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个精彩历史故事告诉你——藏在深墙里的宝贝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事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故事故事一:清朝宫女再现1983年的一个深夜,一个人在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群打着宫灯的人,于是就想上前看看,但是怎么也追不上那队人,不过远远的看去,的确是穿着清朝旗袍的宫女在打着扁纱的宫灯整齐的走着。
故事二:墙里的女子九十年代有这样一个北京故宫的传说,故宫闭馆不久,一位年龄较大的人在巡逻清场,发觉前边一个胡同里,有一位挽着发髻,穿着旗袍的中年妇女,那女人冲他一笑,转身走进了身后的墙里边,注意是墙里边,而不是门里边。
故事三:储秀宫怪事八十年代一个夏天,有几个消防战士在储秀宫做完消防演练就睡在了储秀宫,由于天热铺个席子就在殿里睡了。
深夜凌晨两点多,一个队员被凉风吹醒,迷迷糊糊睁开眼睛一看,发现自己居然睡在了殿门外的走廊里。
他以为是战友恶作剧把他抬出去的,就拿着席子又回殿里睡了,早上醒来发现又被抬到了廊子下面,问别人均说不知道。
大概是他阳气太弱,从此不敢再到那里去睡。
扩展资料: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紫禁城”这个名字就和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
中国人认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因此故宫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
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
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
“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紫禁城内现有10余个藏馆,包括历代艺术馆、工艺美术馆、绘画馆、清宫玩具馆、青铜器馆、陶瓷馆、钟表馆、珍宝馆、铭刻馆和明清家俱馆,共有珍贵藏品约100万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宫方能看到。
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引言】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和情感纽带。
这些故事或许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但却能让人们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这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小故事。
【故事一】提到鲁迅,人们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药店当过学徒。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百姓生活的艰辛,从而立志投身文学,用文字来唤醒民众。
【故事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但它的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光绪皇帝身边的太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反对改革。
光绪帝便将太监们召集起来,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以此说服他们支持变法。
最终,太监们被感动,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故事三】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丈夫发现妻子每天下午都会和一个陌生男人在公园长椅上聊天。
心生疑虑的丈夫有一天悄悄跟踪妻子,才发现那个男人是妻子的初恋男友,他们在一起谈论的只是往事和回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信任和尊重他人。
【故事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往往离不开背后的辛勤付出。
有一个关于牛顿的故事,讲的是他为了研究万有引力,竟然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长达十年。
这期间,他拒绝了所有社交活动,全心投入研究。
最终,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故事五】艺术创作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比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故意将画中的女主角眼睛画得神秘莫测。
这使得这幅画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
【结尾】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名人、历史事件、日常生活和科学艺术创作背后的一面。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情节性,更充满了哲理。
最新红色文物故事400字 红色文物党史故事精选10篇

最新红色文物故事400字红色文物党史故事精选10篇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珍藏着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
这双草鞋编得细密、周正,不但有鞋底,还编出了鞋帮,编鞋子用的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草鞋的鞋尖上绑着小绣球,这两个小绣球是草鞋的主人谢志坚系上去的。
谢志坚是于都县岭背镇燕溪村人,他14岁那年,家乡来了红军,他当过儿童团团长,当过侦察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于都的时候,谢志坚担任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刘亚楼的警卫员。
出发那天,于都河岸聚集了很多父老乡亲为红军送行,有送鸡蛋的,有送花生的,还有送草鞋和鞋垫的……当时,有个叫春秀的姑娘也在送行的队伍中,她是谢志坚的恋人。
穿过拥挤的人群,春秀一眼看到了谢志坚,她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谢志坚身边,一把抱住他的胳膊,眼泪止不住地流。
春秀给谢志坚带了香喷喷的茶叶蛋、金黄金黄的米果,还有一双黄麻编的草鞋。
这双草鞋,是前一天晚上她连夜编制的。
谢志坚紧紧攥着春秀的手说:“别哭,红军会回来的,我也会回来的,你放心地等待红军的好消息吧,我们很快就会打败反动派。
”听了谢志坚的话,春秀一边擦眼泪一边点头说:“我会等。
”谢志坚带着这双特殊的草鞋,带着春秀的深深情意告别了家乡,踏上了战斗征程。
在长征路上,谢志坚非常爱惜这双草鞋,只穿过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谢志坚想起了家乡人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想起了春秀送草鞋的情景,他便穿上春秀送的草鞋,渡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时,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谢志坚心想死也不能与春秀的草鞋分开,于是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山盟海誓随着春秀编制的那双草鞋,一路征战。
一个接一个硬仗,这双草鞋陪伴谢志坚一次次闯了过来。
新中国成立后,谢志坚带着草鞋回到于都寻找春秀,可那个说“我会等”的姑娘早已不在人世。
原来,当年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
10岁男孩睡前历史故事

10岁男孩睡前历史故事一、沉睡的文明在茫茫宇宙中,有着无数迷人的历史故事。
而这些故事中,有许多都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与深刻的哲理。
今天,我要给你讲一个10岁男孩最喜欢的历史故事——《沉睡的文明》。
二、古老的陶器故事开始,是在一个遥远的时间里。
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个叫小明的男孩。
小明是一个喜欢睡前听故事的男孩,而他最喜欢的故事,就是关于古老的陶器的故事。
陶器,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许多技艺高超的制陶师。
他们用泥土和火,创造出了许多美丽而实用的陶器。
这些陶器不仅用来装饰家居,还经常被用作礼品、供品和器皿。
三、埋藏的秘密有一天,小明的爷爷告诉他一个关于陶器的神秘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李时珍的陶器专家,他制造的陶器非常出色。
他创造了许多独一无二的作品,被誉为“陶器之神”。
然而,李时珍并不满足于仅仅制造美丽的陶器,他渴望创造出能让陶器沉睡的魔法。
于是,他秘密寻找各种材料,并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在自己最后一件作品上施展了神奇的魔法。
四、沉睡的宝藏据说,李时珍的最后一件陶器被他隐藏在了一座古老的山中。
这座山,有着浓厚的神秘气息,同时也是李时珍的家乡。
小明听了爷爷的话,充满了好奇和激动。
他决定自己去寻找这座山,并找到李时珍留下的沉睡的宝藏。
五、历险的旅程小明开始了他的历险之旅。
他穿越了茂密的森林,越过了陡峭的山峰,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困难。
他在迷宫中迷失了方向,在河流中游泳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小明坚持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沉睡的宝藏一定是值得一切努力的。
六、宝藏的启示终于,小明来到了那座山的脚下。
他仔细寻找并找到了李时珍的陶器藏身之处。
当他打开陶器时,一阵奇妙的光芒迎面而来。
原来,在这个陶器中,李时珍留下了一些特殊的字迹和图案。
通过仔细观察和解读,小明发现陶器中的字迹描述了人类历史的起伏与陶器的重要性。
图案则传递了关于生命、自然和爱的启示。
小明惊叹不已,他意识到这些陶器不仅仅是美的象征,更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儿童故事上下五千年精选

儿童故事上下五千年精选历史之于人们既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又充满着神秘和未知。
史学家们执着于记录真实的过去,而影视编剧们一方面在享受着史学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胆探索着(改变着)历史的未知(面貌)。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儿童故事上下五千年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儿童故事上下五千年精选篇一:卢象升战死巨鹿当李自成等十八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
自从熊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材。
后金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牲畜。
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音gǔn)等率领大军第四次远征。
清军直达北京外围,京城形势危急。
明王朝内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讲和。
崇祯帝也拿不定主意,一面号召全国兵马援救京师: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秘密派人去东北找清朝试探求和。
他听说总督宣府大同地区军事的卢象昇是个将材,就把卢象昇召到京城,命令他总督全国援兵。
卢象昇到了北京,崇祯帝立刻召见,问他该怎样对付清军进攻。
卢象昇早就听说朝廷正在秘密议和,他直截了当对崇祯帝说:“陛下要臣督师,臣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别的。
”崇祯帝听得话里有刺,很不高兴地说:“议和是一些大臣的议论。
朝廷从没讲过要和。
”他要卢象昇跟杨嗣昌去商量对付清军的办法。
杨嗣昌对卢象昇阻挠他的和议,心里恼恨,让高起潜担任总监,把各路来的四万援兵分成两半,一半由高起潜指挥。
这样,卢象昇名义上是统帅,实际上只掌管两万兵马。
清军分八路进军,长驱直入。
一路打到高阳,原来支持袁崇焕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已经告老在家,听到清军打来,带领全家十几口上城抵抗。
高阳城被清兵攻破,孙承宗全家都壮烈牺牲。
卢象昇带兵开到保定,正在抵抗清兵,崇祯帝却听信杨嗣昌的诬告,责备卢象昇指挥不当,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
杨嗣昌还把卢象昇仅有的二万人马又分出一半给别的将领管辖。
卢象昇到了巨鹿,兵力只留下五千。
那时候,高起潜带领的人马就驻在离巨鹿只有五十里的地方,卢象昇派人向高起潜求援,却遭到高起潜的拒绝。
真实的历史小故事

真实的历史小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总存在着一些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的小故事,它们或许不是历史大戏的主角,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这些小故事有的鲜为人知,有的则广为流传;有的发生在贵族圈子里,有的则发生在平民百姓中间。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些真实的历史小故事。
1. 女儿为国殉节公元618年,唐太宗逝世,其儿子李世民继位。
不久后,李世民的姐姐萧淑妃被其母所赐毒酒而死。
李世民深感悲痛,决心为其姐姐报仇。
他派遣监察御史秦琼前去调查萧淑妃之死,发现毒酒罐的密封处被涂了蜜。
而将蜜涂在罐口处的,正是皇宫中的一名女乐。
该女乐被秦琼逼问,最终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并不愿意揭发罪魁祸首。
为了求得真相,秦琼非常机智地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手段,他告诉女乐,如果她不说出真相,就要将她的女儿杀死。
在面对女儿的生死考验时,女乐最终如实交代了罪魁祸首的身份,使得真相大白。
这个真实发生的小故事,反映出了唐代的深刻矛盾和激烈内斗。
同时,它也展现了当时官场上的勇毅和廉洁之风,为后代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
2. 一剑从天而降在近代华夏历史中,一位女剑客闯入了史册,她就是著名的“凌霄花”。
凌霄花的真名叫金士素,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位侠女。
金士素父亲为人刚正不阿,坚持九年不向当地官员献礼,遭到了名为“镇官府”的恶势力逼迫。
但金士素父亲的高贵气节却感染了她,使她立志捍卫正义。
一天,金士素在去山中剡溪采药时,遇到了一场天降雷雨,树木倒塌如剪。
金士素看到一个农夫被树木砸伤,她急忙去扶他,却无意中发现了一柄老剑。
这把剑是明朝当政者杨廷和下放的一位名叫莫雷的剑客所佩戴,是一把趁着官员节日巡视时所用的秘密武器。
莫雷不仅刀枪不入,而且因为专注于武功修炼,已经不吃不喝三年了。
金士素拿起这把剑,发现它极为灵巧,自如无比,顿时萌生了成为侠女的念头。
金士素后来得到了一位隐士的指点,她将莫雷所用的战衣借来装扮自己,然后找上了莫雷的洞府,与之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故宫趣味故事

故宫趣味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故宫。
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这里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其中不乏令人啧啧称奇的趣闻轶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故宫,聆听这些有趣的故事。
1. 特别的瓷砖故宫里的瓷砖可不寻常,因为它们是正方形的,而且几乎没有两块瓷砖是一样的。
这些瓷砖是由数千名工匠按照特定图案手工制作而成,然后在阳光照射下烘烤,最后一块块巧夺天工的瓷砖就完成了。
这些瓷砖不仅美观,还起到了防滑作用,使得整个故宫宫殿更加安全。
2. 藏在红墙后的秘密故宫内的红墙也有一个很有趣的秘密。
传说每一块红墙后都藏着一个小龙虫,这个小龙虫是专门吸收雨水的。
当下雨时,雨水会先顺着红墙上的小龙虫流进下水道,再排到湖泊或花园里,从而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这种巧妙的设计保护了故宫的建筑和周围环境。
3. 谜一般的鼠标在故宫中权贵们使用的可是一种很特别的"鼠标"。
这种鼠标与现代的电脑鼠标不同,它以真正的老鼠命名。
在古代,鼠标是用来控制着籍籍无名的小人物。
皇帝或官员只需要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迷宫,然后放入几只老鼠和食物,然后仔细观察老鼠们在迷宫中的走向,从而预测相关事物的结果。
4. 神奇的冷风炉故宫内的冷风炉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设计,被认为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冷风炉位于故宫内的一座大院子里,它采用了天然人工通风系统。
当外面气温过高时,炉内燃烧木柴产生冷风,通过三角形的通风道,冷风一直吹向内宫。
这种冷风炉不仅能保证宫殿内有恒定的凉爽气温,而且无需电力,十分环保。
5. 运水的奇妙方法故宫内每年需要用大量水来清洗建筑物和园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时期实行了一项独特的供水系统。
在地下修筑了一条长达50多公里的水道,把北京郊区的河水引入故宫。
这条水道经过精密的设计,即使在大旱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地将水引进故宫。
以上只是故宫趣味故事的一小部分,故宫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雄伟的建筑,还有娓娓道来的历史和神奇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在深墙里的宝贝
——200个精彩历史故事告诉你之031
李恒昌
对于视精神财富为珍宝的人来讲,下面这幅古代生活图画将是一面引人默默致敬的旗:
公元前213年,曲阜,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吃过早饭后正在抑扬顿挫地捧读《论语》,他的朋友魏国人陈馀前来求见。
陈馀见孔鲋正在读书,便对他说:朝廷正在下令“焚书坑儒”,你却在这里读书,我真替你担心啊。
孔鲋问:你担心什么呀?除馀认为,秦朝将要毁灭掉前代君王的书籍,而你是书籍的拥有人,这难道不危险吗?孔鲋则说:我所治的是一些看来无用的学问,真正了解我的只有朋友。
秦朝廷并不是我的朋友,我会遇到什么危险啊,我将把书籍收藏好,等待着他们来搜查,一旦查出来了,明白了我的治学无用,我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
于是,孔鲋等陈馀告辞后便把部分祖传书籍藏在房屋的夹壁之中。
不久,孔鲋隐居嵩山讲学。
在历史长河中,孔鲋藏书的细节不过是朵小小的浪花。
然而,对于文明史的演变,这小小的举动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作为读书人和文化人,尤其是我们的前辈,绝大多数不会不熟悉《论语》、《尚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书籍引发了丰富博大的儒家文化。
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儒学家派的创始人孔丘。
但也更离不开他的八世孙孔鲋二千前的那个小小举动。
这绝不是些无用之书,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壁藏书,也绝不似孔鲋说得那样轻巧简单,这里面既包含着人生的抉择,又体现着价值的判断。
假若孔鲋不是一个文人学者,而是一个爱好地产家产的人,那么我们何以再面见这些"国学"精粹!假若孔鲋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一听到朝廷的命令,便将家藏书籍如数交出或焚之一炬,情况将会怎样?
面对历史,不能不放纵思想的白驹。
秦王朝为何焚书?书,究竟何罪之有?一言以蔽之,怕也,怕这些“异端邪说”毁掉秦王朝也。
同是儒家思想,同是孔孟之道,也同是封建帝王朝廷,为什么秦王朝如此怕它,而汉朝却“独尊儒术”呢?疏与堵、抛弃与扬弃之间不同也。
言论、思想和学说,犹如水,堵则决,疏则通。
正如秦,不是秦坑儒,秦焚书,而是“儒坑秦,书焚秦。
”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孔鲋藏书后近百年,西汉景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封为鲁王。
鲁王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壁里了现了《尚书》等为孔鲋所藏之书。
而今,透过鲁壁,穿越时空,依稀看到一部白发苍苍的书籍老人,在历史的深巷里向前走动。
到了秦朝巷道,他突然隐居。
进入汉唐的大街,他大放异彩……只是,荣辱功过,转瞬即逝。
不曾消失的是那深沉悠远的声音,那是大哲之言,人间至美。
2011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