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审制现实之困的制度成因及改进建议
国有企业对三审协同的问题及建议

国有企业对三审协同的问题及建议1.国有企业对三审协同存在着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the problem of poor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e three-way coordination.2.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within the enterprise.3.三审协同中存在着各部门利益冲突的情况。
There are conflicts of interest between departments in the three-way coordination.4.部门之间缺乏共同目标的共识。
There is a lack of consensus on common goals between departments.5.数据和信息的不及时共享导致审批流程受阻。
The delayed sharing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leads to bottlenecks in the approval process.6.建议加强制度和流程的统一规划和优化。
It is recommended to strengthen the unified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systems and processes.7.强化三审协同的信息技术支持和平台建设。
Strengthe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for the three-way coordination.8.加强部门间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和数据共享。
关于三审终审制可行性的初步探讨

关于三审终审制可行性的初步探讨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法律规定的审判机关在组织体系上的层级划分以及诉讼案件须经几级法院审理才告终结的制度。
审级制度的产生与设定是与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公正与效率的两大价值目标密切相连的。
审判制度作为一种“不完善的程序正义”,为审级制度的设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必要性。
仅就审判的实体正义本身而言,审级越多显然越有利于寻求正确判决,然而,实体正义并非等同于正义,真正的正义来源于对公正与效率的恰当把握,如果审级过多造成审判时间的增加或无限制拖延,诉讼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最终得到的只不过是“迟来的正义”。
这种“迟来的正义”实际已质变为一种不正义。
到底设置多少审级才恰当呢?这是一个从定性走向定量的复杂的问题,需要依据实际效果来界定,在比较各国现实的审级制度的基础上,寻找带有较大的普遍性的东西。
正如国外一个学者所言:一个公平的法律程序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作出公正的决定的可能性。
程序正义的原则以及关于公平的法律程序的信念和这个组织在任何世纪的决定中实现实质性正义的可能性上所起的作用,应当由经验加以证实。
[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的基本要求,为我们深化司法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虽然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已经历了50多年司法实践的检验,但是从严格的标准,从保证公正和效率的要求看,这一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只有设置科学的符合本国实际的审级制度,才能确保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公正和效率。
一、对我国审级制度设置的理论分析我国现行的审级制度是二审终审制,这一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根据地法院,审级制度不统一,有的实行二审终审,有的实行三审终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基本上实行三级两审制,以县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一审法院,省级人民法院为基本的第二审法院,一般的以二审为终审,但在特殊情况下,得以三审或一审为终审。
政府审计整改问题的制度根源、现状和对策

政府审计整改问题的制度根源、现状和对策制度根源:
政府审计整改问题的制度根源主要来自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以及不规范的审计流程。
政府部门在防范腐败方面存在着诸多难题,例如缺乏监督机制、离职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泄露、重复审计等
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府审计整改问题的发生。
现状:
政府审计整改问题的发生并不罕见,许多政府部门在执行审计
任务时往往难免出现漏洞与疏忽,导致审计整改难度增加。
同时,
审计整改关乎政府部门的形象和信誉度,因此也存在着部门间相互
推卸责任、难以履行承诺等问题。
对策: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加规范、科学、有效的审计流程,建立健
全的审计机制和管理体系,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
性和公正性。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对审
计结果进行公开,加强对审计结果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
整改和补救。
同时,政府也需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证人民的权益和利益不受损害。
“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推荐下载】

“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一、审判模式建构中的现实问题
1.借鉴国外环境司法专门化成熟经验较多,而基于中国社会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现实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现实需求理论研究较少。
2.审理环境资源保护诉讼案件对法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对法官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审判专业水平和司法技能的要求更高,而目前现实情况与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3.建构三审合一审判模式要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律师、鉴定机构、公证机构、政府环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诉讼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等等各类环境诉讼参与人均需具备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诉讼参与能力,没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环境司法专业化水平的同步提升,再好的制度设计和审判模式建构都将会是流于形式。
三审制亟需改进与完善——出版管理改革之我见

《中美苏三国演义》 本书以章回体历史演义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再自年新中国成立到年苏联解体为止,中美苏三国的历史风云有较强的可读性。
王俊彦编著,时事版 估价5元。
★编辑随笔新闻出版交流1997年第1期三审制 亟需改进与完善——出版管理改革 之我见■李凤玲 当前实行的三审制,即“一切采用的书稿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实践,证明了它对于贯彻党的出版方针,保证图书质量,起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随着图书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信息瞬时万变,面对市场竞争的激烈局面,各家出版社都处于快节奏的工作状态。
一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约一二百种,在出书品种多、出版周期短的情况下,要保证图书的质量,笔者以为,依照当前实行的三审制是难以办到的。
因为,一,当今时代,各门学科迅速发展,各个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交叉渗透的边缘学科也不断兴起,书稿中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日益更新,出版社只依靠自己的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去审定,很难准确把握其政治性、学术性等问题。
二,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要求同一种类和不同种类的图书内容没有重复性。
而且书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甚至每个符号,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在编辑、审定书稿过程中,略有疏忽,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对于这种特殊商品,就不能运用统计性规律去审视、判断其质量优劣。
编辑室主任负责本室书稿的复审工作,要想将每部书稿从头至尾仔细审读一遍,也是不现实的。
但走马观花,翻翻看看,就不可避免地遗漏一些一审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总编辑要三审全部书稿,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出版社的二审、三审成了走过场。
落实的仅仅是形式上的签字制度,实际上对书稿的内在质量难于确实把握。
这就成为当前图书质量下滑的根本症结所在。
传统的三审制虽然有利于图书出版的宏观控制,但对目前图书质量的微观把握上确有一定难度。
因此,根据出版事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三审制应当改进与完善,从组织上、管理上真正落到实处。
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描述:在司法系统中,案件审理是重要的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存在审理周期长、效率低下的情况。
其次,有时候判决结果可能会偏向一方,缺乏公正性。
此外,在证据收集和调查过程中也有出现漏洞等问题。
二、审理周期长、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1.人力资源不足:目前,我国法院面临着大量未解之案和诉讼纠纷,但员额法官数量较少,导致了办案能力与繁重任务之间的矛盾。
2.程序设计复杂:目前很多案件都需要经历预立管辖制度下立案阶段、“三转”程序(指送达民事诉讼文书、当庭询问笔录和取保候审确认书)、开庭阶段等各个阶段才能最终进行裁判,这些繁琐步骤增加了整个流程的时间成本。
3.信息化水平落后:还有部分地区没有配备完善的电子设备与网络基础,并无法将繁琐办事手续简化、快速办理。
这也导致了案件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
三、判决结果偏向一方的原因分析:1.司法不公问题:一些地区可能存在官商勾结、腐败现象,导致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不公正行为,对某一方进行非法优惠或者歧视待遇。
2.证据获取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收集和保全合适的证据往往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
有时候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3.技术设备欠缺:目前我国在部分基层法院还存在着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无论是专业知识培训还是先进设备配置都需要更大投入与改善,以满足司法需求和提高审理效率。
四、解决办法及建议: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增加员额法官数量、招聘专业化辅助人员等方式来增加队伍规模,并针对相应领域提供必要培训和磨炼机会,以提升案件处理能力。
2.简化诉讼程序:对于一些繁琐程序的阶段,可以考虑通过引入电子诉讼、在线庭审等方式进行改革。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审理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3.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司法信息化系统,确保各个地区都能快速办理案件,并实时更新信息。
同时鼓励法院适应更好的技术设备配置。
三审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三审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张秉尧
【期刊名称】《现代出版》
【年(卷),期】1999(000)004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张秉尧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
【相关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 米克热依·亚森
2.试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 郭杨珍
3.试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 郭杨珍
4.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崔庆喜
5.基层工作人员防控动物疫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 谷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设立第三审程序的原因及构想

法的基本制度之一 ,即一个 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 院运用第一 审
程 序 和 第 二 审 程 序进 行 审判 , 宣告 审判 终 结 的制 度 。我 国存 在 四
在诉 讼 程 序 中设 立 审 级 制 度 的 目的 在 于 : 当事 人 对 一 审 ( 尚
未生效 ) 决 、 判 裁定 不 服 , 律 为其 提 供 了一 种 救 济 的机 会 和 途 法
径 。 我 国 的审 级 制 度 中 , 层 人 民 法 院 和 中级 人 民法 院 承 担 了 在 基
。政经 。
囫
周 设 立 第 王 审翟 曲 厦 困 疋 构 理
口程 小 雷 开 封 市 鼓楼 区 人 民政 府
摘 要 : 目前 在 我 国 民 事诉 讼 中 实行 两 审 终 审 的 民 事 审级 制 度 , 这一 审级 制 度 在 司法 实 践 中产 生 了种 种 弊 端 , 但 已不 适应 我 国 民
事诉 讼 发展 的 需要 。 因此 , 必要 从 理 论 上 探 究 两 审 制度 的不 足 , 有 并研 究建 立第 三 审程 序 的 可 行 性 , 以在 更 大 程 度 上 满足 民 事 诉讼 审 判 发 展 的 需要 。 文将 以现 行 的 审 级 制 度 为切 入 点 , 析 其 存在 的弊 端 , 阐述 设 立 第三 审 程 序 的 原 因 , 而 在 此 基 础 上 , 出构 建 第 该 分 并 进 提
、
我 国 两 审终 审制 度 的 弊 端
我 国 民事 诉 讼 法 和人 民法 院组 织 法 都 明 确规 定 ,人 民 法 院 审 理 民事 案 件 实 行 两 审 终 审 制 。两 审终 审制 度 是 我 国 民事 诉 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激励 方面 , 内没有统 一的 复审、终审报酬标 国
准 ,通 常 由各 社 自 定 。很 多 出 版 社 以 审 读 字 数 计 算 工 作 量 ,依 照 “ 字 报 酬 ×字 数 ( 千 字 为 单 位 ) = 千 以 审 稿 收 入 ” 之 类 的 模 式 给 付 相 应 报 酬 。 然 而 这 种 报 酬 模 式 只 体 现 了 劳 动 数 量 的 差 异 ,缺 失 了最 重 要 的
dvson Ie d a o ̄ t ies mef a il d ieo ei rv men f ie e il se wi h s e t l iii . t n e v ogv o sbea vc nt e h mp o e t — v l a t m t tee s n i o Trl Tr Sy h a
1 互 为逆 反 的 双 重 金 字 塔 结 构 . 1
所谓 互 为逆 反的 双重 金 字塔 结构 ,即 从人 员 配 置 上 看 ,三 审 制呈 正 金 字塔 结 构 ,从 一 审 到三 审 , 2 7
社 将 三级 审读简 化 为 同一平 面的 三次 审读 ,甚 至 以
有 资格参 与 审读 的人逐 渐减 少 ;而从 审读任 务 与审 读 责任 上看 ,三审制 却 呈倒金 字塔 结构 ,从一 审到
g a o l mait i e n a n d.
【e rs T ie e to oo yo e u a a drvs n B o u l R fr o u l hn d sr K ywo d 】 rlv l h d lg f rs l n ii o k ai — me p e o q t y eom f bi igi u t p s n y
[ 者 简介】 夏立 新 , 东外 语外 贸 大学 词 典学 研 究 中心 教 授 。 作 广
三审制现实之困的制度成因及改进建议
马 瑞 洁
( 南开 大学文学 院, 津 ,0 0 1 天 3 0 7)
[ 摘
要】 互 为逆反 的双重金 字塔 结构 、不 够均衡 的激励 与约束 机制 、过分重 视行政 级别 的人员配 置 、不 甚清
面 对 这 些 问题 ,从 编 辑 职 业 道 德 的 角 度 发 出 批 判 当
然必 要 ,但对 制度 本 身的 反思 同样 不 可或缺 。因为
率 、保证 出版 物 质量 的重要 作 用 ,还 为新 中国培 养
了大 批 高水平 的 审读人 才 。但 随着 出版 业 的产业 化 发展 ,三 审制 成 了部 分出版 社 眼 中 “ 合 时宜” 的 不
[ s rc】 T eat l fc s so h y fn t no rlv l to oo yo eu a a dR vs nrs ln Ab ta t h rce o u e nted su ci f ie e h d l f rs l n e ii ut g i o T— Me g P o e i
“ 文 缛 节 ”,一 些 出 版 社 将 整 理 与 加 工 环 节 糅 人 三 繁 审 ,把 三 审 制 搞 成 既 审 又 编 的 “ 不 像 ”;还 有 出 版 四
后者 更 能促使 三 审制 与时 俱进 、不 断 生长 ,从根 本
上确保 制 度有效 性与 生命 力的统 一 。
1 三 审制在 制度层面存在 的问题
晰的内部 责任与 分工 ,是 造成三 审制现 实之 困的制度 性原 因。论文 力图在 坚持三 审制本 质 目标 不变 的前提下 , 为三审制 的完善提 供一些 可行性 建议 。 【 关键 词】 三审 制 图书质量 出版 业改革 [ 中图 分类号】 G2 2 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o 一8 3 (0 )0 —0 70 o g5 5 2 1 1 20 2 —4
f r Om h n e ・ O t p s t a u l y ami tu t r , t e u b l n e t a i n a d r s r n y t m , t e t e it rc n r O .On l a - r a i d p d s rc u e h n a a c d mo i t n e t v o aits s e h o e a u d a mi ita ie r n i g o i n e t fi y t m n h d s i c t r al e O n i i i s an b v  ̄ l e d n s r t a k n - r t d s u ng s s e a d t e i it ti e n s 0 s b l e d l or v e n n n r i t a
【】 宜华 . 4章 语义 ・认知 ・ 义 [ . 释 M】 上海 : 海 外语 教 育 出版社 ,0 9:6 — 7 上 2 0 2 52 1
( 稿 日 期 : 0 00 —9 收 2 1 —52 )
【 基金 项 目】 本文 系 广东 省 2 1 程 三期 重 点学 科建 设 重点 项 目 “ 球 化背 景 下外 国语 言 文学 研 究子 项 目 : 于 认知 视 1工 全 基 角 的双 语词 典 译义 模 式研 究”( GDU S 110 3 的 研 究成 果 之一 。 F 21— —4 )
三 审制 是 责任 编辑 初 审 、编辑 室主 任 复审 、总
编 辑 终 审 的 三 级 审 稿 制 度 。 审 制 自上 世 纪 5 三 0年 代 在 我 国 出 版 业 推 行 以来 ,不 仅 起 到 了降 低 图 书 错 误
责 编负 责 为由 ,在终 审乃 至 复审环 节 以签 代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