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的诗意——迟子建的诗性叙述

合集下载

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作者: 孙彦峰
作者机构: 佳木斯大学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佳木斯540007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迟子建 苦难 温情
摘要:在迟子建作品里,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多是平常人生中小人物的生命悲歌,却充斥着异常感人的力量。

虽然有死亡、有悲苦、有现实对人性的摧残,但充满温情的爱超越一切存在。

这种用温情感悟人生的态度,使迟子建的作品满是张力并具有独特的魅力。

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书写与温情叙事

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书写与温情叙事

试论迟子建小说的苦难书写与温情叙事作者:李子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迟子建作品中对于人们所遭受的苦难困境给予深切关注的创作现象进行分析,来解读其对于苦难的书写特色,以及温情诉说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迟子建;苦难;温情;悲悯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1迟子建的作品对芸芸众生在命运无常中所遭遇的苦难与困境给予了极大关注,她始终保持着心灵的温度,用充满爱与温情的笔触去书写笔下的人物与故事,秉持慈悲温暖的目光来关怀人世间的种种幸福抑或不幸,用浪漫温情的叙述风格书就了另一种深沉绵厚的力量,作品中处处弥漫着她对于万物苍生饱含悲悯情怀的温情凝视与深沉思考。

一、于无尽黑夜之中凝视苦难迟子建的小说对于处于苦难中的人们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苦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怀,尤其对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生活与悲惨遭遇给予了极大关注。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对于苦难叙述颇为集中深刻的一篇,讲述的正是这世界上无数个伤心悲凉,绝望萧索的夜晚,尤其是蒋百嫂的故事将整部作品的苦难推向了极致,在无数个伤心黑暗的夜晚中这无疑是最寒最冷的一个。

当“我”打开冰柜看到真相时,一阵恐怖悲怆的寒意透过文字在心中弥漫开来,触目惊心,猝不及防。

蒋百嫂曾在停电时哭喊道“我要电!我要电!这世道还有没有公平啊,让我一个女人待在黑暗中!我要电,我要电啊!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一个孤苦羸弱的女人要独自吞咽这世道的不公与命运的残忍,并喊出了“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这整部作品想要传达的饱含泪水的沉重叩问,此处的苦难是莫大的,对蒋百已逝却无法公开无处安葬的凄凉,蒋百嫂独自承受这悲惨遭遇的悲恸,蒋三生独自坐在屋顶望天的小小身影,以及那条仍旧每天出门去等待主人归来的狗来说都是充满绝望,永无尽头的漫漫黑夜。

在这部作品中,迟子建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生活进行了直接锐利的揭示,并对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作了清醒深刻的逼视与质询,文字中浸满了属于漫长黑夜的绝望与疼痛感,通篇都浸在蒋百嫂家冰柜打开那一瞬间的冷冽寒气之中。

现实与审美的错位:悲凄的诗意表达——论迟子建新世纪乡村叙事创作特点(一)

现实与审美的错位:悲凄的诗意表达——论迟子建新世纪乡村叙事创作特点(一)

现实与审美的错位:悲凄的诗意表达——论迟子建新世纪乡村叙事创作特点(一)论文关键词:悲凄诗意乡村叙事论文摘要:针对近年来对迟子建创作的误读、指责,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新世纪以来乡村叙事创作进行一个总体特点分析,阐释作家创作的内在机理及其所采取的民间立场,从而概括出其创作呈现出的“现实与审美的错位”的特点,为其辨正。

迟子建这个当代文坛耳熟能详的名字,单是她的故乡就如苏童所说具有先声夺人的魅力。

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的迟子建,从小便在与自然的零距离的相融中体会童年的快乐,这种得天独厚的生命体验对于她成年以后的创作可以说产生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于是我们看到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在乡村广阔大地上的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以“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D坚守着自然、田园、诗意的表达。

《北国一片苍茫》、《葫芦街头唱晚》、《荒原》、《逝川》、《亲亲土豆》、《雾月牛栏》、《孕妇和牛》、《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等一批八、九十年代的创作使她成为当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

直至新世纪的到来她仍然笔耕不辍,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成为产量较多且质量较高的作家之一。

对于迟子建创作及其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家创作风格特点、蕴含其中的地域文化特点、以及与传统文化、萨满文化及其他诸种形式文化问的传承关系的研究上,还有对作家创作立场的评析……其中似乎有一些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迟子建以其空灵与饱满的美感,融化进丰盈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我们呈现一个“生态和谐的爱与美的世界”,最终抵达到她的彼岸——故乡与自然。

面对迟子建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正面的评价多延续以前的观念,没有过多新的发现;相反倒是因为新世纪以来中同社会现实的迅猛发展,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得批评家、研究者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迟子建这种依然故我的乡土情感,于是出现诸多指责,批评她“撇开时代风潮以浪漫、朦胧的笔调表现诗意的乡村”,“这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乡土,很大程度属于城市’属于知识阶层,是城市在现代语境下对农村的‘殖民’想象”,以及刻意回避对苦难现实的表现等等。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

迟子建小说中的诗意与苦难作者:王丹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2期摘要:于当代的中国文坛,迟子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1983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她自己独特的风格,用平淡而诗意的笔调抒写着她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尝试对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观进行简单剖析,从而对于迟子建小说中所呈现的世界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迟子建对于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期许,她诉说苦难,但却不放弃诗意,写出苦难中的诗意是她的追求,更是她的创作观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从这两点出发,对其小说进行分析,探寻迟子建独特的审美世界。

在当今的中国文坛上,迟子建具有独特的个人气息,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徒对于文学的虔诚守候,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独特的审美世界。

在这样一个文学式微的年代,像迟子建这样能够远离众声喧哗,坚守文学理想的作家,是值得我们走进她的内心和她的文学世界的。

一、温情的诗意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到:“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又浸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它与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在不离不即。

不论作者或者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能见到一种境界,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孤立绝缘的。

诗人从人生世相中摄取一片断,给它生命的关注,赋予完整的形象,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小天地,从而才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无数欣赏者的心灵中显现。

”诗,也确实是浸透着作者的性格和情趣,诗性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文本的抒情性的氛围,意境、韵味的营造等等。

迟子建正是秉承着这样一种创作理念,用她那支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缝隙中,捕捉着诗意的光亮,而她的诗意则是充满着温情和关爱,有着一种让人感动的、浪漫的情怀。

(一)朴素的语言迟子建曾说过:“其实我一直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个原则。

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真正诗意是浸润在朴素的生活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朴素的事物,而且往往容易被这些朴素的事物所感动。

人生哲理的诗性寓言

人生哲理的诗性寓言

人生哲理的诗性寓言20世纪德国著名文化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作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符号的符号形式,“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

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

以卡西尔的艺术哲学观来考察文学这一语言符号的艺术,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从而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

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就是这样一篇出色的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

一《采浆果的人》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在一个叫做金井的小农庄,人们倚赖土地为生,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

但是这一年,随着一个以现金高价收购浆果的人的到来,那本来像根缜密结实的绳子般的一年一度的秋收,却被生生地截断了。

人们抵挡不住一天几十块现金收入的诱惑,纷纷扔下手中的农具,搁置下秋收,奔向森林河谷,去采摘经了霜的、分外甘甜的、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的浆果。

只有弱智的双胞胎兄妹大鲁和二鲁,恪守着父母临终时的遗训,一如既往地进行着秋收。

一个星期后,一场大雪在人们熟睡之时不期而至,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在转眼之间全都被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曾经禁不住收浆果的人的鼓动而相信秋菜长在地里晚收一天也飞不了的人们,此刻觉得上了收浆果的人的当。

他们的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懊悔得恨不能戳瞎自己的眼睛。

只有大鲁二鲁这对惟一收获了庄稼的兄妹,眺望着一夜之间变成了白色的山峦,相视而笑了。

其实,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

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火红的野刺莓,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穿成项链挂在脖颈上。

显然,迟子建在这篇小说中有意简化故事情节,并且着力凸显情节的突转以及“秋收/放弃秋收”与“殷实的收获/一无所获”、“幸福/痛苦”、“快乐/悲哀”等对立性情节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能指”系统,蕴涵了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

小说启示人们:物欲就像深秋季节缀满枝头的甜美浆果,令人垂涎,令人迷醉。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 迟子建(含答案)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 迟子建(含答案)

材料作文训练------名人篇(迟子建)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新书《黄鸡白酒》出版之际,曾接受过重庆晚报记者的采访。

当记者问及文学对她意味着什么时,迟子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她出生在北极村,生长在大兴安岭,在每年长达半年的冬季里,下午三四点钟太阳落山,第二天七八点钟才升起来,她感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长夜,也比别人走了更多的夜路。

“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我愿意重复我曾经说过的这句话:提着文学这盏灯,你就不怕一个人走夜路。

”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接受记者的专访,提到写作的原因和动力,迟子建表示坚持写作就是因为喜欢。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热爱某件事情,所以能竭尽全力坚持下去。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可以记叙你的经历和见闻,抒发你的情感,也可以发表你的观点,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曾接受记者的邮件专访,其中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让人深思。

提到写作的原因和动力,迟子建表示坚持写作就是因为喜欢。

迟子建获奖颇多,但她告诉记者,“写作是她一生的修行,得奖只是瞬间的愉快,一个修行的人,怎会长久记着那种一闪即逝的愉快呢?”记者:是否可以定义一下你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样的?迟子建:朴素中的华美,喧嚣中的寂静。

记者: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吗?迟子建:生活很难用热爱或不爱去界定,生活就是生活,无论好坏,无论风霜雨雪,你都得承受。

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迟子建在《烟火漫卷》中写哈尔滨:凌晨批发市场喧闹的交易,晨曦时分的鸟雀和鸣,城市街道开出的每一种鲜花,食物的香味,澡堂子里氤氲湿润的热气,旧货市场的老器物,老会堂音乐厅的演出,饭馆或礼堂的二人转,风味小吃,服装,交通,做礼拜的教徒……哈尔滨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饱含生活的热情。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试论迟子建中短篇小说的诗意美

当代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大方,简练凝重,文笔流畅,语气舒缓,极富诗意美。

其作品多以乡村生活为题材,表达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她注重对景物自然、贴切的描写,对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在叙述视角上,迟子建的作品多以儿童视角,甚至是动物的视角描述世间百态。

在主题内涵上,迟子建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怀和温润的忧伤,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爱的追寻。

她的中短篇小说,大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诗意的风格——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像飘拂在芦苇上的风一样柔软袭来。

一、乡土题材迟子建生在漠河,黑龙江畔中国最北的北极村。

特定的生活环境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

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是以她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为背景,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极光、鱼汛、秧歌等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景致和民俗常把读者带进一个如梦如画的“北极村世界”。

在她的众多创作中,乡土气息始终占据着作家的思维空间。

所以,最初攫住了迟子建目光的便是她的故乡。

茫茫的雪原,长长的流淌不息的漠河,无边的松林,这些大自然浩荡的意象,塑造了迟子建的性格,涤荡着她的灵魂,形成她旷远空灵的宇宙观,她怀着巨大的热情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奥秘。

从她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是与她的故乡、童年和她所热爱的大自然紧密相联的,她笔下北疆小说的地域色彩是深切动人的。

在《北极村童话》、《逝川》、《一匹马两个人》、《清水洗尘》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在民俗影响下的她能超越时空与亡灵作精神交流;看到了大兴安岭的黑云白雪、极光渔汛等边地景象;还看到了充满灵性的会流泪的鱼、温柔得怕踩碎阳光从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灵性的马,懂人性的狗,嫩绿的青葱,散发着香气的土豆花,这些沉醉的具象事物又形成她宁静平和、广大精微的精神世界。

……这给迟子建的文风定下了最初的基调:朴素,带着生命的原色;温情,携着情感的热度。

她着意表现的虽然是极具地域性特色的乡士,却又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亘古不变的心灵乡土。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看迟子建小说的诗意情怀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看迟子建小说的诗意情怀

从《额尔古纳河右岸》看迟子建小说的诗意情怀李宝华;孙彦峰;高飞【摘要】作为一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作家,迟子建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一贯的温情诗意的创作风格.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延续了这种风格并将迟子建的创作推向巅峰.本文将从散文化的诗意书写、诗意化的情感主题及忧伤悲悯的诗意叙述三方面入手,解读作家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情怀.【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诗意;散文化;爱情;亲情;唯美;忧伤;悲悯【作者】李宝华;孙彦峰;高飞【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校报,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作家迟子建创作的一部长篇巨制,小说于2008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既是中国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生活变迁的长篇小说,又是作家在创作上走向成熟与巅峰的作品。

小说以一个90岁老人的视角,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沧桑巨变。

作品延续了迟子建创作上一贯的风格——脉脉温情中的诗意表达,本文将从小说的散文化的诗意书写、诗意化的情感主题与忧伤悲悯的诗意叙述等方面,来解读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浸润的诗意情怀。

一、散文化的诗意书写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许多研究者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她的创作不着意于曲折离奇的情节的描述,而是对家乡东北黑土地的一草一木,星空、月亮,山川河流的描写无不充满了热爱,在充满灵性的一景一物的书写中总会让人联想到一篇篇优美的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虽是一部长篇巨制,但它在情节设置与景物描写上仍然延续了作家迟子建创作中充满诗意的散文化特征。

长篇小说共分为四个部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每个部分都犹如一首乐曲,或清新浪漫,或舒缓雄浑,或急风暴雨,或恬静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e s c ib r e d t h e r e g i o n a l c u s t o ms a n d he t w a y s o f wo r l d i n n o  ̄ h e a s t C h i n a i n a c h i l d’ S p e r s p e c t i v e .Gr a d u a l l y, h e r wo r k d e v e l o p e d t o b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ma t u r e a r t i s t i c a l l y. t l l h e r f o c u s s h i f t i n g t o t h e mi s e r y c a u s e d b y mo d e m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李思瑾
( 贵州师范学 院文学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1 8 )
摘要 : 迟子建 带着一种温情的叙述登上 了文坛 , 早期她 以孩童视 角描 述东北地域风物 习俗人 间百 态, 后 来
的创作在 艺术上越趋成 熟, 她把 目光转 向现代文 明造成 的人类生存 困境 。通过选取迟子建不 同时期 的某些小
说创作 为例 , 说 明其 小说 对底层人生的理性 关照 , 以及作 家在诗性 书写 中如何 以爱意来救 赎苦难人生。 关键 词 : J K子 建 ; 小说 ; 苦难 ; 诗意
中图分 类号 : I 2 o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7 7 9 8 ( 2 0 1 3 ) 0 8— 0 0 0 5— 0 4

常 以追忆 的方式 , 把 自己 的童年记忆 带进 当下 的叙 述, 通过儿童独特 的思 维方式 和叙述 视角 来展示 纷 呈世相 , 企 图拾获成人世界丢失 的那部分美好 人性 。
作品 中呈现 出的如梦如画 的北极村风光和醇厚 的风
土人情 , 给我们带来一片物欲化时代 的灵魂栖 息地 。 她 的一系列小说命名就是一幅幅动人 的北 国风情画
f o r he t eo p p l e a t t h e b o t t o m o f he t s o c i e y ;a t n d e x p l o r e s h o w t h e w it r e r r e d e e ms he t s u fe r i n g s it w h h e r s y mp a hy t i n
第2 9卷 第 8期
2 0 1 3年 8 月
贵州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l a o f Gu i z h o u No r ma l C o l l e g e
Vo 1 . 2 9 . No . 8
Aug . 2 01 3 苦 Nhomakorabea难

的 诗

迟 子 建 的诗 性叙 述
The Po e t r y i n Mi s e r y
— —
C h i Z i j i a n  ̄P o e t i c Na r r a t i o n
U S i - i i n
( 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l a A r t s , G u i z h o u N o r m a l C o l l e g e ,G u i y a n g , G u i z h o u , 5 5 0 0 1 8 ) A b s t r a c t : C h i Z i j i a n , w i t h a g e n l t e s t y l e o f n a r r a t i o n , s t e p p e d o n t o he t l i t e r a r y a r e n a .I n h e r e a r l i e r y e a r s , s h e
h e r p o e t i c l a w r i t i n g .
Ke y wo r d s : C h i Z i j i a n ; N o v e l ;M i s e r y ;P o e t r y
迟子建 , 一个生长 在北 国地 域的女作 家 , 她 带着 黑土地浓郁色调 的叙述 , 登上 了中国现代文坛 。对乡 土生命 的温情 体察 , 对 底层人 生的深切关 怀 , 对 凡尘 人世的悲悯注视 , 使 她 的作 品呈现 出了一份被 “ 温暖 和爱意所洇染 了的苍凉” …, 她用敏感 细腻的文字 , 娓 娓讲述着故乡历史的苦难 经历与人生 的辛酸体验 , 却 也在质朴的叙述 中不 自 觉地氤氲着些许诗意的气息。 迟子建 的小说 创作 大致 分为 两种类 型 , 一是早 中期以不谙世事 的孩童视角 、 一种 如歌行板 的节 奏 , 描述 东北边陲北 极村 的原 始风景 、 黑 土地上 的风 物 习俗 以及家人相 邻 平凡朴 素 的生 活。另一类 叙 述 , 则是从 原始风景 的 回忆 中脱 胎 而 出的、 深情 书写 的 现实童话。
T h i s p a p e r , w i t h t h e n o v e l s c r e a t e d b y C h i Z h i j i a n i n h e r d i f e r e n t er p i ds o a s e x a m p l e s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r a t i o n l a c a r i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