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预习案
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3个课时)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重点难点】1、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 2、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一、【自主预习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读下图,思考下列问题:主要观点:(1)、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六大板块:①、名称:A B C D E Fa、印度洋板块包括、、等大块陆地;b 、 (大陆) 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c、冰岛处于和的交界处;属于______边界。
(2)、板块边界类型:和。
(3)、板块运动与地貌【课堂练习】1、读“大洋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底地形A 处为________,P 处为________,B 处是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各类岩石中,在H 处常见的是________岩。
(3)、据勘探,C 、D 、E 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
(4)、如果M 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 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板块,当M 板块俯冲到N 板块下面,N 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山系。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3.红海位于下列哪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D.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于2015年12月抵达西南印度洋中脊目标海域——“亚特兰蒂斯浅滩”(见图1),开展旨在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预习学案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成因分类
形成
典例
岩浆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凝形成的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流纹岩、安山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固结而成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2.岩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3.大理岩,因云南省大理县苍山盛产而得名,一些有花纹的大理岩剖面像天然的水墨山水画(见下图), 可以制作装饰画屏。与大理岩花纹形成直接有关的是( )
④
;
⑤
。
判断
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 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
侵入作用、喷出作用
(1)岩浆――――――――→岩浆岩。
变质作用
(2)各类岩石――――→变质岩。
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
(3)各类岩石――――――――――――→沉积岩。
熔化
(4)各类岩石――→岩浆。
二、外力作用
3.物质循环过程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背诵)
(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 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考点剖析】
A.岩浆入侵活动 C.岩石变质作用
B.火山喷发活动 D.碎屑物的沉积作用
考点一:河流和湖泊
4.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地表形态 学案

地表形态的变化(学案)第一课时考纲解读定位: 1、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形成的影响;2、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3、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高考考情分析:本考点多以文综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往往以地质剖面图、区域图或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来呈现,结合人类活动,考查构造与地貌的判读,内外力作用的过程与环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自读教材,完成表格)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2)板块边界类型(3)小结(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完成表格)(1)褶皱与地貌:(2)断层与地貌:(3)地质构造的应用(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活学巧用-大冲关】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截至4月9日,已造成25人遇难,13人被困井下。
结合该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
4分1.在a 、b 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 .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 .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 .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 .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高考在线】(2010·重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
读图,回答3~4题。
4分3.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2011·江苏高考)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下图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
图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 )4分(2010·上海综合)今年4月以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之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__________边界(填“生长”或“消亡”)。
地表形态专题教案

地表形态专题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表形态的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形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征。
3. 能够解释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能够运用地表形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征。
2.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运用地表形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熟悉地表形态的分类和特征。
- 准备教学案例和实例。
- 准备多媒体教具和地图资源。
2. 学生准备:- 预习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景观,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概念讲解(10分钟)- 讲解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 利用多媒体教具展示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
三、形成原因与影响(15分钟)-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地表形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例如某地区的地表形态变化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拓展应用(15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地区,调查该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制作展示海报。
- 学生展示海报,并分享调查过程和结果。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地表形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 学生自评和互评本次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表形态的特征。
2. 组织地理实验,模拟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特征和变化。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具:图片、视频、PPT等。
2. 地图资源:地形图、地貌图等。
3. 教材和参考书籍。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学案.doc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点一1.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_________ 岩层一般向______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中心部分岩层较—,两翼岩层较—图示地垒背斜岩层①-④山新到老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常形成—或—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探究点二2.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⑴找矿%1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1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部分的地下。
(2) 找水%1“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1利用找水,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3) 工程建设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在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开凿隧道宜选择在部位,不仅结构结实坚固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练习1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1)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 清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2.2地球的表面形态学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编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识记地质作用及能量来源和表现。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了解火山、地震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区别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地貌类型的成因。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重点】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应用;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难点】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不同的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预习方案【新课预习】导致地表不断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它常表现为、、。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横断山地山高谷深:。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河流上游山前的冲积扇和入海口处的河口三角洲:形成的。
板块学说认为:。
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或者、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和。
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以及。
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往往形成。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梯田就是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合理改造。
而坡地开垦则是不合理的。
课堂探究方案【探究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阅读课本37 页图2-10,探讨以下一个问题。
.全部为大洋的板块有哪些?.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边界有没有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分别属于哪个板块?.推测将来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面积的变化情况。
.科迪勒拉山系是由哪几大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探究二】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如右图所示,1.此地貌为何种地貌?形成原因是风力的什么作用?2.此种地貌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3.此地还有哪些风力作用地貌【.探究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为了开发利用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在山上修了一条盘山公路,方便机动车上山。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预习案

2014-201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一预习案编制:刘传宝使用时间:2014.9.16 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等级: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NO.16【学习目标】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表形态。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会通过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
树立热爱地球、保护我们生存的观点。
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勾划课本内、外力作用内容,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A层全做,★B层、C层选做。
写出探究题的要点。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重点难点】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貌。
Ⅰ.教材助读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
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表特征。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请阅读课本P69页内力作用掌握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在内力作用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地壳运动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怎样的?(从运动的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两者的关系三方面来勾画课本。
3、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怎样?(勾画)二、外力作用(阅读课本P70外力作用部分掌握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1、什么叫做外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哪里?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哪些方式?2、勾画出下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方式的概念:3、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哪些?(1)侵蚀地貌:例:(2)堆积地貌:例:4、外力作用对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是怎样的?(勾画)。
Ⅱ.预习自测: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2.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C.风化作用 D.地壳运动★3.下列选项与右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Ⅲ.〖我的疑问〗教师寄语: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素。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3.3地形的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景观图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能力。
2.了解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培养我们学生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学习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学习过程:1、看课本讨论回答: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②表现形式③对地貌的影响2、流水、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要求学生阅读流水作用及风力作用,结合课本插图,分析这两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并完成表格。
3、二、要求学生记忆完成下表4、思考讨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类活动是怎样改变地表形态的? 课堂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表形态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外力是 ( )A.流水B.风力C.海浪D.冰川2.下列行为能够给人类带来利益,且避免灾害的是:( )a .在山区修建水库;b .在山区开荒种粮;c .在丘陵缓坡地带修水平梯田种粮;d .在干旱草原区垦荒种粮A.abB.bcC.acD.ad3.下列地形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 )①长江三角洲;②汾河谷地、渭河平原;③挪威西海岸的峡湾;④北美五大湖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4.我国北方地区在春季有时出现沙暴天气,产生这一现象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的侵蚀作用B .风力的搬运作用C .风力的沉积作用D .风化作用5.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东欧平原B .亚马逊平原C .密西西比平原D .印度河恒河平原6.(表示风向)右面沙丘图中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是 ( )7.若想植树造林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应选在(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8. 考古探险队员发现周围地貌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离风源由近及远,地貌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戈壁 沙滩、沙漠B .沙漠、戈壁、沙滩C .戈壁、沙漠、沙滩D .沙滩、戈壁、沙漠9.下列四幅图,由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地貌是 ( )① ② ③ ④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读长江三角洲形成示意图,回答10~11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
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地貌举例图示
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
挤压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
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海洋板块与大陆板
块碰撞挤压
深邃的海沟以及与海岸
山脉或岛弧
科迪勒拉山系、日
本群岛
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
分离
巨大的裂谷、海洋东非裂谷带、红海
海洋板块内部张裂
分离
海岭大西洋中脊、东太
平洋海丘
2、地质构造
(1)褶皱
判断方法从形态上
背斜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
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
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图示
构建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易被
侵蚀,常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
蚀,常形成山岭
(2)断层
地貌类型图例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
地垒两侧岩层相对下降,
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两侧岩层相对上升,
中间岩层相对下降
谷地或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
界线
沟谷或河流
( 3)地质构造的应用: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
(1)火山:熔岩物质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
(2)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
.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