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合集下载

专题4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析版)

专题4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解析版)

专题43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一、真题速递1.【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2.【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二、考点精讲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

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6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新人教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22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

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

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附答案)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qí)、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也称“丁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自号的人,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

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到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 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 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习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

B.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 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顾问。

2.下列对文化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代指少年时代。

表年龄称谓的还有“豆蔻、弱冠、而立、黄发、垂髫、耄耋、期颐、古稀、花甲”等。

B.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这几句中都有表示古代时辰称谓的词语,它们的时辰分别为:“五更”是1-3点,鸡鸣”为3-5点,黄昏是17-19点,“人定”是21-23点。

C.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

“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在文中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D.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下九”是中国古代的习俗,都指农历。

七夕妇女乞巧,汉代每月十九妇女欢聚。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风”“雅”“ 颂”“ 赋”“ 比”“ 兴”,合称《诗经》“六义”。

B. 《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

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 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认识并掌握常有的古代文化知识阅读下边的文章,回答后边的问题。

西湖七月半①张岱②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天台,左右期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喧闹,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

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挚友佳丽,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从前,人声鼓动,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拥簇而去。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瞬间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贵面。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息,拉与同坐。

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凄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熟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选自《陶庵梦忆》,有修改)【注】①七月半:阴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别名鬼节。

②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

以下对本文中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峨冠:本义是高高的帽子,一般和“博带”连用,指古代士医生的装扮。

B.巳、酉:古代把一日夜分为12 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此刻的两小时。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3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含解析)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3周)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含解析)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

父丧还乡里。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举州以应绍。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

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迁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时太子未定,而临葘侯植有宠。

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魏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

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

”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

”“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

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

贼遂退。

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阶疾病,帝自临省。

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

子嘉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桓阶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B.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C.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D.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汉代选举官员的科目,推举孝悌之人和廉洁正直之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二)
典例略,参考12月6日典例部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
..,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
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
...,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
..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
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D.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2)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1.B
2.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未冠又称弱冠”错误。

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称为弱冠,表示成年。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错误,他认为自己的讽喻诗是这样的,不是所有的诗歌。

4.(1)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

(2)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要确定句子的得分点,要注意调整语序和补充省略成分使句意通顺完整。

本题的得分点有以、旱甚、蠲贷、振、黜、是、所以。

“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

未成年时拜见顾况。

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

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

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宪宗有所采纳。

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

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

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

”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

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

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

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

”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

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
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

”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

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

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

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

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

”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

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

其它的为杂律诗。

”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

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

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

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

”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铮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

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