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孩子教不坏

合集下载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但是,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对于一个“好孩子”来说,他或她的品德教育会相对容易,但是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惑。

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和指导,即便是好的孩子也有可能走向错误的道路。

因此,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和老师更好地引导好的孩子成长。

第一,不要把“好孩子”归为一类即使是“好孩子”,也有很多不同的性格和需求。

他们或许偏向内向或外向,或者听从规则或抵触规则。

因此,父母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去指导他们成长,不要把他们归为一类,一概而论。

第二,不要把好的行为当作理所当然有时候,好的孩子会因为做了好事而受到表扬和奖励,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让他们明白:好的行为不是理所当然的,即便是好孩子也需要不断努力和提升。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好品质,而非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

第三,以身作则对于好的孩子来说,他们十分崇拜自己身边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论都是积极的、合理的,并让孩子们了解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第四,鼓励多元化思维不要把好的孩子绑在框框里,让他们能够拥有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

这样做可以帮助好的孩子更加开放聪明,同时也锻炼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提升自主能力好的孩子通常是听话而乖巧,但是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需要自主能力。

因此,父母和老师应该给好的孩子更多的自主性,让他们做出更多的决定和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样做可以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总而言之,好的孩子也需要被引导和教育。

虽然他们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容易管理,但是也需要父母和老师独到的指导和引导。

希望以上建议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对好的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教育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但是如何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呢?有人说“好孩子教不坏”,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的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什么样的孩子才算是“好孩子”呢?好孩子不仅仅是指成绩好、听话懂事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有爱心和同理心,能够自律和自我约束。

这样的孩子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让家庭和社会都感到自豪。

那么,如何教育出好的孩子呢?父母要做好榜样,因为孩子是最容易模仿父母行为的。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遵守规则、不讲道德、不尊重他人,那么很难指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让孩子能够从小就接触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不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和行为的最初塑造者,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风家教的建设。

在平日里,父母要经常跟孩子交流,教育孩子如何尊重长辈、与人为善、分享和帮助他人,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和珍惜。

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行为举止,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举止。

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要及时加以批评和教育,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父母要注重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在物质方面,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生活氛围。

在精神方面,父母要给孩子灌输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孩子知道快乐是来自内心的,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要轻易向消极因素屈服。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和关爱,让孩子在愉快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作者:林清玄来源:《现代妇女》2018年第09期有一回去参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都大谈教育问题,最后轮到我发言,我说关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

”与会的人都大感觉惊诧,因为既然是這样,教育就无用了,还需要教育干什么呢?其实这是从佛法的观点出发的,因为从因果律上看每一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

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以榕树的特质来帮助种子的成长,但是不管多么努力照顾,榕树的可能性是:一变成大榕树,二变成小榕树,三根本不发芽成长。

纵使用尽一世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成为松树,或成为现在最昂贵的的红豆杉。

教育可以做的范围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应该渴望把榕树变成松树,比较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成为红豆杉,于是耗神费力地做改变种子特质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都是相信红豆杉才是最有价值的缘故。

其实,国宝级的红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不能让人在庙前乘凉呢?教育,是在使一棵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树成长为好榕树,不负其质,如果教育局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变成榕树,或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本质才都得以发挥。

我主张“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

一个小孩如果内在的渴望被唤起,真正想为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变坏了。

反之,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他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

“好的小孩子教不坏,坏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育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们就不至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

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句金言

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句金言

父母教育孩子的十句金言
1、教育孩子是一张单程车票,没有回头路可走,一旦我们做错了,错过了,真的连改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啊!
2、任何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3、孩子就是摄像机,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感觉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存在他的潜意识里,
构成他人格的基础,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4、语言是真实的存在,孩子是爸爸妈妈用语言塑造出来的,为人父母,不可不慎。

5、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的越来越糟。

6、一个火花可以点燃一个生命的发动机,一盏灯可以照亮一个困顿的心灵,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7、妈妈快乐读书,孩子快乐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8、快乐妈妈,就是天天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没有时间烦恼的人。

9、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跑,只要你不趴下,不着急,不放弃,慢慢往前走,就有希望到达美好的终点。

10、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读后感读《好孩子是管出来的》有感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读后感读《好孩子是管出来的》有感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读后感读《好孩子是管出来的》有感寒假期间,我读了《好孩子是管出来的》一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能够自食其力、独立生存于社会的人。

要教给他们生存在这个社会所必须的、最常用、最实际的知识,培养最基本、最实用的能力。

所以,家长应该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同时,通过教育,开发他们的智力,引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生存、适应能力,从而能够与社会很好地融合。

用爱的情感教育孩子能面对困难和挫折爱孩子,但不是事事都替孩子去做,以至于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丧失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父母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给孩子提供充足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们才能勇于大胆地去尝试。

用爱的情感教育孩子良好的社会责任英国牛津大学纽曼教授说:“学校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学校所传授的学问乃至社会生活的艺术,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社会,教育给人以对自己见解和判断的清晰自觉,给他们发展这些见解和判断的信念,表达这些见解和判断的雄辩,以及身体力行这些见解和判断的力量。

”也就是说,要将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将专业素质放在首位。

用爱的情感教育孩子的独立性父母爱怜孩子,孩子依恋大人,这近乎是一种天性。

但是,孩子对父母过度依恋,导致的是孩子独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

有的家庭,父母事无巨细地关照、保护孩子,这样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能力的发展,并使得孩子变得无能。

为什么对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摔了”的中国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尊敬度还不如一个明星?因为,过度保护的孩子其独立性受到了摧残!做父母的千万别怕孩子吃苦!用爱的情感鼓励孩子的自助行为今天的孩子将是新世纪的主人,而生长在现代家庭的孩子们,大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免不了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是十分不利的。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好的孩子教不坏》人们常说:“好的孩子教不坏”,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孩子教育的一种心态和观念。

在当今社会,孩子教育备受重视,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每个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所谓“好的孩子教不坏”,意味着好的品格和道德可以成为孩子的保障和底线,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好的孩子教不坏”的内涵,并分享一些实践方法和教育理念,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品格和价值观。

1. 善良的内心“好的孩子教不坏”首先表达了对孩子内心善良的期望。

一个善良的孩子对他人是友好的、乐于助人的,他们乐于分享、关心他人的困难,愿意付出一份爱心来帮助他人。

这种善良的内心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关爱、教育和培养而来的,是孩子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2. 正直的品格“好的孩子教不坏”也体现了对孩子品格的期望,即他们要具备正直、诚实、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正直的孩子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受外界诱惑和影响,他们懂得区分是非、善恶,做事勇于承担责任,不逃避、不推诿。

3. 良好的道德修养“好的孩子教不坏”还意味着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知礼懂义,尊敬长者、关爱弱者,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种道德修养不仅是对自己的莫大尊重,也是对社会的尊重和回馈,能够让孩子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以上这些内涵,构成了“好的孩子教不坏”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家庭和社会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准和期望。

那么,如何培养好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好的教育实践方法和教育理念。

二、好的孩子教育的实践方法1. 用爱之手托起孩子的天空爱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滋养品。

家长要用爱心、包容心和关怀去对待孩子,多和孩子亲近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们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2. 榜样的力量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好榜样,以身作则,努力塑造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和品质,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和示范。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品学兼优。

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迷失在一些功利的追求中,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好的孩子教不坏》这句话无疑是提醒着家长们,好的孩子教不坏,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的孩子呢?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好榜样。

孩子是模仿动物,他们会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谈,做一个积极向上、宽容、善良、诚实的人,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学习。

只有做一个好榜样,才能让孩子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关心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空间。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会没有目标,于是对孩子进行过分的干涉,其实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产生压抑和反感。

只有尊重孩子,让他们发展自我,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个好的孩子。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身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他们需要倾听,需要被理解。

而作为父母,只有主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化解他们的烦恼,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性格。

家庭教育中的惩罚应当合理。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强硬的手段,甚至施以体罚,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应该冷静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给予合适的惩罚。

在惩罚的同时也要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明白改正错误会受到表扬的结果,从而自觉克制错误的行为。

多和孩子进行交流。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和孩子进行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也能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多沟通,多交流,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孩子教育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倾注。

只有父母从自身做起,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倾听孩子的心声,合理惩罚,多与孩子交流,才能够培养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好孩子。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

好的孩子教不坏“好的孩子教不坏”,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

但是,到底什么是好的孩子?好的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其实,好的孩子不仅仅是指他们的成绩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好的孩子教不坏”。

首先,好的孩子具备良好的品质和品德。

不仅要有诚实守信的品德,还要有要有热爱他人、宽容待人的品质。

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不会轻易伤害别人的感情。

好的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仅关注自己的内在结构,也会关注外部环境,与他人相处亲和、融洽,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受人喜欢。

其次,好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行为习惯。

他们有着清晰的思维模式,做事有原则,做事有节制。

他们从小就有规律的作息,有科学的生活习惯。

不会赌博,不会打架,不会偷盗,不会吸毒,不会沉溺于网络,不会看黄色文学,不会熬夜、不吃垃圾食品。

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成为道德的化身。

再次,好的孩子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坚实的理想。

他们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对自己高要求,才能获得成功。

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认真听讲、勤于思考、独立学习、主动探究。

当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具有韧性和耐力,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完成自己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上三点只是好的孩子的一些特征,好的孩子教不坏还需要有父母和老师的辅导。

父母和老师应该有耐心,有智慧,帮助孩子识别正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安全成长。

需要强调的是,好的孩子虽然天生良善,但即使是好的孩子,也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他们也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遇到错误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面对错误,认真反思,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失败中得到启示和经验,慢慢成为更加成熟和有智慧的人。

总而言之,好的孩子教不坏,仅仅依靠天性是不够的,也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成为道德、智慧和成熟的人,让他们成为未来的栋梁,为社会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的孩子教不坏
文|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有一回去参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座谈会,与会的专家都大谈教育问题,最后轮到我发言,我说关于教育我的看法很简单,只有两句话,第一句是“好的小孩教不坏”,第二句是“坏的小孩教不好。


与会的人都大感觉惊诧,因为既然是这样,教育就无用了,还需要教育干什么呢?
这两句话并不是反对教育的功能,而是说透过教育所能做的事物实在非常有限,这个观点是从佛法的观点出发的,因为从因果律上看每一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

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以榕树的特质来帮助种子的成长,但是不管多么努力照顾,榕树的可能性是:一变成大榕树,二变成小榕树,三根本不发芽成长。

纵使用尽一世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成为松树,或成为现在最昂贵的的红豆杉。

教育可以做的范围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应该渴望把榕树变成松树,比较不幸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成为红豆杉,于是耗神费力地做改变种子特质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都是相信红豆杉才是最有价值的缘故。

其实,国宝级的红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不能让人在庙前乘凉呢?
教育,是在使一棵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树成长为好榕树,不负其质,如果教育局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变成榕树,或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或榕树不能长成他们本质的样子。

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本质才都得以发挥。

我主张“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

一个小孩如果内在的渴望被唤起,真正想为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变坏了。

这渴望,就是我们幼年时代常常写作文的“我的志愿”,那志愿如果不是口号,而是了解自我本质后的确立,渴望就产生了。

举例来说,像舞蹈家林怀民、音乐家李泰祥、电影导演侯孝贤、剧场导演赖声川、雕刻家朱铭,这些充满创造力的人物,他们的教育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环境,由于他们的成就动机(也就是渴望),他们走上了自我教育,就比较能成功。

反之,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他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反社会的倾向。

这就象我们不管土质,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树全部种在一片地上,有的就不会结果,有的就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与生态间就可以看到相同的道理。

“好的小孩子教不坏,坏的小孩子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育重于言教,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们就不至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

这道理很简单,就像小的孔雀一定要养在孔雀群中,它才会如何知道学习开屏,做一只美丽的孔雀,若把孔雀养在鸡群,孔雀到后来就会像一只鸡一样,孟母三迁的道理就在于此。

因此在理论上,一个生长在大学校园的孩子,会比生长在风月场所的孩子容易有好的本质。

我把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用现代一点的语言就是“典型的确立”,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如果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么纵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依然有成就动机,成功的可能就大得多。

我自己的环境就没有提供成为作家的资源,由于小时候的偶像都是诗人作家,也就自然地走向作家之路。

我们大致上都可以同意,关于教育,人格比学问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一个孩子们若有健全的人格,而且有生活的智慧,不仅他自己的会过得平安快乐、也会成为社会的正面因素。

如果我们教了许多学问、有知识的人,人格不健全,生活贫血,那么多是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悲哀。

天下太平的线索,就是每一个人都确立了生命的好品质,可叹的是,这个社会愈来愈重视包装而忽视品质了,“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结论是,如果钻石被磨出来了,不管怎么包装,都是依然耀眼的。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卷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