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第2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第2章精品课件

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第2章精品课件

反应实例ΔH ΔS ΔG = Δ HT Δ S正反应的自 发性
① H2(g) + Cl2(g) = 2HCl(g) — +

自发(任何温 度)
②2CO(g) = 2C (s) + O2(g) + ③CaCO3(s)=CaO(s)+CO2(s) + ④N2(g) + 3H2(g) =2NH3(g) —
-635.09
Sm (298.15 K)/(J. mol-1 . K-1) 92.9
39.75
r Hm (298.15 K) = B f Hm,B (298.15 K)
-393.509 213.74
B
={(-635.09)+(-393.509)-(-1206.92)} kJ.mol-1
= 178.32 kJ.mol-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0
2. ΔrGm与r Gm ө的关系
热力学等温方程式:
rG m (T r)G m (T R)lT n
B
(pB )B p
R=8.314J.K-1.mol-1; pθ=100 kPa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1
任一反应: aA(g)+ bB(g) = gG(g) +dD
大家好
1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大气污染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
本章主要内容
一. 化学反应的方向 二. 化学平衡 三. 化学反应速率 *四.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第二章课件_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_大气污染控制解剖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第二章课件_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_大气污染控制解剖
第2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与
通 化
大气污染控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 2.2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 2.3 化学反应速率 2.4 环境化学和绿色化学
本章小结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吉布斯函数变
2.1.1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
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或过程叫自发 反应或自发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同样也伴有能量的变化,但情况要复
普 杂的多。


为此要考虑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所以要引进新的热

力学状态函数熵S 和吉布斯函数G。这样,只要通过热

力学函数的有关计算而不必依靠实验,即可知反应能否

自发进行和反应进行的限度。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 反应的焓变
最低能量原理(焓变判据):
1878年,法国化学家 M.Berthelot和丹麦化学 家 J.Thomsen提出:自发的化学反应趋向于使系统 放出最多的能量。
△ rHm= 9.76kJ·mol-1
CaCO3(s) CaO(s)+CO2(g)

△ rHm= 178.32kJ·mol-1
通 化
H2O(l)
100 C
H2O(g)
学 教
△ rHm= 44.0kJ·mol-1

焓变只是影响反应自发性的因素之一,但
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放热有利于反应自发)
首页
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熵变的计算
熵值计算的参考点:

第六版 有机化学第二章

第六版 有机化学第二章
13
有机化合物的构象常用的三种三维式
伞式
H HH
H H H
14
锯架式 sawhorse formula
Newman投影式 Newman projection formula Newman投影式
15
四、 构象
构 象
仅由于C—Cσ键旋转而引起分子中 键旋转而引起分子中 仅由于 键旋转 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不同排列形 式称为构象conformation。 式称为构象 。
1. 甲烷的卤代反应: 甲烷的卤代反应:
C H 4 + C l2 hv C H 3 C l + HC l
31
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 Free radical chain reaction Chain initation step: :
Cl2
hv
2Cl
Chain propagation step: :
2, 4, 5 2, 3, 5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2,3,5-三甲基己烷 三甲基己烷 英文名称: 英文名称:2,3,5-trimethylhexane
10
(二)含复杂支链的命名法
11
三、 烷烃的结构
110pm
154pm
12
烷烃的结构特点
烷烃分子中的碳都是sp 杂化。 烷烃分子中的碳都是sp3杂化。 具有四面体的结构特征 当烷烃中的碳原子数大于3的时 当烷烃中的碳原子数大于3 候,碳链就形成锯齿形状。 碳链就形成锯齿形状。 烷烃中的碳氢键和碳碳键都是σ 烷烃中的碳氢键和碳碳键都是σ 键,可以“自由”旋转。 可以“自由”旋转。
36
[A…B…C]
位 能
A+B-C
E活
E'
E'

普通化学第二章

普通化学第二章

2
6.00103 2.00103 6.36103
v1 kcNx O(cHy2 )1 3.1910-3 v2 kcNx O(cHy2 )2 6.3610-3
2019/11/22

1y


1
1


2 2
y=1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同理,由实验编号4到5可知:
其中每个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均符合质量作用 定律
控制步骤: 指基元反应中反应速率最慢的一步,它决定了 总反应的反应速率
2019/11/22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例如: 反应 2NO + 2H2 = N2 + 2H2O
已知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2NO + H2 = N2 + H2O2 H2O2 + H2 = 2H2O 列出反应的速率方程
2.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1) 设反应的速率方程为:vkcN x OcH y2
确定 x ,y 的值
当 c NO 固定,改变 c H 2时,由实验编号1 到2可知:
实验编号 起始浓度 mol·L-1
起始速率
cNO
cH2
V/mol·L-1·s-1
1
6.00103 1.00103 3.19103
2.1化学反应速率
N2(g) + 3H2(g) = 2 NH3(g)
1.0 3.0
0
0.8 2.4
0.4
- 0.2 - 0.6
+0.4
2019/11/22
2.1 化学反应速率
N2 的
cB
0.2molL1
t
2s
H2 的

2012-分析化学-第六版-第二章-课件学习课程

2012-分析化学-第六版-第二章-课件学习课程
在科研论文中,常用标准偏差表示精密度;在学 生实验中,常用相对平均偏差或绝对偏差表示精 密度。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三十六分。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
不好
精密度
不好
不好



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必要条件。
测定结果从精密度、准确度两方面评价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三十六分。
五、有限次测定中随机误差的t分布
置信区间 x ts x ts
n
n
(3) t 值与置信度和n有关,
表2-2 t 值表
测量次数 置 信 度
置信度↑, n↓, t ↑。
n
90% 95% 99%
(4) 置信度不变: 若n↑, t↓,
2 3
s↓ ,则置信区间↓,平均
4 5
值愈接近真值,平均值愈 6
可靠。
2、格鲁布斯(Grubbs)检验法
表 2-3 G (p,n)值表
n
置 信度
95%
97.5%
99%
3
1.15
1.15
1.15
4
1.46
1.48
1.49
5
1.67
1.71
1.75
6
1.82
1.89
1.94
7
1.94
2.02
2.10
8
2.03
2.13
2.22
9
2.11
2.21
2.32
10
2.18
2.29
63.657 9.925 5.841 4.604 4.032 3.707 3.500 3.355 3.250 3.169 2.845 2.576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点 三十六分。

分析化学02章课件武大六版

分析化学02章课件武大六版
26
2018/10/23
2.3 试样的分解

分析方法分为: 干法分析(光谱分析等) 湿法分析
无机试样:常用溶解法和熔融法 对有机试样:干式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

2018/10/23
27
分解方法(分解试剂)的选择:
1)使试样完全分解或有效分解 完全分解:使试样各组分都进入溶液,无残渣 有效分解:使试样中待测的组分进入溶液。 2)与分离方法衔接 3)待测组分不应损失(溅失、挥发等) 4)减免试剂引入待测组分或干扰组分 5)减免器皿引入正负玷污 6)对环境友好 7)快速、简便、成本低
若测量误差很小, 分析结果的误差主要是由采样引起的
采样的代表性取决于:(1)采样数目(单元数) (2)采样量(质量)
(1)采样单元数的确定:采样准确度的要求 物料的不均匀性
2018/10/23
5

整批物料中组分平均含量区间为: μ: 整批物料中组分平均含量, 为试样中组分平均含量,
t mX n
2018/10/23
8
2.1.2液体试样
液体试样一般比较均匀,取样单元可以较少。
当物料的量较大时,应从不同的位置和深度分别采样,混 合均匀后作为分析试样,以保证它的代表性。 液体试样采样器多为塑料或玻璃瓶,一般情况下两者均可 使用。但当要检测试样中的有机物时,宜选用玻璃器皿;而要 测定试样中微量的金属元素时,则宜选用塑料取样器,以减少 容器吸附和产生微量待测组分的影响。

m X:

t: 置信因子,与测定次数和置信度有关的统计量(P59 表3-3) σ: 各个试样单元含量标准偏差的估计值,
n: 采样单元数
采样公式: n t E
2
其中: E m X

大学有机化学2ppt

大学有机化学2ppt

(3)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烷烃,支链增多,熔点下降。
偶数碳 奇数碳
三、沸点(b.p)沸点大小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
直链烷烃沸点是有规律的升高,每增加一个亚甲基所引起的沸点升高 值,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沸点的高低取决于原子核和电子在不 断地运动所产生的瞬间的相对位移,使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暂时不相重合, 而产生的瞬间偶极……。
二、支链烷烃的命名
1. 烷基的名称:
CH3 .CH3CH2 . CH3CH2CH2
CH3 .CH3 CH
甲基(Me) 乙基 (Et) 正丙基 (n-Pr)
异丙基(i-Pr)
CH3CH2CH2CH2
正丁基
(n-Bu)
CH3 CH3CH2C
CH3
叔戊基
(t-amyI )
CH3CH2CH
CH3
另丁基
(s-Bu)
H3C CH CH2
H3C
异丁基
(i-Bu)
CH3 H3C C
CH3
叔丁基
(t-Bu )
CH3 H3C C CH2
CH3
新戊基
(nec-pentyI)
2.系统命名法:是198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会议,制定了有机化
合物的系统命名法,后来由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会多 次
修订,所以简称为IUPAC法。其原则为: (1) 选择主链:
这种色散力与分子中原子的数目和大小成正比,烷烃分子中碳原子
3. 习惯命名法(也称普通命名法)
CH3CH2CH2CH3 (正丁烷)
CH3CH2CH2CH2CH3 (正戊烷)
CH3
CHC H3 CH3
(异丁烷)
CH3 CHC H2CH3
CH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a O ( s ) + C O 2 ( g )
r Hm(298.15 K)
=
B f Hm,B (298.15 K)
B
={(-635.09)+(-393.509)-(-1206.92)} kJ.mol-1
r S(m298.15 K) =
首页
= 178.32 kJ.mol-1
B S(mB)
B
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 第2章精品课件
本章主要内容
一. 化学反应的方向 二. 化学平衡 三. 化学反应速率 *四.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
2.1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 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 自发反应(自发过程):在给定条件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或过程。
例如:
气体向真空膨胀;
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入低温物体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酸碱反应 锌片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等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2
对于溶液中的反应: aA(aq) +bB(aq)=gG(aq) +dD(aq)
K{ {cceeq (q (G A ))//C C } }g a{ {C Ce eq (q (D B))//C C } }b d
pθ=100kPa ; Cθ=1moldm-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3
其逆过程为非自发过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还与给定的条件有关。 例:常温常压下,N2和O2能稳定存在,但在行驶汽车内燃机室内的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
N2 (g)+ O2 (g)= 2NO(g) 2NO(g) + O2 (g)=2NO2 (g)
NO(g)和NO2 (g)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r S=m
Σ B
B
任一反应: aA + bB = gG + dD
Sm (B)
△rS mθ(298.15K) ={gSmθ(G,298.15K)+dSmθ(D,298.15K) } -{aS mθ(A,298.15K)+ bSmθ(B,298.15K)}
单位: J k -1 mol-1
(2.4a)
r S(mT ) ≈ r ( 298.15 KS)m
,
首页
上一页
单位: kJ. mol-1
下一页
末页
24
规定: fG өm (单质,298.15 K)=0
fG
ө m
(H+,aq)
=0,
fG
ө m
(物质,298.15
K)见附录3中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5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rG ө m计算公式为:
r G(m298.15 K) =
B f (BG,m2, 98.15 K)
= 130.401 kJ. mol-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9
(2) rGm (1273 K)的计算 rGm (1273 K) ≈rHm (298.15 K) – 1273 K·rSm (298.15 K) ≈(178.32 – 1273×160.59 ×10-3)kJ. mol-1 = -26.11 kJ. mol-1
pB P
B
{ p (G ) / p } g { p ( D ) / P } d { p ( A ) / p }a{ p (B ) / p }b
Q
Q:称为反应商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1
热力学等温方程式:
rG m (T ) rG m (T ) RlQ T n
注意: (1)水合态以C/ Cθ带入,气态以p/pθ带入. (2)纯固体或纯液体,以常数‘1’带入.
K{{ cceeq (q (M H 2 )/n )c/c}4} {ce p {e q (C q (C )2 l/)lc/p }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4
(2) kθ只是温度的函数,温度一定, kθ为一常数,不随浓度或压力而变。
(3)kθ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
N 2 ( g ) + 3 H 2 ( g ) 2 N H 3 ( g ) K1{peq (N {2p)e/q (pN }3p H { )e/q (pH }22)/p}3
下一页
末页
26
(2) 利用△rH mθ(298.15K) 和△rS mθ(298.15K)计算:
△rG
θ m
(298.15
K)
= △rH mθ(298.15K)- 298.15. △rS mθ(298.15K)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7
2.
其他温度时的△rG
θ m
(T)的计算
因反应的焓变或熵变基本不随温度而变,
ΔH
ΔS
ΔG = Δ H–T Δ S
正反应的自发性

+

自发(任何温度)
+

+
非自发(任何温度)
+
+
升高至某温度时由正值变负值
升高温度有利于反 应自发进行


降低至某温度时由正值变负值
降低温度有利于反 应自发进行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7
5.反应发生的临界温度 临界点 ΔG =0
H Tc S
首页
上一页
(3) 反应自发性的分析和 Tc 的估算
T c rrH Sm m ((2 29 .9 18 8 K 5 K )). 1 1 15 7 .6 .3 5 8 0 2 J 9 1 m 30 J 1 m o K l 1 1 ol
= 1110.4 K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0
2.2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化学平衡 一.反应限度的判据与化学平衡
下一页
末页
习题
1.已知反应
2 NH3(g)= N2 (g) + 3H2 (g) , △rHθm = 92.4 kJ/mol 求△fHθm (NH3,g,298.15K) 2.Mg(s) + Cl2 (g) =MgCl2 (s) △rHmθ = - 642 kJ.mol-1, 试分析反应的自发性。
首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0
(5)物质的标准熵值规律:
1) 对于同一种物质:
Sg > Sl > Ss
2) 同一物质,相同的聚集状态时:。
3) 不同种物质:
S复杂分子 > S简单分子
4) 混合物和纯净物: S混合物 > S纯物质
S高温>S低温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11
(6)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 rS ө m 的计算
在25ºC标准态条件下,都能自发进行。 焓变是影响反应方向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6
2.反应的熵变 (1)熵:系统内物质微观粒子的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符号S 。
S=k lnΩ
熵是状态函数
k :为玻尔兹曼常数; Ω(混乱度):与一定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总数。
混乱度增大,则熵值增大; 熵值增大,则混乱度增大。
首页
2)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隔离系统中发生的自发进行反应必伴随着熵的增加。 或隔离系统的熵总是趋向于极大值。称为熵增加原理。
ΔS隔离 > 0, 自发过程; ΔS隔离 = 0, 平衡过程。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8
(3)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绝对零度时,一切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都等于零。
解: fGm(298.15 K)/(kJ. mol-1) -1128.79
C a C O 3 ( s ) C a O ( s ) + C O 2 ( g )
-604.03 -394.359
(1)
r
G
ө m
(298.15
K)计算
r
G
ө m
(298.15
K)
={(-604.03)+(-394.359)-(-1128.79)}kJ.mol-1
即r (T) ≈ r (298.15 K) r (TH) ≈mr (298.15 K), Hm
Sm
Sm
吉布斯等温方程近似公式:
△rG
θ m
(T)≈
△rH mθ(298.15K)-
T.
△rS mθ(298.15K)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8
例2.3 试计算石灰石热分解反应的rGm( 298.15 K)、ΔrGm (1273 K)及转变温度Tc,并分析该反应在标准状态时 的自发性。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4.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吉布斯判据—最小自由能原理
ΔG < 0 ,正向自发; ΔG = 0 ,平衡状态 ΔG > 0 ,正向非自发,逆向自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表2.2 ΔH、ΔS 及T 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反应实例 ① H2(g) + Cl2(g) = 2HCl(g) ②2CO(g) = 2C (s) + O2(g) ③CaCO3(s)=CaO(s)+CO2(s) ④N2(g) + 3H2(g) =2NH3(g)
说明: ⑴ Kθ表达式可直接根据化学计量方程式写出
气体代“P/Pθ” ;水合物代“C/Cθ” ;纯液体或纯固体作为常数“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