、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3、商鞅变法【学习难点】:1、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制”的含义。

2、分封制和宗法制3、商鞅变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的需要。

【一自主学习】1.尧舜时期,以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制度是A.“宗法制” B.“世袭制”C.“禅让制” D.“分封制”2.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原因是A.治理黄河流域的水灾有功B.具有强烈的公而忘私精神C.非常乐于帮助部落联盟中的成员D.与部落联盟首领舜的关系非常密切3.下列人物中,派遣鲧治理洪水的是A.黄帝 B.尧C.舜 D.禹4.“家天下”开始代替“公天下”的标志是A.启夺取权位后建立夏朝B.伯益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C.部落联盟首领权力性质的变化D.部落联盟内部财富和地位的分化6.人们常常提到的“上古三代”开始于A.公元前11世纪中期B.公元前14世纪前期C.公元前16世纪末期D.公元前21世纪前期7.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牧野之战发生在A.公元前1300年 B.公元前500年C.公元前1046年 D.公元前270年8.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宋襄公 B.越王勾践C.齐桓公 D.吴王夫差9.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是A.魏国 B.韩国C.赵国 D.楚国10.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的修筑者是A.大禹 B.申侯C.商鞅 D.李冰【二合作探究】识读下面的画像:图见课本中的商鞅画像请回答:【四拓展延伸】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它所创立的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研究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研究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形式和特点;3. 能够分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2. 国家的产生原因和过程;3. 社会变革的定义和分类;4.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国家的定义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具有独立的领土、政权和主权。

- 国家的特征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等方面。

b. 国家的产生原因和过程-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 国家的产生过程包括原始社会的聚居、分工、农业社会的形成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几个历史时期的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例如:a. 古代埃及的尼罗河文化和国家的形成;b. 古代中国的夏、商、周三代的交替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产生的背后原因和社会变革的特点。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案例进行讨论。

鼓励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该时期的变革对历史的影响。

5. 课堂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有关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见解。

6. 总结(5分钟)通过教师的总结,强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社会变革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方式,能够评价学生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时期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的研究报告,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初中历史人教版;2.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3. 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素材和材料。

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导学案.doc

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导学案.doc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设计:侯德芳审核:赵勇复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东周的更替与兴衰;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2、掌握西周的分封制,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复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都江堰的基本情况。

复习难点:认识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的进步。

封建社会的形成。

复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展现一个优秀的自我。

(10分)要求:先凭记忆默写下列知识点,再参考课本完成记不牢的知识,并努力记住这些知• •识。

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得最完美。

一、(一)夏、商、西周的兴亡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部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周幽王(二)夏商周的政治1、夏朝第二代国王的继位,标志着代替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二2、西周建立后,周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受封的诸侯必须承担哪些义务?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分封制有何积极作用)?二、春秋战国的纷争1、东周分为和i 教师寄语: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2、春秋时期主要霸主有、、。

3、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国称编的原因有哪些?)4、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打败楚国,称霸中原。

5、春秋争霸的历史影响是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6、说出战国七雄、、、、—7、战国时期主要兼并战争有、、8、长平之战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9、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三、大变革的时代1、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开始使用是在什么时期,普及推广是在什么时期?它们的推广和使用有什么意义?2、写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修建人、功能及作用。

3、J出商鞅变法的|=|的、时间、国君、主要内容及作用。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影响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合作解决问题,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单元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5—11课)一、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及经济发展的过程;3、掌握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历史情况及影响;4、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5、知道甲骨文、金文,了解先秦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线索对学生应掌握知识作识记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能力目的]1、通过本单元历史事件发展经过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人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掌舵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本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学习及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本时期文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并认识到我国家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及生活中要有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通过对古代科技、文化成果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并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通过夏、商、西的更替及本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基本对中国奴隶制社会作了一个大概的学习,通过春秋战国的学习,对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单元这短短的几课时里,不但对我国古代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进行了讲述,也对奴隶制文本质及奴隶的悲惨命运作了全面的学习,同时对推动时代发展的关键及新旧时代的更替的残酷战争也进行了学习,最后对本时期的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学案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目):第5课夏商的兴亡一、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过程;夏朝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等基本历史知识;早期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演进到国家之后,人类文明史上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讨论“夏、商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夏、商灭亡的原因,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国是世界历史上较早进入文明时代得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学法指导: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讨论法:讨论“夏、商兴起和灭亡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夏朝的建立2、难点:对学术界观点不一的问题,鼓励同学们长大后继续研究。

如国家的起源和文明史的开始。

3、知识点:第5课夏商的兴亡一、夏朝的建立1、第一个国家:约公元前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统治范围直达流域。

2、“家天下”:禹的儿子取代伯益继承了王位,从此,代替了禅让制。

“”变成了“家天下”。

3、国家政权机构:为了征服不服从的部落,禹和他的子孙们组建了,制定了,设置了,并修筑了城堡和大型宫殿。

二、商汤灭夏1、背景:夏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穷兵黩武,民生困苦,怨声载道。

2、过程及结果:约公元前年,商的首领,联合其他诸侯打败了桀,建立了,定都于。

3、迁都:约公元前年,商王把都城迁到了殷,从此稳定了下来,因此,商朝又称。

三、武王伐纣1、背景(1)商朝最后一个国王,荒淫奢侈,民怨沸腾。

(2)商的属国周,在的领导下,任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2、过程:公元前年,联合众多部落,与商军在展开大战。

战争中,奴隶倒戈,引导周的军队攻入商都。

商亡。

3、结果:建立周朝,定都,史称西周。

五、课前准备:阅读全文,按学案内容完成预习。

六、课堂训练:(一)达标反馈1、议一议: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到国家,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倒退?说说你的看法。

2、说一说:联系第3课,说说大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

3、想一想:禅让制和世袭制有什么区别?(二)延伸拓展4、说一说:反对夏桀的人为什么要咒骂太阳呢?5、议一议:夏朝灭亡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巩固练习6、说一说:有一句成语,讲的就是姜尚钓鱼的故事,你能说得出来吗?7、想一想:商纣王号称有70万大军,而周武王只有5万大军,为什么最后落得一个自焚得下场?8、温故知新:改变禅让的传统,第一个实现王位世袭的是()A、禹B、启C、桀D、汤E、纣9、问题探究:商和周的兴起,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你能总结几条出来吗?阅读七年级历史学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目):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一、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知道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对古史传说和史实进行区别,作出初步的比较,并作出概括、判断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些神话和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的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神话和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尊奉炎帝和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理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含义;从“尧舜禅让”的学习中要礼贤让能;通过“大禹治水”的学习,要坚强、奉献,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注重方式方法。

三、学法指导: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对古史传说和史实进行区别。

资料收集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字典、看参考书、看音像资料等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尧舜禅让的传说:尧和舜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禅让制的具体内容。

2、难点:既然炎帝、黄帝和尧、舜、禹及他们的活动,都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史实,但为什么他们能赢得后人的尊敬,乃至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3、知识点: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一、炎帝和黄帝1、著名部落:距今约年,流域和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

相传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姜姓,首领是;一个部落是姬姓,首领是。

2、进行战争:黄帝联合,在打败了勇悍善斗的。

随后,黄帝又在打败了炎帝。

3、走向联合:两大部落走向联合,形成了后来族的祖先,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是“”。

二、尧舜禅让1、背景: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的后裔,先后担任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通过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尧死后,舜和禹都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相继接替首领位置的。

三、大禹治水1、背景:相传、当政的时候,洪水泛滥,人民身受其害。

2、治水过程:禹采用为主、为辅的方法来治理水患。

根据地势的高低,领导人民挖渠排水,把洪水引入河道,最后东流入海。

从此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3、称号:由于治水有功,后代称禹为“大禹”或“”。

五、课前准备:阅读全文,按学案内容完成预习。

六、课堂训练:(一)达标反馈1、议一议:这些发明创造,有人认为是炎帝、黄帝个人的功劳,有人认为是炎帝和黄帝所在部落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全体劳动人民辛劳的成果,你的意见呢?2、想一想:通过“禅让”的方法来决定部落联盟首领的人选,有什么可取之处?3、说一说:作为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尧、舜有什么共同的优良品质?(二)延伸拓展4、想一想: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为什么会失败?现在完全用堵的方法对付洪水行吗?5、说一说:有一句成语,说的是大禹因忙于治水,路过家门也不回家,你说得上来吗?(三)巩固练习6、温故知新:鲧和大禹父子都受命治水,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这说明做事情什么很重要?鲧和大禹分别是如何做的?他们的做法及不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7、问题探究:中国古代有很多丰富的神话和传说,除了本课介绍的之外,你知道其他的神话和传说吗?这些神话和传说表现了我们先民的什么精神七年级历史学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目):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体会早期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艰辛。

三、学法指导:阅读法:仔细、认真阅读全文。

比较法: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心灵感知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四、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3、知识点: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1、地点、时间: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县河姆渡村,距今约年,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使用工具:已使用石器,被称为时代。

他们已学会制造,人们用他们来烧饭或储物。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广泛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使成为可能,村庄随之出现。

4、建筑:已经盛行高架的式建筑,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

二、半坡社会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是主要的经济生活,也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比重。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活用具: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还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人认为这是我国早期的的雏形。

5、社会组织形式和居住:居民按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和生活集体,这就是。

他们的住房大多是,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三、大汶口居民的文化1、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市的而得名。

2、年代:现在发现的130多座墓葬,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五、课前准备:阅读全文,按学案内容完成预习。

六、课堂训练:(一)达标反馈1、看一看:我国原始农耕文化主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2、说一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是什么?3、想一想:在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江南水乡地理条件的影响?(二)延伸拓展4、说一说:半坡遗址的窖穴中发现这么多的粟说明了什么?5、想一想:“熏陶”、“陶冶”这样的词,和陶器制作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练习6、想一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7、说一说:大汶口墓葬中随葬品的不同,说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8、温故知新:下列农作物中,哪些是我国最早种植的?A、水稻B、小麦C、玉米D、粟E、蔬菜9、问题探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七年级历史学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课(题目):第1课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一、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阅读《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知识,原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

2、过程与方法:比较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