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导书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2012年4月19日

林学09-2 刘阳阳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1. 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
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
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
2. 林木病害分类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
具有侵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
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
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必考)1.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
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2.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
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
非生物性病原3.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4.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
直到1933年,林克 (Link) 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
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 disease triangle)。
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树木学实验指导书(5个实验)

树木学实验指导书树木学课程组编2010年3月树木学实验工作守则一、实验室内一切仪器设备、实验桌椅及实验材料,未经许可,不得任意搬动或取走。
二、爱护和保管好实验用具、腊叶标本,按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
三、保持实验室安静清洁的良好工作环境,不许大声谈笑,不可乱丢纸屑废物。
四、课前必须预习本实验指导书,实验过程中应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五、实验课须自备文具、笔记、参考书及实验报告纸。
必须遵守上课时间,不得无故缺席。
实验一裸子植物常见代表科的观察裸子植物是一类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而以种子进行繁殖的木本维管束植物,其主要特征是形成裸露的种子,不形成果实。
一、目的:通过松柏纲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柏科(Cupressacear)各科球花,球果的观察,进一步明确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掌握松、杉、柏各科的分类特征。
二、材料与用具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雌雄球花和球果杉木Cunninghamia lancata的雌雄球花和球果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实验用具: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Motic SMZ-140、刀片、解剖针、培养皿、镊子。
教师所用示范设备:1. 数码体视显微镜Motic DM143 用于操作示范。
2. 数码显微镜Motic DMB5-223IPL 用于示范裸子植物花药切片。
三、操作与观察球花指的是裸子植物孢子叶的集结物,亦称孢子叶球,松柏纲植物是孢子异型的,小孢子叶集结成单独的小孢子叶球即雄球花。
1、马尾松球花、球果的观察我们将首先看到一群数目很多的小孢子叶球(雌球花)紧密地着生(旋生)在春枝(当年生枝)的基部,而带红色的大孢子叶球(雌球花)则是单独或成对或三个在一起地着生于幼枝顶端,在松树上发育的小孢子叶球要比大孢子叶球多得多,在春末4-5月,小孢子叶球执行传粉功能后,就脱落了。
相反地,大孢子叶球并不脱落,而在传粉后的1-2年内继续发育,逐渐变成结有种子的球果。
林木病理实习报告

林木病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林木病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森林资源的生长和生态安全。
为了提高我对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培养我从事林业病害防治工作的能力,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我对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监测和防治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实习的第一部分是对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填写采集记录,包括采集时间、地点、寄主植物、病害症状等。
在采集过程中,我注意到要收集足够数量的标本,并确保具有明显的病状和病征。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制作蜡叶标本和玻片标本,以便于后续的观察和鉴定。
2. 病害症状观察与鉴定通过对采集的病害标本进行观察,我学会了如何描述病害的症状,并掌握了观察病害症状的方法。
在导师的帮助下,我识别了多种常见的林木病害,如立枯病、叶斑病、白粉病等,并了解了它们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3. 病害病原生物学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学习了如何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害病原菌。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病原菌,并了解了它们的生活史和传播途径。
此外,我还掌握了病原菌检测技术,如PCR、DNA提取等,为后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病害监测与防治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
通过实地调查,我掌握了监测病害的方法,包括病害发生面积、病株率等指标的调查。
此外,我还了解了多种病害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并学会了如何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监测和防治能力。
然而,我也认识到,林木病理学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领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林业病害防治工作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验教学大纲】《树木病理学》

【实验教学大纲】《树木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树木病理学》
课程概述
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树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研究树木病理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实验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树木病害。
课程目标
- 掌握树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 熟悉常见树木病害的识别和病因分析方法
- 研究使用实验技巧进行树木病害的诊断和治疗
-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授课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理论授课将介绍树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树木病害的诊断和治疗。
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树木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 实验二:树木病害的病因分析方法
3. 实验三:树木病害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实验安全
-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保护个人安全和实验设备安全。
- 学生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剂时,需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实验评分
学生的实验成绩将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 实验操作技术
- 实验结果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
-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表达能力
参考教材
1. 《树木病理学导论》,作者:XXX
2. 《树木病害识别与防治教程》,作者:XXX
以上是《树木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请学生们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和实验操作。
祝大家学业有成!。
林木病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安全和经济效益。
为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病虫害防治能力,我们于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某林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林木病理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熟悉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生物学特征;2. 掌握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3.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生物学特征。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林木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病原动物和病原植物引起的,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林木病害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2. 野外调查在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人员带领下,我们进行了野外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1)观察不同林木的病害症状,如叶片斑点、枝条溃疡、树干腐烂等;(2)识别病原菌,如观察菌丝、子实体、孢子等;(3)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如病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等。
3. 实验室操作在实验室,我们进行了以下操作:(1)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2)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3)病害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治试验。
4. 防治措施针对调查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防治措施:(1)加强林木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2)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3)推广抗病、耐病树种,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4)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防治水平。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林木病理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生物学特征;2. 学会了林木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方法;3. 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基础。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对林木病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学习;2. 实验室操作技能有待提高;3. 防治措施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加强。
《园林树木学实验指导书》

3.实验报告绘图部分的内容,注意参照生物绘图的细则完成任务。
七、思考题
1.绘出下列形态术语的示意图:
羽状网脉、掌状网脉、平行脉;
掌状裂叶、掌状复叶、三出复叶、一回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
对生叶、互生叶、轮生叶;
总状花序、圆锥花序、头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伞房花序。
2.从今天观察的树木中任选6种,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并进行描述。
3.识别并记录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类型。
五、实验报告要求
1.学生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
2.实验在规定时间内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3.实验完成后,学生需交实验报告。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
六、注意事项
1.本实验采取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教师应强调实验安全,做好安全措施。
(三)叶
观察桂花、玉兰、合欢、栾树、夹竹桃、凌霄、紫藤、樱花、麻栎、紫荆、云南黄馨、五叶地锦、棕榈等的叶,将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
(四)花
以开花的扶桑、紫薇、夹竹桃、栾树、凌霄、合欢、桂花、石栎及一些草本花等(若春季上课,选取其它观花树木观察)为材料,观察花的组成和结构;若为花序,指出属何种类型花序。
二、材料与用具
各种新鲜植物材料及腊叶标本、液浸标本、记录板、扩大镜、镊子、解剖针等。
三、实验观察内容
(一)根
1.观察菠菜、小葱的根系,理解和掌握定根、不定根、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观察胡萝卜、大丽花、凌霄花、池杉、榕树等的变态根,指出分别属于哪一种根的变态类型。
(二)茎及枝条
1.分别观察3-5种木本(乔、灌、藤各选1-2种)和草本植物,比较它们茎的不同特点。
《园林树木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大纲】《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病理学(英文):Forest Pathology课程编号:14351035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研究林木生态系中乔、灌木树种发病的原因、症状,生态环境对病害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林木病害防治的理论。
除林木外,林木苗圃、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木及一些主要经济林的病害, 以及林木主要产品——木材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和防治措施也属于林木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总论和各论。
总论部分——绪论、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林木病害的病原、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林木病害防治等。
各论部分——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林木叶部和果实病害、林木枝干病害、林木根部病害、立木和木材腐朽、果树病害等。
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各类病原的特点,病原、林木和环境三者相互关系,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林木病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林木病害的发生、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具体任务有:1、了解林木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发展历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2、理解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了解常见的侵染性及非侵染性病原。
3、理解菌物、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类群以及所致病害的症状特征。
4、理解病害的病程、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和预测方法。
5、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机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6、掌握林木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从不同种生物感病的例子引出林木病害,通过图片展示国际上典型的林木病害,使学生对林木病害有直观概念并了解林木病害的危害性。
了解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我国林木病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林木病理学

林木病理学复习林技0901班1、林木病害:林木对外界的环境变动和其他生物刺激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环境变动或刺激超出其适应范围时林木的正常生理活动便受到干扰破坏使其细胞和组织机能失调,表现出组织和形态的有害变化,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损失。
2、林木病害发病原因(1)病原:生态系统中直接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
分类:非生物病原:环境中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的物理化学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生物病原: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
引起的病害具传染性,因此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2)寄主:受侵染的植物对寄生生物而言。
(3)环境因素:林木所接触到的温度、湿度、气候、大气等一切外界因素。
(4)人为因素3、症状类型:变色、坏死或腐烂、枯萎、畸形、具有典型病症(霉粉、蕈(xùn)菌、菌核、菌索)4、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特征:有持续的病理变化过程(病程)。
植物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植物的正常生理机能失调,而后出现组织形态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表现,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病害的基本特征与损伤概念的区别:损伤是外界对植物突然间造成的伤害。
如砍伤、啃伤、风折等。
5、症状:林木生病后外部形态所表现的不正常的特征。
它有两部分组成,即寄主植物的病变特征和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的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病状:林木生病后自身外部形态上产生的病变特征。
病症:病原物在寄主发病部位上产生的肉眼可见的繁殖体和营养体等结构。
6、非侵染性病害定义: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疾病。
病原:(1)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2)物理因素恶化所致(温度不适、恶劣气候、大气与土壤水分、土壤湿度的不适宜)(3)化学因素恶化所致:肥料元素供应不适;大气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的污染与毒害;农药及化学制品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林业栽培技术措施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病理学实验指导伍建榕编(林学专业用)二00九年八月目录实验一森林病害症状观察实验二病原真菌形态观察实验三叶部和果实和枝干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实验四杀菌剂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配制前言实验课的操作是从事林木病理工作的基本训练,为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养成实事求是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过程中必须按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同时应注意下列事项:一、实验前要求预习实验指导书及课堂上讲授的有关章节,并将个人实验用品(如2H 或3H绘图铅笔、铅笔刀、软橡皮、直尺、报告纸等)准备齐全。
二、实验课按时进行,实验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字迹清楚,绘图要准确清晰,比例恰当,若有不认真草率从事者要求重做,有事不能参加者应事先请假并与指导老师联系另行安排时间补上。
三、操作中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使用火、电及毒品等要注意安全,仪器、材料应加以爱护,如有损坏应登记并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四、实验过程中保持室内肃静和清洁,实验完毕后仪器、作业经指导教师检查许可后方得离开。
实验室分小组轮流清扫。
实验一森林病害的症状观察一、实验目的了解森木病害的多样性和危害性,具体识别各种不同病害的症状类型,并弄清林林病害病状和病症的概念及区别。
二、内容和方法:我们把植物生病以后,在外部形态、颜色、气味及组织等各方面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病态表现称为病状;而把病原物各种结构体在植物上的显现称为病症。
病状和病症合称为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往往随病害种类的不同而表现为多样性。
有的病害具有明显的病状和病症,而有的则只具其一或不明显。
植物病害常常根据其所具有的特征性病状和病症而得名。
根据症状特点将森林病害划分为若干类型:(一)白粉病类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
多发生于叶上,有时也见于幼果和嫩枝。
受害部位有白色粉层,后期白色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点。
观察桑白粉病;朴树白粉病;紫薇白粉病。
(二)锈病类由真菌中的锈菌引起,发生于枝干、叶和果等地上部分。
病部有锈黄色粉堆或泡状物及管状物等,观察滇杨叶锈病;桧柏梨锈病;(三)煤污病类由真菌引起。
多发生于叶、果和小枝上。
受害部位有黑色烟煤状物。
观察缅桂煤污病;桂花煤污病。
(四)发霉由真菌、细菌引起。
多发生于贮藏中的种子和果实上,受害部位出现霉状物,颜色为绿色、黑色、粉色或灰色等。
观察油橄榄果实发霉,华山松种子发霉;板栗发霉等。
(五)斑点病类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
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
病部通常变褐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还具有轮纹。
由真菌引起的病斑具有明显病症。
发生在叶部的称叶斑病;若坏死部位脱落的即穿孔;大面积叶片上的坏死叫叶枯。
通常在病斑上出现绒状霉层,黑色小颗粒或粘液等病症。
观察油桐叶斑病;杨树褐斑病;油橄榄孔雀斑病。
(六)炭疽病类由真菌引起。
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通常在局部组织坏死而凹陷的病斑上有孢子堆所构成的轮纹状黑点。
观察杉木炭疽病;油茶炭疽病。
(七)溃疡病类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
多发生于枝干的皮层,病部形成周围稍隆起的凹陷病斑,中央的组织坏死而干裂。
观察杨树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油茶半边疯病。
(八)腐烂病类由真菌引起。
发生于林木的韧皮部。
病菌感染后细胞坏死,组织解体腐烂,常有酒精气味。
根据失水情况和坚实程度分为干腐和软腐两类。
观察华山松腐烂病;杨树腐烂病;白菜软腐病。
(九)腐朽病类由真菌引起。
专指林木根、干木质部的变质解体而言。
若病原菌分解木质素而留存纤维素则表现为白色腐朽;而病原菌分解纤维素而留存木质素则表现为黑色腐朽。
在腐朽后期,病部往往出现各种形态的大型真菌繁殖器官,即子实体。
观察松白腐病。
(十)流胶和流脂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
流胶发生于阔叶树枝干上,流脂发生于针叶树枝干上,病部有胶质或松脂自树皮渗出。
真菌引起的具有病症。
观察桃真菌性流胶病,华山松流脂病。
(十一)花叶病类由病毒、植原体、生理因素引起。
主要指叶片叶绿素分布不均或局部褪色。
通常是全株性的,无病症。
观察栓皮栎花叶病;苹果花叶病。
(十二)肿瘤病类由真菌、细菌、线虫、生理因素引起。
枝干、叶和根部均可发生。
形成局部性瘤或隆肿。
由真菌引起的具有病症,观察松瘤锈病;松疱锈病;油杉肿瘤病。
(十三)从枝病类由真菌、病毒、植原体、生理因素引起。
受害枝条顶芽生长受抑制,侧芽则受刺激提前发育为小枝。
这样往复多次,致使枝条节间缩短,叶片变小,枝叶簇生。
观察枣疯病;竹丛枝病。
(十四)萎蔫病类由真菌、细菌、生理因素引起。
多因植物根部或干部维管束组织感病失去输导功能而致叶片失去膨胀状态而下垂,严重时植株凋萎。
一般为全株性病害,多无病症。
(十五)畸形由真菌、病毒、生理因素引起。
受病植株部分器官的不正常生长而形成畸形。
观察桃缩叶病,国槐带化病。
三、作业仔细观察所供标本,注意发病部位,参照上述症状类型,分析病状和病症所表现的特征各属何种类型,按下表要求填写实验报告:森林病害症状观察分析实验二、病原真菌形态的观察森林病害绝大多数由真菌引起。
学习真菌的形态既是鉴定真菌病害的重要工作,又是了解病菌生活史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认识真菌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进一步研究森林病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措施,以达学习目的,真菌的发育分为营养阶段和繁殖阶段,营养体包括菌丝,菌丝的结构体和变态体等类型;繁殖方式又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可见真菌是典型的多态性生物,各类形态特征的观察将分两次实验进行。
一、实验目的:观察真菌营养体及无性繁殖体的形态特征;了解真菌中几种有性孢子形态特征和子囊果类型;观察锈菌中五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二、内容和方法:(一)营养体:1、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菌丝是一根较细的管状物,它在基物上或基物中分枝伸延吸取养料。
多数菌种的菌丝以横隔将其分成许多间隔称有隔菌丝;少数菌种的菌丝无隔称无隔菌丝。
2、菌丝的组织体:(1)菌索:由菌丝紧密交结成的绳索状物:(2)菌膜:由菌丝紧密交结成的片状物;(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结成的团状物;(4)子座:真菌繁殖体所着生的菌丝组织。
3、菌丝的变态(1)假根:菌丝体的短的细分枝,形态似植物的根,故得名;(2)吸器:寄生菌菌丝的吸收器官,有球形、掌状、网状等。
(二)无性繁殖体1、孢子囊和孢囊孢子:菌丝的一段转变为一囊状物即孢子囊;囊中原生质裂成小块,然后每小块单独发育为一个圆形孢子称为孢囊孢子。
2、厚垣孢子:菌丝细胞内的原生质浓缩变圆,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细胞称厚垣孢子。
3、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器: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产孢短枝称分生孢子梗;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形成的孢子称分生孢子,这是真菌中最普遍的一种无性孢子;内表面着生分生孢子梗的无性的孔状子实体称分生孢子器。
(三)有性孢子类型:1、卵孢子:由藏卵器和雄器接触,并经受精作用发育而来的一种厚垣孢子;2、接合孢子:经两种同型配子囊直接融合而成;3、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是造囊器和雄器接触,经受精作用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子囊内含有一定数目的孢子(一般为8个)称子囊孢子。
(四)子囊果类型:子囊果是含有子囊的子实体。
1、闭囊壳:完全闭合的子囊果;2、子囊壳:具有孔口的瓶状子囊果;3、子囊盘:开口如盘形的子囊果。
(五)锈菌五种孢子类型:锈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常有转生寄生现象。
在生活史的不同发育阶段中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孢子,如性孢子,锈孢子(春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等。
这些孢子基本是按次产生,也有的锈菌没有转主寄生现象和在生活史中缺少某种或几种孢子阶段。
1、性孢子器阶段(O):担孢子萌发侵入寄主。
单核菌丝在细胞间寄生,后在寄主表皮下形成性孢子器,有孔口与外界相通。
性孢子器内生无色、单胞的性孢子,另有受精丝伸出器外。
2、锈孢子器阶段(I):在形成性孢子器的同时,单核菌丝另在寄主体内形成锈孢子器原基,此后发育为锈孢子器。
锈孢子器基部生锈孢子梗,梗的顶端串生单胞,具双核的黄色锈孢子。
3、夏孢子堆阶段(Ⅱ)锈孢子随风传播,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体内,仍发育为双核菌丝。
菌丝体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并突破寄主表皮暴露于外。
夏孢子通常单生于夏孢子梗上,单胞,鲜黄色,表面有刺,具双核。
4.冬孢子堆阶段(IⅡ)原来产生夏孢子堆的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休眠期即产生冬孢子堆,冬孢子初为双核孢子,成熟时进行核配,成为二倍体的孢子。
5.担孢子阶段(ⅡⅡ)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每个细胞均可以萌发产生担子,萌发的同时进行减数分裂,担子横隔为四个细胞,随后每个细胞生一个小梗叫担子小梗,其顶端各产生一个单倍体的孢子,即为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或黄色。
三、作业:1.绘有隔菌丝、无隔菌丝、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及假根、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图。
2.绘卵孢子、接合孢子、闭囊壳(包括子囊及子囊孢子)形态图。
实验三叶部和果实病害病原及症状观察一、实验目的:认识叶部和果实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菌形态特征。
二、内容和方法:首先观察每种病害的症状。
然后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形态。
1、杉木炭疽病:症状:多在春季发生,先年秋梢受害最重。
通常是梢头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严重时还会继续向下扩展。
此现象称“颈枯”,是该病的典型症状。
受害针叶开始症状不甚明显,随后针叶先端迅速枯死,或先在针叶上出现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
病斑迅速扩大,使针叶的病斑以上部分变黑褐色而死亡。
嫩梢枯死后,多弯曲下垂。
感病后期,在病死的针叶上可见许多小黑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小黑点针叶两面均有,以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
病原由长孢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
分类地位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炭疽菌属。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刚毛多数,黑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有隔,少有分枝。
分生孢子长圆形,或不规则的长圆形、无色、单胞、有性阶段是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分类地位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疔座霉科小丛壳菌属。
2、松赤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幼林新叶,少数老叶也受害。
受害叶初为褐黄色或淡棕色段斑,也有少数呈浅绿到浅灰绿色,后变淡棕红色,或棕褐色,最后呈浅灰色后暗灰色稍凹陷的病斑,边缘褐色。
病部散生突破表皮层的圆形或广圆形的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原由枯斑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funerea)引起。
分类地位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多毛孢属。
分生孢子盘黑色,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外露,散生于叶面。
分生孢子梭形,或椭圆形,5个细胞,分隔处缢缩。
中间3个细胞污褐色,两端细胞圆锥形,无色,顶端有2~4根无色刺毛(鞭毛或刚毛),基部有一无色细柄。
分生孢子梗短,无色。
3、松赤落叶病:症状主要发生于一年生针叶,使针叶枯红,远视如火烧。
翌年枯落,不仅影响林木生长,多年感病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