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CL中ALK基因异常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作用使用范围-范本模板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目录
病理科开展免疫组化抗体作用/使用范围
黑色素瘤细胞、皮内痣细胞及非黑色素细胞不反应。
常用于黑色素瘤及伴有黑色素细
胞分化倾向的肿瘤的诊断。
noma
15.Insulin 胰岛素胰岛素是胰岛ß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减低血糖浓度。
此抗体和人胰岛
素反应,并与大多数哺乳类动物的一套苏有交叉反应,主要用于胰岛细胞瘤
的功能性分类研究。
16.Inhibin 抑制素ɑ抑制素是由ß亚单位所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类激素,属于转化生长因子
ß(TGF-ß)超家族成员,可以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此抗体主要
用于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Inhibi n-ɑ
17.Hepa—1 肝细胞此抗体识别的抗原存在于正常人肝细胞和大多数的肝细胞癌中,与其他肿瘤
包括消化道肿瘤细胞没有交叉反应。
绝大多数的肝细胞癌为阳性表达,主要
用于肝肿瘤的研究。
Hepa tocyt e
18.TdT 末端脱
氧核苷TdT是一种DNA聚合酶,表达于大多数的皮质胸腺细胞,未成熟的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其TdT活性增高,同样情况可见见于淋巴母细胞型白血病、急性T/B。
ALK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介绍

ALK最早是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一个亚型中被发现的,因此定名
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 kinase,ALK)。
随后,在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有ALK基因重排之前,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分别发现了有多种类型的ALK基因重排,至此证明ALK是强力致癌驱动基因。
ALK Inhibitor(抑制剂)种类繁多,有Crizotinib,Alectinib 和TAE684等。
Crizotinib (PF-02341066)是一种有效的c-Met抑制剂,作用于人的c-Met激酶时,Ki为4 nM。
Alectinib (CH5424802)是一种有效的ALK抑制剂,IC50为1.9 nM,对L1196M 突变型敏感,作用于ALK比PF-02341066, NVP-TAE684和PHA-E429选择性高。
TAE684 (NVP-TAE684)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的ALK抑制剂,IC50为3 nM,
作用于ALK比作用于InsR选择性高100倍。
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

附件5-4儿童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T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多形性的胞浆和马蹄形的细胞核,表达CD30抗原。
本病很大一部分患者与t(2;5)(p23,q35)相关,易位导致的ALK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生物学特性以及患者的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因此2008年的WHO分类,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ALK基因的异常表达,将ALCL分为两个不同的疾病:ALK+ ALCL和ALK–ALCL。
ALCL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儿童淋巴瘤的10%~15%,并以男性占多数(男:女=1.5:1)。
在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为ALK+ALCL,而成人患者中仅40%~50%为ALK+ALCL。
二、适用范围经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确诊为ALK阳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不包括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皮肤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等B组症状,侵犯淋巴结,极易发生淋巴结外侵犯,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一般症状:患者经常伴随B组症状,特别是高热。
大部分患者(70%)在确诊时已达Ⅲ~Ⅳ期。
2.淋巴结侵犯:巴结肿大约在90%的患者中出现,外周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腹膜后淋巴结和纵隔肿物,淋巴结播散的方式既可为连续的,也可不连续,侵犯的淋巴结可为无痛性肿大,也可伴有红肿热痛。
3.结外侵犯:ALK+ALCL患者较其他亚型的NHL患者更多(60%患者)更早地出现包括皮肤、骨、软组织、肺在内的结外侵犯。
结外侵犯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1)软组织和皮肤:是最常出现的结外受累部位,可为多个或单个瘤灶,表现为皮下结节、大的溃疡、多发或弥漫的丘疹样红黄色皮损等。
(2)骨:骨侵犯也很常见,从小的溶骨性损害到骨瘤样的大瘤灶均可见。
(3)肺:肺部病变可为结节样或浸润样,其中约20%的患者伴有恶性渗出。
以腹股沟皮肤肿块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一例

以腹股沟皮肤肿块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一例陈君陈健李梦华邓琳关键词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系统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肿瘤细胞呈间变性,CD3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率为NHL的2%~7%[1]。
在2016年WHO修订的淋巴瘤分类H1中,ALCL被分为4种类型:(1)ALCL,ALK+;(2)ALCL,ALK-;(3)原发于皮肤的ALCL;(4)隆胸相关的ALCL[2]。
该病临床较少见,表现特殊,病理诊断难点多,容易误诊。
现报道1例以腹股沟皮肤肿块为首发表现的ALK+系统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
因“右侧腹股沟肿块2月余,再次增大伴红肿疼痛2天”,于2016年6月16日再次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2016年4月患者洗澡时发现右腹股沟肿块,质软,活动度可,压之稍疼痛,给予服药抗炎治疗,疼痛未缓解,肿块1个月来进行性增大,疼痛加剧,影响行走,故至就诊,查CT示:右侧腹股沟区团片灶,感染性病变首拟。
T-SPOT(-),活检提示:“右腹股沟”皮肤组织,表皮内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小脓肿形成,表皮增生,上皮脚下延,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
于2016年5月31日我院按“淋巴结炎”予抗炎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后好转出院。
2天前患者右腹股沟肿块再次增大伴红肿破溃疼痛,故再次就诊。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近期体质量下降10余公斤。
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双肾区无隆起,无叩击痛,沿输尿管走向无压痛。
脊柱四肢无异常。
专科检查:右腹股沟区可及3cm×2cm大小半圆形质软肿块,表面破溃,活动度尚可,压痛(+)。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无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间变性淋巴瘤(ICD-10:C85.705 M97141/3)激酶阳性(ALK+)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ICD-10:C85.709 M97142/3)患者。
(二)诊断依据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软组织结节、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2.病理诊断:病理活检根据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008版分型诊断标准。
3.NPM-ALK(血,骨髓):非NPM-ALK基因易位除外。
4.颈部及腹部超声,头、颈、胸腹(瘤灶部位最好为增强)CT/MR,如果为颅脑和脊髓部位瘤灶则需做相应部位MR。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1.A组:完全切除的I期。
2.B组:预后好的一组。
(1)无皮肤浸润。
(2)无纵隔受累。
(3)病理无淋巴组织细胞变异的证据,非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无噬血现象,不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非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和外周血NPM-ALK(-)。
3.C组:预后差的一组,包括以下特点的患者(1)皮肤活检证实有皮肤损害(不是I期)。
(2)有纵隔和(或)肺脏受累。
(3)病理有淋巴组织细胞变异,或为小细胞变异亚型。
(4)骨髓可见噬血现象,或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
(5)ALCL白血病阶段。
(6)骨髓或外周血NPM-ALK(+)。
4.D组:有CNS受累的患者。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母细胞瘤中ALK异常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ALK小分子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ALK 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 (ALCL, DLBCL, IMT, NB, LC) ALK激酶抑制剂作为靶向治疗药物,III期临床结果提示,疗 效好,毒副反应很小,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设想,能否将ALK小分子抑制剂用于NB治疗
89例NB患者标本有45例提示有ALK异常表达
DNA测序分析发现有2例ALK基因点突变
患者 NB6 NB81
基因位置 Exon 23 Exon 24
碱基变化 3522C>A 3735C>A
蛋白改变 F1174L F1245L
76例NB标本中检出21例ALK基因增多, 15例伴有MYCN基因增多/扩增
ENQUA标准
基因状态 正常/无扩
增 增多
谢 谢!
欢迎来华西!
ALK是家族性NB的疾病易感基因 ALK点突变见于15%左右的散发 性患者
ALK点突变后使ALK激酶自身激 活,在体外能使细胞发生肿瘤转变, 体内能诱导小鼠肿瘤形成
Nature, 2008, 455(7215):975-8. Nature, 2008, 455(7215):930-5. Nature, 2008, 455(7215):971-4. Nature, 20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5(7215):967-70.
ALK基因异常表达的分子机制 ALK基因扩增的病理意义 ALK基因扩增和MYCN基因扩增在NB发病中的协同作用 ALK激酶抑制剂能否用于ALK异常表达的NB的临床治疗
致
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 王威亚博士 李甘地教授
儿童血液肿瘤科全体同仁
St. Jude 儿童研究医院 Stephan W. Morris教授
alk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fish检测原理

alk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fish检测原理
ALK(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检测原理是一种用
于检测ALK基因突变融合及其断裂重排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ALK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基因变异形式,尤其在肺癌中较为常见。
这种突变融合导致ALK基因的活性
增强,从而促进癌细胞生长和增殖。
FISH检测原理利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靶序列进行杂交反应,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存在与否来确定当前位置的目标序列。
对于ALK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的检测,常用的方法是使用
两个不同颜色的探针,一种用于检测ALK基因的正常状态,
另一种用于检测突变融合断裂重排。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1.制备氟化物处理细胞标本,以使细胞核的DNA解离;
2.将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解离后的DNA进行杂交反应,以便与目标序列特异性结合;
3.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探针结合的荧光信号,分析目标序列的
存在情况。
如果ALK基因突变融合断裂重排存在,FISH检测将会观察到针对突变融合断裂重排的荧光信号。
根据荧光信号的颜色和位置,可以确定是否存在ALK基因的突变融合断裂重排。
FISH检测原理通过荧光信号直接观察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ALK基因的突变融合断裂重排的检测非常有效。
这种方法在肺癌等ALK突变相关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SHP1 mRNA
NPM-ALK及其他ALK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模式图
其他遗传学因素
BCL-2增加
过甲基化作用
C-MYC表达
EBV感染
EBV-DNA阳性率32-67%
亚洲ALK¯-ALCL感染EBV18.6% ALK+-ALCL 1.7% ALK¯-ALCL感染EBV≈PTCL-U感染EBV
基因治疗
腺病毒介导P53基因的表达 在ALK基因治疗中研究最多 但寻找合适的载体较为困难
复发难治ALCBiblioteka 治疗早期S-ALCL先化疗,后病灶局部放疗减少复发机会 巨快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给予局部或颅脑放疗 选择与原治疗方案无交叉耐药的二线方案 异基因移植
预后
预后因素:
IPI>=2、年龄>60岁、B症状、EBV ECOG>=2、B2-MG>2mg/L、LDH>正常上限 ALK -、survivin、Stat3
以多形性大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
肾形核
CD30+
ALK+
MUM-1+
免疫组化在成熟T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应用
• 间变细胞型包括:
ALK+ALCL、 ALK-ALCL、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间变大细胞型(ATLL)、 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 原发皮肤CD30+T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LPD,包括淋巴 瘤样丘疹病和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CD30
• 大约95%的T/null ALCL表达CD30,又有相 同的临床、病理形态、ALK基因激活及t ( 2; 5 ) ( p23; q23 )的遗传学特点。WHO淋巴 瘤分类将其列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个亚型。 • 然而表达CD30的LBCL因为与普通的LBCL 无实质区别,所以不归于ALCL,而作为 DLBCL的一个变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ALCL中ALK基因异常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
姓名:黄文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肿瘤学
指导教师:周晓燕
20070425
图I-I淋巴结结构大部分破坏,仅被膜下残留少数正常淋巴组织,HE×100
图I-2ALcL瘤细胞呈实性分布,HEX200
图1-3ALcL瘤细胞呈窦性分布,细胞相互黏附排列似癌巢,ItEX400
图1-4低倍镜下示ALCL瘤细胞围绕残存滤泡排列,HEX100
图1.5高倍镜下示ALCL瘤细胞围绕残存滤泡排列,呱X400
图l-6ALCL瘤细胞弥漫排列,黏附性生长,HE×200
图l-7ALCL瘤细胞多形性,呈胚胎形、肾形,并可见明显的hallmark
cell,呱×400
图1-8ALCL瘤细胞单一弥漫排列,胞质苍白呈空泡状,HEX200
图I-9ALCL肿瘤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形成结节状图像,呱×100
淋巴组织细胞变型(1ymphohistiocyticvariant)ALcL1例,其结构特征;镜下形态以反应性组织细胞组成的背景中散在分布的肿瘤性淋巴样细胞为特点。
瘤细胞体积大或中等,核圆或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或空泡状,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大多瘤细胞不具明显“间变性”。
周围大量的组织细胞型、小淋巴细胞增生,可能掩盖肿瘤细胞(图1-lO~1.11)。
小细胞变型(smallcellvariant)ALCLl例,其结构特征:瘤细胞由大量不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核不规则,脑回状,染色质致密而胞质稀少,少量异形的大细胞呈单个、成片或围绕血管分布(图I-12~1.13).
图1.10淋巴组织细胞变型^LCL,反应性组织细胞组成的背景中散在分布的肿瘤性淋巴样细胞,胍X400
图1.1l淋巴组织细胞变型ALcL,多量反应性组织细胞及小淋巴细胞,
少量中小肿瘤细胞,I-EX400
图1.12小细胞变型ALCL,瘤细胞由不典型小淋巴细胞组成,细胞核不
规则肥×400
图1.13小细胞变型ALCL,少量异性的大细胞呈单个、成片或围绕血管
分布,HEX400
本研究所收集的ALCL病例中,除了以上三种WHO形态分类外,还可见肉瘤样和富于中性粒细胞亚型各1例。
但它们目前没被认为是独立的变型【4】。
肉瘤样亚型^LCL,其结构特征: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呈束状排列,似纤维源性肿瘤。
部分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核偏位,似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图1-14)。
富于中性粒细胞亚型ALCL,其结构特征:中等或大个肿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多形,可呈花环状、胚胎形、肾形或马蹄形等,核旁可见嗜酸性区即所谓的hallmarkcell,有时瘤细胞巨大,多叶,或类似R-S细胞。
细胞质丰富,嗜碱、嗜酸或嗜双色性。
周围大量反应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图1-14~1.15).
图1.14肉瘤样亚型ALCL,部分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呈束状排列;部分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核偏位,似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腿X400
图1.15富于中性粒细胞亚型^LCL,中等或大个肿瘤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多形,大量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腰X400
图1.16富于中性粒细胞亚型ALCL,肿瘤细胞呈花环状、胚胎形、肾形或马蹄形等,异形明显,可见hallmarkcell,]也X400
表1-2ALCL中ALK与clusterin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
tFisher精确概率法
图1-17CI)30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膜和核旁高尔基体区,
EnVision法x400
图1-18CD3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膜和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1-19ALK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核和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1-20ALK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核和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l-2l^LK阳性AlJ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膜和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l_22ALK阳性^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膜和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卜23^LK阳性^LCL肿瘤细胞,阳性仅定位于胞质,EnVision法x400
图1-24Clusterin阳性ALCL肿瘤细胞呈窦性分布,EnVision法x100
图l-25Clusterin阳性ALCL肿瘤细胞呈弥漫分布,可见残留少数正常淋
巴组织,EnVision法x100
图1-26Clusterin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定位于胞质和核旁高尔基体
区,EnVision法x100
图卜27Clusterin阳性ALCL肿瘤细胞,阳性大多呈点状定位于核旁高尔
基体区,EnVision法x100
TPM4-ALK融合基因及4例未检测到融合基因病例ALK蛋白均定位于胞质或胞质和胞膜,^LK蛋白定位可能与ALK融合基因类型有关。
表2-2ALK蛋白与ALKmP,NA及ALK融合基因的关系
tFisher’s精确概率法
lAu【融合基因与Au(蛋白及ALKmRNA的相关性
图2_lALCL中PGK基因的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M;DNA分子量标记,1_9:病例号,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
图2—2ALCL中^LKmRNA的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M:DNA分子量标记,l~43;病例号,Nl:空白对照,N2:阴性对照
P1:阳性ALCL细胞株SU-D盹一1,P2:阳性ALCL细胞株Karpas299。
图2-3ALCL中NPM—ALK融合基因的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M:DN^分子量标记,l~43:病例号,NI:空白对照,N2:阴性对照
Pl:阳性ALCL细胞株su—Dn—l,P2:阳性ALCL细胞株Karl)as299。
图2_4ALCL中T刚3/4-ALK融合基因的RT-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M:DN^分子量标记,19,28:病例号.
图2-5ALKmRNA扩增产物正向测序结果。
Junctinpoint:连接点,左侧为ALK的第29外显子,右侧为ALK的第30外显子,
图2-6ALKmRNA扩增产物反向测序结果。
Junctinpoint:连接点,左侧为ALK的第30外显子,右侧为ALK的第29外显子,
图2-7NPM_ALK融合基因扩增产物正向测序结果。
Fusionpoint:融合点,左侧为NPg的第5外显子,右侧为ALK的第21外显子。
图2-8NPM-ALK融合基因扩增产物反向测序结果。
Fusionpoint:融合点,左侧为ALK的第21外显子,右侧为NPM的第5外显子。
图2-9TPM3/TPM4-ALK融合基因扩增产物正向测序结果。
Fusionpoint:融合点,左侧为TPM3或TPM4的第8外显子,右侧为ALK的第2l外显子。
图2-10上图为TPM3-ALK融合基因扩增产物正向测序结果,下图为TPM4-ALK融合基因扩增产物正向测序结果。
TPM3,4两者基因只在数个碱基存在差别(V)
讨论
ALCL首先被认为是一种CD30阳性的大细胞淋巴瘤,1988年的Kiel分类将其分为T,B和Null细胞3种表型,1994年IiEAL分类将具有B细胞特征的ALCL归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orris等(1994)发现其具有染色体t(2:5)移位,继而发现位于2p23位点的ALK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异常与其发生有关。
2001年最新的WHO分类将ALCL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又分为原发性皮肤性ALCL和ALK阳性及ALK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ALCL,经大量临床研究【4】f48l,^LK阳性的ALCL预后明显好于ALK阴性的ALCL病人,因此,ALK不仅对AL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而且对其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ALK基因在染色体2p23位点上,全长ALKmRN^约6226bp,编码1620个氨基酸序列的跨膜蛋白。
其主要有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及细胞内的催化区三个结构域,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区与白细胞酪氮酸激酶高度同源,因此ALK蛋白属于胰岛素受体家族.据文献报道,Au【蛋白在淋巴瘤中除在极少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外,可在60%-85%的系统性^LCL中表达,是ALCL相对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Sl{491。
本研究结果显示ALl(mRNA检测结果示阳性3l例(69%),包括了所有27例ALK蛋白阳性者,因此,ALK蛋白表达与其aRNA表达密切相关,而^LKmRN^比ALl(蛋白检测敏感性更高,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31例Au(mRN^阳性的ALCL病例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5例(81%)NP卜^LK融合基因,I例TPM3-^LK融合基因(3%),I例TPM4-ALK融合基因(3%),而4例ALK蛋白与ALKmRNA均阳性者和14例Au【mRN^阴性者均未检测到任何形式的融合基因,因此,Au【蛋白和ALKaRNA表达均与ALK相关融合基因的形成密切相关。
分析发现NPM-^LK融合基因阳性者ALK蛋白定位于胞核和胞质,TPM3-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