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矿井通风是矿山安全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满足矿山安全生产的需要,矿井通风课程设计成为矿山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文将介绍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简介矿井通风课程设计是矿山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涉及到矿山通风设备的选型、布置和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通风设备选型和运行调节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矿山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并具有独立行业技术评价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课程主要介绍矿井通风系统的概念、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矿井通风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基本流程。
2.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型和布置。
本课程将对矿井通风系统的选型和布置进行详细介绍,学生需要掌握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规范、布置要求和运行标准。
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运用通风参数的计算、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 通风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本课程将介绍通风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学生需要学习矿山通风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维修和更换等基本知识,具备企业通风技术管理能力。
4. 矿井事故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设计。
本课程将教授矿井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设计,学生需要学习矿井事故的危害性和规避措施,以及制定应急预案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知识。
5. 实践操作教学。
本课程将配合实验教学进行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学生需要掌握手工绘制通风系统图、计算各种参数和运行状态分析等操作技能。
三、课程特点1. 强调实践操作。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成为了其特点之一。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实验、检验等操作,巩固和应用所学的通风系统设计和计算技能。
2. 突出实用性。
本课程主要侧重于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等实际应用方面的技术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实践、应用、创新教学的特点。
3. 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与矿山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效率和保证矿山安全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矿井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部分
1、矿井瓦斯防治 2、矿井火灾防治 3、矿井粉尘灾害 4、矿井水防治
5
主要参考书目
1.黄元平《矿井通风》 2.赵以蕙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3.张国枢《通风安全学》 4.王德明 《矿井通风与安全》 5.俞启香《矿井瓦斯防治》 6.《中国矿井通风工程图集》 7.《煤矿安全规程》
36
毒理和临床表现
一氧化碳(CO) CO + Hb → HbCO
亲和力 HbCO ﹥HbO2 300倍 解离速度 HbCO ﹤HbO2 3600倍
37
毒理和临床表现
(1)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HbCO饱和度:空气中 CO 浓度愈高,肺泡 气中 CO分压愈大,血液中 HbCO饱和度愈高。
35
HbCO指数
CO随空气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 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和血液外的其他 某些含铁蛋白质(如肌红蛋白、二价铁的细 胞素等)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由于其与血红 蛋白的亲和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 240倍,故把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排 挤出来,而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又 由于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比氧合血红蛋白 (HbO2)的离解慢3600倍,故HbCO较之 HbO2更为稳定。
46
2.1.7 硫化氢(H2S)
硫化氢无色、微甜、有浓烈的臭鸡蛋味, 当空气中浓度达到0.0001%即可嗅到。硫化氢 相对密度为1.19,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 一个体积的水可溶解2.5个体积的硫化氢,可 能积存于旧巷积水中。空气中硫化氢浓度为 4.3%~45.5%时有爆炸危险。
31
二氧化碳对人呼吸的影响
在抢救遇难者进行人工输氧时,往往要在氧 气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以刺激遇难者的呼 吸机能。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一、简介矿井通风是矿山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的一个方面,通风系统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
为此,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通风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培养矿山通风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通风系统的构成;2.掌握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计算过程;3.熟悉通风系统的检测和管理方法;4.学会利用现代辅助工具进行通风系统设计;5.能够在班级小组内合作,探究解决矿井通风系统的实际问题;6.培养运用学科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7.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设置3.1 预备知识1.矿山工程学基础;2.流体力学基础。
3.2 教学内容第一章矿井通风基础1.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际应用;2.矿井通风系统的构成和物质平衡基本原理。
第二章通风系统的设计1.通风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2.通风系统的分类;3.通风系统性能参数的确定;4.区域通风和局部通风。
第三章通风系统的计算1.通风系统的阻力计算;2.通风系统的流量计算;3.通风系统的风压计算;4.通风系统的功率计算。
第四章通风系统的检测与管理1.通风系统的检测方法和设备;2.通风系统的管理方法。
第五章现代辅助工具在通风系统设计中的应用1.通风系统模拟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通风系统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第六章班级小组课题探究1.班级小组内选择问题;2.小组独立解决问题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3.3 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以授课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场参观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环节。
3.4 实践环节1.实验课: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要求、实验评分;2.课程设计:设计目的、设计要求、设计流程、设计要点、设计评分。
四、考核办法1.期末考试(占50%):主要测试学生对于矿井通风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2.实验(占30%):主要测试学生对于通风系统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能;3.课程设计(占20%):主要测试学生综合应用矿井通风理论知识和现代辅助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第一节矿井概况一、地质概况该矿地处平原,地面标高+150m,井田走向长度5km,倾斜方向长度3.3km。
井田上界以标高-165m为界,下界以标高-1020m为界,两边以断层为界,井田内煤层赋存稳定,井田可采储量约1.08亿吨。
该矿为年产150万吨的大型矿井,服务年限为72年。
井田内有两个开采煤层,为k1、k2,在井田范围内,煤层赋存稳定,煤层15°,煤层倾角15°,各煤层厚度,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参见综合柱状图。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6m3/T,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发火期为16-18个月,煤尘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36%。
综合柱状图二、开拓方式及开采方法采用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开拓,第一水平标高-380m,倾斜长为825×2m,服务年限为27年,因走向较短,两翼各布置一个采区。
每个采区上山部分和下山部分各分为五个区段回采。
每采区各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工作面长度150m,区段平巷及区段煤柱15m,综采工作面产量为在k1煤层时为1620吨/日,在k2煤层时1935吨/日,日进6刀,截深0.6m,高档普采工作面产量为k1煤层时为1080吨/日,k2煤层时1290吨/日,日进4刀,截深0.6m,东翼还另布置一备用的高档普采工作面。
综采工作面装备的部分机电设备如表2所示,采区巷道采用集中联合布置。
采区轨道上山均布置在k2煤层的底板稳定细砂石中,区段回风平巷与运输上山,区段运输平巷与轨道上山采用石门连接,为了保证生产正常接替,前期东西两翼各安排两个独立通风的煤层平巷掘进头,后期东西两翼各安排两个独立通风的煤层平巷掘进头和一个岩石下山掘进头。
东西两翼各有一个绞车房、变电所、火药库,亦需独立通风。
井为箕斗井提煤用,井为罐笼井升降人员、材料、矸石,也作为进风井用,并设有梯子间。
部分巷道名称、长度、支护形式,断面几何特征参数列入表1。
表1 井巷特征参数表2 综采工作面部分机电设备一览表井内的气象参数按表3所列的平均值选取,除综采工作面采用4-6工作制外,其它均采用三八工作制。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了解矿井通风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提高学生对矿井通风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作用;(2)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方法;(3)熟悉矿井通风的安全技术和设备。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矿井通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具备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能力;(3)能够进行矿井通风系统的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视,增强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矿井通风事业,提高职业素养;(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矿井通风安全技术及设备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矿井通风的概念、作用、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法、通风网络的构建与优化、通风设备的选型与安装。
3.矿井通风安全技术:矿井通风安全的基本要求、通风安全监测与控制、事故预防与处理。
4.矿井通风设备:通风设备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矿井通风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矿井通风事故案例,使学生了解通风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安全意识。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矿井通风设备的操作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实用的矿井通风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作为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以及矿井通风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掌握矿井通风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进行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二、教学目标1.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要点;2.熟悉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以及矿井通风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3.能够分析和解决矿井通风的实际问题;4.具备矿井通风的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数据处理;5.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矿井通风基本概念1.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矿井通风工作原理;3.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矿井风路设计原则1.矿井空气动力学基础;2.直管道和弯管道的阻力;3.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
第三章矿井通风系统运行控制1.矿井通风系统的运行和控制;2.矿井风量的计算与测量;3.矿井通风系统的调节。
第四章矿井通风安全与经济性1.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问题;2.矿井通风安全管理;3.矿井通风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第五章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实例分析本章主要从实际工程出发,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实例分析,包括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
第六章矿井通风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将深化对矿井通风的理解和掌握矿井通风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充分展现矿井通风的实际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现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教材1.《矿井通风原理与应用》2.《矿井通风设计》3.《矿井通风工程实例》六、评分标准1.平时成绩占比4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完成负责的小组讨论内容;2.期末考试占比60%,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简答题等,考核学生对矿井通风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矿井通风学》课程设计

矿井通风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矿井通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掌握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矿井通风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矿井通风系统,并进行效果评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矿井通风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对矿井通风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矿井通风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介绍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阐述矿井通风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矿井通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矿井通风的物理原理,介绍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原理及应用。
3.矿井通风系统的组成和运行机制:解析矿井通风系统的结构,阐述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4.矿井通风设计及效果评估:介绍矿井通风设计的基本方法,讲解通风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手段。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矿井通风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矿井通风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实验法:学生进行矿井通风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通风原理及设备运行。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矿井通风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展示矿井通风的原理和设备。
4.实验设备:准备矿井通风实验所需的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1)1。
1煤层赋存条件 (1)1.1。
1地形地貌 (1)1。
1.2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4)1.1.3水文地质条件 (5)1。
2矿井巷道布置 (6)1。
2.1矿井开拓巷道布置 (6)1.2.2采区巷道布置 (7)1。
2.3运输方式 (7)1.2。
4运输系统 (7)1.3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8)1.3。
1矿井设计能力 (8)1.3。
2服务年限 (8)1.3.3开拓系统情况 (8)1.4矿井安全条件 (9)第二章通风系统 (10)2。
1通风方式: (10)2。
2通风方法: (10)2.3采面通风方式 (10)2。
3.1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11)2。
3。
2回采工作面风流方向 (11)2。
3。
3 通风构筑物 (11)第三章矿井需风量计算与分配 (13)3。
1需风量计算 (13)3。
2风量分配 (17)第四章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18)4。
1容易及困难时期阻力路线确定 (18)4.1。
1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阻力路线为: (18)4.1。
2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路线为: (18)4. 2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18)4。
2。
1摩擦阻力计算 (18)4。
2。
2局部阻力计算 (20)4.3风机服务范围确定 (21)第五章通风设备选型 (22)5。
1局部通风机选型 (22)5。
1.1初选风筒 (22)5.1。
2局部通风机风量 (22)5.1.3局部通风机风阻 (22)5.2主要通风机选型 (23)5.2.1设计依据 (23)5。
2.2选型计算 (23)第六章矿井通风费用 (26)6.1吨煤通风电费 (26)6。
2吨煤通风成本 (26)第七章矿井通风系统评价 (28)7。
1矿井通风经济性评价 (28)7.2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 (28)7.2。
1通风阻力评价 (28)7。
2.2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 (29)参考文献 (30)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恒姑煤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距荔波县32km,至佳荣镇10km,恒姑煤矿隶属荔波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层赋存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床开采技术及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开拓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区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输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输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设计能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服务年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开拓系统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安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通风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面通风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回采工作面通风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回采工作面风流方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构筑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矿井需风量计算与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需风量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量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容易及困难时期阻力路线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阻力路线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通风路线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矿井通风阻力与通风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摩擦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阻力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机服务范围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通风设备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初选风筒.....................................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风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通风机风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通风机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选型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矿井通风费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吨煤通风电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吨煤通风成本....................................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矿井通风系统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经济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安全性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风阻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设计矿井概况恒姑煤矿地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佳荣镇,距荔波县32km,至佳荣镇10km,恒姑煤矿隶属荔波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至广西河池至立化运煤专用铁路线平寨站20 km,交通较为便利。
矿区交通位置详见图。
恒姑煤矿矿区范围由5个拐点坐标圈定,开采深度: +800m至+300m标高,矿区面积,生产规模为9万吨/年。
其拐点坐标(北京坐标系)见表:表矿区范围拐点坐标煤层赋存条件1.1.1地形地貌矿区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一般650~1066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北部一无名山头,山顶海拔1066m,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海拔约650m,最大相对高差416m。
矿区总体上属低山地貌,区域地层碳酸盐岩覆盖范围广,峰丛、洼地、溶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较发育,碎屑岩地层在反向坡地带易形成陡崖、陡坡,含煤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1、气候条件根据荔波县气象局观测资料,矿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C,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最热为7月,月均气温;最冷为1月,月均气温。
年均降雨量,最多年达;最少年仅;5-10月为丰水期,占年降雨量的%以上。
2、水系及主要河流矿区内地表水系属樟江上游支流,都柳江水系珠江流域。
区内无较大的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表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雨季地表水则由碳酸盐岩高地向溶蚀洼地排泄。
矿区中部有一条山间雨源型小冲沟,流量变化幅度大,雨季暴涨,枯季流量较小,河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3、地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1.1.2矿床地质构造特征1、地层根据储量核实报告,矿区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大塘组(Cd):按岩性段可分为三岩性段:黄金、寺门段和罗城段。
1d1):为深灰、灰黑色泥岩夹少量泥灰岩及钙质泥岩。
地层厚约黄金段(C120—30m。
d2):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五个岩性层。
寺门段(C1寺门段第一层(Cd2—1):为深灰—灰黑色钙质泥岩和泥岩夹灰至深灰色中厚1层状细粒砂岩、钙质砂岩,于纵向上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夹煤层和煤线1~3层。
地层厚约30~40m左右。
寺门段第二层(Cd2—2):下部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砂岩、石英砂1岩,含煤层3~4层,Ⅰ和Ⅱ、Ⅲ层煤层主要产于其底部和上部。
中部为砂岩、石英砂岩和条带状砂岩夹泥岩,含煤线或薄煤3~9层。
上部为泥岩夹石英砂岩和煤线及薄煤1~5层。
地层厚约50~80m左右。
d2—3):由上下两层灰、深灰色砂岩、石英砂岩及中部的砂寺门段第三层(C1质泥岩组成,其中部常夹泥灰岩及灰岩。
地层厚约22~40m。
寺门段第四层(Cd2—4):下部以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为主,夹砂岩、泥灰1岩,瘤状泥灰岩,底部为深灰色细粒至中粒砂岩。
上部为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泥灰岩夹泥岩、灰岩等。
厚约37~47m。
寺门段第五层(C1d2—5):下部以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岩、瘤状灰岩平钙质砂岩,泥质粉砂岩。
地层厚约15~55m。
罗城段(C1d3)按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三个岩性层罗城段第一层(C1d3—1):为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灰岩夹数层瘤状泥灰岩,局部地段其底部时见钙质砂岩或石英砂岩。
厚约40~50m。
罗城段第二层(C1d3—2):为浅灰色薄层—中厚层细晶灰岩,夹少量泥灰岩,紫红色泥岩及钙质粉砂岩等,其项部局部地段夹若干层白云岩或云质灰岩。
厚约50~120m。
2、地质构造矿区位于茂兰向斜东翼茂兰煤田,岩层倾向310~330°倾角为20~25°左右。
断层附近产状变陡,约为40°左右。
矿区中部和中西部为北东向断层F41、F42,断层F41断面倾角平缓从而造成断层走向和倾向不定,沿走向上其形迹呈不规则曲线状,为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构造,发育于浅表,对深部煤层影响不大。
F42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50°,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一正断层。
综上所述,矿区地质构造为简单类型。
3、含煤岩系及煤层特征矿区内主要煤层产于寺门段第二层二分层(C1d2)下部,共夹煤层13~18层,总厚~,含煤系数为~%,其中Ⅰ、Ⅱ、Ⅲ煤层,Ⅰ煤层局部可采,Ⅲ煤层不可采。
Ⅰ、Ⅱ、Ⅲ煤层的煤层结构物征如下:Ⅰ煤:煤层厚度地表延伸较稳定,地表厚度在~ m之间,一般~,平均厚度。
深部厚度比地表略薄,煤层结构简单,偶见泥岩或砂岩夹矸。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
Ⅱ煤:煤层厚度稳定,全层可采,地表厚度~,一般~,平均厚。
煤层结构简单,为单一煤层,偶见泥岩或夹矸一层。
顶板一般为细—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