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3备考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共22张PPT)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课件(共22张PPT)

对某个字的理解: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 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四省联考)C.“无巡”意为不拣选地方,形象 地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畅饮时的随意状态。
薄暮出城仍有伴, 携壶藉草更无巡。
对某个字的理解:这里的“无巡”当是不停推杯换盏地饮酒,分不清喝了多少巡 (次)。
作者 陆游 李贺 王建 陈与义 杜荀鹤 刘禹锡 陆龟蒙 王安石 陆游 杨巨源 陆游 魏了翁 李白 王勃
主题 爱国 乐观 坚定 美育 品格 劳动教育 友情 批判性阅读 耿介正直 积极乐观 劳动教育 国泰民安 深厚友情 个人价值4
命题价值导向
近五年来,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主题基调是
昂扬明媚的,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非常注意所选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 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 B. 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 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 C. 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 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 D. 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 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
B.“花舞大唐春”写鲜花迎来的不是小 山村的春天,而是整个大唐的春天,尽显诗 人的胸襟与气魄。
C.“三径”运用典故写居处荒芜而内心 凄凉,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三径就荒” 的用法相近。
D.尾联卒章显志,诗人毫不掩饰地抒发 了自己喜悦的心情,祝愿年年岁岁风物常新。
【答案】C 【解析】“迷三径”有回家的路被萌发的春草遮蔽之意,但全诗洋溢着家
歌作品与教材相关内容的关联,也非常注意和学生生活实际 中的日常场景对接,尽可能营造一种令学生感到熟悉的生活 情境,真正考察学生的解读诗歌的能力。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3

高考语文复习课件诗歌鉴赏3

表达技巧(I)
记叙、议论、说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 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

古讽今、托物言志)

虚实相生

正侧结合
描写 动静结合
细节描写 白描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感情不直接外露。
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011·菏泽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 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 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 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 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⑤渲染 正面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⑥烘托 侧面陪衬,突出事物形象特征
⑦用典 语言精练,内容丰富,表达生动
含蓄,增强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达技巧
(4) ①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小物”“小景”

来窥见大境界、大主题。
思 ②卒章显志 结尾画龙点睛,增加文章的 立 深刻性、感染力。
意 ③以景结情 意犹未尽,含蓄无限,耐人 寻味(回味无穷)。
感,突出事物的环环相扣。
⑦设问 总领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题,
令人回味。
⑧反问 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强调中心
表达技巧 (3) ①衬托 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
表 ②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现象、思想感情 区别得更加鲜明。
现 ③象征 表现更加含蓄形象。
手 法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3复习名师课件

高考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3复习名师课件
• 穿插式是从诗中筛选出答题所需的关
键词语穿插在自己的答题语中。
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高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
考 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 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 凄迷景致 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下阕用捻花、放花两个细
节(动作),慨叹春光去人易老,感伤青春白白
流逝。
掌握古诗中词汇的特点才能消除文字
通 隔阂。熟记古诗中常出现的词,如“端 居(闲居)、取次
晓 (随便)、若为(怎能)、阑干(纵 词 横)、无那(无奈)”等等。 汇 常以“敢(怎敢)、肯(岂肯)、忍
(怎忍)等表反问语气。
表现手法术语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于景、托 物言志、侧面烘托、以动衬静、虚实 结合、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卒章显 志、起承转合、承上启下、首尾照应 等
效果术语
• 异曲同工、画龙点睛、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 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 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 等。
寄远
高 考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简要分 析。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1)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1)

高三诗歌赏析优质公开课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欣赏》第三章“唐诗的艺术”,具体内容包括《春望》、《月夜》、《登高》三首唐诗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唐诗的艺术特点、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诗歌欣赏》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月亮、高山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春望》、《月夜》、《登高》三首诗。

3.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 对比阅读:分组讨论三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阅读和分析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赏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望》、《月夜》、《登高》诗歌赏析2. 内容:a. 唐诗的艺术特点b. 三首诗的背景、意境、情感c. 对比阅读和分析方法d. 高考诗歌赏析真题解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批改并给出指导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于经典唐诗的赏析,如《春望》、《月夜》、《登高》等。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三 PPT教学课件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三 PPT教学课件
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 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 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 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2020/12/12
11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
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
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
“天才与勤奋作伴
成功与刻苦相连
不要期待幸运
也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
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 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 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 盎2然020/12、/12 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16 。
5、从题材切入 古诗常见的题材有:
①思乡 ②隐逸 ③咏史 ④幽怨 ⑤ 游子 ⑥从军 ⑦边塞 ⑧登临 ⑨爱情 ⑩忧国 ⑾建功 ⑿感遇等等。
2020/12/12
7
访而来的。
其他诸如:
《约客》,题目交待了事件背
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
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待
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
(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
(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
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
思念。 2020/12/12

高考语文三轮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高考语文三轮专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3
掌握答题技巧
学会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明确答题方向;注意答 案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学会 用排除法等方法进行推断。
错题总结及复习建议
01
及时总结错题
对做错的题目进行及时总结,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
02
归类整理错题
将错题按照题型、考点等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后续复习和查阅。
03
制定复习计划
线性结构
并列结构
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组织材料,层次 分明,脉络清晰。
将材料按照空间、景物、情感等分类并列 ,展现多角度、多侧面的内容。
环形结构
对比结构
首尾呼应,形成闭环,强调整体性和循环 往复的美感。
通过对比不同材料或情感,突出主题,增强 艺术效果。
艺术特色归纳与总结
01
意象丰富
运用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意象, 表达情感,营造意境。
高考语文三轮专项复 习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录
• 古代诗歌概述与特点 • 意象、意境与情感把握 •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运用 • 篇章结构与艺术特色分析 • 文化背景与作者生平了解 • 高考备考策略与应试技巧
01
古代诗歌概述与特点
古代诗歌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出现了《诗经》和《楚 辞》等经典作品,奠定
思想文化与宗教信仰
探讨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 、文化艺术等,以及宗教信仰、神话 传说等,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思想内 涵和文化底蕴。
重要作者生平事迹回顾
李白
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 、创作历程等,分析其诗歌风格 和艺术成就,有助于更好地鉴赏
其诗歌作品。
杜甫
回顾杜甫的生活轨迹、政治立场 、诗歌创作等,探讨其诗歌主题 和思想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其

高中语文必修三诗歌鉴赏复习ppt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诗歌鉴赏复习ppt 粤教版
• ②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 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 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 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 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 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 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 ①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 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 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 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 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 3.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 形象?
• 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 溢——正面描写
• 4.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 明确: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 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②以美人衬英雄,更 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 5.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 2.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描绘出了山野的清逸与幽深, 又表现了田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 3.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 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 表现了诗人对清幽山景、淳厚民风的喜爱及归隐 的决心。
• 4.王维的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意境的?
• 4.归结起来,词人的愁究竟包括哪些? • 明确:国破夫亡、漂泊他乡、晚景凄凉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讲课件专题诗歌鉴赏3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讲课件专题诗歌鉴赏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18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
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 特征
内涵 标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 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15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 下 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
考点:分解·突破
如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呢?考生们对此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 所措。为此,我们本着解决考生困惑和“分类定感情,依题巧切入”的目的,设置了两 套方案,从题材和题型两个角度进行讲解,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参考答案: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2010 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 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010 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 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 安足信!
(1 )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2012届南京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 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 安足信!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 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⑵“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 分)
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达的基础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把握主旨
(2010 江苏高考)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从题目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2、这四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 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 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 深远。
1、词句释义,整体把握。
2、揣摩意境,体味特点。 3、知人论世,客观评价。
(2012届南京二模)
2012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的检查要求:
考 试 说 明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 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读不懂 理不清
答不全
(2012届南京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 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 安足信!
(2012届南京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 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 安足信! (1 )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分) 答: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的变 迁。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之情作铺垫。
(2012届南京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 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 安足信!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 答: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 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1、词句释义,整体把握。
2、揣摩意境,体味特点。 3、知人论世,客观评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 子諲: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⑴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