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

合集下载

水保林学

水保林学

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林冠节流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

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中,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截留率: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干流量:大气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雨量从林冠枝叶体转到树干流入地表形成树干径流,称为干流量。

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

入渗:指水分(降水和灌溉水)进入土壤形成土壤水的过程。

立地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

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原始林---未经人工培育或人为干扰在原生裸地上自然发生的森林。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种植点配置: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称纯林。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叫混交林。

混交类型: 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

造林整地:是指造林前通过人工措施对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使其适合林木生长。

幼林抚育管理是从造林后至郁闭以前这一时期所进行抚育管理技术。

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资料(精简版)

1.水土保持林作用:1)调节地表径流;2)涵养水源;3)增加土壤的抗蚀抗冲性。

2.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该依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主导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植物作为参考,以林木生长状况作验证。

3.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划分;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4.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要求:1)根系发达,特别是须根发达;2)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具有土壤改良性能;3)生长迅速,枝叶发达,郁闭紧密;4)适应性强。

5.造林密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即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6.确定密度原则:1)以密度作用规律为基础;2)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3)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4)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

7.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8.混交林的混交类型:乔木混交、主伴混交、乔灌混交、综合混交。

9.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植生组混交。

10.改善立地条件:1)增加光照,提高地温;2)缩小温差,增加温度;3)改善水分状况,减少蒸腾和蒸发;4)改善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养分的转化和积蓄;5)改善土壤空气状况。

11.造林整地技术规格:1)深度;2)宽度;3)长度;4)断面形状;5)间距;6)其他质量要求。

12.播种前种子的处理:消毒、拌种、浸种、催芽。

13.播种造林方法:块状播种、逢播、条播、穴播、撒播。

14.分殖造林适用条件:营养器官萌芽能力强,并且能产生大量不定根的树种。

15.林分管理:1)间苗;2)平茬除蘖;3)修枝;4)间伐。

16.造林技术设计内容:造林类型、苗木规格、整地工程、造林密度、造林树种组成、造林季节、造林方法、幼苗抚育管理。

17.水土保持林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区域或流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规划和营造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与其他林种相结合所形成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指大气降水达到林冠层时,一小部分雨水被树木的枝叶截拦,附着于枝叶的表面,然后慢慢地蒸发回大气中。

要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率:林冠截留量与降水量之比;郁闭度大,复盖层多,林冠的截留率就大;截留率:针叶树>灌木>软阔叶树>硬阔叶树;当降水量小时,截留量是随降水量的增加成正比增加的,当截留量大致或接近极佳进,降水再增加,截留量也无法增加了;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这种组织起来的单位,叫做森林经营类型,也称林分经营类型,简称经营类型。

一些在地域上分散,但林况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相同,并需采取统一的经营方针及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和经营措施的许多小班(林分)组合起来的总体。

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生长状况,并拟定各项技术措施的类型表。

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S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面积S之比(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是指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一下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之比,以α0表示。

透风系数是鉴定林带结构有利的重要参数。

在研究工作和生产上常以林嗲的透风系数值作为判断林带结构优劣指标,但它不是林带本身结构的指标。

是指护坡林切实起到吸收调节作用的有效面积和防坡林的总面积的比值(此数越接近1,起的作用越大)在高度郁闭的由喜光树种组成的幼林中,无论在林木的高度和粗度方向,边行均比在林分中心生长的林木生长量为大,形成边行优势的现象,亦称边行效应为了解决林木之间或树种之间和其它植物之间的矛盾,保证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不受次要树种等的抑制,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抚育间伐种类与相邻区域又有显著差别的地段,是调查和经营的基本单位。

一般按权属、地类、立地条件类型等进行区划。

按地类区划包括非林业用地小班和林业用地小班。

森林资源:指森林所占的林地和森林内蓄积的木材,以及森林内的其它植物资源(灌木、草本、苔藓等)、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介绍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介绍

B. 封山育林
在这类山坡地依托残存的次生林或草、灌植物等,通过 封山育林措施达到恢复水源涵养林,形成稳定林分的目的。
封山育林除了政策、管理保护等措施外,技术上主要是 林分密度管理和林分结构调整等。
锡林浩特休牧区牧草均高比非休牧区高4-9cm, 平均盖度提高10-30%,亩均产量提高18-40kg。
C. 大量破坏天然草皮植被,从而加剧水土流失,恶化生态 环境。
D. 由于燃料奇缺,各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劳力去觅取燃料 而作为非生产性的劳动力消耗。
一吨干粪相当于0.58吨标准煤。 一吨牛粪,意味着损失50公斤粮食(牛粪处理后可作猪食料)
※ 发展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比起其他常规 能源有其独特的优点:
薪炭林不与其他业争地 可再生能源 薪炭林营造投资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 作为燃料不污染环境 水土保持效益显著
②坡耕地上的农林间作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在一些水土 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往往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0~70%。在小流 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对一些坡度较大的坡耕地采取逐步退 耕还林草的措施,当然采用坡耕地农林间作的形式是一项 行之有效的过渡办法。
A. 坡耕地上建立生物地埂 B. 坡耕地林粮间作
使林农、林牧、林草、林药的合理结合形成多功能、 多效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形成林中有农、林中有牧、 利用植物共生、时间生态位重叠,充分发挥土、水、肥、 光、热等资源的生产潜力,不断培肥地力,以达到最高 的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小流域综 合治理
(一)坡面水土保持林
1. 坡面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 2. 护坡薪炭林 3. 山地农林复合系统
2.立体配置
是指某一林种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林分立体 结构的配合。
根据林种的经营目的,要确定林种内树种、其他植物种 及其混交搭配,形成林分合理结构,以加强林分生物学稳定 性和形成开发利用其短、中、长期经济效益的条件。要注意 当地适生的植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经济开发的价值。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

水土保持林学(李凯荣)

⽔⼟保持林学(李凯荣)⽔⼟保持林学(李凯荣)复习重点第⼗章⽔⼟保持林规划设计⼀、⽔⼟保持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1、在地域上,合理进⾏⼟地利⽤规划,调整各业⽤地,确定林业⽤地和数量。

在时间上,根据经济条件和⼈们的需要,作出合理进度安排。

2、把⽔⼟保持整地⼯程技术和先进适⽤的造林技术安排到⼭头地块,实⾏科学造林,⼤⼤提⾼了造林成活率和⽣产⼒,保证了造林质量。

3、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增强造林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克服盲⽬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保持林规划设计的任务1、查清⼟地资源、森林资源、⾃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2、综合分析资料,提出规划设计的⽅案。

3、对有关附属项⽬进⾏规划设计,主要包括道路、通讯、灌溉与排⽔⼯程等规划设计。

4、编制造林规划设计⽂件。

三、造林规划设计的内容(⼀)规划设计的内容1、⼟地利⽤规划:确定范围、⾯积和年限,即林地⾯积中有林地(郁闭度⼩于0.3)和疏林地及宜林地的⾯积。

2、⽴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为了做到适地适树,通常要根据⽴地条件类型选择适⽣的造林树种,并在⽴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编绘⽴地类型图。

3、造林类型设计:是在造林⽴地调查及有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林种规划和造林主要树种的选择,制定出⼀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

是造林施⼯和抚育管理的依据。

4、树种规划:主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地带性原则,兼顾归家和群众的需要来选择树种。

5、林种规划与配置:根据规地区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合适林种,在⽴地调查和造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具体落实林种布局。

(五⼤林种:防护林、⽤材林、经济林、新炭林、特种⽤途林)6、现有林经营规划:在有林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划分林分经营类型;针对不同经营类型进⾏经营措施规划设计。

注重病⾍害的防治7、⾃然恢复规划:按照⾃然⽣态规律,充分利⽤当地的光、热、⽔、⼟、⽣物等⾃然资源,依靠⼤⾃然的循环再⽣能⼒和⽣态系统的⾃我修复能⼒恢复植被。

水土保持林学

水土保持林学

1、水土保持林学研究内容:防护作用,营林技术,规划配置。

2、我国森林资源的概况:(1)资源总量不足(2)分布不均匀(3)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低(4)宜林利用率低(5)其他(树种单纯,结构不合理)3、国内现状:优质高产林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研究;森林生物灾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土壤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重大森林火灾研究和预防机理研究;人工生态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荒漠化预防和综合治理技术;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森林灾害防治技术。

4、水土保持防护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低,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生产要求,对生产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少;(6)造林所用的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5、森林可分为五大林种: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殊用材林。

防护林: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及其他功能而营造的森林。

防护林体系:在一个自然景观地带内,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而营造的各种人工防护林和原有的天然林,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植物群体系统。

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的森林。

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失去与人工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其他有机组成部分在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总体建设的生态、经济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为依据,实现和组成防护林体系咯林种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种林,多树种生物群体的多功能和效益,建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摘要:植被是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的重要因子,目前国内外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李毅等通过室内人工降雨试验研究,指出植被有增加入渗率、减小径流系数、明显降低径流流速等作用;郭雨华等通过野外放水试验,得到相同的结论;周星魁等研究指出,稳渗率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并给出了关系表达式;李毅等研究了不同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流时间、终止时间的关系,得出草地覆盖面积比与坡面流出时间和径流终止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

草地覆盖面积越大,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显著;放水流量越大,草地覆盖对坡面流的延滞作用越小。

总之,植被的覆盖改变了坡地径流的形成过程和不同径流成分的比例,从而使坡地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和溶质运移发生了变化。

所以对植被条件对产流的影响的研究对防治水土流失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流参数植被类型植被格局产流水力侵蚀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类型。

坡面土壤侵蚀主要是由雨滴击溅、坡面径流引起,而森林植被作为陆地上最萤要的牛态系统以其林冠层、林木茎杆、林地上富集的枯枝落叶层、根系层以及发育疏松而深厚的土壤层截持和蓄储大气降水,发挥着其特有的水文生态功能,从多个角度影响降雨和坡面流的水力特性,在防治土壤侵蚀方面有其不可缺少的意义,然而目前对森林植被防治坡面土壤水蚀机理系统的研究还较少。

系统的总结了森林植被各个垂直层次对坡面水蚀作用的动力学机理以及不同学者在此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及此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并从以下儿个方面指出了林地坡面水蚀作用动力学机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林冠对降雨重新分配出现林冠截持和干流等现象,降雨雨滴的大小、分布、降落速度和动能等性质发生变化,林冠层通过改变雨滴特性来影响坡面流水力特性,进而改变坡面流对坡面的侵蚀机理;森林植被茎干对径流的分散阻止作用,增大地表径流的阻力系数,茎干绕流现象对坡面土壤侵蚀的作用有正反两方面,林木在一定种植密度内,会使得泥沙起动流速减小,增加坡面侵蚀,因此应合理选择林木的种植密度才能起到减少坡而水蚀的作用;坡面流在枯落物层中流动并穿过枯落物层后下渗进入土壤的过程,类似于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枯落物的物理性质如分解程度、空隙度等的变化,引起水流流动的状态变化复杂,有必要应用渗流理论来深入研究以搞清其流动机理;根系层的存在能逐步改善土壤的内在特性,稳定表土层结构、提高土壤入渗性能使其抗侵蚀能力加强,植物根系层对坡面水蚀作用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需从土力学和植物根系影响土壤力学性质的角度研究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1 降雨径流关系分析在一个流域面上的降水,经过流域的蓄渗损失(植物截留、下渗、填洼和蒸散发)后,成为流域的产流量(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并经坡地汇流(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后,即注入河网,再经过河网汇流到流域出口断面。

对于一个固定流域来说,在没有其它的人类活动时,降雨所产生的产流量的大小取决于损失量,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植被。

植被率的大小和下渗、蒸散发关系密切。

2 产流参数分析一个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与之相应的水文特性,可由流域水文模型的一组参数来描述。

也就是说,当流域水文模型应用于某特定流域时,经过优选率定的一组参数就能基本概括特定流域的物理特征。

新安江模型是一个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其流程见图1 。

本文利用新安江模型,作产流参数分析,并得出了影响产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图1 新安江模型流程图其主要参数的释义为:1)蒸散发能力折算系数K ,K 是影响产流量计算最为重要和敏感的参数,产流计算中K 控制着水量平衡,因此,对水量计算是最重要的。

K主要反映流域平均高程与蒸发站高程之间差别的影响和蒸发皿蒸散发于陆面蒸散发间差别的影响。

2)深层蒸散发扩散系数C ,C值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深根植物的覆盖面积,南方多林地区C=0.15~0.20;在北方半湿润地区C=0.09~0.15。

3)自由水蓄水容量SM,SM 反映表土蓄水能力,其值受降雨资料时段均化的影响明显。

当以日作为时段长时,在土层很薄的山区,其值为10mm 或更小;在土深林茂透水性很强的流域,其值可取50mm 或更大;一般流域在10~20mm。

4)流域稳定入渗率Fc值,该值取决于流域深根植被多少及其土壤松散程度的高低。

5)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 流域平均张力水容量WM 表示流域干旱程度,分为UM,LM,DM。

根据经验,南方湿润地区WM 约为120~150mm,半湿润地区WM 约为150~200mm。

6)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布曲线指数B ,B 值反映划分单元流域张力水蓄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其取值与单元流域面积有关。

在山丘地区,若单元流域面积较小,B=0.1 左右;若单元流域面积中等,有几百到一千平方千米,B=0.2~0.3;若单元流域面积有几千平方千米,B=0.4 左右。

7)不透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比例IM,IM 值可由大比例尺的地形图通过GIS 现代技术测量出来。

在天然流域,IM=0.01~0.02。

对其主要参数的分析可知,植被率大,K、S、MC和Fc 值大,不利于暴雨洪水的产汇流;反之,则利于暴雨洪水的产汇流,如照此继续发展下去,则会加重流域的洪涝灾害。

总之,植被率增大,削减洪峰,降低洪水决堤及淹没的损失,同时峰现时间滞后,为防洪决策赢得了时间。

那种增加植被以增加径流量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3 植被类型对产流的影响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植被类型的产流量是不同的。

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不同类型植被小区的径流系数大小依次为:农田>人工草地>天然荒坡>林地。

农田的径流系数最大,其次是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林地的径流系数最小。

由此可知,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农田没有起到截流作用。

说明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不适合种植作物。

黄土结构比较疏松,渗透速率较快,一般小雨不会产生地表径流,但是由于农田每年翻种耕作形成的犁底层,是入渗率很低的弱透水层,具有隔水作用,因此农田的土壤保水效果较差。

对于林地而言,在积累有大量枯枝落叶的情况下,由于凋落物的腐烂分解、灌丛草本植物的茂密生长、软体动物(如蚯蚓等)的栖息繁衍,因此土壤疏松,结构良好,稳定入渗率大,截流量也大。

对于天然荒坡和人工草地而言,随植株的生长发育,根系在土中交织缠绕,土壤容重增大,非毛管孔隙减小,虽然土壤入渗速率不大,但截流量仅次于林地。

在相同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坡面地表径流产流量依次为:楠竹林>农耕地>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阔叶林地调洪作用最强,针阔混交林次之,灌木林和农耕地调洪作用相当,楠竹林地调洪作用最弱。

因为阔叶林里光线差、人为活动少,积累有大量枯枝落叶,凋落物的腐烂分解、灌丛草本植物的茂密生长、软体动物(如蚯蚓等)的栖息繁衍,因此土壤疏松,结构良好,稳定入渗率大,截流量也大。

楠竹林里光线好,人为活动多,特别是家畜(鸡等)活动多,虽有大量枯枝落叶,但不利于微生物生活,落叶堆积增加产流,软体动物少,土壤板结,稳定入渗率小,故产流量多。

4 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影响根据坡面上不同植被格局的调查分析,选取了坡顶聚集格局、坡底聚集格局、坡中聚集格局、带状格局、随机格局等5种典型的植被格局在土壤类型为湘黄土(是黄土的续分.土壤质地为粉质壤土,分散性强,易侵蚀)上进行模拟降雨试验,并且保持各个植被格局下的植被面积总和是相同的。

具体植被格局布置示意图见图1。

本试验的设计雨强大小分别为60 mm/h、90 mm/h、120 mm/h,降雨历时为30min,每场降雨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 h。

不同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影响不同。

植被格局变化,引起下垫面的差异,进而导致径流起始时间和径流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坡面土壤侵蚀量的不同。

根据试验资料分析得到的不同植被格局下的累计产流量随降雨历时变化的关系如图5、图6、图7。

从图5、图6、图7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五种不同植被格局的坡面的累积产流量随雨强的增大而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雨强越大,累积产流量曲线的斜率也越大。

而且各种不同格局其累积曲线的斜率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不变。

这是由于黄土高原产流的基本特点是超渗产流,五种植被格局坡面在五分钟内基本都达到稳渗,且稳渗率小于雨强,坡面产流速率最终达到稳定。

因此整个过程中累积产流量曲线的斜率保持不变。

(2)从不同植被格局条件下降雨小区的累积产流量可以看出,在三种雨强下五种植被格局的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即随机格局<坡顶聚集<带状格局<坡底聚集<坡中聚集,在60 mm/h雨强下,随机格局和坡底聚集格局的累积产流量明显小于其它3种结构;但在90 mm/h雨强和120 mm/h雨强下,各格局间的减流量差距有所减小。

随机格局增加了坡面径流的曲折度和径流流经的距离,而且能够在全坡面上、整个径流过程中对水流进行拦挡,减缓了流速,增加了入渗,因此产流量较小。

5 结束语合理配置坡面植被是减少坡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植被一方面通过枝叶减少雨滴击溅侵蚀,另一方面通过枝干阻挡径流,减缓流速,减少泥沙携带。

对于前者,植被减少雨滴溅蚀的强度主要与植被覆盖度有关,而对于后者,植被阻挡径流不但和植被覆盖度有关,而且与植被格局关系密切,因此通过坡面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措施不但要考虑植被的覆盖度,而且要设计合理的植被格局。

参考文献[1] 李毅,邵明安.草地覆盖坡面流水动力参数的室内降雨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1—5.[2] 宋维峰,余新晓,张颖.坡度和刺槐覆盖对黄土坡面产流产沙影响的模拟降雨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2):15—18.[3] 郭雨华,赵廷宁,孙保平.草地坡面水动力学特性及其阻延地表径流机制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64—267.[4] 吴淑芳,吴普特,冯浩等.标准坡面人工草地减流减沙效应及其坡面流水力学机理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99—104.[5] 何进知,李舒宝,蒋永奎等.森林植被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1(2):69-72.[6] 周星魁,王忠科,蔡国强.植被和坡度影响入渗过程的试验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6(4):10-13.[7] 李勉,姚文艺,陈江南等.草被覆盖对坡面流流速影响的人工模拟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43—47.[8] 何进知,李舒宝,蒋永奎. 森林植被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分析[J]. 水力发电学报,2001.[9] 李淼,宋孝玉,沈冰等.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10] 王栋,关君蔚等. 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植被类型对降雨产流影响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11] 唐克丽,熊贵枢,梁季阳.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抄变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