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总结我院近7年救治的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结果:50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正确,40例(80%)抢救成功,10例(20%)死亡。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治是其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指头部遭受旋转加速性暴力时因剪切力而引起的以脑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原发性脑损伤。

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占29%~53.5%,其临床特点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伤残率和病死率高[1],至今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50例DAI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6至72岁,平均40.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5例,高空坠落伤8例,其他原因致伤7例。

1.2临床表现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昏迷6~24h 的9例,昏迷24h~3w的21例,大于3w的20例。

GCS评分3~5分16例,6~8分26例,9~12分8例。

有瞳孔改变者23例,其中双侧瞳孔散大者11例,单侧瞳孔散大者12例。

有呼吸改变者21例,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减慢或不规则。

有中枢型高热者17例。

一侧肢体偏瘫19例,双侧肢体瘫痪13例,四肢肌张力增高14例,双下肢病理反射阳性12例,单下肢病理反射阳性16例,有去脑强直表现者9例。

1.3诊断标准我们以昏迷时间超过6h,无明确的中间清醒期,并具备王汉东等[2]提出的CT 诊断标准中的一条以上即可明确诊断。

本组病例患者均进行了头颅CT检查,CT表现出血灶单一的23例,其中位于皮质下的8例,位于第三脑室及胼胝体的4例,位于脑干的6例,侧脑室内出血5例。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医学论文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随着经济建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近年我国颅脑外伤呈明显上升趋势。

虽然近20年来对颅脑损伤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诊断技术及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仍未见明显下降。

因此阐明重型颅脑损伤,特别是常见的弥漫性轴索损伤主要死亡原因及病理改变,将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闭合性颅脑损伤常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近十年来,又有将其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1,2,,并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和病理学者所接受。

前者包括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及由于脑疝或颅压高所引起的损害;后者包括以下4种基本类型的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脑肿胀;?弥漫性血管损伤;?缺氧性脑损害。

有人认为DAI是一种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3,4,,是目前最重要的脑外伤类型之一,是引起死亡、严重致残及植物生存的主要原因。

在CT、MRI日臻完善的今天,局灶性脑损伤一般较易诊断,但弥漫性脑损伤的类型诊断仍较困难,标准也尚未统一。

因此,充分认识有关DAI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不仅可以解释部分脑外伤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程进展,也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1 定义 DAI是一种闭合性、弥漫性颅脑损伤,乃常见的特殊类型。

以往有不同的命名,5,:脑白质弥漫性损伤,剪力性损伤,即刻损伤的白质弥漫性损害,弥漫性白质剪力性损伤,脑深部损伤rcerebraltrauma)。

2 历史回顾 1835年Game就提出:“组成脑组织的纤维非常娇嫩,头部受伤时容易断裂”。

1942年和1945年物理学家Holbourn把物理学原理应用于脑损伤研究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脑剪应力伤”的概念,他认为头部在任何轴向突然旋转运动时,由于颅骨、脑膜、脑组织和脑脊液的质量不同,脑灰质和白质间的质量也有差别,因此其运动速度也不均等,使各种组织之间彼此相对移位,产生剪应力,而脑组织抗剪应力系数极低,这足以撕裂神经细胞轴索,甚至小血管。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参考模板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参考模板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性,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采用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预后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尼莫地平高压氧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由于头部受到钝力作用后,导致脑蛋白质轴索弥漫性损伤[1]。

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同时并存。

其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约占35%左右[2]。

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可采用多种方法。

我院在临床工作中,结合尼莫地平和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由明确的外伤史,并在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经CT检查有多处挫裂伤和出血点[3]。

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39.97±7.11)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1例,高空坠落伤8例,硬物击伤6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0小时,平均(5.16±2.01)岁。

实验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39.26±7.77)岁。

损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3例,高空坠落伤7例,硬物击伤5例。

患者从受伤到入我院治疗的时间为1-13小时,平均(5.78±21.87)岁。

弥漫性轴索损伤70例临床分析

弥漫性轴索损伤70例临床分析

1 2分 1 , 1 . %。( ) 2例 占 7 1 2 均有意识 障碍 , 3h 5例 , 2 < 者 3— 4h
者 1 , 2 者 5 。( ) 5例 > 4h 0例 3 瞳孔 改变 : 一侧瞳孔散大 2 3例 , 双
侧 瞳孔散大 5例 , 双侧 瞳孔呈 针尖样 缩小 8例 。( ) 4 生命 体征改 变5 5例 , 主要表现为高热 、 脉搏快 弱 、 吸缓慢 、 呼 间断 血压 下降 。
( ) 脑强直者 1 。 5去 2例
状 出血灶也较为常见 , 多分 布在大脑灰 白质交 界 区, 其次见 于基 底节 内囊 区及 胼胝 体、 脑干 等部位 , 以多发性 为主 , 直径 < m, 2c 均不构成血肿 , 占位效应 。( ) 网膜下腔 出血多见 于脑干 周 无 3蛛 围, 特别是幕切迹 、 四叠体池 、 环池及纵裂 、 侧裂池 ; 脑室 内出血多 见于侧室及三脑室。 ( ) 4 部分 患者颅 脑 C T早 期可 未发 现异 常 , 但临床症状 却很严 重 , 这可能是 C T对一些病变不灵敏造成 的, 对 于这 些患者 , 应短期 内复查颅脑 C 并建 议使用薄层 C 必要 时 T, T,
弥 漫 性 轴 索损 伤 7 0例 临床 分 析
陈宇 刘传杰 卢武 韩书清 胡涛 武汉科技 大学附属 汉阳 医院( 湖北 武汉 4 0 5 ) 3 0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 弥漫性轴 索损伤 ( A ) D I患者的发病机制 、 特点及诊 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 者所在 医院 20 临床 08年 1
月 2 1 8月收治的 7 0 1年 0例 D I A 患者的病历资料 。结 果 本组 患者恢 复 良好 2 9例 , 残或遗 留部分 并发 症( 轻 中残 )0例 , 2 重残 1 1 例 , 物生存 1 , 植 例 死亡 9例 。结论 对D I A 进行早期诊 断及早期治疗可 明显地提 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探讨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治疗特点。

方法:对近二年间1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受伤方式,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治疗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死亡8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3例,轻残1例,恢复良好1例。

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差,其致残率、植物生存发生率及死亡率极高等特点,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其预后与DAI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预后Abstract Obiective:To summarize the diagnosis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rapy for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Methods:To 14 Cases in recently two years,we analyze the ways of injuries,clinical performance,imag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rapy.Results:8 cases were died; 1 case was plant person;3 cases were seriously disability;1 case was semidisability; only case was healed.Conclusion:DAI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the serious consciousness obstacle and bad prognosis.Morbidity,plant person occurrence rate and mortality are extremely high to these patients.So we should take comprehensive and individual therapy in accordance with concrete situation Prognosis is closely relative to serious degree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Key words diffuse axonal injury subsidiary examine diagnosis and therapy prognosis.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损伤,是一种原发性脑损伤,也是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类型之一。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

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分析【摘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临床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本文旨在通过分析56例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

病例研究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干和脊髓受损,影像学可见脑干轴索异常信号。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预后仍不确定。

病因分析发现免疫相关和遗传因素可能与该疾病有关。

总结认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需要更多临床病例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预后进行更精准评估。

该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关键词】脑脊髓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影像学、治疗方法、预后评估、病因分析、临床应用、展望。

1. 引言1.1 疾病概述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神经轴索的广泛受损,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到影响。

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目前尚不清楚该病的具体病因,也缺乏明确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以及病因分析,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病因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策略。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深入了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病因分析,我们也希望能够揭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实践和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2. 正文2.1 临床特点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脑部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4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
术 后 的 一 段 时 间 , 者 也会 出 现 躁 狂 的 症 状 。 患
【 关键词 】 躁狂症 ; 药物
得了躁狂症的病人 , 特别在 自己的单身宿舍里 , 出现 会 大喊大叫 , 满嘴污言秽语地骂人。而且会出现 l 生欲亢进 , 用 自己的钱去嫖娟。坐卧不安 , 自己的课桌前学习几分钟 , 在 就 要 起来 走一 走 , 了几 分 钟 后 , 回 到 自己 的课 桌 前 学 习 玩 再 几分钟 , 然后再起来走 一走才感 到舒 服等等 。患者 因为这 些症状 , 不仅严重地影响 自己与别人的友好关系 , 而且也耽
误 自己 的 学 习学 业 等 。
1 药物治疗
肌 醇 的生成 , 少二磷 酸磷脂 肌醇 的含量 , 减 干扰脑 内 PP I2 系统第二信使所发挥 的生物效 应 , 产生抗躁狂作用 。 主要用 于治疗躁 狂症 , 对精神分裂症 的兴奋躁动症状也有效 。 但有 的患 者 只 吃这 一 种 药 却 没有 效果 , 么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那 医生 很可能再 给患者加一种 叫卡 马西 平的药物 ,有 的患者即使 合用 了这两种药 ,仍然效果不大 或没有效果 ,那 么为什 么
节苷酯 、 纳络 酮 、 多 肽 以及 早 期 应 用 自由基 清 除 剂 依 达 拉 脑
重要手段 。D I A 的影像学表现包括 : T 大脑皮髓质交界 ①C : 处, 基底 节 内囊 区域 、 胼胝体 、 干脑室或小脑点 状及灶性 脑
高密度 影 , C 或 T仅 提 示 为 急 性 弥 漫 性 脑 肿 胀 ( ) 网 膜 或 蛛

铜仁 ,5 3 0 540 )
【 摘要 】 躁狂症是一种心境障碍 , 属于双相情 感障碍性疾病 的一 种。躁狂症 的病 因仍 不清楚 , 大量 的研究 资料提示遗传

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分析论文

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分析论文

63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dai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ct征象、gcs评分与预后关系。

结果:63例dai患者死亡14例(22.2%)重残5例(7.9%)病情无改善6例(9.5%);病情好转7例(11.1%)痊愈31例(49.2%)。

结论:da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5-0592-01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主要是旋转暴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意识障碍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其程度常与ct影像不一致。

dai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极差。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10年12月收治的dai63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男54例,女9例,平均年龄30.3岁。

车祸致伤54例(85.7%),坠落伤4例(6.3%),打击伤5例(8. 0%)。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gcs评分:12分4例(6.3%)。

来院时光反应消失,双瞳散大者6例,一侧瞳孔散大者13例。

中、重度昏迷患者gcs<8分)的平均昏迷时间为35.7天。

全部患者中有18例不合并其它的颅脑损伤,其余的患者均合并有其它颅脑损伤,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24)、脑挫伤脑实质内出血(18)、硬膜下血肿(16)、原发脑干损伤(11)、颅底骨折(7)、硬膜外血肿(6)。

影像学资料:胼胝体损伤(12例,其中5例合并脑干损伤)、脑干损伤(9例)、颅内多发点状脑挫伤(8例)、弥漫性脑肿胀(环池变窄或消失7例)、环池出血(2例)、脑室出血(2例)、丘脑出血(1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dai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ct征象、gcs评分与预后关系。

结果 46例dai患者痊愈6例(13.0%),轻残10例(21.7%),重残7例(15.2%),植物生存6例(13.0%),死亡17例(37.0%)。

结论 da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

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主要是旋转暴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意识障碍是典型的临床表现,其程度常与ct影像不一致。

dai致残、致死率极高,预后极差。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dai 46例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5~71岁。

平均36.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坠落伤5例,殴击伤3例,均有加速旋转暴力机制。

临床表现:(1)本组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原发昏迷持续时间≤72 h者6例,>72 h者40例。

入院时gcs评分均≤8分,其中7~8分11例,5~6分20例,3~4分13例。

(2)瞳孔改变36例,出现不同程度瞳孔改变,两侧瞳孔散大18例,单侧瞳孔散大1例,同向凝视7例。

(3)病理反射:出现两下肢病理征阳性28例,单侧病理征12例。

1.2 影像学资料 ct发现42例在脑实质内有单发或多发无明显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

出血灶呈星点状13例,圆形、类圆形15例,点片状18例。

直径
1.3 治疗方法(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流量给氧3 l/min,吸痰,伴有呼吸障碍积极给予气管切开或加呼吸机辅助呼吸。

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

(2)降低颅内压:行颅内压监测,对颅内压高者,应用20%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

(3)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对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脑积血者,应用尼莫地平静滴。

(4)脑保护措施,亚低温治疗,以冬眠、镇静、降温毯治疗7~10天,应用脑多肽、胞磷胆碱钠及纳洛酮等药物治疗。

(5)高压氧治疗。

(6)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保护肾功能。

(7)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9例,6例采用双额颞顶骨瓣减压术,3例行单侧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46例中,痊愈6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7例。

主要死亡原因为脑疝、脑干功能衰竭11例,呼吸功能衰竭4例,肾衰竭、电解质紊乱2例,死亡率达37%,dai患者与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dai患者gcs评分与治疗结果比较
3 讨论
dai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在颅脑损伤死亡患者中占29%~43%,仅次于硬膜下血肿[1]。

目前dai已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脑损伤类型。

dai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受伤机制。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为间接依据。

确诊需组织学检查。

江基尧等[2]提出以下参考依据:(1)大多数患者有车祸伤时旋转暴力致伤病史;(2)伤后即刻昏迷、躁动不安、昏迷时间长,极少数患者有中间清醒期;(3)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4)ct扫描可见大脑皮质和髓质交界处、神经核团和白质交界处、胼胝体、脑干有单发或多发散在小出血灶(≤2 cm),不伴水肿,无占位效应,有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及弥漫性脑肿胀。

同年贺晓生等[3]亦提出dai诊断要点有所补充,更为详尽。

dai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颅脑伤患者长期昏迷的唯一确切因素[4]。

本组死亡率37.0%,植物生存13.0%,重残15.2%,轻残21.7%,痊愈13.0%。

死亡率、致残率极高,与其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有关。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生命支持、早期防治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能减轻dai的程度;早期应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断裂轴索再生和重新连接;控制脑内出血,在明确脑内无出血情况下,尽早高压氧治疗。

gcs评分对判断dai患者预后有指导意义,本组5~8分33例,死亡率18.2%,植物生存率12.1%,重残率21.2%,良好预后率48.5%(轻残30.3%,痊愈18.2%)。

3~4分死亡率84.6%,植物生存率15.4%。

在dai救治中,死亡率极高主要集中在gcs 3~4分者,而5~8分者经积极抢救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是临床抢救治疗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