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的分析

宏观经济的分析

宏观经济的分析1. 简介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国家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一系列指标和现象。

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是理解和预测整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

2. 宏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失业率、财政赤字等。

2.1 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指标。

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增长率反映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GDP分为名义GDP和实际GDP,其中实际GDP是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得出的。

2.2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PI是衡量消费品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

它反映了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常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

CPI 的上升意味着物价上涨,会对消费者的购买力产生影响。

2.3 失业率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力市场上闲置劳动力比例的指标。

失业率的升高代表着就业机会的减少,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2.4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年度收支状况中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也反映了国家财政政策的健康程度。

3. 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家使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方法、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理论等。

3.1 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是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从中提取出经济规律和关系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GDP与消费支出、投资、出口等之间的关系。

3.2 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通常包括多个变量和方程,用来预测和解释经济指标的变化。

常见的宏观经济模型有凯恩斯主义模型、供给与需求模型等。

3.3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波动和周期性波动的理论。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积极的迹象,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以下是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1.经济增长: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韧性和弹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3%。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4年,中国GDP增长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在6%以上。

这一预期增长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消费市场:中国内需正在恢复和创新增长,消费市场逐渐复苏。

在2024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但随着疫情控制取得成功,消费市场逐渐回暖。

此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来刺激消费,如减税降费、促进就业等。

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持续复苏,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3.对外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疫情的冲击,2024年中国对外贸易表现不佳,但下半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有望继续增长。

此外,中欧投资协定等贸易协议的签署也将为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机遇。

4.投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稳定投资,特别是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2024年,投资仍将扮演重要角色,有助于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

这包括减税降费、提供贷款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1.疫情风险:全球范围内仍存在疫情的不确定性,新的变种病毒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封锁和制约经济活动。

中国也面临着疫苗接种进程与病毒传播的平衡问题。

2.债务风险: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行业。

应对和管理债务风险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地缘政治风险:地区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可能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压力。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下是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GDP增长中国的GDP增长一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点之一、2024年中国的GDP 总量为101.6万亿元,与2024年相比下降了2.3%。

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包括减税和增加公共支出等,以促进经济复苏。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国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了6.5%的GDP增长,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最高增速。

近期数据显示,中国的GDP增长持续回升,但仍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国内外疫情变化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二、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尽管疫情对中国的消费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居民消费,推动了内需的恢复。

例如,政府通过发放购物券、扩大消费券使用范围等方式鼓励人们增加消费。

此外,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支持,电子商务和在线零售等行业经历了快速增长。

然而,尽管最近数据显示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由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中国的消费需求仍面临一些压力。

三、外贸平衡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外贸状况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受疫情和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中国的外贸状况逐渐好转,2024年全年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0.8%,但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表现相对较好。

近期数据显示中国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这部分得益于中国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政策。

四、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疫情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着减员和裁员的压力。

然而,随着疫情的稳定和逐渐恢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恢复活跃,失业率逐渐降低。

据最新数据,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降至5.2%,接近充分就业的状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仍有许多人口处于就业困境中,特别是青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是对整体经济的研究和分析。

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表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可以揭示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动态变化,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的增长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方向。

通过对GDP 的分析,可以了解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其次是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反映了物价水平的总体涨跌情况。

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高通胀可能导致物价飞涨、购买力下降,而低通胀则可能导致需求不足和经济停滞。

因此,通过宏观经济分析,可以评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是就业率。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就业率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提高经济活力,而低就业率可能造成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第四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和金融交流。

通过对国际收支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外界的经济联系程度,评估经济开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最后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稳定的政策手段。

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可以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并为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分析是对整体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GDP、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等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状况、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宏观经济分析有助于揭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问题,并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宏观经济状况对全球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在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分析时,主要关注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人民币汇率和财政赤字等。

以下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详细分析。

首先,中国的GDP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趋势。

在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1%,为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的挑战,从传统的出口和投资驱动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消费和服务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其次,通货膨胀率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为稳定。

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率为2.9%,处于稳定区间。

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物价监管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确保物价的稳定和居民的消费能力。

第三,失业率是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就业问题,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就业。

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处于相对低水平。

尽管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但中国政府通过鼓励创业、扩大就业机会以及提供职业培训等措施来推动就业增长。

第四,人民币汇率是中国宏观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稳定人民币汇率。

然而,中国的汇率政策依然备受国际争议,外界普遍认为人民币还存在一定的欠发展空间。

当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时,将对中国的经济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财政赤字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控制财政赤字,以避免过度负债和不可持续的财政政策。

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财政赤字率为2.8%,低于国际标准。

然而,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这可能对中国的财政状况造成压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在过去几年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如GDP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增加等。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宏观经济概述宏观经济是指研究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全局的经济学分支。

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问题和趋势,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现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速为6.4%,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这主要受到消费需求和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三、就业市场状况就业市场是宏观经济分析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的就业市场总体稳定,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尽管一些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但就业市场整体依然良好。

四、通货膨胀压力及价格水平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较为温和,整体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这得益于政府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有效的供给管理。

五、国际贸易形势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当前,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国际贸易面临困难和不确定性。

然而,我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为国际贸易保持增长提供了助力。

六、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对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政策持续加强,金融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尽管金融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如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但整体来看,金融市场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七、政府经济政策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稳定经济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

例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企业税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八、未来展望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发展潜力依然较大。

然而,我们也要面对一些风险和挑战,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结构性矛盾凸显等。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1.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影响的途径:公司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GDP变动(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转折性的GDP变动;经济周期变动);通货变动(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3.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证券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宏观面和政策面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

股票涨跌怎么看股票涨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判断:1、基本面:基本面是指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基本面好的企业通常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和利润,有利于股价上涨。

2、技术面:技术面是指股票价格在图表上的历史走势和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项指标如成交量指标、均线指标等。

技术面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股票的供求关系、估值情况、趋势变化等信息,从而预测股价的涨跌。

3、消息面:消息面是指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新闻、公告、数据、事件等信息,消息面可以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从而影响股价短期内的涨跌。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宏观经济概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状况和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对各个经济指标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程度、就业状况等重要经济方面的信息。

二、宏观经济指标分析1. GDP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GDP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GDP相对于上一时期的增长幅度。

通过分析GDP增长率,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稳定性。

2. 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

通过分析通货膨胀率,可以掌握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但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好坏和经济运行的劳动市场情况。

通过对失业率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4.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对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

三、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调控经济的政策。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货币政策的适度紧缩或放松对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流动性和市场投资预期。

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财政政策的宽松或收紧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政策的方向。

3. 外贸政策外贸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和调控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zf工作报告解读1.zf工作报告(2010)最没有悬念的指标是哪一个?答: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

2.zf工作报告(2010)最难实现的指标是哪一个?答: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

3.经济增长(2010)的峰值会出现在哪个季度?答:是第二季度。

4.CPI(2010)的峰值会出现在哪个季度?答:是第三季度。

5.中国经济(2010)为什么是前高后低?答:其一,2009年是前低后高;其二,政策有递减效应;其三,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其四,国际经济复苏基础薄弱。

6.数字8%和3%说明了什么?答:在基本保持经济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竭力维护物价稳定。

7.为什么决不要把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答:因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没有完全从政策转换到消费和民间投资上去。

8.人民币是否可以升值?答:否或有待观察。

9.是否可以启动加息?答:否或有待观察。

10.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是什么?答: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问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804345&page=1《二》关于当前经济的几点认识从近期世界(尤其是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经济上行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向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仍然不可小觑冬天虽去之后的所谓“春寒”。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济的恢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以说,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说,我们的外需现在有一定程度恢复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我们的外需要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尚需时日,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下来一个不短的时间里,外需虽然不会像去年那样拖后腿,但是可能表现平平,甚至并不尽如人意。

下来,我们看一看国内的情况。

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追求的是低通胀和温和增长。

也就是说既要夯实复苏的基础,使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又要管理好通胀预期,使价格水平处于理想可控并且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当然,这样的目标,既有对世界经济的深入考察,又有对国内经济的充分估量,是理性的,是冷静的,是妥当的,是可靠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自然而然不会像去年非常时期那样财政货币双宽松,而是松财政紧货币。

毕竟,今年保持经济增长和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是相当艰巨,我们既担心经济复苏向好趋势发生逆转,又害怕通货膨胀的风暴席卷而来。

想一想2008年4季度和2009年1季度,就知道经济增长来之不易;看一看2009年4季度和2010年1季度,就知道通胀的风险增强绝非虚言。

所以说,今年是相当复杂的年份,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如果把握不好,经济不是没有掉入“滞胀陷阱”中去的可能。

而为了经济不出现这种局面,就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可以说,必须打提前量,先下手为强。

从公布的2010年1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势头得到保持,通胀已如虎在侧。

消费比较平稳,投资稍微有所回落,出口出现微弱反弹。

可以说,由于基数的原因,2009年走的是下坡路,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走得快;2010年走的是上坡路,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走得慢。

如果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未来继续1季度的增速,那当然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看好的。

可是,鉴于今年的信贷约束和M2的增速目标,投资的增速的势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以及出口不会有大的起色,所以经济增长趋势的保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于是,我主张,要千方百计保证投资的增速。

毕竟,我们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挑大梁的,特别是危机的影响还时隐时现的时候。

而鉴于经济的内生动力(即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增长的政——府力量还没有被市场力量取代之前,宽松的财政政策要继续给经济增长贡献力量;鉴于通货膨胀这只熟睡的老虎即将被唤醒,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转为紧缩状态,做好驯服这只猛虎的一切准备。

尽管我对大的政策基调是以上的阐述,但是,我主张今年与其加息不如上调准备金率,与其升值不如扩大进口。

尤其是升值,这几年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行进。

我认为,在取得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匹配的国际市场份额之前,所有的升值举措都要慎之又慎,能不升值,最好别升值,甚至一有机会还要走贬值的路子。

毕竟,我们是新兴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

而要让我们国人有饭碗,就需要我们的商人走遍世界,让我们的商品出现在世界的角角落落。

据我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不怕热,而怕冷;不怕通货膨胀,而怕经济衰退。

因为,中国过剩的经济生产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常态,而需要外部需求来消化就是明证。

所以,在现在这个复杂而敏感的时候,能不加息就不加息,能不升值就不升值。

毕竟,复苏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和曲折,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增长轨道不是一两年的事情,经济前景也不明朗,消费者.投资者和决策者对危机的严重冲击依然心有余悸。

而且,中国的经济状态刚刚脱离凯恩斯区间,在中间区间立足未稳,离古典区间还相当遥远。

一提起房子,大家都怨声载道。

什么原因呢?房价太离谱,房市有泡沫。

之所以出现这个局面。

就是因为:在城市化和GDP主义的推动下,我们的财政.银行.房地产商和居民被捆绑在一起。

房价升也罢,降也罢,都受不了。

一升,居民叫苦连天;一降,财政银行又愁眉苦脸。

看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市场有严重的依赖症,国家政策似乎也动不了这个。

那么既然国家不愿意下决心自己动这个手术,就只好等到市场规律来惩罚的时候大家都完蛋。

所以说,千万不能托到泡沫破灭那天才知道采取措施。

我认为,只要国家坚定立场,有决心,有魄力,有手段,控制需求,扩大供给,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出发,从夯实房地产市场的民生基础出发,价格一定会回归价值,泡沫的祸水将被彻底挤干。

考虑到地价助推房价不断攀升的因素,有的人主张土地私有化和市场化。

对于这个主张,我是坚决反对的。

因为私有化和市场化以后,少数商人会拥有对土地的控制权,他们对土地的要价只会更高。

而且,随着农民拥有土地的减少,直接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加上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进城,而又没有充足的工作岗位提供给他们,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贫民窟,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私有化和市场化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相匹配,如果超越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过早人为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最终给民众带来的不是福祉和欢乐,而是灾难和不幸。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804345&page=1《三》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一点浅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我的评论:如果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难度加大的话,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频繁进行这种动作。

而如果这种动作的效果显现的话,2010年加息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我认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是明智的,妥当的,及时的。

毕竟,通货膨胀的风险有增加的倾向。

如果不快速反应,今年的通货膨胀调控目标的实现就会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当然,经济上行的力量在增强,但是势头是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而经济下行的力量可能已经式微,但是是否出现反复,还难以下定论。

所以,政策出台应该审慎,不要扑风捉影,自乱阵脚。

而且,应该剂量要小,动作要快,走渐进的路子,给市场调整留出足够空间。

毕竟,经济刚刚小有起色,还没有完全摆脱危机的冲击。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804345&page=1《四》加息难产,究竟为何?自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学界一直在激烈讨论,一会儿通货膨胀预期,一会儿通货膨胀风险,一会儿通货膨胀压力。

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货币政策一定要有所变化,不能继续过于宽松,甚或加息势在必行。

而到了近期,不少老百姓也不甘示弱,竟然喊出了:价格再这样疯涨,还让人活不活?在这种可知与不可知的压力下,央行先后连续三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但是,就是迟迟没有采取加息的举措。

不少预期会加息的人士都非常纳闷,难解其中奥妙。

甚至有人埋怨,政策不打提前量,没有前瞻性。

或者没有治未病,事到眼前才手忙脚乱。

或者情急之下猛踩刹车,不注意政策的渐进性和协调性。

事实上,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完全合拍是极其万难的事情,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而且,这其中,既有能力的问题,又有运气的成分。

当然,大家的意见或批评对决策层有提醒有修正,可谓善莫大焉。

况且,都是为了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加息难产,究竟为何?我认为有四点不成熟的理由:其一,复苏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动力脆弱。

也就是说,现在的状况是,消费四平八稳,投资苦苦支撑,出口起色不大。

没有确定的力量来替代出超的投资,经济没有顺利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政策强力刺激的因素依然非常明显。

经济增长的政——府力量替换为市场力量,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如果贸然加息,不但逮住的是假老虎,而且会落个骨折的病痛。

所谓假老虎,就是说经济现在出现的“热”是表象,事实上没有做大的靠山,是一时政策的作用使然。

所谓骨折,就是说复苏势头发生逆转,出现二次探底,经济趋势W型发生。

其二,一般物价水平虽在上行,但是持续的支撑力是非常缺乏的。

毕竟,消费起不来,投资会回落,出口恢复尚需时日。

也就是说,总需求状况不太理想,过剩格局基本没有变化。

况且,与利率相比较,没有过于悬殊的差距。

其三,如果加息,一定会对人民币升值构成巨大压力。

而中国经济似乎刚刚摆脱衰退,立足未稳,承受不了人民币升值的冲击。

况且,热钱伺机涌入,二次压迫加息一旦成功,经济有陷入滞胀可能。

当然,美国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

其四,微调可以为市场消化调整提供时间和空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而加息是猛药,应该慎之又慎,能避免尽量避免,尤其是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的时候。

我还是坚持我的主张,在2010年与其加息,不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详细出处参考:/bbs/viewthread.php?tid=804345&page=1《五》加息升值必然与2010年无缘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走出了先下行后上行的无谷底V型态势。

可以说,先是出口急剧萎缩经济增速直线下滑,然后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筑底,经济增速又在政策的强力刺激下直线上升。

结果,不该走的出口走了,不该来的投资来了。

而现在,经济似乎寒流已去,热气袭来。

正如开始力促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一样,为一揽子刺激政策退出摇旗呐喊者又层出不穷。

其实,经济政策无外乎三个作用:其一,缓解经济系统内部矛盾;其二,减小经济系统的波动性;其三,为经济系统平稳运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