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学概论作物起源、分类及分布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由作物的定义可知,作物包括农作物、园 艺作物和林木作物,其中林木作物划入林业
生产,在此不予讨论,仅讨论农作物和园艺作物 (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 药、杂(草坪、花卉、瓜类、饲料作物等)等。
一、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 min10℃ max3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分类与分布
§2.1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2作物的分类 §2.3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 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广义:粮、棉、油、麻、糖、烟、茶、桑、 果、菜、药、杂等12大类。
⒉ 12中心简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主要的,初生的;日本次生 的;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 的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栽培植物数量极大,含 热、亚热、温作物代表;种属数量上超过其它;确认中国是栽 培稻起源中心之一,纠正瓦维洛夫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2)印度中心:爪哇稻、芋的初生基因中心,热带植物区系丰 富; (3)澳大利亚中心:除美洲外,烟草初生中心之一,有稻属野 生种; (4)印度次大陆中心:稻、甘蔗、绿豆、豌豆等、许多热带果 树;
⒉ 12中心简介
(5)中亚中心:小麦、豌豆等; (6)近东中心:栽培黑麦、小麦; (7)地中海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燕麦、 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属等(马川地 区);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等属,对作 物影响很大;
⒉ 12中心简介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糖用块根、饲用 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 棉、花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 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农学概论2010

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 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技术与种植制度: 复种、间套作、 复种、间套作、立体栽培 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如育苗移栽技术、合理密植技 术、定量化栽培技术等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2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1作物生产概况 作物生产概况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 (1)品种改良: 品种改良: 品种改良 矮杆: 矮杆:110~140cm70~110cm,耐肥、抗倒 ,耐肥、 杂种优势 抗性 优质: 优质:双低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 2.1作物生产概况 作物生产概况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 作物生产发展的贡献因素: (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肥料的贡献率达30%~60%; 肥料的贡献率达 % %; 生产量: %、P24%和K16% 生产量:N60%、 %、 % % 利用率:发达国家50% 利用率:发达国家 %一60%之间,发展中国家 %之间, 在30%左右 % 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
本文由西风瘦马527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作物的起源、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六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 第八章 植物保护 第九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食”: 粮食安全 “衣”:服装原料 服装原料80%来源于农业生产 来源于农业生产 “住”: 生态住宅 住
第二章 作物起源分类和分布

20
3、按植物科、属、种分类
一般用双命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
为学名,为国际上所通用。 例如玉米属禾本科,其学名为Zea mays L., 学名结构为属——种——命 名者姓氏缩写
2019/3/18
21
(二)作物的起源
作物的起源和形成是自然选择与人类劳动的 产物和成果。 薯类和禾谷类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
2019/3/18
35
三、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和栽培植 物的最大起源中心(136种栽培植物起 源于中国),世界栽培的主要农作物
在中国都有分布。
2019/3/18
36
三、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一)生产与分布 1 、稻谷:占世界总产的 34.5% ,面积 21.4% ( 1998 ), 90% 分布在淮河、秦 岭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湖南、江 西、广东、广西面积最大。
(2). 经济作物 (cash crops)
(3). 绿肥与饲料作物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4). 药用作物
苜蓿、紫云英、草木犀
(medical crops)
2019/3/18
枸杞、黄连、红花、人参等
8
禾 谷 类
2019/3/18
9
禾 谷 类
2019/3/18
2019/3/18
7
(一)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1、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
(1). 粮食作物
(food crops)
禾谷类 cereal crops 豆 类 legume crops 薯 类 tuberous crops 纤维类 fiber crops 油料类 oil crops 糖类 sugar crops 嗜好类 stimulant crops 其他 (橡胶、香料等)
农业概论第二章

指胚根或胚芽突破种皮,也称为“破胸”或“露 白”。
土壤水分 温度 氧气 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适、最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生育期、生育时期、无霜期和作物生产的关系
(-)生育期
指作物由出苗到新种子成熟所需要的天数 。 大豆 东农47 合丰40 黑农43 绥农14 115-118天 113天 116天 115-120天
(二)生育时期
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形态特征上表现出若干个明 显变化的过程,可将作物一生划分几个不同阶段,称为作
物的生育时期。
禾谷类作物:出苗——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 抽穗期—一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豆类作物:出苗——开花——结荚——鼓粒——成熟。
(三)无霜期
由终霜冻日(9月左右)的第二天开始到初霜 冻日(5月左右)的前一天之间的一段时期, 是作物安全生产的时期。
第三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
一、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生物产量: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 干物质的量,即整个植株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一般不包括根系。 经济产量:对人类有利于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的
收获量。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小麦0.3~0.5 水稻0.5左右 玉米0.25~0.4 薯类0.7~0.85 大豆0.3
亚麻:纤维作物 油料作物(种子)
玉米:粮食作物 青贮饲料
红花:药料(花) 油料(种子)
第二节
作物的生命周期
—、作物的生命周期
(一)作物生命周期的概念
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称为作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
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工业原料用的棉花﹑烟草等。
一、常见农作物的分类及原产地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用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用。
大田作物按用途常可区别为食用、工业原料用和饲用三大类,但由于同一种作物常有多种用途,一般只按其主要用途来划分。
世界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大于一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生产区,澳大利亚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美国已形成专门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玉米区、小麦区、乳畜带主要农业带主要分布于中央大平原。
俄罗斯的小麦和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其后相对温和的东欧平原以及纬度相对较低的南部顿河流域。
西伯利亚各大河的上游河谷两岸。
小麦按播种季节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玉米分布于北纬58°至南纬40°之间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从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都能种植。
以北美洲最多,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
种植面积和产量以美国第一,中国次之,巴西居三,其他还有南非和墨西哥等。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中国可分为6个玉米种植区: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玉米植株形态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
水稻世界上的水稻生产,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全球水稻种植面积1.5亿公顷,总产量6亿吨。
亚洲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占全球的90%。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主要农作物在各大洲的分布2007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小麦
(种植面积) Unit: khm2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大洋州
水稻 玉米 大豆 薯类
82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面积约960万平方 公里,南北跨越纬度50度,长达5500公里;东西横贯经度 62度,宽达5200公里。自南向北随着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变 化,依次出现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 寒温带等六个温度带。 我国地势、地貌千差万别。有海拔8844m的珠穆朗玛峰, 也有海拔为-155m的吐鲁番盆地,山地占33%、高原占26 %、丘陵10%、平原12%、盆地19%。因此,形成了我国 丰富多彩的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
4.甘薯传入我国的两条线路
20
起源地与生产中心
陆地棉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小麦
大豆
21
农业生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
传入中国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传入西方的农业生物
农业生物
原产地
小麦、大麦
苜蓿 石榴 芝麻 菠菜 辣椒 菜豆 玉米 马铃薯
西亚
伊朗 西亚 西亚 尼泊尔 中美洲 中美洲 中美洲 南美洲
水稻
橡胶、可可 5
作物和家畜驯化中心和非中心学说( 哈伦1971)
6
1975年茹可夫斯基 世界12大作物起源中心
7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 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如野生甘蔗含 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 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
新疆地灌溉区
78
(六)油菜的分布
油菜喜凉,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产国有中国、 印度、加拿大和法国。我国油菜的面积和总产均 居世界第一位。 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 培最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江苏、湖北、湖南、 贵州等省。
79
(七)大豆的分布
大豆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中国、 阿根廷、意大利等。其中以美国栽培面积、总产 最高,分别占世界的55%和65%左右。 我国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主产省 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山东、河北、 安徽、江苏等省。其中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 生产基地。
(二)小麦进化
与拟山羊草杂交
一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二粒系小麦
与节节草杂交
普通小麦
小麦进化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10
(二)小麦的进化
二倍体一粒系小麦特点:每个小穗只结一粒种子,穗很小, 产量很低。与野生二倍体的拟山羊草天然杂交,进化成为四 倍体二粒系小麦。 二粒系小麦特点:每小穗有两朵花结实,籽粒大一些,产量 稍高,并分化出许多类型,如二粒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 麦等。与节节草的野生二倍体杂交,形成六倍体普通小麦。 六倍体普通小麦特点:穗大、粒多。 种植占90%以上。
茶 大豆 荞麦 梨 杜鹃 粟、黍 鸡 鸭
中国、印度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22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
称学名。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
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中文名 小麦 水稻 玉米 油菜 甘薯
70
20110311
71
(一)小麦的分布
小麦喜冷凉,可秋播、也可春播,能利用晚秋、冬季和早春 喜温作物不能利用的光热资源;小麦籽粒营养丰富,品质好, 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因此栽培遍及各大洲,但主要分布在 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俄罗斯、 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土耳其等。
27
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一)粮食作物
禾谷类 豆类 薯类
(二)经济作物
纤维 油料 糖料 嗜好 特用等
(三)饲料和绿肥作物 苜蓿 紫云英 三叶草 田菁等
28
作物的分类
粮食作物 – 1.禾谷类 – 2.豆菽类 – 3.薯蓣类
经济作物 – 4.纤维类 – 5.油料类 – 6.糖料类 – 7.嗜好类
75
世界小麦、玉米、水稻
76
(四)甘薯的分布
甘薯喜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主要产区在亚洲和非洲, 尤其以亚洲的种植面积最大。亚洲和非洲的甘薯的收获面积 分别占全世界总面积的83%和10%左右。我国是世界甘薯 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种植 面积的80%。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和 乌干达。 我国甘薯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 甘薯主产省份四川、山东、河南、广东、安徽、河北等。
83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1.意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 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作物商品行产 基地,促进作物生产的产业化。
2.区划的原则:根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的区 内相似。
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北 方由于水源所限,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湖泊两岸,或 有水源灌溉的地区,面积仅占全国水稻面积的5%~7%。
74
(三)玉米的分布
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亚、南美洲和欧洲。其中美国栽 培面积最大。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斜形地带上,包括黑龙 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贵州、 云南等省,这些地区年雨量在500~1000mm。年雨量超 过1500mm地区,玉米产量不如水稻稳定;年降雨量小于 350mm的地区,若无灌溉条件,则产量不如谷子、高粱。
11
(三)玉米的进化
玉米的原始祖先大刍草:植株细小,丛生, 雌雄同花,花器着生在植株茎梢,果穗及籽 粒小且易脱落。
选择“芽变”变异个体:从植株中部结出果 穗
雌雄同株异位的玉米。 野生玉米果穗穗轴长只有2.4cm, 到公元十六世纪初,玉米果穗已 经增加到13cm。
12
玉米植株的进化
13
(四)水稻的进化
饲料及绿肥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油料作物
蓖麻 Castor-oil plant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禾本科的主要作物
学名 Triticum aestivum L. Oryza sativva L. Zea mays L. Brassica spp. Ipomoea batas Lam.
英文名 Wheat Rice Maize Rape Sweet potato
二、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 最适点和最高点。
甘蔗。
25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日 长 变 化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
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 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 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 C3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等。 景天科作物:同化CO2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 CO2进 入植物体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 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 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CO2 ,参与卡尔文循 环。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
多年生野生稻:生育期很长、 多年生
一年生野生稻:生育期短
普通栽培稻:穗大粒饱、成 熟时不易脱粒
14
小结:进化的共同现象
由自然界的野生类型向适于人类需要的栽培类型方 向发展。 作物的进化的过程,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 通过定向培育向人类需要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人类 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没有人类,不能想 象会有今天被驯化的栽培作物。
大 麦
68
同种作物-水稻-的分类
普通栽培稻分类
一级粳籼稻
粳稻
籼稻
二级早中晚 早、中、晚 早、中、晚
三级水与陆 水、陆
四级糯与粘 糯、粘 五级栽培种 品种
第三节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一、作物的分布 1.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作物特性、自然条件、社会
需求和生产技术 生活型: 不同作物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形成了相似 的特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这种共性称作生活型。 (异种趋同) 生态型: 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形成了 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种差异叫生态型。 (同种趋异)
最低温
最适温 最高温 代表作物
喜温作物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8~30℃
30~40℃
水稻 棉花 烟草 玉米
耐寒作物 1~3℃
20~25℃ 28~30℃ 麦类 油菜
24
(二)按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分类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 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 类、油菜 、萝卜等。 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 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 等。 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