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5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年高考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 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 制度。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陈独秀 —— 新文化运动先驱
) 资本(百万
1911年 1919年
经济、阶级: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观察三 20世纪初的思想危机
1913年,袁世凯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在袁 世凯政府支持下,各地纷纷成立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 织。——人民版教材
思想:辛亥革 命促进了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 思想:袁世凯掀起 尊孔复古逆流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胡适称赞吴虞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原因:儒家的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成为套 在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使得普通民众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阻碍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的实现和社会的进步。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①兴起标志:
②代表人物: ③指导思想: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新青年》 北京大学
④主要阵地:
⑤活动基地: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 适
北京大学
北大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教材和学情简析1、教材地位本课的学习主题是新文化运动,包括运动兴起的背景、概况、主要内容、评价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它后期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其学习兴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们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另外通过辩论探究来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辨能力,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内容及其影响。

②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文材料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解

3.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
发表文章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创办刊物 《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
创办社团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归纳与思考
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起到社会启蒙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 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民主
(德先生)
科学
(赛先生)
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
和民主制度。
精神、科学方法。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立于 1898年。当时入学者,多为出身举人、进士的京 官,校舍在马神庙公主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 一度停办。辛丑后续办,并增设速成科,分仕学, 师范两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馆 等。清末宣统年间,改办分科大学,设有经、法、 文、工、商等科。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12— 1916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分别是严复、何时、 胡仁源等。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将 北京大学逐步改为文、理、法三科,并进行大刀 阔斧的改革。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材料1:“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 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陈独秀
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 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材料3: 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分享。要求如下:
-选取的事件或人物要具有代表性,能体现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涵;
- PPT内容需包括:事件或人物的背景、主要经历、影响及对当代的启示;
-每个小组的分享时间为5分钟,要求语言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的意识,使学生具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形成自己的历史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2.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标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5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存在哪些联系?”、“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先进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图片,如《新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鲁迅等代表人物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请大家回顾一下,辛亥革命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从译介、传播到实践的阶段。
2.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系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更具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8-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8-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①政治: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经济: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和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第 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3.口号:民主与科学 民主就是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行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 科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观察事物,树立科学精神。
民主
科学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旧文学…我们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4.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思想革命);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思想 马列主义 器物
制度
谢谢观看!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书本内容 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思考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 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 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黑暗。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和介 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由 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研究号”,刊出了一系列介绍马 克思生平及其学说的文章。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
结合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的态度 ? 态度:反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儒家伦理,尊重和崇敬孔子。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
“文 学革命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
陈独秀发表《文 学革命论》,主 张从形式到内容 上彻底改革旧文 学,标志着文学 革命的开始。
《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 孔庙,三跪九叩。在袁世凯的支持下,各地成立 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的组织。
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思想: 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 逆流。(直接原因)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 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上,在中 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还必须进 行思想革命。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兴起标志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1915 年陈独秀《新青年》
民主、科学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
北大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蔡元培,北大校长,生肖属兔。陈独秀,北大 文学院院长兼《新青年》刊主编,比蔡小十二岁, 属兔。胡适,北大哲学系教授,比陈小十二岁,属 兔。1917年,三位联手,打破旧传统,人称‚改变 中国文化的三只兔子‛。 胡适曾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 的。‛。
“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 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这 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 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他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 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 大都能够采取一种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 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 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反孔‛ 斗士们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 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科学精神、白话文。

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

阅读理解概念: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

理解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理解记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历史解释: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得以发生的历史因素,进一步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公民素质的理解与培养(新民培养),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结合政治、经济模块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为先进中国人接受的原因。

设置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根据事实,逐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课程提纲一、《新青年》的诞生(一)背景:1、政治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人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3、思想方面:⑴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⑵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历史纵横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拼凑起所谓的“公民请愿团”,要求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

此后,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的步伐。

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二)诞生: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材整理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3)思想方面
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诞生
(1)诞生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大。

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深度点拨]新文化运动前期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如下图所示:
教材整理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74“学思之窗”,思考: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 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探究点新文化运动
(1)史料一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
【提示】看待:陈独秀认为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反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儒学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意义:对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有进步意义。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之“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提示】“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史论拓展】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①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
的发展。

(3)局限性
①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②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导学号:71640027】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
【解题模板】
1.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的是()
A.《青年杂志》创刊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C.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D.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解析】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答案】 A
2.(2016·北京会考)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的思想是()
A.变法维新B.民主与科学
C.物竞天择D.中体西用
【答案】 B
3.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

当选的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这主要是基于他()
【导学号:71640028】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
C.提倡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
【解析】创办《青年杂志》和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是陈独秀,故A、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主义》,掀起文学改良革命,故B项正确;发表《狂人日记》是鲁迅,故D项错误。

【答案】 B
4.新文化运动后期,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
A.发现民主科学主张的不足
B.新文化运动受到反动政府迫害
C.受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D.受西方侵华战争的冲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所以C项正确。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
——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敬告青年》材料二欲建设西洋式社会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知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宪法与孔教》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的。

(2)简述材料二的基本主张。

【答案】(1)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也要求得到政治、经济、信仰、妇女等各方面的解放。

(2)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制度给以绝对肯定,对当时流行的“孔孟”之道予以坚决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