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辩证关系总结

合集下载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_1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_1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①相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不同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1.质变和量变定义很简单,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变化,我们叫量变。

而超出了度的范围,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叫质变。

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就是看是否超越了度。

这是往年考过的一个点。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相互区别。

量变指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就是外在表现的变化,外在表现的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它表现为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关键要强调是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超越度的范围的显著的突变,是一种飞跃,是渐进中的中断。

总结一下,记住两点:量变和质变体现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的渐进的。

质变是超越度的范围的间断的、飞跃的。

辨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其次,相互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

第二、量变最终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

这就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度,就发生质变,然后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只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在生物学上叫庸俗进化论,它只强调事物品种量的增长而否认有品种的更新。

在政治上叫右倾。

如果只强调质变,否认量变,在生物学上叫突变论、激变论,它否认事物品种有一个量的积累,而认为是灾难性事变中的突变、激变而来的。

在政治上叫"左"倾。

3.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才是我们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等、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种质态的转变。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这是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

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的较量,准备着质变的条件。

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决定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它潜在着破坏质的趋势。

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

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在新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质变是事物的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
事物的表面特征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人类
形式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错误的认识 与事物的本质不相一致
内容
内容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的认识理性认识 Nhomakorabea与事物的本质相一致
真理
11/20/2018
谬误
4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定义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11/20/2018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 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 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 对的。” ——恩格斯
11/20/2018 13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 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a
C
c a
b
A C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之
真理与价值的 辩证统一关系
概述
1、什么是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3、真理的检验标准; 4、什么是价值?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1/20/2018
2
一、什么是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 莱辛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 拉美特利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 达·芬奇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 权威之前拜倒。 —— 郭沫若 11/20/2018 3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44页PPT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44页PPT

证关系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马原里的概念往往“成双成对”的出现,比如概念“A —B”,其辩证关系主要细分为下面五类,建议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第一类:A决定B,B反作用(影响)A。

比如:
•物质—意识
•实践—认识
•内容—形式(公众号:)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二类:A和B相互依存。

比如: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相对性
•肯定—否定
•本质—现象(公众号:)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
•实践(认识)主体—实践(认识)客体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三类:A和B相互渗透。

比如:
•质变—量变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斗争性—矛盾同一性
•矛盾特殊性(个性) —矛盾普遍性(共性)
•质变—量变(公众号:)
•原因—结果
•整体—局部
•必然—偶然
•可能—现实
•内容—形式(公众号:)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谬误
•成功—失败
/第五类:A包含B。

比如:
•时空的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有限包含无限(公众号:)•矛盾特殊性(个性) —矛盾普遍性(共性):个性包含共性/第六类:A中有B,B中有A。

比如:
•原因—结果
•必然—偶然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公众号:)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七类:AB之间不能调和。

比如:
•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