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解析
跨考专业课-2010年考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大纲解析

2010年考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大纲解析跨考教育倾力奉献,为广大考研学子加油助力!一、大纲内容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2、氏族公社3、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二、夏商西周1、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3、商族的起源4、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5、周族的兴起和灭商6、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7、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8、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9、夏、商、西周的文化三、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4、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5、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四、秦汉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5、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7、汉代的社会结构 8、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9、秦汉的农民起义 10、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1、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1、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4、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5、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6、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7、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8、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9、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六、隋唐五代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2、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3、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5、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6、“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7、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8、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9、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1、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4、宋代经济的繁荣5、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6、元代行省制度7、元朝的民族政策 8、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9、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前期)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4、东林与复社5、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6、明末农民战争 7、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8、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康乾盛世 10、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11、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2、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制度 14、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3、中法战争4、中日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3、义和团运动三、晚清政局1、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2、洋务运动3、清末新政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维新变法思潮2、戊戌变法3、立宪运动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6、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新文化运动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五四运动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第一次国共合作9、北伐战争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2、新军阀混战3、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4、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5、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八、抗日战争1、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2、抗日救亡运动3、西安事变4、卢沟桥事变5、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6、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7、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8、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9、中国军队的反攻 10、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1、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2、重庆谈判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1、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2、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3、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4、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1、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经济建设的曲折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3、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拨乱反正的历程 2、“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2、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3、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人类的进化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3、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2、古巴比伦王国3、亚述帝国4、新巴比伦王国5、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6、波斯帝国三、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3、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2、吠陀文明3、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4、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2、希腊城邦制度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4、雅典民主政治5、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6、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1、王政时代2、罗马共和国3、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4、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5、罗马帝国6、古代罗马文化七、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2、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3、拜占庭帝国————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兴起2、阿拉伯帝国3、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九、欧洲基督教文明1、法兰克王国2、西欧封建制度3、中世纪基督教文化4、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5、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6、十字军东征7、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十、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1、拜占庭帝国的灭亡2、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4、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5、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十一、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中美洲文明2、印加文明世界近现代史一、16世纪的欧洲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2、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3、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宗教改革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殖民扩张及其后果3、工业革命4、美国独立战争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6、欧洲1848年革命(184—P5191)8、俄国农奴制改革9、日本明治维新 10、德意志的统一 11、19世界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13、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3、巴黎公社4、第二国际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2、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3、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2、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二月革命2、十月革命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2、国际联盟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2、德国十一月革命3、匈牙利革命4、共产国际5、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6、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7、卡德纳斯改革 8、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0、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德日法西斯的崛起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十、第二次世界大战1、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第二次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当代科技革命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3、美国的内政与外交4、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5、战后的日本 6、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赫鲁晓夫的改革2、苏南冲突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4、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5、戈尔巴乔夫改革6、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二、大纲变动内容历史学统考在考查范围上,2010年的大纲跟2009年的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2010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学习笔记

一、2010历史学考研真题新特点:历史学自从2007年改为统考以来,经过前三年的命题探索,2010年的历史学真题更显的成熟和完善。
2010年命题在遵循了前三年的规律的基础上,又有其新意和亮点:1、在名词解释中增加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如:《筹办夷务始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对历史人物的考察,2010年增加了弗莱明。
3、在史料分析题中增加了句读,就是给文言文加标点,实际上就是断句。
例如: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侯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又有骠骑车骑二府皆有将军后更骠骑日鹰扬耶将车骑日副郎将别置折冲果毅(《新唐书》卷五十,《兵制》)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
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侯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
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
又有骠骑、车骑二府,皆有将军。
后更骠骑日鹰扬耶将,车骑日副郎将。
别置折冲、果毅。
(《新唐书》卷五十,《兵制》)这三种类型的题是在前三年的考试题型中没有出过的。
从考察内容看,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宏观上:问答题33题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微观上: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从考试内容所占比重来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方面的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值所占比重趋于平衡,所以,从今年的题型和考察的内容来看,今年的考题应该说更加成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2010年的历史学试题更适合科班的考生做,尤其对对跨考的考生来说,难度比加大,系统的学习历史学基础知识很有必要。
二、2011年历史学考研复习的几点建议: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四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
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
广东省2010年历史考试大纲

《广东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注:文中加横线的部分为变化或增加的部分,加粗部分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一、中国古代史1、河姆渡遗址原始农耕社会特征: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最早种植水稻。
2、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社会特征: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种植粟。
3、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授民授疆土”。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5、商鞅变法。
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法;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制;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与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①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⑵车同轨,书同文(经济方面)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②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③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⑶御匈奴,筑长城(军事方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⑷焚书坑儒(思想方面)7、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2010年考研大纲公共课综述 2009

备受考生关注的2010考研大纲于今日上午正式出炉,为了能够让广大考研学子第一时间了解大纲变化,制定后期复习的计划,我们集结全国名师团,就政治、数学、英语三科公共课大纲做如下权威综述。
政治今年考研政治大纲的变化当属于近几年变化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增学科所占分值比例为3 2%,我们对其变化特点作出如下综述。
一、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科的新增与合并,考研政治体系更加庞杂,考查范围扩大,对考生的知识广度有进一步要求。
首先是考试学科的变化,这也是近几年第一次进行了考试学科的变化。
变化主要是学科的新增与合并。
其中新增了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不仅将近五年恒定不变的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了,并且将这两门课程与往年考研从未出现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合并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三理论合并为一门学科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合并为一门。
从学科的变化来看,考研政治的难度大大提升了,尽管从数量上看仍然是五门主体学科,但其实这五门学科涵概了哲学、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史纲要、毛概、邓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形势与政策,共九部分内容。
二、相比较以前独立的学科,各学科的分值比例下降,获取考研政治高分的难度增加学科分值比例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从分值上看,如果还按照以前独立的学科划分,它们所占的分值范围大致为8-15分,比较往年稳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概、邓论的分值范围18-22%,各学科的分值比例因为新增学科而大大下降了,这也意味着复习范围的扩大,这使得考研政治获得高分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三、随着科目与章节的合并,知识点的调整的规模之大使得统计其变化的具体数据失去意义。
2010年历史学专业课真题解析以及总体概述

2010年历史学专业课真题解析以及总体概述一真题总体评价今年试题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命题规律了。
历史学统考这已经是第五年了,2007年历史学、教育学等几个学科开始了全国统考的实验,可以说这种考试形式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中,历史学统考开始进入稳步探索阶段,所以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08年到10年试题难度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但10年考完后,我们通过分析试题觉得10年试题难度继续保持了与09年相当的水平,所以当时我们就认为2011年将继续保持10年出题特点和难度或者略有上浮,现在看来我们海文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2011年历史学考查依然做到了“全面考察,关注重点”。
二重点试题解析1 西汉社会生活今年材料解析题第一个大题是考查西汉社会生活的。
材料选自史记,讲的是陈平贫贱时的故事。
今年第一小题仍然延续去年刚考过的句读的出题方式,应该说考生对这种题型还是非常熟悉的,去年首次出现句读这种题型以后,我们就提醒考生今年非常有可能继续出现句读考查。
我们知道历史学研究生考试是为选拔优秀的从事历史科研人员的考试,阅读史料是一名历史学研究生的基本功,然而中国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研究性质决定了考生必须具备句读的能力。
今年这道题继续出现预示着,历史学专业考试更加具有专业性。
2 君主制与立宪制今年的另一道史料分析材料分别来自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0年对议会的演讲内容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政治典范》。
两则材料观点鲜明,前者讲的是詹姆斯一世为了加强王权,大力宣扬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后者则宣扬君主立宪的制度,认为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元首,但实质上是国家的公仆。
这两则材料考生非常容易看懂,对于其中的核心信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的对立也很好理解,但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并没有理解出题人的用意,而需要考生联系当时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回答他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政治主张。
3南宋经济发展2011年大纲将简答题改为论述题以后,从题型的变换上可以看出出题人对于能力的考查更加明显。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是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每年发布一次。
历史学考研大纲如下:
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共设一门考试科目,即“历史学基础”。
考试内容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初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世界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
考试形式
历史学基础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参考书目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考试要求
历史学基础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备考建议
历史学考研大纲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考
研真题等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要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阅读史料、撰写史论等方式进
行练习。
●最后,要注意综合研究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等方式进行锻炼。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如夏商周历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元明清历史等。
2. 近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如晚清史、辛亥革命与民国史、中共党史、二战和冷战史等。
3. 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如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史、当代世界史等。
4. 历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理论体系的知识。
5. 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主要包括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等。
6. 区域历史:主要包括与考生所报考的专业相关的区域史、地方史或者其他特定历史领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的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以考试院校发布的大纲为准。
此外,对于历史学基础考试,平时的历史学习、研究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纲科目:古代汉语(B)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4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 《古代汉语》(B)考试大纲(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用)Ⅰ考查目标《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诗律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理解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知识类题目,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综合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翻译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约占70分。
(二)古文阅读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约占40分。
(三)古文翻译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约占40分。
Ⅲ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查范围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左传》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战国策》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1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礼记》词类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孟子》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古书的注解(上)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文选:《史记》、《汉书》古书的句读古汉语的修辞诗律(上)诗律(下)文选:有关律诗科目: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解析:点面结合
式复习
2009年08月25日 17:56 跨考教育
• 通过深入分析2010年历史学专业大纲,对比2009年,二者无任何变化!对于新的2010,大家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复习,跨考网为您精辟阐述!
1.“点――线――面――体”式的复习
“点”就是指所有的考点,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局限于小的考点,就是要分清考点的轻重缓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也就是分清核心重点与外围重点的关系,分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但是,单纯地复习考“点”,则有很大的局限,就是考点太多,且过于分散,这样不利于记忆与理解。
“线”是纵向的线索。
它其实有两种,一是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一是许多关系密切的考点组成的专题线索。
这两种线索,对于提纲挈领地宏观把握整体内容,以及前后溯源式的深入理解专题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以“线”统“点”,就能很好的归纳分类,做到纲举目张。
鉴于此,所以要做到“点”与“线”的交错复习,把“点”纳入到“线”中,以“线”来更好地把握和深化对“点”的认识与理解。
“面”是横向的线索与历史阶段发展特征。
它是有点组成的,一般而言,“面”是横向的,就是同一历史时期各个考点组成了历史的横切面。
通过这一横切面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特征。
比如西周的突出特征就是封建制,而这一特征就是有许多的点组成: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制礼作乐等等。
“体”则是有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整体。
它把由众多考点组成的纵向时间与专题发展线索,以及由众多考点组成的横向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综合纳入到整体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体系当中,达到对整体历史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2.以纲为纲,注重基础
对于考点的复习,建议:以纲为纲,注重基础。
尤其是第一、二轮的复习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把全部的考点与整体的历史发展线索理出一个头绪了,不能稀里糊涂、模棱两可。
第三轮复习,我觉得使对考点的进一步强化、线索的进一步清晰,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问题、重要专题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第四轮的复习就是全面的温习,补差补缺的阶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考研论坛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