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水之趣,是在物我双观视角下对山水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超越了有形的山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借助山水建构起有意味的审美范式,表达超脱于有形山水和无形山水的艺术形态。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于能够对山水景致进行艺术想象,将其中最有趣味、最有美感的景物组合起来,形成超越客观山水之长的情思意味。

他在《山水论》中描述了雨后、早晨、傍晚、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下山水色彩的差异,用红日、蓝天、绿水、白云、青山等展现了山水中特有的美感,确立了诗歌和绘画中山水审美的范式,推动了山水审美的艺术化。

艺术审美,需要有一双能够滤汰原始物象的眼睛,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粗细等物象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和谐共生,形成协调统一、自如自得的审美观感。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言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言天色春晃、夏碧、秋净、冬黯,是从艺术物象的视角观察山水的趣味;又言云气春融怡、夏猗郁、秋疏薄、冬黯淡,烟岚则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是从意境的角度理解山水间气韵的流动和情调的变化。

这些源自观察并经过艺术提纯后的山水审美,使得山水不再只是自然的客体,更是融合着艺术想象的审美范式。

元代画家黄公望汲取董源、巨然的用墨技法,所绘画面水墨纷披,苍率潇洒。

其晚年所绘的《富春山居图》,境界辽远开阔,雄秀苍莽,简洁清润,尺幅千里。

山峰的用墨或浓或淡,都以干枯的笔触勾皴,远山、河渚用淡墨抹出,笔痕隐约可见,独具匠心。

水纹先用浓墨枯笔勾勒,稍加淡墨复染,氤氲成趣。

树木的枝干多用浓墨写出,树叶点染而成,或横,或竖,或斜,或直,干湿相兼,放眼望去,生机苍郁。

这幅作品最能代表宋元山水审美的境界。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96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96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精品】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

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

“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

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

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

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

“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

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

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

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

【月考试卷】高二语文12月考试卷及答案

【月考试卷】高二语文12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12月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心非木石岂无感,。

(4),两朝开济老臣心。

(5)楼船夜雪瓜洲渡,。

(6),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可怜春半不还家。

(8)不知乘月几人归,。

(9),翔鸟鸣北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瓶庵小传魏禧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①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②。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③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其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林宁人云。

瓶庵父,字绍素。

【注】①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②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③刲(kuī):割取。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瓶庵幼失怙废学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贤:有才德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僦:租赁 D.会逆阉魏忠贤用事会:恰逢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一组是()(3分)①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②于我乎养生送死③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④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⑤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⑥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

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

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

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二年级十二月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悼念泥淖桨棹绰绰有余掉以轻心B.蝎子谒见揭发歇斯底里竭尽全力C.洪水拱让供奉哄堂大笑烘云托月D.汲水吸取极顶岌岌可危负笈从师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申冤走途无路实至名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B.妨碍数见不鲜莫名其妙道不同不相为谋C.陷井名列前茅愤世嫉俗醉翁之意不在酒D.厮守大煞风景安分守纪麻雀虽小五脏具全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陈水扁之流通过“公投立宪”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疯牛病,但有关部门已加强了措施。

A.妄图激励防治 B.企图激励防范C.企图激发防治 D.妄图激发防范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现代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把他们放在“温室”里培养,这种做法是不行的,应该让他们多经风雨,见世面。

B.单纯地讲,一个单位裁减几个人的确算不了什么,但在现行的体制下,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一不小心,会招来很多的麻烦。

C.魏明伦真是妙手回春,他改编的《潘金莲》,将传统小说中的一个荡妇,变成了一个追求妇女个性解放的新形象。

D.为什么国有企业难以遏制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的巧取豪夺?关键在于缺乏制度化约束,权力失去监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B.“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误用率较高,常被人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其实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意思理解差不多相反了。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该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D.年味谈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别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高二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

高二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doc

高二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题友情提醒: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自己的考号、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卷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抹.杀(mā)尸骸.(hài)否.极泰来(pǐ)长途跋.涉(bá)B.呕哑.(yǎ)喋.血(dié)长歌当.哭(dàng)汝识.之乎(shí)C.创.伤(chuàng)歆.羡(yīn)殒.身不恤(yǔn)桴.止响腾(fú)D.蹊.跷(qī)自诩.(xǔ)窗明几.净(jī)盛.以锦囊(ché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三顾矛庐寥落落寞和蔼可亲B.舞榭歌台屠戮糟践催眉折腰C.风餐露宿颓废喧哗云云众生D.冥顽不灵筹划分量忧患备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后,吴晓便把“作业”二字抛在了脑后,掉书袋...、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明显退步。

B.如果日本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美国态度或明或暗地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要阻隔..大陆与台湾统一。

D.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任长霞并不掩饰她爱动感情的一面。

泪为民而流,情感出于至诚..,可歌可泣;情为民所系,长霞堪称楷模,精神永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原央视名嘴黄健翔在意澳之战的激烈评论引发了极大争议,这个事件影响到人们对足球评论员公正性的重视,“我们需要怎样的足球评论员”成为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濮阳市综合高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

歌德说过:“假如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尽管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定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可不能过时的作品。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难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我国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托尔斯泰也说过:“假如有人告诉我,我能够写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毫无问题地断定一种我认为是正确的对一切社会问题的看法,那么,如此的小说我还用不了两个小时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级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科试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三种人生态度粱漱溟“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

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

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

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

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人生太无意思。

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

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

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

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

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

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

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

“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

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

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

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

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

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

即以我言,亦恰如此。

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

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

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

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选自《人生的艺术》,有删节) 1.对“三种人生态度”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逐求”意即人于现实生活中受趣味引诱和问题刺激,逐求于物质的享受。

B.“厌离”是人被欲望和种种社会现象纠缠感到人生太苦、太无意思而产生的人生态度。

C.“郑重”的态度在“向内用力”时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与“逐求”相近。

D.“郑重”的态度在“向外用力”时就是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

2.根据原文内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代之西洋人将“逐求”理智化,并使之成为一套理论,杜威之实验主义是其中的代表。

B.与其他动物走本能道路不同,人的理智作用特别发达,突出表现为能回转头来反看自己。

C.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逼催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因为这不是自觉自主的。

D.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厌离是宗教的路,三种人生态度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人生态度的三分法与中国传统的“出世”“入世”二分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B.“厌离”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分别在于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是否彻底、到家。

C.“郑重”一词用于儿童看似太严重,其实是为了强调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D.作者自己的经历证明,只有经过厌离后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才能尽力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

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

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

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

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

”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

”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

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

”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

其周.急待人如此。

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

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

涉迫窘不知所为。

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

”尹公许之。

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

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

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

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

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昳(dié):太阳偏西。

③劳俫(lái):劝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但洁扫除.沐浴除:台阶。

B.涉何心乡.此乡:面对。

C.其周.急待人如此周:周济。

D.欲以示众厉.俗厉:勉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

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

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

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

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唐·王维宋·周弼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8.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3分)9.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东风”与“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

(4)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5)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天职许行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

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

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

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