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沙拣金 择善存目——《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序言
找寻“好书因子”——《中国哲社学术图书基本书目(1995—2005)》序言

合馆藏要求 的书 自动推送 到采访人员 眼前 。我希 望
在人天书店 的数据平 台上实现这一要求 。如果能 把 吴 老师的一些研究方式 , 用到对采访数据 的评 价上 , 是否能达到这个 目的呢?还不 得而 知。这个工作 肯 定 比评价 已经 出版 的书 有更 大的难 度 , 但不 是不 能 做, 不是无 迹 可寻 。我 提 出“ 好 书 因子”的概念 , 吴 老师同意我 的说法 。道理是相 同的 , 方法是相 通 的。 已经出版 的书可 以用 引文 分析 的方法 , 被 看得多 、 被
本来我没有资格 为这部 专著作 序 , 我是地 道 的 业外人 士。去年大概 这个 时候 , 人天 书店在 苏州 召
中图法和机读 目录 只解 决 了图书馆 的问题 , 并没 有 解决读者 的问题一样。读者要用最便捷 的方式 找到
开江苏 、 上海 、 浙江三地高校图书馆馆长资源建设研 讨会 , 请吴志荣 老师做 主题演讲 。私下 , 吴老师跟我
台, 很多想法有相通之处。意气相投嘛 , 我就跟吴 老
师说 , 书写好 了我给你出吧。 我 的数据平 台原理 , 是要 把采访 、 编 目、 联 合 编 目、 联合 目录都放在一个 数据库里 , 而现在的情况并 非如此 , 采访是采访 , 编 目是编 目, 编 目还要 分为 国 图和 C A L I S 两个标准 , 实际又变成 了两个库 , 联合 目 录已经 没人做 了 , 个别 专业 图书馆 只做 自己专业 的 联合 目录。编制不方便 , 使用更不方便。书出版 了, 编 目就重做一遍 , 并不在采访 的基 础上做 , 编 目员 嫌 麻烦。使用 采访 数据 时 , 并 不知道 哪些 书已经 出版 了, 本来可 以使用 更准确 的信息 。每个库都 是独 立 不相通 的 , 是一个个 信息孤 岛 , 耗 费大 量 的人 工 , 还 出现大量 的冗余数据 。我 的数据平 台把这些 问题 都 解决了 , 采 和编 都 在 一 个 平 台 实 现 , 从 在版编 目 ( C I P ) 到采访 , 到编 目, 到联 合 目录 , 一 条数 据像 在
朱永新:大学生必读推荐书目

朱永新:大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2009-07-23 20:32一、文学类1《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俞为民校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5《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内容简介:此书合余氏《诗经选》和《诗选选译》二书而成,共选诗106篇,其中《国风》78篇,《小雅》23篇,《大雅》3篇,《周颂》2篇,篇幅适中。
每篇前有题解,说明篇章大旨,注释以字词训释为主,必要时串讲,简略得当,每篇后皆附有语译,便于初学。
6《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鲁迅先生认为此书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7《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8《边城》沈从文著,花城出版社《沈从文文集》本1983年版9《平凡的世界》路遥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10《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1、《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989年版12《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高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13《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1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著,韩少功、韩刚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纽约时报》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15《神曲》[意大利]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6《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著,杨恝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17《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15年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郑启五文化随笔 黄典诚赠书展观后

郑启五文化随笔鼓浪屿的一口古井水________黄典诚教授赠书展观后郑启五“把一切献给厦大——郑道传、陈兆璋教授赠书展”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总馆四楼“玉堂·厦大文库”展厅落下帷幕后,“犹是谆谆一片心——黄典诚教授赠书纪念展”又虔诚开展。
该展还特设了“纪念周辨明专柜”。
黄典诚先生(1914-1993)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师从周辨明教授(1891-1984),师徒俩联袂合编《前驱国语罗马字读本》、《语言学概论》、《诗经全译新注》等。
周家1949年移居新加坡时,周氏的全部语言学藏书留在黄处。
这次黄典诚的儿子黄田先生倾情捐赠出周黄两家的书刊约一千册,另有手稿、讲义等学术资料5箱,赠书中不乏珍罕版本,如林语堂著的《汉字索引制》(共和印刷局1918初版)、周辨明编的《半周字汇索引》(厦门大学语言学系1928版)、王亚南著的《中国经济原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46初版)、林语堂赠给周辨明的(隋)陆法言著《唐写本切韵残卷三卷》(据1921年王国维手写本影印)和(清)戴震著《声类表九卷首一卷声韵考四卷》(1923年渭南严氏成都刻音韵学丛书本)等,惠泽后学,为“厦门大学文库”的建设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窃以为林语堂的那本赠书或可成为“厦大林语堂纪念室”的镇室之宝,在此不妨简略地勾勒出这部真罕宝书的传承线路:林语堂在厦大当任国学研究院主任时的研究用书,1926年林离开厦大前赠送给他的挚友周辨明教授,周在1949年移居新加坡前将书留给了他的爱徒黄典诚教授,1993年黄典诚教授去世后,把书遗留给了他的爱子黄田先生,在黄典诚先生去世20周年纪念的前夕,身为“厦大教二代”的黄田老师又把书捐赠给了“玉堂·厦大文库”,书就这样又回到了林语堂在厦大的“书斋”,84年路漫漫,这是一种怎样的薪火相传啊!不过“赠书纪念展”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周辨明译《国际语的将来》的亲笔手稿,一卷旧纸旧字历尽沧桑。
周是厦大1921-1949年期间元老级的人物,早年曾任外文系的系主任和文学院的院长,眼下在厦大人文学院的大厅里挂有他的画像,他是我父母亲在长汀求学时(1940-1946)的老师,家母的厦门大学毕业证书上还有“周辨明”的印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图书馆文明宣传月读者座谈会召开

2 0 1 3年 1 1 月 1 2 日、 1 5日, 上海 外 国语大 学 图书馆 在松 江 、 虹 口两地分 别组 织 召开 读 者座 谈会 , 听取本 科生 、 硕 士生 、 博士 生对 图书 馆服 务和 建设 方面 的意见 和 建议 。 这 两场座 谈会 都是 在上 海外 国语 大学 图书馆第 六届 文 明宣传 月期 间举 办 的。 图书馆进 行 了精心的组织安排 。在“ 读者练习簿” 上留言的同学优先录选 , 然后请各院系选派代表。松江 校 区座谈 会 主要 以本科 生为 主 、 研 究生 为辅 , 虹 口校 区则 是 清 一 色 的硕 士 、 博 士研 究 生 。座谈 会上 同学 们畅 所欲 言 , 或质疑 问难 , 或建 言 献策 , 有 中肯 的批 评 , 也 不 乏 由衷 的感 谢 , 气 氛 热 烈 而暖 意浓 浓 。文献 建设 、 开放 时 间 、 服务 态度 、 硬 件设 施 、 整 体环 境等 是 同学感 兴趣 的话 题 。同 学们 对虹 口大 厅信 息共享 空 间构建 、 厕所 放 置洗 手液 卫生 纸等 人性化 的举 措褒 奖有 加 ; 对松 江 线 路 改造 、 增加 大量 电源 插座 、 增设 总服 务 台等便 民措 施也 连连 称道 ; 对 于纸质 图书老 旧 、 复本 偏少 、 阅览 座位 不足 、 空调 暖气 开放 吝啬 等 问题则 提 出 了批评 。与会 图书 馆 领导 、 馆 员 一一 作 答, 对 图书馆 存 在 的不 足 , 承诺 立刻 改进 , 比如公共 电脑 清 洁 ; 对 同学们 的误 解 , 进行解 释 沟通 , 比如松 江厕 所卫 生等 , 这原 本 不 属 于 图 书馆 管 理 范 畴 ; 有 些 问题 需要 学 校 有 关 部 门 协助 解 决 的, 承诺 向学 校 呼吁 , 比如更 换 桌椅 、 提高 照 明度等 。 上 海外 国语 大学 图书馆 一 贯高度 重视 与读 者 的交 流 和沟 通 。此 次座 谈 会 , 馆 领 导层 和 业 务 骨干 几乎悉 数 到场 , 倾 听同学 们 的心声 。除 座谈 会外 , 图书 馆 在各 服 务 窗 口均设 置 了“ 读 者 联 系簿 ” 与 同学互 动交 流 , 同时 , 图书馆 还 通 过微 博 、 Q Q、 互 动平 台 、 邮箱 、 咨 询 电话 等 方 式 , 跨 越 时空 , 将 读 者和 图书 馆紧 紧地联 系在 一起 。
2020高考作文素材中华文化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2020高考作文素材中华文化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正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家谈中华书局:文化故乡和精神家园顾青2019年06月14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辞海》《资治通鉴》《全唐诗》《万历十五年》、《文史知识》期刊、“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这家出版社,从成立那天起就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天职1912年元月,中华书局由陆费逵先生在上海创办,迄今已107年。
建局之初,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抓住历史机遇,迅速崛起,成为近代中国大型综合性出版机构之一。
陆续出版《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辞书和古籍类图书,编辑出版了2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的刊物。
1958年,中华书局成为以出版古籍整理、学术著作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此后出版了《资治通鉴》《全唐诗》《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等一大批内容厚重的优秀图书,享誉海内外。
我们一直认为,作为传统文化出版重镇,培根铸魂,是中华书局在新时代的天职和神圣使命。
要对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典籍进行更完善的整理、更精准的阐释,以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以成体系、成规模的产品序列,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推动传统经典阅读,让传统文化的书香,散播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
这一认识,既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积极响应,也是对自身百年文化传统的自觉传承。
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盛世修史和校刻正史的传统。
离开对自身历史的了解,民族自信、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就无从谈起。
中华书局历经20年,组织全国上百位专家学者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被公认是新中国最重要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记载了历朝历代的概貌,其中蕴藏着前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堪称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视之为“国史”。
中国民族的根与魂,就是靠这些煌煌典籍代代相传的。
国史之中,最为人所瞩目的,自然是《史记》。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江苏传世名著苏州推荐书目

“江苏传世名著”苏州推荐书目序号书名著者及籍贯产生年代内容简介原刊版本今出版单位今出版年份类别备注1 孙子兵法孙武(齐)春秋现存十三篇,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兵学圣典”。
中华书局2006年军事2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苏州)三国吴本书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因此有人称它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对后来本草学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明代内府刻本,毛氏汲古阁刻本及《四库全书》本。
清同治刻本粤东书局文学3 玉篇顾野王(苏州)南朝陈收字二万二千余,全书分为五百四十二部,每个字下先以反切释音,然后解释字义,有些还引有书证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诂训来释义,并把一些字的古体、异体附于释义之后。
比《说文解字》多收七千五百余字,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中华书局1987年语言文字4 比丘尼传释宝唱(苏州)南朝梁本书辑录了晋、宋、齐、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65人,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
中华书局2006年哲学宗教5 舆地志顾野王(苏州)南朝陈本书原为30卷,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献出处,不仅在方志史上建树卓著,并且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开地志完整体系先河的杰作,影响深远。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历史地理6 经典释文陆德明(苏州)唐首次明确按著述早晚次序,论述十二部经典诞生的演变史,并考察了每部经典注释的传授史,总结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研究成果,还对这些经典的源流作了简明的叙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语言文字7 书谱孙过庭(吴郡)唐《书谱》为二卷,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艺术8 吴郡志范成大(苏州)宋本书为汇辑唐陆广微《吴地记》、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等旧籍,广采史志,补充新事所撰成,是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的代表作。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宋立人教授谈本草文献研究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宋立人教授谈本草文献研究一326一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辩学版)20o0年11月第16卷第6期博士生导师访谈录?)一;a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宋立人教授谈本草文献研究钱小奇(南京中珏药大学中珏药研究院,江苏南京2loo29)f摘要中医文献学是中医药擘发展的先导,本草文献研究是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这与我国历史悠戈,地域广阔,各地药物使用情况不同有关.中药品种混乱,同名异物,真曲互用等现象的存在,不但影响了用药规范和药物的临床疗效,更严重地盟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本草文献研究卖乃当务之惠综合性本革的研究当以《证类本革》曲起点,专题性本草可分食疗,炮制,民间药物,中药药性,中药药理,梏床应用等类加以研完.在本草文献研究中必须遵循"击粗取精,击伪存真的原则.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新的中医文献发展规划,为中医文献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关键词:中医文献学;本革文献研究;宋立人:专家访谈中圈号:最五———焉磊——夏章编号:1000—5005一I20001e6—0326—03 1999年l0月8日,由宋立人教授担任总编的《中华本草》,经过全国专家l0年的共同协作,终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同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出版发行座谈会,与会领导和专家代表对《中华本草》的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华本草》编委会主任,卫生部张文康部长为本书作了序,李鹏委员长作了"本草大成,利泽千秋,造福人类"的题词.《中华本草》共30卷,分为10册.收载药物条目8980条,药用动,植,矿物9341种,插图8534幅,篇幅达2800万字.《中华本草》的出版.填补了《本草纲目》以降400年来对本草文献系统整理研究的历史空白,树起了本草学发展史上的男一座丰碑.在《中华本草》问世不久的今天,笔者仅就与本草文献研究的相关问题请教了宋立人教授.笔者:据我所知,您早年是从事中医临床和伤寒论研究的,在50年代末,您就已经在该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单就伤寒论专着而言,您就参与编撰了多部,如《伤寒论释义》,《伤寒论纲要》,《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在全国中医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您为什么从70年代末开始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中医药文献研究这~领域,并把本草文献研究作为文献研究的重中之重呢?宋教授:的确如此,我早年是从事临床和伤寒论研究的,这与家学熏陶有关.我父亲宋爱人,为江苏名医,对伤寒,杂病造诣精深,着作等身,弟子众多.执业苏州四十余年,深受病家信仰.我从14岁开始,一边在教会学校读书,一边跟随父亲习医.以继承绵延六代的家学,∞岁就独立行医了.t956年留校任教后,获益于丰厚的家学,担任伤寒教研组副组长,并编写了一些教材,不单限于伤寒论教材,还参与编写了一些中医基础和中药学教材,如《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中医学概要》等.自60年代初开始编写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大型中药工具书《中药学大辞典》,文革初期该书已基本完稿.但由于受文革影响,真正出版是在1976年.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中,受到日本中医文献研究学者如丹渡氏,东洞氏,山田氏等人的冶学方法的影响,当时就涉及到了一些文献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如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等等,这为以后的中医药文献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中药大辞典》的编写,则为后来从事本草文献研究,尤其是编纂大型综合性本草着作积累了经验.自70年代末开始,我转而从事中医药文献研究,井把重点放在本草文献研究,这和当时国家重视古典医籍的整理和研究有关,同时考虑到中医文献学属于~门新兴学科,且本草文献研究又是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一个最薄弱环节,再基于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因此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中医文献研究领域,并以本草文献研究为重点.收稿日期:珊一06一10;修稿日期:砌一09—10作者筒卉:耋毫小奇(1963一),男,江苏常州人,南京中医药太学1998缎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g碰0幽;菇赫瀚箍j钱小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6期笔者:您刚才说本草文献研究是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不是指本草文献较之中医文献中的其他类别,妃医经类,藏象类,诊法类,医方类,食疗类,临床各科类等等存在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更突出,更多一些?宋教授:是的.由于我国历史久远,地域广阔,各地药物使用情况不同,造成中药品种复杂,同名异物,真伪互用等情况在本草文献中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影响了用药规范和药物的临床疗效,更严重地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在广收古今文献,博采各地标本的基础上,对中药的品种,名实进行全面的考订工作,以明确药物的历史渊源,澄清品种,名实的混乱状况,纠正前人舛误.笔者:来老师,您从事本草文献研究已有二十余年,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本草文献面广量大,卷帙浩繁的本草典籍,如何人手进行本草文献研究呢?当然,根据个人研究方向的不同,切人点也会有所差异,例如要研究本草学发展的规律就得研究综合性本草,若要研究莱一专题的本草,就得研究相关的专题本草,您能介绍一下综合性本草和专题性本草(如食疗本草)的研究规律和方法码?宋教授:综合性本草是指载药范围广,涉及药物各个专业内容的本草着作,是各个时期药物知识的总结.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是我国本草书中的代表着作, 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水平,因此,研究综合性本草是研究本草学的必由途径和基础.在研究综合性本草时,尤当重视《证类本草》的研究,因为《证类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古代本草最完整的一部本草着作,它在本草学发展史中起到了前启后的作用,在《证类本草》以前,诸家本草均已侠失,难窥全貌,只有《证类本草》基本上保存了这些本草的主要内容和序文等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料,此外,该书也是后世本草发展的基础,如《绍兴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皆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扩展起来的.以《证类本草》为研究本草的起点,上溯汉代,下逮明清,对我国本草之源流,内容,文献递变等方面.可有一个完整而清楚的了解.至于专题性本草又分为食疗,炮制,民间药物,中药药性,中药药理,临床应用等等,都很有研究的价值,应该得到重视.食疗本草在本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不仅起源较早,内容丰富,而且富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中也是327--I1]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医药发达是分不开的,是二者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本草学分支学科,它与一般的药物冶疗有所差别,是食物营养学和冶疗学的交又结合.食疗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科学的理论核心,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所以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并加以研究开发.食疗专着始于先秦,盛于晋唐.先秦时期的简帛《神农黄帝食禁》是我国第一部食疗专着,其后晋唐年间食疗着作先周可不下3O余种,可谓盛极一时,如《崔浩食经》,《刘俅食方》,《崔禹锡食经》等等,这些着作虽已散佚,但它们对食疗的发展均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部分侠文尚保存在《千金方食冶》,《太平御览》和《医心方》中.自晋以后, "食疗"不断充实发展,自成体系,专论食疗的本草着作也逐步涌现.如盂诜OI-养方》,总结了唐以前有关食疗的学术成就,补充自已的经验体会,其弟子张鼎又为之补充,改称《食疗本草》,凡可供食用兼有医疗作用的食物均予收载,内容丰富,切合实用,而且学有渊源,信而可证.因此研究食疗本草当以此为基石.笔者:真如宋老师前面所说,药物品种混乱是本草文献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而据我个人体会,药物品种和药材基源的确定是本草文献研究中的一大难题,而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您对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有争议的几十种药物基源进行了详细考订,纠正了长期存在的混乱现象,为后人学习研究该书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提高了《本草纲目拾遗》的实用价值,您能传授一下药物品种,基源考证中的一些经验吗?宋教授:药物的品种,基源考证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发现药物品种,基源存在的混淆现象,然后进行有理有据的澄清.发现混淆现象,主要根据药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和相关药材图谱,若出现各家描述不一,图文不符,即说明存在混淆现象;至于考证的过程则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不同情况,以明确药物的历史沿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方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本草纲目拾遗》第7卷所载的"延寿果",赵氏根据《本经逢源》薇衔子名延寿果之说,误将《千金方》,《唐本草》之"鹿衔草"与《松潘卫志》的"果生于土"的延寿果混在一条.根据原文"《松潘卫志》有延寿果,云果生于土,味甜似山药,并地树果".又查证《金川琐记》:"延寿果,又名长寿果,金Jlf处处有之,形如羊枣,生沙地中".据此描述,所谓"果",实乃植:}囊土越蠡麓垂鑫£蔷垃巍i睡葑.i董328~物之块根,从产地及果生于土,形如羊枣,昧甜等特征结台起来考察,确认本品是蔷薇科蕨麻委陵莱肋删——的块根,其块根味甜,肉质,有些地区作为甜食品的作料.而蕨麻委陵菜产四川,陕西等地,亦称人参果,与上述资料所述的特征一致.至于赵氏所引《千金方》的鹿衔草"应是鹿药,苏恭及《本经逢源》所说的"鹿衔草(薇衔)之子",三药混在一条必须辨析清楚.笔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在我国古代本草文献中,常常会夹杂一些带有封建鬼神色彩的糟粕以及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断,在整理和研究本草文献的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呢?采教授:本草文献整理,研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将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促进本草学的健康发展.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用药经验总结,受当时科学技术,社会意识形态和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难免带有一些糟粕,我们在整理和研究本草文献时,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明显违背科学原理的东西或经科学研究被否定了的东西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尚未经科学证实的东西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并逐步开展深入的研究.在《中华本草》的编纂过程中,《本草纲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中所收载的药物就没有编人书中,因这部分内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缺乏科学依据,这样做正是为了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笔者:宋老师,自从《中华本草》编纂工作结束以后,您自己购置了计算机,并将其用之于本草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最后您能否谈一下现代科技在本草文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版)200O年】1月第16卷第6期献研究中的运用以及本草文献学的发展前景?采教授:传统的本草文献研究方法,是借助于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等知识的手工操作,因此往往工作量大,工作效率较低.园本草文献研究专用工具书极少,且历代本草着作的编写体例各不相同,有时为查找一处内容仿佛大海捞针,再加上许多本草着作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散失各地,甚至个人手中,要窥原着原貌十分困难,这都给本草文献研究带来了巨大障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首先照相技术,复印技术,扫描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利用,为本草文献的资源共享带来了许多便利,如有许多流传海外的孤本我们也得以目睹原貌,加以研究和利用了.最近,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本草文献研究方法的革命创造了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本草文献研究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其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首先必须建立庞大的本草文献数据库,因此这又成了当务之急.另外,计算机技术在本草文献研究成果转换成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本草文献研究成果输入计算机网络,通过技术咨询或技术转让的形式使之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国5o年来,由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没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制约了整个中医学科的发展,而中医文献研究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先导,为此,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新的中医文献研究规划,这对本草文献的研究和学科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草文献研究的前景是非常好的.DiscardⅡleDrossaI-dthe,theFal,~aI-dtheLi-ren'SofMatedaM舶Utel恤口(TCMm鲫l~.itutebr~mem睁ndf婚,岵,血哪,210029,c吐)ABSIRACT:T8paperiskOiltl1ea'si址ewt上IPrss0rSong—m】1heshofTCM]Jteratureisaflews~ject.beingt11elead~o0LIr神fl叽Ⅱle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dr~且ndplm邛fIa.dIo盯T}mse肿hofnmteriamedi曲litemn衅isaweakHnkin1l1enmeamh0fT(=Mliterature.hi8heco~se0ftheeer~tumlea-oldChi慨histo~.vastChineselandmreaandvarlafiormofChirmedicineuseinIaI_e日s.The豇哪v日eofChir?暗emedieine.~,mup把m由柏盯artl1eoffakemⅫ瞄havea~ect—eddelinicald哪鲫ceffectandthedel呻n瑚10ftr~tiooal(nesemedidne.There~om,itisurgenttoca叶outthereseaofmate—naⅡ】edicaHterah肝.Thecom出帅ve瞅嫩bofrnaⅡ】edi龃]iteratLL~sh咖ldstar|fromd缸朋出,iled/o~,andllmresearchcanhe~ctecltowa~:Isdietetictherapy,drugpmce.ssi~,folkmed~catiom,pmpe~y0fC hines emedine.p~'mae.o]ogy0fC}曲eseme@eiaeaI1delirdcadapplication.Inthem~earchofmateri~m龃literature,cI-ep邢dk0f"scthedID 日sar-d9eledtI-eesse,eHmi眦the耻seaI1d陀nthetrue"slmuldbefoilowed.Thedevdoplngph.f0fMliteraturerecentlyformul~edC]fireT CMA出rra【i0lIBu—r唧】haspdm~lt|-e0fthedevelopmemofTEM]itemtm~m~earch.础W0RDS:TCMIim~um;reseamh0fⅡm眦iaⅡ】edicalltmatum;S衄ELi-瑚,inl~ewththeexloer~ 幽誊霪筵矗素一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否依据大数据处 理技术 将人 工处理 的规则 、 方法构
成机选软件 ?如 此 , 便 可不 仅免 除有些 琐碎 繁复 的 作 业, 亦 有可能将基本书 目的编选经常化 。此 外 , 编
者可否将此次编 制中的体会 和经验归纳成几 条有利
于采访作业 的准则?如 此 , 本书不 仅可 用于 回溯性
一
跃成为世界之首 的缘故 , 还 因为 即使 以有 限 的个 人 目力所及亦易发 现同质 类 图书 比 比皆是 , 低 水平 重复出版现象屡见 不鲜 。如此 情状 , 业 界采访 人员 确实更要看清形势 , 了解现实 , 甄别价值 , 比对 条例 ,
把握需求 , 慎 重遴选 。也许 正是为 了响应这种 需求 , 学兄志荣先生率领 团队以很 大的勇气 , 不辞辛 劳 , 不
—
和学术观点 , 还 涉及人们 其他 的价值 观和见 解 。但 是, 书 目的一直存 在 , 表明它 的需求 亦一直 存在 , 这
就足矣 。
关学术 图书馆作 回溯性 比对 和补配 , 但 似仍应 顾及
本 图书馆 的定 位 、 特点 、 对象需 求、 经费 、 采购政 策 、
空 间等 因素 , 做全面的分析 。在我看来 , 对 文献采购 和馆藏评价 , 皆难有简化之法 。其三 , 对 大量 数据 的 筛选 、 处理, 其结 晶是呈现在我们 目前 的这 册基本书 目, 它已经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准 。可我还有期 待 , 可
找不到有关弹头穿透各种厚度坦克 甲板所需 的初 速 度和高温度数的运算方程式 , 后 来 由专家从 1 9 4 0年
沙拣金 , 编制 基本 书 目, 供 同行 比照借鉴 , 为这段 期
间的哲社类书籍 留下具有历 史性 意义的评价 。 依我之见 , 《 中国哲 社学 术 图书基本 书 目( 1 9 9 5
2 0 0 5 ) 》 是一本 颇 有 价值 的参 考 工具 书 。首 先 是
出版评价 。巨量 出版并 不一 定意 味着学 术繁 荣 、 硕
果累 累, 尤其是 处 于 “ 写 书人不 少 、 读 书人 不 多” 的
年代 。学术 图书的数量 及其i 价值需 要 客观评 价 , 需 要第三方依据公正 适宜 的标 准予 以衡量 , 这种衡 量 不仅应 以定性 的面 目出现 , 而且 应 以定量 的方式 展 示, 基本 书 E l 显然在这方面做 了极有 意义 的探索 , 它 较为细致 的分类计 数更 是便 于人 们对 某一类 学科 、 专业 的学术 图书有 比较 详尽的了解 。其次是测 评参
可供 图书馆在一段 时间内评 判相关专业学术类 图书
的对照评测 , 还可供 图书馆 人在 当下 的采访实 践时
一
9一
借鉴 。 基本书 目也罢 , 推荐 书 目、 参考 书 目也 好 , 总是
会引发各种议论和评 价 , 不 仅 因 为 因 人 纲.中国图书馆学报 , 1 9 9 4( 4) : 2 0
考 。基于入选之基 本 书 目或均有 较高 的被 引频 次 ,
表 明了读者对这些 图书 的曾经利 用 , 或 曾获得 国家 相关基金项 目的资助 、 权威书评 、 获得 国家 图书奖项 等, 表明 了学界对它们 的认可 。一句话 , 编者兼 顾 了 “ 需求论 ” 和“ 价值论 ” 之两个维度 。因此 , 基本 书 目
高下 的一个 指标 , 成 为提 高资 金和 图书使 用效 率 的
一
种保 障。 近几年来 , 选 书工作显得愈 发重要 , 倒 不仅是我
国纸质图书出版量迅速增长 , 一直高达 3 0多 万 种 并
引发思考 。譬如 , 鉴 于基本 书 E 1 只 占全 部学 术类 图
书的 1 3 . 2 % 比例 , 一些专 注于搜集 学术专著 或采 购 经 费有所不 足的学术 图书馆 , 似 可从基 本书 目及其 筛选法 中获得启迪 。又譬如 , 凭 藉经验 采购 图书 者 抑 或能从 与基本书 目的 比对 中修 正 日常作业 行为 , 使 采购工作 更为理性 、 更加完善 , 等等 。 在阅读 本书时 , 我心有旁骛 , 还想到 了其他一 些
—
代 的文献 中发现所 需文献 信 息… 。可 见 , 即使是 一
段时期甚至很长一段 时期 未经 利用 的文献 , 它 的价 值仍然难 以低估 。一册未列入学术 图书基本 书 目中 的书籍未必不能冠 以学术 字样 , 更 不可轻 易断 言它
不 具 价 值 。其 二 , 一段 时 期 的 基 本 书 目 , 固然 可 供 相
胜 的技 艺 , 并 理 所 当 然 地 属 于 衡 量 图 书 馆 基 础 业 务
和选书存藏 时作 为参 考。第三是 阅读导 引。同类书
籍众多 , 虽各有长短 、 特 色迥 异 , 但 大多 数读者 因种
种缘 由而 只能或 只愿 阅览其 中的少 数 , 这就有 选择
而读 的需要 , 基本 书 目客观 上存有 导引 的功能 。书 目的“ 门槛 ” 越高, 推荐 、 导 读 的功 力越 大。第 四是
披 沙 拣 金 择 善存 目
《 中国哲社 学术 图书基本 书 目( 1 9 9 5— 2 0 0 5 ) 》 序 言
周 德 明
( 上海 图 书馆 上海 2 0 0 0 3 1 )
图书馆 总想存 藏更多的图书 , 然 因其 定位 、 服务
对象需求 的原 因 , 特别是资金 、 空间等限制而无 法亦 不必采集 全部图书 。由此 , 选 书就成 为一 门引 人人
顾繁复 , 从 1 9 9 5年 至 2 0 0 5年 的 中国哲社 学术 图书 中, 依 图书馆人 的眼光谨慎选择筛选法 , 从 书海 中披
问题。其一 , 基本 书 目属于 “ 基本 ” , 应从整体 把握 ,
使 用者不必拘泥于难免的挂一漏万 。记得有一篇 文
章透露 , 上世 纪 7 0年代初 , 诸 多科 研机 构典藏 中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