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文言文教学管见

文言文教学管见作者:谭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5期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
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
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让文言文教学像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
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以往老师授课往往是采用串讲方式,课堂上领着学生字字落实,老师口头解释,学生笔下忙碌,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被完全挤兑不说,还极费时间,收效也不理想。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有难度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然后提出疑惑,先在组内解决,组内依然不能解决的,上课时一并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第二、将诵读进行到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
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
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授之以渔。
1、在疑惑处讲语法《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初学者读这句时很容易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教师在这里就要提醒学生:文中有犬吗?这样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文言文语感培养之管见

文言文语感培养之管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中学教材中,不断了文言文学习的内容,高考试题中也增加了文言文的份量。
突破文言文教学仍是研究的课题。
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未能改变教学观念,力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重讲文言文知识,轻视朗诵,忽视文言文的训练和语感培养。
致使本来是优美典雅的文言文,在课堂教学中却被冷落,课堂教学气氛低沉,效率很低,未能体现文言文内在的美。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种弊端的方法,应是加强文言文语感教学。
文言文语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突破口。
那么,如何通过文言文语感培养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呢?一、在了解背影和课文大意中,调动文言语感因素。
要对文言文有感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路,可以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抓住课文大意,为语感作准备。
例如:《报任安书》要了解写作的背景、作者生平,不仅可以了解课文中所写的人和事。
而且可以比较快地感受到信中作者以忍辱负重、忍痛著书的感情线索,从整体上体会到课文的感情基调。
文言文中写的往往和作者自己亲身经历有关,只要抓住这一点就可以了解文章的“人、事、物”、“情与理”,掌握文章的思路,象《过秦论》抓住理为线索,《项脊轩志》抓住情为线索,《醉翁亭记》抓住景为线索。
从整体上感知文言文的内容为调动语感作好畜情准备。
二、从文言辞句的品味中,提升文言语感的悟性文言文中的语言是很值得品味的。
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美。
品味文言字、词、句、段,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经之路。
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
品味“词”。
学习《项脊轩志》中“(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顷之”/象笏”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顷之”的韵味。
大母如此高年,这么快就拿来了“象笏”,可见“象笏”是大母时时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托着大母对家道中兴的希望和对“我”成功名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顷之,持一象笏至”。
文言文高效教学管见

学 习文言文 .能够弘扬 和传承我 国优 秀的传统文 化 。增强 我们 的文化 自信 。然而 我们 的文言文教学一直 饱 受 诟病 。究 其 原 因 ,是教 师 在 唱独 角 戏 ,一 味灌 输 ,如 此 ,学生被动 接受 ,自然 毫无兴致 。要想扭转文 言文教 学尴尬 的现 状 ,打造 高效 教学 。就要 以生 为本 ,体现 学 生的主体 地位 .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 .让学 生动 起 来 ,课堂活起来。
中学语文·教改实验 II『I举
俗话说“鸟 随鸾凤飞腾远 。人伴贤 良品 自高”。一个 氛 也会失去意义 。
好的学科带头人是一个班级学 习动 力的 引擎 .他 不仅
只要 我们在 心间洒下“不 求人 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
能够帮助老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 务 .而且能够带动 一 步”的种子 .那么学 习型的课堂学 习方 式就 一定能够开
二 、让 学 生 找 出 来 :标 出 重 点 。思 考 质 疑 文言文知识点 多而琐碎 .在 学习过程 中容易遗 忘 . 需要不断巩固归纳 。因而《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的120个 实词和 18个虚词 ,师生可以共 同制定学案 ,在共 同研讨 的基础上 印发给大 家 .然后慢慢 学习 、不断 积累 。所谓 的文言语法公式化 .是让 同学通过 必修一的学 习 ,明确
画 李 冬颖
“延刺秦王 ”三个活动 场景让 各个小 组长做 充分 的预 习 .然 后再根据场景不同 .分别 归纳 不 同场景下 的人物 性格 .最后 进行 总结。其次 .培 养“学科带头 人”有 利于 激发 学 生 的探 索 欲
四 、重 视 导 学 案 的作 用
导学案是指引学生学 习的方 向 .也是学生课 文学 习的抓手 .可 以毫不夸张的说 .一篇 导学案设计得 是否 合理 ,直接关乎一节语文课 的成败 。要让学生明 白一个 道理 :想要解决导学案中 的问题不研 究课本是行 不通 的 .只研读课本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是不可 以的。 所 以导学案 的设计一定要合理 。而且还要科学。因为每个 学生都 不一样 .基础不 同 。层次不 同。在设计 时一定要 应有层次性 、梯度性 .应满足不同层次学 生的需求 。还 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围绕教学 目标 ,紧扣教材 ,具有启发性 。经 过我几年 不断 的探索和 不懈努 力 .导学案现在 已经形成 了一定 的模式 .我把这 种模 式称之为“一案六环节 ”.一案 指的 是导学案 .六环 节分别是 :确 立 目标 、自主学 习 、合 作探 究 、组织交流 、评议小结 、巩固测标 。这六个环节环 环相 扣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关联 。有了这个模式之后 ,我就 从 “主演 ”变成了“导演”.学生 由“要 我学”转变成 “我要 学 ”.学 习热情空前高 涨 ,课堂 的参与度 有 了大 幅 的提 升 。学 习成绩提高也就 变得水到 渠成 了。
文言文教学管窥

文言文教学管窥作者:束小江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第22期摘要:针对笔者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探寻让学生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提高能力活动一、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教学生自学文言文?我们除了教他们善于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之外,还应该有针对性地教他们掌握以下方法:1.善用比较,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比较法如一面放大镜,能清晰地把事物本质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2.巧用句子结构分析法,辨识词的活用现象和句式。
一个句子的结构,总有主、谓或主、谓、宾部分,且有严格的、正常的排列顺序。
通过句子结构分析法,就能辨识词的活用现象。
辨识句式也是如此。
如果句子前后构成判断关系的,不管有无判断词,皆是判断句。
3.通过句意理解通假和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句子,总要表达一个意思,凭这一意思,就可明确句中的某个词是否通假,表何意义。
例如《促织》中“高其直,亦无售者”之句,课文注释中并无通假之说明,然而我们不难领会这句话意思是:“抬高它的价格,只是没有买的人。
”凭此句意,我们即可断定句中的“直”是假字,本字应是“值”。
二、强化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听读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听”很重要。
有人曾提出“语感教学”的方法,即让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
应提倡多听,听学生读,听教师读,听艺术家读。
真切地听出古文学的味道和感受来,深切地领悟古代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古文时,可利用录音、录像或多媒体,将声画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体悟。
文言文教学管见

作者: 徐翠荣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79页
主题词: 文言文教学;思想教育内容;游记散文;语文教学原则;同音通假字;《桃花源记》;教师;
古代文化遗产;实词活用;批判继承
摘要: 文言文教学管见徐翠荣首先,教师应把思想教育自然而和谐地融进文言文教学之中,以往很多人错误地把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看作只是解决文字困难的问题,而忽略了思想教育内容。
其实,无论是现代文还是白话文,思想教育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忽略了这一点,就违背了文道...。
中学文言文教法管见

思 想境 界
、
共 产 主 义 道 德 情 操 等 方 面 真 正 成 为 学生 的 表率
,
言 传身 教
,
起到 良好 的 示 范
作用
。
注
:
① 嘴新 经 济政 策 和 政 治教育 局的 任务 》 (次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告 )
,
有 的学 生 在 坏 书 的腐 蚀 下
,
,
甚
至 走上 犯罪 的道 路
这 种 情 况 应 当 引 起学 校 和 家 长 特 别 的 注 意
,
学 校要 在 建 设社 会 主 义 精神 文 明 中 加强 对 教师 的教 育 充分 发 挥广 大 教 师 的 表 率作 用 教 师 应 当 成 为 社会 主 义 精 神文 明的 积 极 建 设者 教 师 必 须 在文 化 知 识 素养
。
熟读 背 诵 是 语 文 教学 很 重 要 的方
,
对 古文 尤 为 重 要
“
这 方 面 的论 述前 人 可 谓 多 矣
,
,
、
。
通过 熟 读 背 诵
可 以 培养 一 种 古文
。
旅
语感
”
,
这种
“
语感
对 提 高 学 生 独立 阅 读 古 文 的能 力是 不 可 或 缺 的
、
而练 习 则
是 巩 固 和 运 用所 学 知 识
特 别 是 在 目前 致力 于 提 高 学 生 的 能 力
、
发 展 学生 的 智 力
更 有 必 要 对 教学 方 法 进 行 摸 索
从 教 师 角度 看
固 然 讲 得仔 细
也体 现 了
学 生 对 这种 方法也 似 乎 颇 为 欢 迎
文言文教学管窥

文言文教学管窥作者:王海祥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11期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重文言字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赏析,这就往往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涣散;片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等缺点,让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沦落为学生的头痛之物,继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
当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文言文晦涩、难懂,学习起来的确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我们面对的学生知识结构欠缺,审美情趣亟待提高。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老师要改变观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读、二品、三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就来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读“读”是理解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这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古语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经常看到影视作品的学堂中,下至幼儿顽童,上到耄耋老者,均在手捧书卷,摇头晃脑地诵读。
但是“读”也要得法。
首先要正读其声。
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这就需要我们审慎对待;其次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第三要正确读出语气。
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抑扬顿挫,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总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培养语言的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品“品”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和赏析。
对文言文的鉴赏品析,主要包括欣赏人物、品味语言、鉴赏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来说,欣赏人物时,要根据具体事件,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等,甄别、鉴定人物思想性格,臧否人物。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管窥

LIBERAL ARTS FANS2020年第18期教育教学3高中文言文教学之管窥李彩燕(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萃英中学,山东 即墨 266200)【摘 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学习文言文往往又是令不少学生头痛的问题,常常听他们说“摸不着门”“不知从哪里找到可以‘啃’的缺口”。
给茫然或晕头转向的学生以指引,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些支点,撬动文言文学习这只重球,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因此,本文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够帮助到学生以及教师。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8-0101-02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有明确的要求,文言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
然而由于时代较为久远,文言文中的很多实词、虚词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
如何寻找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使文言文学习不再成为枯燥的难题?笔者做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一、强化学生自学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借以撬开文言文学习难题的缺口。
那么针对文言文的教学,该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者一些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但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方法。
(一)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知识,掌握规律词类活用是经常会出现在文言文之中的现象,很容易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出现语法上的混淆。
要想更加准确地区分这些词,比较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区分办法[1]。
如利用比较法区分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从结构上看,作动词的名词后边不跟动词,作状语的名词后边跟动词。
因此,主要看名词后边有无动词。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名词作动词其实是一种动宾关系,名词作状语则属于状谓关系。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其中的“礼”是名词作状语,《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则是名词作动词;此外,还可以使用比较法区分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这主要看动作是谁发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教法之管见
【摘要】本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文言文,主要谈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不惧怕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蜀道难》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言文既好教又不好教。
说好教是就文言文的内容而言的,文言文因其距今年代久远,因而可讲的内容较多,教师不会觉得无内容可讲,不说别的,仅仅围绕词类活用就可以讲一两节课;说不好教是就学生而言的,当今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
还是因为其距今年代久远,学生普遍觉得其生涩难懂,虽然当下课外辅导书较多,学生可以对照注释疏通文意,但对于文本的结构、思路以及情感等比较深刻的内容,却是知之甚少。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言文文本,走进古代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是第一步。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依照注释疏通字词、句式、文本大意及写作背景,并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有了课前预习做基础,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朗读,读懂大意,并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在归纳文言知识时要注重和学生互动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归纳文言知识,目的在于读懂读通文章大意,笔者认为这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知道作者在“写什么”,接下来就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安排内容的,也就是作者是“怎么写”的。
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蜀道难》为例,笔者在课堂中试着引导学生以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突破口,结合上下文分析得出“作者每次感叹蜀道之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结论。
其中第一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之高,第二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慨叹蜀道之险,第三段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主要是感叹蜀道战祸之惨烈。
作者围绕蜀道之“难”,分别从高、险、战祸惨烈来行文,文章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
精读课文,品味文本语言和主旨。
在疏通文意、理清写作思路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到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述蜀道之难的?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品味文本。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课文中的语句来体味语言特色和文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就用了夸张和引用神话传说的手法,极力渲染蜀道之高。
再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蜀道的高和险。
在充分探讨文本语言特色之后,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要
极力渲染蜀道的高、险及战祸的惨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章的主旨。
对于主旨的探讨,笔者以为,不必一开始就把参考资料上所说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后再说出自己或参考书上的观点,得出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比较科学的观点。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为忧虑房琬、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琬和杜甫;②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赟;③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④“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
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国”。
当然,在课堂上,有同学也提出,作者叹蜀道难,何尝不是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呢?
此外,文言文的学习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多朗读多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的方式很多,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分角色读;可以精读某一句或段,也可以范读全篇。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读,都必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为这是走进文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另外,适当背诵文言文经典篇目或有名的句段也是提高文言素养的途径。
在《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都对此作了要求,说得更长远一些,这也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