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的状况及检测分析

酶通常由染色体 编码 ,具有很强 的可诱导性 ,即产 酶株在不接触 B 内酰胺抗生素 时, 只产 生少量酶 , 如有诱导作用 的抗生素存在 , 可
一
使 产量显著上升 , 因而这种 酶又称诱导酶 。 m C酶可引起革兰阴性 A p 杆菌对头孢 菌素及单环类 、 头霉烯类( 头孢 西丁)内胺酰抗生素耐药 。 12头孢菌素酶( p . Am C酶) I 临床实验室检测 的现状 检 测不 同类型的
A C酶或检测产不 同类 型 A C酶的菌株 , mp mp 其方法也有所不同。目 前 已陆 续报道 的多种检测 有 : 孢西丁敏 感试验 、 头 三维试 验 、 mp A C
群 中的第 3 组I 1 a 。在肠杆菌科 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主要是 A类 酶 2 ( P ,MEI , ,E ) K CS , NMCG S , MI B类酶 (MPVI N M) I , M,D , D类酶 ( XA) O 。碳 青霉烯酶编码基 因既可 以定位 在质 粒 , 整合子等 呵转移的基 因元 件
确诊试验 。
3碳 青 霉 烯 酶
31 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耐约性 1 .在 3益严重 的情况 下 ,碳青 霉烯类药物一 度被认为是最 具有抗菌活性 和对 E B S L酶 、
Ap m C酶稳定的 B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 一 但是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的大量使用 , 耐药菌株 的出现 也越来越 多 。这些 菌株 的出现 常使抗 感染 治疗陷入无药可用 的境地 , 者死 亡率很高 。临床上对于碳青 患
上, 通过质粒 或转座 子在不 菌种 间传播 , 也可 以由染色体介导。染 色体介导较少导致 菌属 间传播 。
酶表型筛选试 验 、 氟氯西林 ( c 双抑制剂扩散协 同试验 、 电聚焦 F ) c 等 及 氟氯西林 抑制试验等l " 7 r 。除改 良的三维 试验较为经典外 , 其他 的 检测 方法 还不成熟。 。头孢西丁敏感试验因操作简便 , 可作为临床微 生物实验室检测 Am C酶的初步筛选方法 。A p p m C酶 酶表 型筛选 试 验和氟氯西林双纸片扩散协同实验均利用纸 片扩散法对产 A C酶 mp 的菌株进 行检测 。三维试验和等 电聚焦及氟氯西林抑制试验均是检 测 细菌胞 体内 A p m C酶 的活性 , 不存在抗生素的诱导作用 , 可用来 检 测 持续高产 A p m C酶 。三维实验是 目前公认的检测质粒 A p 酶 或 mC ( 却阻遏) 持续高产 A C酶酶的经典方法。 mp
肺炎克雷伯茵产ESBL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茵产ESBL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袁海燕
【期刊名称】《西部医学》
【年(卷),期】2010(22)3
【摘要】目的了解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耐药性,为产ESBL争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的监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产ESBL和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茵耐药严重.结论定期进行细茵耐药性检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页数】2页(P542-543)
【作者】袁海燕
【作者单位】泰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泰兴,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1
【相关文献】
1.产ESBLs、ESBLs+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及其耐药性分析 [J], 卜黎红;徐瑞龙;单小云;许健波;朱以军
2.老年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周博锋;唐兰艳;何本进;姚人业
3.产ESBLs、产ESBLs和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J], 李观定;容永忠
4.下呼吸道标本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及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J], 郑国毅
5.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钱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及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及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为研究ESBLs、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状况,我们对158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1 材料1.1 菌株来源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期间从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至少对一种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的部分革兰阴性杆菌。
其中包括大肠埃希菌47株,肺炎克雷伯菌38株,鲍曼不动杆菌23株,铜绿假单胞菌15株,阴沟肠杆菌15株,嗜麦芽假单胞菌6株,产气肠杆菌6株、液化沙雷氏菌4株,弗劳第枸橼酸杆菌4株,共158株。
1.2 试剂增菌培养基为M-H肉汤,三维实验培养基为M-H琼脂,头孢西丁(CFX)、头孢他啶(CAZ)、头孢他啶/棒酸(CAZ/CLA),头孢噻肟(CTX)、头孢噻肟/棒酸(CTX/CLA)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GNI鉴定卡、GNS药敏卡均购自法国Biomerievx公司,GNS药敏卡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萘啶酸、头孢噻肟、亚胺培南13种抗菌药物。
1.3 质控菌株质控菌株E.Coil ATCC25922,K.Pneumoniae ATCC700603,E.Cloacae 029 M。
2 实验方法2.1 菌株鉴定所有菌株都用VITEK-32分析仪GNI细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
2.2 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采用GNS检测卡测定13种抗菌药物对158株革兰阴性杆菌的MIC值,操作方法按照VITEK-32规定的方法进行。
2.3 产ESBLs菌株检测2.3.1 ESBLs筛选试验方法158株革兰阴性杆菌经VITEK-32检测MIC值,根据仪器专家系统提示,筛选出产ESBLs菌株。
2.3.2 ESBLs确证试验方法采用纸片扩散确证法,按2004年NCCLS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确证法测定ESBLs,采用CAZ(30μg)、 CAZ/CLA(30μg/10μg)组合或者CTX(30μg)、CTX/CLA(30μg/10μg)组合,对ESBLs筛选实验阳性菌株进行双纸片协同扩散试验,任一组药物抑菌环的直径差≥5mm时,判定为ESBLs阳性菌株。
大肠埃希菌产ESBLs和AmpC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部位标本为 1 8 . 3 9 %, 见表 1 。
袅1 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
2 结 果
【 关键词 】大肠埃 希 菌
素酶 耐 药 性
超 广谱 8一内酰胺酶
头孢 茵
2 . 1 细 菌 临 床 分 布 8 7株 大肠 埃 希 菌 分 布 在 痰 标 本 超广谱 B一 内酰胺酶 ( E S B L s ) 和头孢 茵素酶( A mp C) 是近年 来广受研究的主要 两种 酶。 A m p C 酶是 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 ,
酶, 对临床选择用药有重要意义 。本文 对临床分离到 的大肠埃
希菌进行 相关 分析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2 2 8 7 株
萌罐 i 产E s B L s 、 A mp c检测及耐 獭
见 灰2 。
倒I %)
1 . 1 菌株来源
8 7 株 大肠埃 希菌分离 自闽侯县 医院住 院
1 3 一内酰胺酶 , 将大肠埃希菌 A T C C 2 5 9 2 2制成 0 . 5麦 氏比浊度
的菌悬液 , 3 0 g 头孢西丁贴于平板中心,离头孢西 丁纸片 5 mm
用 药提供参 考。方法 果
分别采用纸片扩散 法检 测 E S B L s , 酶提
处由里向外切三道狭缝, 向狭缝内注入 4 o L 酶提取物 , 3 5℃
过夜培养 。若狭缝与抑菌 圈交界处 出现扩 大的长菌区域 , 则判
定A mp C酶 阳性c 7 】 。 1 . 3 I 4 药物敏感试 验 采用 K — B纸片扩散 法 :取大肠埃
呼吸道标本中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检 出 5株 单 产 Amp C酶 、8株 单 产 E B s8株 同 时 产 Amp 6 SL、 C 酶 + E B s检 出 率 分 别 为 1 8 、 43 、. 。Amp SL, . 2 . 2 3 C酶 和 EB s S L 总检 出率 分别 为 3 1 和 2 . 。 . 66 22 2 0株 大 肠 埃 希 菌 耐 药 结 果 , 表 1 . 8 见 。 表 1
O
O
0
加 O
O
0
敝
0
O
1 1 1 菌 株来 源 ..
实验菌株为 20 年 1 至 20 06 月 0 8年 4月 本
阿 莫 西 林 / 拉 维 酸 克 哌 拉 西 林 / 唑 巴 坦 三
头 孢 唑 啉
院 临床 微 生 物室 分 离 的大 肠 埃 希 菌 2 0株 。质 控 菌 株 为 大 肠 8 埃 希 菌 ( TC 2 92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 C 7 0o ) 阴 沟 肠 A C 52) AT C 0 6 3 ,
维普资讯
重 庆 医 学 2 0 年 9月 第 3 08 7卷 第 1 期 8
2 087
・
经验 交流 ・
呼 吸道标 本 中大肠 埃 希 菌 Amp C酶 和 E B s S L 的检 测及 耐药 性 分 析
张建辉 ( 四川省 绵 阳 中心 医院检 验 科 610 ) 2 0 0
抗
. 、
色 体 介 导 的 A C 内酰 胺 酶 引 起 。 大 肠 埃 希 菌 是 临 床 感 染 mp 的 常 见 病 原 菌 , 用 改 良酶 提 取 物 三 维 实 验 法 检 测大 肠 埃 希 菌 采
Amp 酶 和 E B s并 对 其 耐 药 性 进 行 分 析 , 示 其 主 要 耐 药 C SL , 揭 机制和产酶情况 , 导临床合理用药 。 指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检测、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目前,对于耐药菌产生的重要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其检测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对于在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中扮演着同样重要角色的酶—AmpC酶却了解甚少。
1 什么是AmpC酶AmpC酶属Ambler分类中的C组酶,其基因为ampC而得名。
AmpC酶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其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故AmpC酶又称为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可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属于诱导酶。
质粒介导的AmpC酶(pAmpC酶)与前者不同,pAmpC酶高水平持续表达,且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它菌种,造成耐药性的广泛传播。
1989年韩国首次报道发现一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CMY-1),1990年在美国发现另一种pAmpC酶(MIR-1),目前已有20多种pAmpC酶被陆续报道。
根据AmpC酶的遗传学关系,可将pAmpC酶分为5个家族:(1)枸橼酸杆菌起源的LAT族;(2)未知起源的FOX族;(3)阴沟肠杆菌起源的Entb族;(4)摩根摩根菌起源的Morg族;(5)蜂房哈夫尼起源的Haf族 [1]。
根据AmpC酶的产生方式又可将其分为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
(1)诱导高产酶: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
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只产生少量的AmpC酶。
当有诱导作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时,A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
(2)持续高产酶:即产AmpC酶的菌株无论在有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均可持续高水平产生AmpC酶,其原因为去阻遏突变。
96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产ESBLs、AmpC酶菌株基因型检测

96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产ESBLs、AmpC酶菌株基因型检测卢连元;刘丽秋【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09(49)47【摘要】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及其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菌株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自本院尿路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96株,采用确证试验和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其ESBLs、AmpC酶表达情况,用K-B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法检测TEM、SHV、PER、CTX- M-1群、CTX-M -2群、CTX- M-3群、DHA和ACT-1基因型分布情况,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耐药基因转移方式.结果 96株大肠埃希菌单产ESBLs 30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株,单产AmpC酶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四种抗生素耐药率达到100%,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亦>8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 ESBLs基因型以CTX- M和TEM型为主,AmpC酶基因为DHA型,两酶能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质粒携带的耐药性传递至受体菌.结论大肠埃希菌所致感染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较为敏感;临床应及时了解本地区产ESBLs、AmpC 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控制耐药菌株播散和流行.【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卢连元;刘丽秋【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泰安市中心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相关文献】1.社区及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ESBLs检测与耐药性分析 [J], 唐朝贵;郑绍同;孙海平;韩其香;傅启云2.腹腔与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及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J], 林荣威3.ICU产ESBLS酶和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J], 苏囯娟;郭彦言4.ICU产ESBLS酶和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J], 苏囯娟;郭彦言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 [J], 李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埃希菌ESBLs、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特性

大肠埃希菌ESBLs、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特性柏彩英;黄瑞玉;周才;邓文喻;赖卫明;周强【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13(019)013【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AmpC β-lactamase and drug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E.coli) for instructing rational medication uses.Methods 287 E.coli strains were isol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2.ESBLs were detected by the double-disk method; AmpC were detected by the three 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and the drug sensitivity was tested by the KB method.Results Of the 287 E.coli strains,119 (41.5%) strains produced ESBLs and 47 (16.4%) strains produced AmpC,and ESBLs and AmpC were simultaneously detectable in 16 strains (accounting for 5.6%).ESBLs-or AmpC-producing strains had a higher drug resistance; ESBLs-and AmpC-producing strains ha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All the strains had susceptibility to imipenem.Conclusions The rates of isola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are higher for ESBLs-or AmpC-producing E.coli; ESBLs-and AmpC-producing strains have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Imipenem has good antibacterial activity.Detection of ESBLs and AmpC and monitoring of drug resist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linically and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resistant strains.%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AmpC)酶的情况及耐药特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87株.用双纸片确诊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87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 119株(41.5%),产AmpC酶47株(16.4%),同时检出产ESBLs和AmpC 酶16株(5.6%).单一产ESBLs或AmpC酶的菌株有较高的耐药性,同时检出ESBLs 和AmpC酶的菌株对多种抗菌药耐药,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ESBLs和AmpC酶的分离率及耐药率都较高,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具多重耐药性;亚胺培南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临床应加强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菌株产生.【总页数】3页(P1893-1895)【作者】柏彩英;黄瑞玉;周才;邓文喻;赖卫明;周强【作者单位】51001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51001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51001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51001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510010广州,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510120广州,广东省中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大肠埃希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郑立明;王永忠;刘小琴2.呼吸道标本中大肠埃希菌AmpC酶和ESBLs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J], 张建辉3.腹腔与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及产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J], 林荣威4.96株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产ESBLs、AmpC酶菌株基因型检测 [J], 卢连元;刘丽秋5.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ESBLs、AmpC酶检测临床分析 [J], 李树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对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患者标本培养的肠杆菌236株,分别采取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和双纸片确诊试验对AmpC酶与ESBLs表型进行检测,并展开相应的药敏试验。
结果本组236株菌株中检出AmpC酶菌102株,检出ESBLs 菌120株;单产AmpC酶菌、单产AmpC酶菌和产ESBLs和AmpC酶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P<005);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
结论ESBLs和AmpC酶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
【关键词】
肠杆菌;ESBLs;AmpC酶;耐药性
近几年在临床上抗菌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应用率的增加,使得细菌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给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控制菌构成了严重威胁。
目前在临床上肠杆菌属于常见耐药菌,为抗感染治疗中的重点[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肠杆菌科细菌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与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集的236株菌株展开了ESBLs和AmpC酶检测实验和药敏实验,现汇报实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患者标本培养的肠杆菌,抽取236株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大肠埃希菌85株,克雷伯菌67株,沙雷菌属26株,柠檬酸杆属18株,耶尔森菌属14株,变形菌属9株,其他17株。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菌株分别采取用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和双纸片确诊试验对AmpC酶与ESBLs表型进行检测,统计检出率,而后展开药敏试验,对比分析产酶均与非产酶菌的实验结果。
1.2.2 检测方法
ESBLs检测:采取双纸片确诊试验进行检测,即纸片扩散法进行表型筛选,经确证实验进行检测,在筛选时头孢他啶抑菌环直径≤22 mm,头孢噻肟抑菌环
直径≤27 mm,则表明菌株可能产ESBLs,在确证实验时,在上述药物中加入克拉维酸后同没有加克拉维酸抑菌环进行比较,增加值在5 mm或以上者证实为产ESBLs。
AmpC酶检测:采取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进行检测,即纸片扩散法进行表型筛选,而后经改良Hodge试验进行确证。
筛选时纸片扩散法头孢西丁抑菌圈直径不超过18 mm者可能产AmpC酶,确证试验时头孢西丁抑菌圈变化值在2 mm以上者证实产AmpC酶[2]。
1.2.3 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测定,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SBLs和AmpC酶检测结果
经统计,本组236株菌株中检出AmpC酶菌102株,检出率为43.22%;检出ESBLs菌120株,检出率为5085%。
其中单产AmpC酶菌92株(3898%),单产ESBLs菌110株(46.61%),产AmpC酶和ESBLs菌10株(4.24%),不产AmpC酶、ESBLs均24株(1017%)。
2.2 药敏试验
单产AmpC酶菌、单产ESBLs菌以及产AmpC酶+ESBLs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P<005),所有肠杆菌对青霉素均有较强耐药性(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ESBLs为质粒介导的,可以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水解作用的一种β内酰胺酶,其能够在菌株间转移以及传播。
AmpC酶则是由肠杆菌、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一些革兰阴性杆菌所产生的一种β内酰胺酶,且可以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环类以及头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显著的耐药性,其底物谱较ESBLs更宽,并且对酶抑制剂不敏感[3]。
临床研究证实产生酶的菌株一般在病情重、住院时间长以及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中比较多见,并且在经常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者是免疫缺陷者中的检出率也较高。
目前在临床上
肠杆菌为常见的一种耐药菌,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其耐药性原因进行探讨的目的,对236株菌株展开了AmpC酶与ESBLs表型检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最终发现,本组AmpC酶检出率为43.22%,ESBLs检出率为5085%,且单产AmpC酶菌、单产ESBLs菌以及产AmpC酶+ESBLs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非产AmpC酶菌高。
由此可知导致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因素为产AmpC酶与ESBLs,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关注,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率。
参考文献
[1] 严子禾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高产AmpC 酶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临床检验杂志,2008,26(06):450.
[2] 周志慧.两种检测阴沟肠杆菌AmpC 酶方法的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25(05):8890.
[3] 罗兰.肠杆菌科菌持续产AmpC 酶的检出及耐药分析.临床检验杂志,2010,2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