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西方和东方音乐文化的精髓。
虽然它们都是歌剧形式的代表作,但在表现形式、音乐风格、故事题材、表演形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浅析,探讨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的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叙事流程上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歌剧一般以线性叙事为主,情节发展连贯,故事情节通过歌唱、音乐和对白来表现,以情感传达为主,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而中国戏曲则采用片段化叙事方式,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来展现,以意境、表演形式和音乐色彩来塑造故事氛围,重视戏曲的舞台效果和音乐美感。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以和声、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丰富多样,展现出典雅的西方音乐风格和精致的音乐结构。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风格则以旋律、节奏、音调为主要特征,其音乐语言注重情绪的表达和戏曲的氛围营造,强调对角色性格和情感的思想描绘。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视觉效果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歌剧一般注重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效果,以独特的舞台设计和精美的服饰来营造故事的场景和氛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的表现。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脸谱、服饰和表演动作,以独特的化妆和服饰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身份地位,通过表演形式和舞台动作来强调戏曲的表演艺术和视觉冲击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显著的区别。
西方歌剧通过对世界文学名著和历史故事的改编,强调个人主义和情感表达,注重对欧洲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挖掘和传承。
而中国戏曲则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强调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们在叙事流程、音乐风格、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以线性叙事、和声旋律为主要特征,注重舞台效果和个人主义情感表达;而中国戏曲以片段化叙事、旋律节奏为主要特征,注重戏曲美感和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台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在表现手法、音乐风格、剧情表现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剧情题材等方面,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音乐特点上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浪漫主义、大胆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器乐伴奏等特点而著称。
歌剧的音乐以管弦乐伴奏为主,演唱者通常使用发声技巧丰富、声音宏亮的歌唱方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强调节奏感和旋律感,音乐以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唱者则使用更多的咬字、吐字和吐音等技巧来表达情感。
由于中国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因此其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概念的传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往往非常精美且注重实用性。
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更注重角色的化妆和服饰,通过化妆和戏服的巧妙设计,来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变化。
中国戏曲还有各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如脸谱变脸、拳术、武术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传承的。
从剧情题材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多取材于欧洲历史、宗教故事和文学作品等,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情怀;而中国戏曲则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剧目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尽管两者的剧情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和剧情题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们能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日后在欣赏和评价这两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唱腔表现、舞台表演、剧情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文化背景方面,西方歌剧源于欧洲文化,其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欧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歌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欧洲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演进,中国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这也是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在音乐形式方面,西方歌剧以“声乐+管弦乐器”为主要形式,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注重唱腔的演唱效果,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说唱+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情感表达和腔调的恰当运用,更加注重唱腔和乐器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次,在唱腔表现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唱时通常使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加强声音的细节表现,使唱腔更加贴合角色情感。
而中国戏曲则更加注重腔调的运用和调子的变化,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度,通过唱腔的变化来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唱腔表现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立体化的舞台设计和高超的舞美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和。
西方歌剧的剧情通常以历史事件、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虚实结合。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色彩鲜明的道具和服装,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上以传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神怪宝藏等为素材,强调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
两者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探究西方歌剧和中国京剧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戏剧文学方面存在 大量的重复劳动
借话剧来 鼓励中国 民心
树立了国际参 照点,但包含 常识错误
重新确认戏 剧感化人心 的社会作用
俗套的功 名利禄结 局
批评中国戏 剧中的消极 因素
批评中国 无悲剧
为戏剧的改造 提出了要求
评价社会积 极性,是非 观和历史观
无必要的 神仙鬼怪
对中国缺乏悲剧的反驳
中国并不缺 少悲剧,只 是缺少符合 西方悲剧理 论的悲剧。
启蒙运动:科学理性,自 由人道,反对神权和王权
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 的发明
• 囿于启蒙运动的影响, 知识开始系统化 • 德国,出版了关于演奏, 音乐史,音乐评论,音 乐美学等方面的论著 • 法国,卢梭编篡“音乐 辞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 生产力的跨越式提高
阶级状况改变
启蒙运动 解放思想
市民阶层不断扩 大,大量中产阶 级家庭具备一定 的音乐素养
欧洲贵族精神消 费需求
使歌剧得以自主 革新
格鲁克改革
——类似欧阳修的古文运动
去
存
意大利 正歌剧
• 严肃过度近 乎呆板 • 故弄玄虚, 华而不实
格鲁克 改革
优势与 不足
• 质朴,真实 自然 • 人物性格公 式化,片面 强调合唱
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下半 叶意大利歌 剧以真实主 义的风格引 人注目 主要以当代 不幸的底层 人民的悲惨 故事为主题 笔法直白逼 真,情节紧 凑,情感强 烈,少浪漫 情趣
普契尼的歌剧
图兰朵 公主 蝴蝶夫 人
• 恢宏博大,非真实主 义 • 运用中国民歌《茉莉 花》的旋律
• 抒情悲剧,描绘了富有 悲剧色彩的女性小人物 • 运用日本五声音阶的曲 调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

() 2 欧洲 歌剧 的形 成 与 发展
心之动, 物使之然” 《 已 ) (乐i》 。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 以我
观物 ” 的美学 准则 。西方人 则认 为艺术 应 该 “ 物所 没 ”强 调“ 被 , 以物 现 物” 的重要哲 学思 想 。 中国 的 戏 曲 与诗 、 、 、 有 着 渊 源 的 关 词 歌 赋 系 , 重 “ 志” 隋, 歌剧 导 源于 古 希腊 的 史诗 戏剧 , 再 现 偏 言 抒 欧洲 偏重
轻, 曲从 与 字 。欧 洲歌 剧 偏 重再 现模 仿 以歌 唱 剧 重 于 内容 , 声 发 讲 求 明亮 宽 洪 , 从 与歌 。 言
上装饰音及华彩段 , 并确立歌剧序 曲快 一慢 一快 的形式 , 使音乐 定型化 。但他过于强凋交响的伴奏 和庞大的合唱 , 使歌剧偏重音 乐 忽视戏剧 。由于他强调音乐在歌剧 中的作用 , 歌词似乎毫无
为一体的艺 术。南北朝时期 , 产牛 了民间歌舞戏 和参军戏 如歌 舞大戏《 大面》、踏谣娘》, 《 如产生 于东晋时期的参军 戏在隋唐时
期 仍 属 丁 “ 乐 ” 范 畴 , 十 分 流行 。 散 的 并 从 原 始 歌 舞 逐 渐 发 展 成 以歌 舞 演 故 事 , 个 很 长的 历 史 过 是 程 , 经 原 始 社 会 、 建 社 会 几 千年 。从 这 个过 程 中可 以 看 出 , 历 封 中
来, 欧洲 出现 J , 正歌剧 , 正歌剧是用歌唱 来展开戏剧 的。对正歌
剧 做 出 突 出贡 献 的是 威 尔第 , 的艺 术 生 涯在 音乐 史 上 占有 重 要 他
地位 , 。
中国的戏 曲是古代 的舞剧 的继 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 的舞 剧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演艺形式,区别在于歌剧是一种由音乐、歌唱和舞台表演组成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是一种由音乐、舞蹈和表演组成的演艺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主要如下:1. 艺术根源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而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
歌剧的核心是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演唱、独奏等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而戏曲,则以戏曲音乐为载体,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表演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唱技和演技,通过声音和肢体的表现来传达剧情和角色性格。
而戏曲演员则更加注重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这被称为“脸谱”。
3. 文化背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而戏曲则较为民间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和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特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4. 艺术形式对比前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背后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歌剧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情感丰富、高度表现,其艺术手法较为讲究,而且通常会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这与西方文化中审美追求的个性化、奔放、自由不羁有关。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和情节的衔接,偏重于整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随着演出时的各种变化,流露出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味。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两种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更好地传承文化之魂。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质”的差别。
前者所代表的是中国戏剧的重要表演形式,后者所代表的是西方戏剧的重要表演形式。
从艺术生成来看,由于其彼此所依托的古典哲学思想和深厚文化背景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中国戏曲;欧洲歌剧;文化背景关键词无论是东方、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存在于本民族最深层的根基里,是与民族俱生的。
在一切艺术中,最为直接和最为综合地反映生活的文化精神的就是戏剧。
戏剧舞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从戏剧舞台上就可以窥见社会发展规律的“根”。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艺术依托于本土的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极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完整体系,以其自成一体的性格色彩鼎峙于世界剧坛上。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质”的差别。
前者所代表的是中国戏剧的重要表演形式,后者所代表的是西方戏剧的重要表演形式,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是文化历史所然。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艺术之差异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其舞台设置、时空表现来讲,中国戏曲舞台设置以虚拟为核心,只需要极其少量的道具。
大道具虚拟处理,如车、马、船等,小道具则多用实物,如手帕、扇子等。
在时空表现上更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实少虚多。
而欧洲歌剧受到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特别是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舞台使用大量的写实性装置道具和布景,在时间和空间处理上受到三一律制约,不像中国戏曲那样自由,虚少实多。
!、就艺术元素之组成而言,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综合一体的表演形式,具有程式性、虚拟性、歌舞化、节奏化特点,呈多元性特征。
而欧洲歌剧则以歌唱为主体,单一性特征较为明显。
$、中国戏曲音乐旋律的线性特征与欧洲歌剧网状立体性的音乐织体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在上述诸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滋养戏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传统上的差异所致。
中国的写意传统、诗歌传统和哲学上的多元辨证传统,欧洲的再现性写实传统、二元对立传统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审美文化基因。
一、中国戏曲生成的文化背景中国戏曲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综合。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在诗、歌、词、赋、曲、技以及绘画、书法等其它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之为“国宝”。
它不仅在艺术上是成熟、完善的,而且充满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古典美学之集大成者。
它所特有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理作者简介:王群英(#%&!’),女,广东韶关学院音乐系讲师。
收稿日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韶关学院音乐系,广东・韶关,(#!))()摘要"王群英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年$月第!%卷第!期&’()!""#*+,)!%-+)!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01+201(34&+’5(1,+62071(8+(9:5;1<+5=+6>’90?想,而这种审美趣味的形成,又和先秦的哲学思想、中国古典美学的原则有着极为密切的、深远的渊源关系。
戏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生长起来的奇葩。
它淡远馨香、沁人心脾、游刃由度,处处体现着辩证的哲理。
“虚实”、“刚柔”、“浓淡”、“繁简”等,常以最佳状态和谐统一于艺术整体之中。
戏曲是以唱为主,伴以无动不舞的表演,语词和动作充分审美化,其特色突出表现在歌舞性、虚拟性和叙述性方面,具有鲜明的表现性、节奏性、程式性和夸张性,这与东方人的润饰自然、含蓄委婉的高度写意性的艺术审美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的特性。
#$%&’$(()$*(+$、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传统中国戏曲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它是一种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是表现性的中国文化精神的鲜明体现。
#!%&’,!)-"+源于古东方的精神世界浑朴而静观,东方的思维方式带有神秘的直觉性、感悟性、意向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和长时间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构成了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体系、艺术体系。
中国戏曲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
注重“观物取象”,中国的表现论最早缘起,可推溯到易经(公元前.)/世纪)。
易经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像,易经图像的内涵和隐喻以及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奥妙理论给后来中国艺术重性灵精神、重“意在象外”等以非凡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象外之意、意外之象的无尽妙处,如同点化的灵火,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
“外师造化,中法心源”,既是要求主客观的契合统一,也是要求进一步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迁入内部世界,对事物内在蕴涵的精神实质直接而强烈地揭示与表现,把对客观对象特征的认识转型为对主观感受、情意的抒发,这就使中国的各种艺术诸如绘画、舞蹈、戏曲更接近于音乐,更接近了诗美,更接近了书法,从而打破了事物外部逼真的生活幻觉,着力探究“离形得似”,“得意忘形”的境界,带有强烈的精神性、表现性和抽象意味。
老庄哲学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觉醒产生的巨大影响,强调艺术创造精神的高度自由、审美意会的高度自由以及运用技巧的高度自由,深深触及了艺术自律性,这就比侧重对外部客观世界精微观察的再现论带有了远为浓重的内部主观世界的意向色彩、情感色彩,更加有利于对创作灵感的激发召唤,并促使艺术表达的语言、技巧、手段倾向深刻揭示事物内在真实的主观的变形写意,将意中的美形象变形、选择、改造、创新,追求神似,而不恪守大小比例的精确,决不以写真为极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 $*(+中国艺术以绘画为代表,其表现性特征,在魏晋时代初显端倪,宋元写意艺术趋于成熟,明清文人画拔起一座舒展个性的高峰。
顾恺之《洛神赋》,意象如梦,展示的是一个空灵悲幻的爱情世界和精神历程。
范宽的山水之境,与其说是摹拟现实世界的自然形态,不如说是表现一个博大宏伟的宇宙界的精神形态。
八大仙人画笔下的鱼、鸟、虫、草、花,呈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傲岸高洁的神情。
即就是!(世纪后的齐白石笔下的虾、李苦禅笔下的鹰也是传神而写意的,并不是普通的、自然形态的虾和鹰,自然被人化了,心灵被物化了,内在情致和外在对象达到了浑然一体,走向了中国古典表现性艺术的至高境界。
诗是组成戏曲的要素之一,诗的特点对于戏曲特征的形成,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诗歌美学十分强调“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这“韵”、“弦”、“言”是指有限的艺术形象。
但在传统艺术中,特别是在诗歌中,它所追求的是突破或超越有限的形象,创作、概括、集中反映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中更富有深蕴的“致”、“音”、“意”。
这“致”、“音”、“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发展到较完善阶段的产物,是诗歌创作中最高的艺术追求,也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最高的审美标准。
词为诗余,曲为词余,戏曲是剧诗,所以,对于戏曲文学的创作,也必然要强调创造“意境”。
例如王实甫《西厢记》中有名的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不但要写景更重要的是要写人的思想感情,要情景交融,在规定的情景中,通过剧中特定的情怀和意愿的抒发,表达出“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达到留有余味无穷之“意境”。
诗的“意境”对于戏曲文学的影响,必然进一步从戏曲文学领域扩大到戏曲舞台艺术领域。
所以戏曲也必然以创造“意境”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标准,以“意境”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志。
人们为什么称赞《打神告庙》好?就是因为它通过“打神”表现了焦桂英对负心汉王魁的愤恨。
《思凡》之所以好,是通过“数罗汉”表现了小尼姑对佛门教规的反抗和对自由人性的向往。
正如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言:“戏剧之道,出之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实,而用之贵虚。
”这说明中国戏曲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的,它追求的是“写意”。
戏曲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在演戏,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假的。
它不是以酷似生活的动作再现生活,而是作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用加工提炼的动作,用美化了的甚至是夸张、变形的动作表现生活。
人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形象的联想,有逻辑的判断。
由于这个原因,艺术反映现实,就可以不必全盘托出,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望腾云而知神龙。
可以写意,可以传神,可以变形,可以变色。
在戏曲舞台上,一条木桨,可以表演惊涛骇浪;几根鞭子,可以表演万马奔腾。
因而,戏曲艺谚中总结说:“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
悟得情和理,是戏又是艺。
以真做假假更假,以假做真假亦真。
戏有戏法,真假相杂。
以无像有,以虚像实。
”#$%&’$($)$(*+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常有“尺幅千里”之感,但也要让观众相信是“真”,但这个“真”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完成的。
因此说,以追求“意境”为艺术极致的“写意”观,是中国戏曲采取假定性、虚拟性戏曲美学观的最根本的文化原因。
!、中国戏曲音乐单线性形态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戏曲音乐)旋律的线性运动,不仅指与多声部音乐相对应的单旋律运动,而且指即使在多种乐器合奏或戏曲唱腔和伴奏中,以同一旋律为基础,各自按乐器性能自由加花所形成的支声复调。
其主导的创作思维,仍以各自倾向于主旋律的线性运动为归依。
中国戏曲音乐旋律的发展,主要方法是以某一基础旋律为“母音”,为适应戏剧情节和人物情感抒发的需要,常作单旋律线的发展,紧缩或增减某些局部音乐材料,这种线条性质的衍展并不形成立体的结构开展。
这就使得它的戏剧性的推进往往较为温和,高潮也比较含蓄。
这些特点是符合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委婉含蓄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的。
首先,大致说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单向性特点,趋于求同、排异,具有收敛性、封闭性,而非发散性、开放性,呈现僵化、保守,而非进取、创新。
稳定性、循环性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相应地,戏曲也成为一种自我调节的“超稳定”艺术文化。
其艺术自然以游动的线条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节律感、深邃感和虚灵感。
#*%&’!,*)!,(+中国绘画的不重透视、明暗和色块而特别重视运笔用墨,以线条轮廓型为主,亦是极好的证明。
同样,戏曲音乐自然格外重视单线延伸、蜿蜒游动的横线性思维,努力追求单纯、深邃渺远的富有韵律感的音响效果。
其次,由于中国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处于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人含蓄委婉的性格特征及高度写意性的艺术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