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Word版含解析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bc6ecac1551810a6f5248689.png)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一问: 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新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新课导入●2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并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
设问:《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予以实施?基础达标1. (2014年扬州模拟卷)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C)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这是董氏儒学对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创新。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
”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颐 D. 朱熹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程颐、朱熹都是宋朝人。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D)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1.先秦时期, 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
秦汉之际, 墨家急趋衰微, 最终于西汉时期淡出历史舞台。
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A.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B. 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C.“儒表法里, 兼用黄老”的主流意识形态确立D. 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2.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 “天者, 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 建日月风雨以和之, 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
”他的主要目的是A. 宣传“天人感应”思想B. 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C. 强化对君主的约束D. 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3.据《汉书》记载, 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 郡国四十九地震。
(宣帝下罪己诏)诏曰: “盖灾异者, 天地之戒也。
朕承洪业, 奉宗庙, 托於士民之上, 未能和群生。
乃者地震北海、琅邪, 坏祖宗庙, 朕甚惧焉。
”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4.《董学特性新论》一书中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 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 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 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 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5.汉武帝时期, 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 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兴办A. 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B. 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C. 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化D.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6.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 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 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 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史书载:“汉初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
”这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 材料中的“无为”“从民之欲”等关键词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B项正确。
2. 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的话里没有涉及的是( ) A.无为而治B.尊重规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解析:选D 材料说明汉文帝反对厚葬、重服,也就是提倡节俭,体现出无为的思想,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死者天地之理……奚可甚哀”可知汉文帝主张尊重规律,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主张,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下侧示意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A.《史记·孔子世家》B.《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D.《旧唐书·韩愈列传》解析:选C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占据了独尊地位,其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如国家政治、学校教育和学术思想,故C项正确。
4.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可知突出了君主、天地的地位,故A项正确。
5.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格物致知解析:选B 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孟子“仁政”学说B、荀子礼法并施主张C。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D、董仲舒的“新儒学”2、《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因此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ﻩ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4、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5、“公元前124年,建立了一种帝国大学,招收的学生是专为国家政府部门培养的,学校不断扩大,到公元一世纪下半叶,学生总数达3000人,在汉代结束前,学生总数已达30000人。
”下列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学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B、政府的支持是学生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C。
“帝国大学”初建是在汉武帝时代D、帝国大学毕业生可不经察举而直截了当做官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7、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巩固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 B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答案 C解析“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3.董仲舒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君为臣纲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君臣共主答案 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养育大地,臣为地,承载着天的恩惠,主要论述了君臣关系。
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答案 D解析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汉朝发展君主专制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
荀子是先秦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B、C两项错误。
5.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Word版含答案.doc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重要原因;(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图像开始,进而复习第1课知识,之后以汉武帝、董仲舒两人图片导入新课。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积极影响:1.经济恢复;2.国力日盛;3.生活改善;消极影响:1、土地兼并;2、七国之乱;3、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2、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
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2020年春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练习题: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这一思想是( ) A.阴阳五行家学术B.“天人合一”理论C.儒学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D.“天人感应”观3.下面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
以下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4.汉武帝时期,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5.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6.西汉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夫之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8.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9.(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概念阐释]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二)一、选择题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 .墨家思想B .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 .儒家思想[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2.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 .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D .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
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所以答案选A。
[答案]A3.“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A .李斯秦始皇B .萧何汉高祖C.董仲舒汉武帝 D .魏征唐太宗[解析]“太学” “养天下之士”反映的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天下之士。
[答案]C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是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 .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 .为中央集权的政治提供理论依据[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皇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适应了中国古代前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D正确。
[答案]D5.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
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
[答案]B6.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观点()A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 .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 .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选择C符合题意。
[答案]C7.“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
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A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B.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C.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D. “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解析]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答案]D8.《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 .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 .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答案]B9•下面是反映西汉时期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图—伍经书彩图二咸郁西汉文筋石宅授经讲学图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汉代教官主要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家思想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解析]题干主要说明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在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但绝非中国文化的唯一思想,故①错误,②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B10.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 .①②③④B .①③C.②③ D .②③④[解析]①错误,先秦儒学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正确,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由“民本”发展到“君本”;③正确,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④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答案]C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D .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具有神学倾向,故选C项[答案]C12.《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得到排斥B .汉代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C.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等流派的思想D .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解析]从相关知识可知,汉代儒家是在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观点的基础上取得独尊地位的,故符合“汉代儒学的胜利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融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圭寸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二、三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没有。
举例: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不同: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
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图一五经书越图1成都西汉文翁石电授经讲学图(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图一中“五经”具体指哪五本书?(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解析]第(1)题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皇帝是天的儿子”“大一统”组织答案。
第⑵(3)题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第⑷题从材料一的政治目的与材料二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关系组织答案。
[答案](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五经”等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米取的文化专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