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我掌握的科学知识(36分)
1、我会判。
⑴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供人居住的。
()
⑵水泥是20世纪研制出来的。
()
⑶玻璃不是建筑材料。
()
⑷建筑物美观了就一定不会坚固。
()
2、我会选。
⑴根据功能可以与三峡工程分为同一类的建筑物是()。
A.天坛
B.人民大会堂
C.长城
D.都江堰
⑵赵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日本
⑶楼板、立柱做成空心的是为了()。
A.节约建筑材料
B.减轻重量
C.美观
⑷下列建筑物属于实心结构的有()
A.铁架桥
B.大坝
C.体育馆
D.电视塔
3、我会填。
(1)人类最早的房屋可能是用做成的。
(2)竹楼是我国族人民居住的房屋,采用这样的建筑主要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______ __。
(3)赵州桥做成拱形的,这样做的优点是。
二. 科学探究(36分)
1、鸟巢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能经受住风吹雨打?
2、赵州桥用来减轻桥身重量的方法是什么?
3、傣族人住竹楼有什么好处?
三. 走进生活。
(28分)
1、在装修房屋时,你选择什么材料铺地面?请说说你的理由。
2、未来的建筑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呢?请你写一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测试题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测试题一、填空题:(10分)、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放大镜),而( 放大镜 )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晶体 ),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 味精 )等。
、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细胞 )。
、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视野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越大 )。
、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2.5×、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500倍 )。
、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 触角 ),就是它们的“鼻子”。
、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 叶绿体 ),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9分)、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B )。
A 、反射 B 、折射 C 、不变 、凸透镜是( A )、透明的镜片。
A 、中间厚边缘薄 B 、中间薄边缘厚 C 、一样厚 、(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学说 B 、动力学 C 、仿生学、蟋蟀的耳朵在 ( B )。
A 、头部 B 、足内侧 C 、腹部、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C ) 倍。
A 、200 B 、2000 C 、200万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B ) 。
A 、相同 B 、相反 C 、无关、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B )对足。
A 、2B 、3C 、4、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A ) 越小。
A 、放大倍数 B 、焦距 C 、视野 、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C ) 的信息。
A 、更少 B 、同样多 C 、更多 10分)、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六年级科学下册1-4单元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 C )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 )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自主检测卷(三)(含答案)

第一单元自主检测卷(三)卷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含答案)(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空 2分,共40分)1.放置在轨道上的三根相同的横梁,承重能力最强的是()。
A.横梁甲B.横梁乙C.横梁丙2.下列物体受竹子、水稻等植物茎的启发而发明的是()。
A.空心钢管B.安全帽C.瓦楞纸箱3.右图是用来安装空调外机的支架,工程技术人员采取了哪些方法来提高支架的牢固程度?()。
A.使用管状材料和斜面B.使用“L”形材料和三角形框架C.使用“L”形材料和拱形结构4.把右图中一个正五边形的框架加固,最少需要用()斜杆。
A.一根B.两根C.三根5.下列框架中分别加了一条斜杆,从而使一个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如果从左上方用力,斜杆能起到“拉”的作用的是()。
A.B.C.以上两种做法都不能起到拉的作用6.市区路面施工时会在外面加上围栏(见右图),它下面的底座是空心的塑料盒,中间有一个注水口,使用前要将底座用水注满。
使用前注水的目的是()。
A.利用水给工地降温B.防止塑料老化C.使围栏上轻下重,稳定性更好7.最不容易倒的物体是()。
A.上小、轻,下大、重B.上大、轻,下小、重C.上大、重,下小、轻8.如图是埃菲尔铁塔,它不容易倒的原因中,描述错误的是()。
A.铁塔上小下大B.铁塔上轻下重C.铁塔的重心在塔顶9.金华婺城二环西路上的婺城大桥是一座钢索桥,是用钢缆建造的,这样的结构可以大大增加桥的()。
A.美观度B.承载量C.跨越能力10.如图所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航孔处,采用了钢索斜拉桥的结构设计,采用这种结构的主要目的是()。
A.使大桥更壮观B.使车辆通行更加安全C.使通航孔的跨度更大,方便船舶通行11.中国设计建造的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如右图)。
大桥的主体桥梁是一座高达170.69米的斜拉桥。
婷婷感叹大桥的壮观,同时她也有疑问:桥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婷婷通过研究发现桥塔越高,钢缆上的拉力就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试题第一单元目标测试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目标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如图所示为蟋蟀的耳朵,根据放大倍数判断观察者所用的工具最有能的是( )A.高倍显微镜B.放大镜C.电子显微镜D.肉眼2.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
A.目镜B.物镜C.载物台D.通光孔3.下列物质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花岗岩B.松树C.蜗牛D.苹果4.第一个发现细胞并加以命名的科学家是( )。
A.巴斯德B.罗伯特·胡克C.列文虎克D.伽利略5.长时间没有更换,鱼缸里的水会变绿是因为()。
A.鱼排泄物过多形成B.鱼食里的添加剂污染了水C.水中绿色藻类植物大量繁殖D.鱼缸的玻璃长时间没有清理,变脏了6.观察自制洋葱表皮细胞时,有同学看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圆,最有可能是()。
A.没有染色B.表皮细胞撕得太厚C.显微镜没有正确调焦D.气泡太多7.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很多固体都是晶体B.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C.晶体都是矿物D.晶体大小不一8.下列各种物体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 )A.盛满水烧杯B.小草上的露珠C.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瓶底D.窗户上的碎玻璃9.放大镜下昆虫的触角是多种多样,玲玲发现天牛的触角是鞭状,下列属于天牛触角的是()。
10.若要使位于玻片右上角的图像移到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应是()。
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11.自然界中的很多( )物质都是晶体。
A.液体B.气体C.固体D.固体、液体和气体12.科学家在观察SARS病毒时使用的是()A.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D.扫描隧道显微镜13.玲玲在一个透明的纸上写了一个“上”字,将这个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所观察到的图像是()。
14.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将不同的微生物隔开B.吸除多余的水分C.减慢微生物的行动速度D.给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环境15.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观察到的细胞中的小黑点是()。
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习题

教科版本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总结复习测试卷习题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时间:40分钟总分:100班级: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填空题(12分)1.放大镜又称。
2.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3.蚜虫靠吸食植物嫩枝上的生活。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
5.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表皮上的。
6.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特征。
二.判断题(18分)()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2.印刷物上的图片其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用眼睛仔细观察能看到色彩点由红、绿、蓝组成。
()3.细菌属微生物乳酸细菌对人有毒。
()4.罗伯特.胡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5.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动物的卵也只有一个细胞。
( )6. 透明的有规则形状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 )7. 很久以前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早期的显微镜。
( )8. 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 )9. 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选择题(18分)1.自制显微镜时我们需要两个()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面镜2.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准焦螺旋降低()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A.目镜B.C.物镜3.下列对于微生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微生物是病菌只能使人得病不可以治病微生物能分解垃圾和处理污水C.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A.越大B.不变C.越小5.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A.食盐B.C.玻璃6.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A.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四.看图答题(10分)( )认识显微镜备选: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目镜(载物台()五. 实验探究(16分)填空放大镜的作用。
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纤维和指纹放大镜填空细胞的作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想的家园》单元测试二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理想的家园》单元测试二(满分:100分时间:60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这种污水处理方法是()。
A.物理方法B.生物方法C.化学方法D.人工方法2.绝大多数水污染是由()活动引起的。
A.人类B.动物C.植物D.微生物3.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水域。
A.消毒、沉淀、过滤B.沉淀、过滤、消毒C.过滤、消毒、沉淀4.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短缺,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应该()。
A.减少饮水量,节约用水B.将生产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海洋C.既要防止水污染又要节约用水5.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会造成谁污染的是()。
①任意排放生活污水②海上原油泄漏③水力发电④大量使用农药化肥⑤使用无磷洗衣粉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⑤D.②③⑤6.目前我国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分为()个等级。
A.一B.二C.三D.四7.以下哪种人类活动能造成空气污染。
()。
A.骑自行车B.步行C.开汽车D.长跑8.空气质量一级,空气的质量是()。
A.优B.良C.差9.下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C.同一种生物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10.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C.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11.《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每年的()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A.3月22日B.5月2日C.4月22日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缺少了生物多样性,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B.许多动植物可以作为药材人药C.所有生物都具有经济价值13.造成沙漠地区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很少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阳光太强B.水源奇缺C.风沙较大14.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这充分说明了()。
【全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8分)1.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 )。
A.运动能B.动能C.热能D.化学能 2.能量传递的方式不包括( )。
A.辐射B.对流C.加热D.传导3.下列事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
A.从空中下降的跳伞运动员B.骑自行车冲上斜坡C.跳高运动员离地腾空上升D.射出的弓箭 4.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无关。
A.铁钉的长短B.电池的节数C.导线绕成的圈数D.铁钉的粗细5.下列不属于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之处的是( )。
A.都有磁性B.都有南北极C.都可以指示方向D.都可以改变和控制方向 6.如图是一款榨汁机,打开它的内部,发现有一个如右上角的小电动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电动机里面只有电磁铁,没有磁铁B.小电动机的转子是一个电磁铁,通电能产生磁性C.没有转向器,转子也能一直转动7.2021年6月17日,当载人飞船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中国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完成了进入自己空间站的梦想,核心舱携带的“神器”电推发动机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A.化学能转化为电池能B.太阳能转化电能C.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8.将辐射计从教室内搬到室外的阳光下,辐射计的叶片会( )。
A.转动变快 B. 转动变慢 C. 转动不变题号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学校 班级 姓名------------------------------------------------------------------------------密 封 线 内 请 不 要 答 题----------------------------------------------------------------------------------------------9.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电磁铁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柱状图,横轴表示线圈匝数,纵轴表示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从图中能获取的信息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D )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C)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 ),放大倍数与(C )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 )。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四、判断题。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五、看图填空题。
1、填写出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C )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 )会产生新的物质。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2、物质的(D )会伴随各种现象。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3、米饭、淀粉遇到(D ),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酒精B、食盐C、白糖D、碘酒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5、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B )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B);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B );蜡烛燃烧也有(B )气体产生。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B ),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C )。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了水泥。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B ),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D)A、外部变化B、物理变化C、本质变化D、化学变化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ABCD)A、改变颜色B、发光发亮C、产生气体D、产生沉淀物3、(AD)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水分B、空气C、阳光D、氧气三、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的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
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四、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4、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的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5、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6、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7、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8、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9、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五、填表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记录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本质特征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淀粉与碘酒颜色变化铁钉生锈颜色变化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酸铜溶液和铁钉产生沉淀、颜色变化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1969年7月,(D )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2、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C )”。
A、碰撞说B、爆发说C、撞击说D、气候说3、在北部天空的(D )上有著名的(B )。
A、南极星B、北极星C、大熊座D、小熊座二、多项选择题。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ABCD )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A、运动方式B、体积大小C、引力大小D、表面特征2、(ACD )的运动变化导致日始和月食现象。
A、太阳B、流星C、地球D、月球3、宇宙是由类似(ACD)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A、太阳系B、月亮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三、填空题。
1、(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4、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由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5、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6、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7、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互相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
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四、判断题。
1、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虽然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是相同的。
(×)4、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星座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
这个星座就是小熊座。
小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五、看图填空题。
1、日食的形成。
(填写出各部分名称)(54页中间图)2、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
(填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55页左图)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1、(D )能够多次溶化成形,回收利用废(D )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2、回收(C )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C )便宜。
因为(C )溶化的温度比用生料熔炼的温度低得多。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3、许多(A )可以被溶化后再利用。
回收利用废(A ),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4、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A )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通过食物链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A、汞B、铅C、镉D、砷E、铬二、多项选择题。
1、处理垃圾的方法有(BD )。
2、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BD )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A、扔进垃圾桶B、填埋C、丟进河里D、焚烧3、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A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