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居易《夜雪》的意思及赏析

白居易《夜雪》的意思及赏析
夜雪
白居易
已讶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②声。
①讶:惊讶。
②折竹:竹子折断。
从睡梦中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如此冰冷。
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积雪太重,不时听到院里的竹子在雪压下折断的声音。
【古朴之美】
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白体诗。
诗中没有色彩,也不作姿态的描摹。
细细品味,会发现它清新淡雅。
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
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
吹落轩辕台”、“忽如一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气象壮大的句子。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只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说出了雪沉沉的感觉,就像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凝重古朴。
【赏析】
这首诗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味觉、嗅觉等写作角度。
当你要写一件事物又感到词穷的时候,想一想这些方面是否都照顾到了。
【启示】
很多人都想做最耀眼的花,成绩要是第一名,舞蹈要跳得最好,衣服要穿得最贵,奖状要拿得最多。
其实,做一朵普通的小花也不错,就像白居易的这首小诗,你能说它就不美么?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一个人更是无可替代。
不要在和别人的比较中看轻了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就好。
夜雪白居易古诗的意思

夜雪⽩居易古诗的意思夜雪⽩居易古诗的意思 结句以有声衬⽆声,使全诗的画⾯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个万籁俱寂的世界,下⾯是⼩编整理的夜雪⽩居易古诗的意思,欢迎来参考! 夜雪 唐代:⽩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看见窗户被⽩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和枕头。
⑵折⽵声:指⼤雪压折⽵⼦的声响。
鉴赏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且暗⽰雪⼤,因为⽣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全被⽔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才会加重空⽓中的严寒。
这⾥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已拥衾⽽卧,从⽽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度进⼀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侧⾯描写,然后句句写⼈,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这⾥仍⽤侧⾯描写,却变换⾓度从听觉写出。
然后传来的积雪压折⽵枝的声⾳,可知雪势有增⽆减。
诗⼈有意选取“折⽵”这⼀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声”于“夜深”⽽“时闻”,显⽰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的彻夜⽆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已,同时也透露出诗⼈谪居江州时⼼情的孤寂。
由于诗⼈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夜雪》别具⼀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诗新颖别致,⾸要在⽴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的特点有关。
然后雪⽆声⽆嗅,只能从颜⾊、形状、姿态见出分别,⽽在沉沉夜⾊⾥,然后⼈的视觉全然失去作⽤,雪的形象⾃然⽆从捕。
白居易《夜雪》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⑴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在众多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别具风采。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夜雪解析鉴赏逐句解释白居易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 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 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 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 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 、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 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 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 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 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 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 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 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 含蓄,韵味悠长。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 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 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 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
白居易像
作者简介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 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 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 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 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 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 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 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 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 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 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 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
《夜雪》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雪》原文及翻译赏析《夜雪》原文及翻译赏析《夜雪》原文及翻译赏析1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 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白居易《夜雪》赏析

白居易《夜雪》赏析导语:《夜雪》是唐代的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作者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夜雪》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和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作者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作者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和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作者的赞美。
夜雪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夜雪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夜雪_白居易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
唐诗《夜雪》赏析_唐诗三百首

唐诗《夜雪》赏析_唐诗三百首
作者:白居易
原文: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
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视觉(明)
十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赏析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
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
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
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
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