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研究法PPT

合集下载

植病研究法---细菌病害的研究法

植病研究法---细菌病害的研究法

精选可编辑ppt
5
精选可编辑ppt
6
2.平板划线分离法
• 取小块病组织,经过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2次以后,放在灭菌载 玻片上的灭菌水中,用灭菌玻棒研碎。静置一定时间,用灭菌的移 植环蘸取以上组织液在琼胶平板上划线培养; 先在平板的一侧顺序 划3~5条线,再将培养皿转60°将移植环灭菌后,从第二条线末端, 顺序划出3-5条线。目的都是使细菌分开形成分散的菌落。
琼胶 2g
硝酸钠(NaNO3) 1.0g
随后将聚果胶酸钠加入,高速搅拌15s,分装三角瓶灭菌后要
立即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干燥后使用。欧文氏菌属细菌有分解
果胶酶活性的,形成中间有凹陷的菌落。
精选可编辑ppt
16
[5]棒形杆菌属(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vibacter)
此属细菌有些是难培养的。酵母葡萄糖矿物盐琼胶培养基(YGM)
分离.例如,分离软腐病细菌时,由于腐烂组织中往往杂有大量的 腐生菌,可以挑取少许腐烂组织针刺接种在相应的健全组织上, 发病以后再从接种的组织上分离。
精选可编辑ppt
10
[2]适宜的培养基
• 分离失败的原因,有时是由于培养基不适宜。一般来说,寄生性 细菌对培养基的要求要比腐生性细菌严格。同时,一种适宜于纯培 养的培养基(细菌群集没有其他杂菌干扰),不一定适宜于分离(细菌 分散而单独存在,同时还可能有杂菌干扰)。
精选可编辑ppt
20
[3]琼胶平板培养性状
了解平板上菌落的特 征,有助于判断分离 是否正确和挑取所需 的菌落。琼胶平板上 菌落的观察主要是: 形状和大小、颜色和 光泽、表面是否隆起 或凹陷、边缘的形状、 透明度和粘度、培养
基颜色的变化等。
精选可编辑ppt

病害生理与植物抗病性课件

病害生理与植物抗病性课件

植物抗病性是指植物在受到病菌侵染时,能够抵抗病菌的侵害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能力。根据抗病机制的不同,植物抗病性可分为非寄主抗病性和寄主抗病性两类。
非寄主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菌的侵染具有完全或部分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不依赖于植物的种类,而是与病菌的致病力有关。寄主抗病性是指植物对某些特定病菌的侵染具有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与植物的基因型有关,是植物对特定病菌的识别和防御反应。
02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精确修饰植物的抗病相关基因,提高植物的抗病性,降低农药使用量。
03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和分析大量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数据,揭示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和进化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和收集抗病基因资源,通过种质创新和基因聚合,培育多抗、广适的抗病新品种。
基因,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定向培育具有优良抗病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通过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抗病性状的精准选择和遗传改良。
03
02
01
气候变化对植物抗病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加强抗病性研究和管理,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气候变化
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植物抗病的挑战,共享抗病性研究的成果和资源。
国际合作与交流
THANKS
感谢观看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通过分析大量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数据,寻找与抗病性状紧密关联的基因位点,为抗病育种提供候选基因。
转录组学分析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物在病害胁迫下的转录组进行深度解析,挖掘与抗病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
植物抗病性的未来展望

《植物病害分类》课件

《植物病害分类》课件
病因分析
小麦锈病由真菌引起,气流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和施肥;药剂防治可选在发病初期,喷洒杀菌剂控制病害蔓延。
马铃薯晚疫病
01 02
症状识别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发生在叶部和块茎,表现为叶片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 黑色斑块,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白色霉层。块茎染病则出现 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
真菌病害
植物真菌病害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 症状多种多样。
真菌病害的症状包括霉状物、粉状物 、锈状物等,这些症状都是在病部产 生的。真菌可以通过气流、雨水、昆 虫等传播,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线虫病害
植物线虫病害是由线虫寄生引起的,症状隐蔽且多样。
线虫病害的症状包括根系发育不良、黄化、矮小等,线虫通常寄生于植物体内,通过吸取植物养分来生存繁殖。线虫病害的 传播方式包括水流、土壤、农具等。
而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农药残留
03
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著,但使用不当容易导致农药残留问题,

影响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05
植物病害案例分析
苹果树腐烂病
症状识别
苹果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 上,表现为树皮腐烂、坏死,组织松 软,有时有酒糟味。病斑形状不规则 ,边缘水渍状,呈红褐色。
病因分析
防治方法
黄化
植物整体或部分叶片发黄,如缺铁黄化病。
腐烂
植物组织分解腐败,如软腐病。
萎蔫
植物失水枯萎,如枯萎病。
寄主植物分类
粮食作物病害
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病害。
果树病害
苹果、梨、桃等果树的病害。
经济作物病害
棉花、花生、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病害。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病害分析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1、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植物由于受到病原
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植 物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 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植物这种偏离了正 常状态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要素: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
1.幼苗根部被害状 2.卵 3.卵内孕育的幼虫 4.性分化前的幼虫 5.成熟的雌虫 6.在幼虫包皮内成熟的雄虫 7.雄虫 8.含有卵的雌虫
9.产卵的雌虫
根结线虫病
菊花叶枯线虫病
牛松 墨 天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
线虫一般以卵和幼虫在植物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 田间主要通过灌溉水、土壤、人为活动等传播, 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球根及花木的调运传播。
二、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症状分为病状和病征两个方面。 病状: 受病后植物本身的异常表现。 病征: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
病状
病害症状
变色 坏死 腐烂 萎蔫 畸形
病症
霉状物 粉状物 粒状物 脓状物
1.变色(discoluration)
• 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 细胞并未死亡。
二、非侵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按病因不同,还可分为:
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1)大气温度的过高或过低引起的灼伤与冻害; (2)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伤害,如风、雨、雷电、雹害等; (3)大气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过多与过少,如旱、涝、渍害
等。
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病害:

植病研究法细菌病害的研究法

植病研究法细菌病害的研究法

• 细菌悬浮液的配法有时影响分离的效果。一般植物病原细菌,用 灭菌水稀释是适宜的。有时改用灭菌的生理食盐水(0.85%的NaCl) 或肉汁冻培养液稀释比较好。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用蛋白胨水 或粘土悬浮液稀释的,培养后形成菌落的数目比用清水稀释的多。 粘土的作用大致是细菌团聚在土粒上,更容易形成菌落。
[4]欧文氏菌属(Erwinia)
前面介绍的培养基有许多也适用于欧文氏菌属,以下是对欧文氏
菌具有特色的结晶紫聚果胶培养基。将搅碎器预加热,加500ml 煮沸的蒸馏水,将以下成分依次加入,低速搅拌:
结晶紫的10%水溶液
1.0ml
lmol/L氢氧化钠(NaOH) 4.5ml
氯化钙(CaCl2·2H2O)新鲜配制的1% 水溶液 4.5ml
线照射显示青到蓝色。此培养基也可用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细菌
的分离。
③Kelmen(1954)TTC培养基:
蛋白胨 10.0g
酪朊水解物 1.0g
葡萄糖 5.0g
琼胶 15.0g
蒸馏水 1000ml
pH7.0
分装100ml,灭菌后。加过滤灭菌的1% 2,3,5一氯化三苯基四 氮唑(TTC)的水溶液到灭菌冷却到55℃的培养基中,使浓度最后 达到0.005%。青枯菌 P.solanacearum 培养2天后,致病力强的野生 型菌落白色,或中间有一淡红色点的菌落;致病力弱或丧失致病
基Ⅱ适用于观察荧光性色素。荧光性色素的产生可以直接观察或 用紫外线照射观察。
四、细菌的计数
• 细菌的繁殖量、植物接种和血清学方面的研究都要求 知道细菌的数量。细菌计数的方法有: ① 测数器计数法; ② 混浊度计数法; ③ 平板菌落计数法。
• 前两种方法是计数活的和死的细菌的总数,后一种方 法是测定活细菌数目。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防治 PPT课件

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防治  PPT课件
ppt课件 11
1983:农牧渔业部颁布了“进(出)口动植物 检疫条例”。 1986: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植物检疫 对象名单” 1992: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 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 1993:“国外引种检疫审批办法”。
ppt课件
12
进出境检疫包括 进境、出境和过境检疫;携带和邮寄物的检 疫以及运输工具检疫。 检疫对象和范围包括种子、苗木、无性繁殖 材料、植物及植物产品、装载这些检疫物 的容器、包装物以及来自疫区的运输工具 等。 检疫程序包括检疫报批、报检、检疫、检疫 处理和签证放行等。
ppt课件
13
危险性植物病害检疫对象: ① 国内尚未发现或虽有发生,但分布不广,一 旦传入可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损失; ② 靠人为传播,即人们在从事商业贸易或各种 交往过程中,病原物随植物(种子)及其产 品多种途径传带; ③ 病原物繁殖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传入后 难以根除。 《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 以此而定的。名录中列出了40种病原物为检 疫对象,其中真菌类13种,细菌类6种,病毒 类13种,线虫类8种。
ppt课件 1
第一节 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寄主、病 原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植物病害的防治措 施应从这三方面入手,削弱或终止病害循环 过程。 1.增强寄主抗病性或保护寄主不受侵染 选用及培育抗病品种; 根据地区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选用最适 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类; 加强整地、施肥、管理,增强植物生长势, 提高抗病性; 施用保护性杀菌剂,保护植株不受侵染。 2 ppt课件
ppt课件
28
三、适期播种 将播种期提前或错后一段时间,使得作 物的感病期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侵入期错开, 人为地给作物创造一个避病条件,从而减轻 病害的发生流行。 四、加强水肥管理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抗病性都有较大影 响,与病害消长的关系密切。 五、搞好田园卫生 减少病害在田间扩大蔓延的机会。

植物病理学ppt

植物病理学ppt

植物病理学
简介:
•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及预防植物病害的科学,它以分类植物病原体, 探索病原体的感染机理,研究病原体的传播机理,以及发展防治 措施等为主要内容。植物病理学是植物病害的研究,通过研究营 养、生理、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多种科学方法,具体分析植 物病原病害的致病机理,查明植物的病原因,防治植物病害,提 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 I.植物病理学概述
内容: 1.定义 2.研究内容 3.病害预防 II.植物病原体 1.病原体定义 2.病原体分类 3.病原体分布
III.植物病害 1.病害发生机制 2.病害表现 3.病害预防 IV.植物病理学研究 1.病原体感染机制 2.病原体传播机制 3.防治措施
结论:
•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的一门重要科 学学科。植物病理学需要综合运用植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 原学、数量生态学等科学。它是以研究病原体为主,以分类植物 病原体、探索病原体பைடு நூலகம்感染机制、研究病原体的传播机制以及发 展植物病害防治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植病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

植病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
植病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
2013-2014第一学期
植病研究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主讲:原雪峰
分子生物学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通过研究生物大分 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 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是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
中心法则
• 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间转移的基本法则。 • 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
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 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 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 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 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NA提取液:100mM Tris, 20mM EDTA,1.4M NaCl ( pH8.0 )
一. DNA/RNA/蛋白质的提纯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
I. 核酸的分离纯化 (DNA的纯化)
植物基因组 DNA 的提取(CTAB 法):
研钵 匀浆机
微量离心管
微量加样器 (俗称“枪”)
高速离心机 (13000rpm)
一. DNA/RNA/蛋白质的提纯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 I. 核酸的分离纯化 (DNA、RNA的纯化)
(四)核酸的浓缩,沉淀与洗涤 沉淀是核酸浓缩最常用的方法,核酸沉淀后,可以改变溶解缓冲液和调整核酸 溶液至所需浓度;另外,核酸沉淀还能去除部分杂质与某些盐离子,有一定的 纯化作用。 加入一定浓度的盐类后,用有机溶剂沉淀核酸。其中常用的盐类有醋酸钠,醋 酸钾,醋酸铵,氯化钠,氯化钾及氯化镁等,常用的有机溶剂则有乙醇,异丙 醇和聚乙二醇。 核酸沉淀往往含有少量共沉淀的盐,需用70%~75%的乙醇洗涤去除。对于浓度 低并且体积较大的核酸样品,可在有机溶剂沉淀前,采用固体的聚乙二醇或丁 醇对其进行浓缩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
• 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症状的实物性记载,是识别 和描述植物病害描述的基本依据,是植物病理学工作 的基础资料。
– 植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就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异常表现型, 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每种病害都有特定的症状表现,成为描述 、命名、识别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 霉状物 主要见于霜霉病、灰霉病、晚疫病、瓜类绵腐病等病害。
– 粉状物 主要见于小麦白粉病、瓜类白粉病、苹果白粉病等病害。
– 丝状物 多为病原真菌或卵菌在侵染部位形成的气生菌丝或孢子梗。
– 锈状物 见于莱豆锈病、甘蔗锈病、十字花科蔬菜白锈病等病害。
– 煤污状物 主要见于茶煤病、桑污叶病、桔煤污病等作物病害。
Euphytica (2013) 190:321–334
植物保护重要性(HOW)
芥子油苷
Different layers of plant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pathoge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rop breeding stra5tegies
11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分解和破坏)
–干腐 迅速失水(玉米干腐病、苹果腐烂病) –湿腐 缓慢失水(甘薯根霉 软腐病、柑桔贮藏期青霉病、苹果果实的 轮纹病) –流胶 桃树等木本植物受病菌为害后,内部组织坏死并腐烂分解,从 病部向外流出粘胶状物质(桃树流胶病) –腐烂还伴随有各种颜色变化的特点,如褐腐、白腐、黑腐等
Euphytica (2013) 190:321–334
提纲:
•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 • 第二章 生物显微与组织化学技术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和真菌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和细菌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五章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六章 植物线虫与线虫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七章 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研究方法 •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研究方法 • 第九章 植物病害流行研究方法 • 第十章 作物病害控制方法
– 铬酸洗涤液(K2Cr2O7 /浓 H2SO4 /H2O) – 高锰酸钾液(5% ) – 酸和碱的配制液(油、脂) – 有机溶液(油脂、树脂、脂溶性染料) – 其它洗涤剂
• 各种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 新玻璃器皿(SiO2-1%或 2%的盐酸 ) – 使用过的玻璃器皿
9
第三节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必然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最终在组织和器官上呈现为肉眼可见到的病状 •在病部发现的病原物的某些结构或分泌物,称为 病征 •每种病害都有它特定的症状表现,可以作为病害 具体描述、命名、识别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变色(常见于病毒病害) 13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征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结构。识别 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征,对诊断病害很有帮助。
•植物病毒病害不表现病征;细菌病害的病征比较简单,主要有菌脓 和含有细菌的胶状物或丝状物;
•真菌病害的病征较为复杂,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小 黑粒和小黑点)、块状物和伞状物等多种不同形态,有些病害根据病 征而命名
• 培养基的培养与灭菌,是研究病原物基本特性及深入 研究的基础。
– 植物病原物的培养,是研究病原物基本特性的基础工作,须了解病 原物的营养要求。
–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是诱发病害、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必要环节,也 是柯赫法则证病的重要步骤。
7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试验研究共同规则
• 实验室四项管理规则
– 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则 – 实验室布局合理、环境整洁 – 仪器安全运行、及时维护 – 注意安全操作、健康防护
• 基本安全设备/有毒试剂使用与管理/防止辐射的基本措施
• 试验研究三项规则
– 对照的设置 – 研究因子的唯一差异原则 – 研究数量方面的生物统计学要求
8
第二节 玻璃器皿洗涤
• 常用洗涤剂
植物病害常见的畸形症状有: –徒长,表现为生长速度超常,如水稻恶苗病; –瘤肿, 即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受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 呈现出瘤肿,如玉米瘤黑粉病和十字花科根肿等; –卷叶,即叶片卷曲与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 筒状,如桃缩叶病; –花变叶,即正常的花萼变成叶片状结构,植物因此不能正常开 花结实,如玉米霜霉病
植病研究法
董汉松 主编 刘志恒 朱建兰210117-02
1
2
植物保护重要性(WHY)
Worldwide crop production losses due to different parasite groups in the period 2001–2003 4
10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坏死(植物感病细胞和组织死亡)
–斑点 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 斑病) –枯死 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马铃薯晚疫病、大 葱叶枯病) –穿孔/落叶落果 在病斑外围/叶柄或果梗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区从 健康组织脱落(桃霉斑穿孔病) –疮痂 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梨黑星病,马铃薯疮痂病) –溃疡 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 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 症状(杨树溃疡病、橡胶树条溃疡病) –猝倒和立枯 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 因基部腐烂迅速倒伏为猝倒,立而不倒为立枯(棉花苗期立枯病、瓜 苗猝倒病,水稻烂秧病)
– 小黑粒和小黑点 主要见于小麦白粉病、苹果树腐烂病等病害。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萎蔫(水分吸收或转运受阻)
–萎蔫 由于感病植物水分运输受到影响而形成的症状(如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瓜类枯萎病) –用刀片斜切棉枯萎病株的茎基部,注意维管束部分,有无变褐色及 根部有无变色
12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
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