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教案:延续文化血脉

合集下载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的第一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展开,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代表了什么?你了解中华文化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活动二 感文化底蕴 重文化价值
北京冬奥会将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既让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表达,更用中国元素刷新了奥林匹克的审美,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组合作讨论:北京冬奥会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价值: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一、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通过情境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置身与情境之中,有一种代入感,从而自觉对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和价值进行探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核心素养的培育,坚定不移地把文化自信自强做为本课的教育教学重点,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盛会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与魅力,在政治、思想、理论、情感上不断增强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赋予我们无限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骄傲,同时我们也应培养一种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这种力量激励我们去奋斗,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早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重温冬奥,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特点和价值”
引入冬奥情景,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新课教学
活动一 忆文化印记 寻文化之根
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频,思考: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蕴含了哪些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二十四节气、冰雪五环、中国门、中国结、剪纸 ......
冬奥会开幕式中展现的中国元素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而这些文化无不都是由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特点、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冲击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可能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到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视频等。

2.准备教学场所,确保教学环境的舒适和安静。

3.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如汉字、诗词、书画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加深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深奥的文化概念和思想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9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延续文化血脉》

9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案《延续文化血脉》
问:材料如何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小结
中华文化的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食、建筑)
下面请同学们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有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介绍了这么多中华文化,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中华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博大精深)
5.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归纳。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图片,更加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知识点。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谈话导入
2.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老师也很喜欢旅游,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开启我们的“文化之旅”。假设你是导游,提到中华文化,你会向外国游客介绍什么呢?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 5.1 延续文化血脉
难点名称
中华文化的特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与学生的历史知识结合较为紧密,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不能从多角度来分析理解,从而导致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
3.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么?学生回答。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和弘扬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典型人物和事例的相关资料。

3. 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科学技术、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分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3.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人物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如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中华文明史》、《中华文化通史》等书籍,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延续文化血脉》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延续文化血脉”,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认识能力,对一些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和资料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资料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包括书籍、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室环境,包括座位排列、黑板、投影仪等。

3.准备学生分组,每组4-5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延续文化血脉”。

2.呈现(15分钟)通过呈现相关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或资料,深入分析和理解,并准备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共同巩固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5.拓展(1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化。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认知,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古老、陈旧的事物,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到其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3.教会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激发学生的思考。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编写传统文化故事、表演传统文化节目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相关道具和场地。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如古建筑、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价值吗?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
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华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发扬
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