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惩罚、负惩罚

合集下载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自然消退
• 这是指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从而减少这
种行为。
• 方式:采取无视的态度。 • 例如:管理者对某些员工爱打小报告的行为不加理睬,自然会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 注意:自然消退因人而异,适合个例。
(4)惩罚
• 这是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和威胁性的结果(例如:批评、降薪、降职、罚款、开除等)来
强化与惩罚的对比
强化的分类(根据强化的方式)
•连续强化
• 对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
•间隙强化
• 经过一段时间才强化一次。 • 按照强化时间间隔的稳定性分为固定时间
间隔强化和变动时间间隔强化。
强化理论的启示
• 第一,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措施。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的不
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负强化的典型表现—惩罚 。 • 注意事项:1、应用负强化的前提是,事先有不利的刺激存在。2、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
强化有所差别,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 为什么要连续:因为人都有惰性,对每一次不符合为什么要连续 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
斯金纳箱
•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结果:
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 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 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
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

人类行为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人类行为心理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人类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个体、群体以及社会层面上的行为分析,旨在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对人类行为心理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的摘抄。

二、基础理论1. 霍尔的人格理论霍尔(G. Stanley Hall)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霍尔提出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观点,强调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摘抄内容:“人格的形成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基本心理结构,而环境则提供了个体发展的条件。

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

摘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心理过程的影响。

潜意识心理过程包括本能、欲望、冲突等,它们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我代表个体的本能欲望,自我代表个体与现实环境的互动,超我代表个体的道德观念。

”3.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强调观察、实验和客观研究方法,试图揭示人类行为的规律。

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摘抄内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学习和改变行为。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个体会根据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行为分析1.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内在需求的驱动。

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分法”教你区分强化与惩罚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分法”教你区分强化与惩罚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导致了个体提高了以后做同样反应的可能性。

故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反应概率的变化受到强化规律的制约。

斯金纳对于强化的分类,是教资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学员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一起用“三步法”学习下斯金纳关于强化和惩罚的分类。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增高,但二者又有区别。

惩罚也可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二者均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降低,但它们也有所不同(详见下表)。

对表格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区分上述四个机制的“三分法”。

“三分法”步骤如下:1.先看行为结果当行为结果是表现的越来越频繁,可以判断出是强化,将答案范围圈定在“正强化”和“负强化”之间,反之则在“正惩罚”和“负惩罚”之间。

2.再看施加刺激者的行为当施加刺激者的行为是给予,则判断行为为正性,施加刺激者行为为撤销,则判断为负性。

一般情况下,这两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最后看刺激的性质因为同一刺激对不同人来说,性质不同,所以这个最后判断,作为辅助。

例:小明课堂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了他,后来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

1.“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是行为结果增多,所以是强化;2.“老师批评了他”是老师给学生呈现刺激,所以是正性;故题干是正强化。

3.“批评”是大家疑惑的地方,这里对小明来说,“批评”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就像一个后进生平时不受老师关注,因为一次偶尔的错误行为,老师开始关注他(即使这种关注是教师的批评),他也会开心,从而增加错误行为的出现频次。

【牛刀小试】小明最近上课不认真,王老师告诉他不能参加本次春游,王老师用的强化规律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强化规律。

负惩罚是通过撤销给个体的积极刺激来降低某种行为,题干中王老师不让小明春游来降低他不认真上课的行为频率属于负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正强化指给予愉快刺激,行为频率增加;如学生上课举手发言,老师表扬了他,后来他举手发言的次数增加了,这个就是一种正强化。

负强化指撤销厌恶刺激,行为频率增加;如放学后小明主动写作业,妈妈就免除了他不喜欢的家务活,他以后放学也会主动写作业,这就是一种负强化。

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如上课时学生有小动作,老师批评了他,以后上课他的小动作变少,这属于惩罚。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1.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终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属于( )。

A.负强化B.正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A。

解析: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增强,题干中“噪音”属于厌恶刺激,“终止噪音”就是撤销厌恶刺激,以后系安全带的行为会增加,属于负强化,A选项正确。

正强化是指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增强,与题干不符,B选项错误。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只呈现厌恶刺激,行为下降,负惩罚只撤销愉快刺激导致行为下降,不符合题干,C选项错误。

消退指无强化物相伴,导致行为下降,不符合题干。

所以本题选A。

2.下列属于负惩罚的是( )。

A.小王成绩下降,老师增加他的作业量B.当学生改正错误后,教师不再让他罚站C.李明考上一流大学后,妈妈奖励他一部笔记本电脑D.小王多次考试不及格,妈妈不给零花钱【答案】D。

解析:增加作业量是呈现厌恶刺激,导致不好好学习行为下降,属于正惩罚,A选项错误。

不再罚站是撤销厌恶刺激,导致好好表现行为增加,属于负强化,B选项错误。

奖励笔记本电脑是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良好行为增加,属于正强化,C选项错误。

不给零花钱指撤销愉快刺激,导致不好行为下降,属于负惩罚。

所以本题选D。

3.在马路上遇到垃圾堆绕道走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答案】C。

解析:正强化指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增强,与题干不符。

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增强,负强化又可以分成逃避条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指厌恶刺激已经出现,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在类似情境中,该行为发生概率会增强,“垃圾堆”该厌恶刺激已经出现,绕道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C选项正确。

回避条件作用指厌恶刺激即将出现信号时,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厌恶刺激的出现,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不符合题干,D选项错误。

所以本题选C。

4.违规开车看到警察绕道走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答案】D。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布鲁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比较重要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以选择题进行考查,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此部分的内容进行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

斯金纳著名实验:白鼠迷箱实验,根据此实验斯金纳提出比较著名的强化理论。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比如,期中考试妈妈和小明说:“考试得100分,妈妈给100元。

”2.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比如,期末考试妈妈和小明说:“考试得100分,不用打扫卫生。

”3.在正强化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

”4.负强化衍生出两个原理—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比如,小米同学想出去逛街,看见外面下雨了,就不去了。

(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比如,小丽同学看天气预报,明天即将下雨,就不去逛街了。

(厌恶刺激没出现)5.惩罚有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给予一个厌恶的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比如:小明同学在期中考试,考了0分,妈妈对他说“再考0分,就让你打扫家里的卫生。

”负惩罚:减少一个厌愉快刺激,从而降低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比如:小明同学在期末考试,考了0分,老师对他说:“再考0分,就不再给你小红花了。

”6.程序教学是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

它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第六章 惩罚xin新

第六章 惩罚xin新

最好不用, 用时应慎重, 用时要专业。
16
(二)斥责:当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否 定性言语、姿势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 现。
怎样有效运用斥责?
说明原因及改正意见; 简短、冷静、不发牢骚; 口头谴责+否定性表情、动作; 面对面;
17
日常生活中的误用——
误用1:单独使用斥责
矫枉过正不仅对个体起到了警告的作用, 而且着眼于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适当行为 ,可以训练和发展个体的良好行为,有其 他惩罚方法所没有的教育功能,并且使矫 正快速而有效。
21
矫枉过正实例:
6岁的妙妙不满意妈妈让她打扫房间而把书本、 玩具全部扔到地上。 过度补偿 8岁的小明没喊报告就跑进了教室。
负惩罚
隔离
反应代价
体罚,电击
9
二、无条件惩罚与条件惩罚(理解)
(1)无条件惩罚,无条件惩罚物: 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延续存活具有重大影响、 直接或间接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密切相关的惩罚 属于无条惩罚,这些刺激物就是无条件惩罚物。 例子:严寒,酷暑,噪音,疼痛,酸苦···
10
(2)条件惩罚,条件惩罚物:
19
(四)矫枉过正: 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要求儿 童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 (1)过度补偿:在问 题行为出现以后,儿童 不仅要纠正问题行为造 成的环境影响,而且要 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行 为以前更好。
20
(2)积极练习: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要求 儿童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 题行为相对立的良性行为。
12
三、惩罚与强化的关系(理解)
问题一:什么是惩罚? 什么是强化? 问题二:惩罚与强化经常 相伴而生,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惩罚和消退正强化负强化完美版PPT

惩罚和消退正强化负强化完美版PPT

三、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
1.惩罚实施的立即性 2.一致性 3.已形成事件。——能够使某种结果作
为惩罚因素〔或强化物〕更为有效的 事件或条件。
例:父母警告小孩做错事就不给零花钱,
4.个体差异和惩罚强度。 强度越大的负性刺激作惩罚刺激效果越大。
❖ 练习: ❖ 你能举一个对于你来说是惩罚物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不是
五、惩罚的实施
〔一〕惩罚实施前的准备 1、选择适当的惩罚物 2、做好引发惩罚副作用的准备 3、制定与惩罚方式一起使用的干预策略 惩罚在对不良行为进行抑制时,也会抑制个
二、惩罚的类型
〔一〕根据惩罚物的性质划分 1、无条件惩罚物〔unconditioned punisher〕
/非习得性惩罚物 2、条件惩罚物〔conditional punisher〕:
白大褂、口罩对于怕打针的幼儿而言能引起 个体情绪反响。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1〕体罚 〔2〕谴责 〔3〕反响限制〔response blocking〕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2、负惩罚 〔1〕隔离〔time out〕 〔2〕反响代价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刺激物的呈现导致行为减少 〔1〕体罚:对个体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
击、身体练习。 〔2〕谴责:强烈的、否认的言语刺激或警告
语句 行为矫正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的界定
〔3〕反响限制〔response blocking〕
〔3〕反响限制〔response blocking〕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马上采取措施对其身体进行限 制,以阻止或者制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如:发现智障儿童出现咬手时,将其两手按在身 体两侧,使其咬不到手,慢慢地,孩子咬手行为 就会减少
惩罚物的刺激事件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惩罚、负惩罚
正惩罚
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
长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儿童处罚的 一种方法。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儿童 极力避免的刺激,这种刺激一般会令儿童感 到不快。从而使得儿童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 为。
正惩罚意义
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
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 不快的刺激,如严厉的批评、罚款等。如要想使一 个经常说谎的孩子慢慢来改正他的这一行为,就要 在其说谎时给予严厉的惩罚。使他对说谎这一行为 望而生畏,渐渐降低说谎行为的频率,直到消失。 另外对于随地吐痰的人,立即罚款也是正惩罚的一 个生动例子。但是这种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 么,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要合适,要记 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相同点
1 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
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 2 刺激的性质:负强化是去掉的往往是好的 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 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 刺激)。 相同点:都能使减少不好的行为的发生率。
与正负强化的关系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儿童适宜性行
为行为出现的概率。
应用举例
正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当儿童出现吃药的行为时,
即给予儿童好的刺激,鼓励其增加吃药的行为。 负强化:儿童不愿意吃药,就告诉儿童“如果不吃药, 就会病的越来越重,最后可能会病死”。这样为了 避免病重,儿童就会选择吃药这一适宜性行为。 正惩罚:儿童不愿意吃药,就惩罚他不准看电视, 直到儿童吃药为止。 负惩罚:儿童不愿意吃药,本来家长要带儿童出去 玩耍,这样就可以取消玩耍的计划,直到儿童吃药 为止。
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儿童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
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 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概率
负惩罚意义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
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 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 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 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 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 否则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 爱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