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木兰诗》复习导学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木兰诗复习导学案

木兰诗复习导学案教学目标: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机杼()军贴()燕山()朔气()金柝()红妆()胡骑()傍地走()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重点译句(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者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征战十多年胜利归来。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思考与探究二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伤仲永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4、熟读课文并能背诵。
【学法指导】《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学习重点是读读、译译、背背。
同学们要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弄懂文中的生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此文,应关注作者在文章最后一节所发表的议论,谈谈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想想自己应如何处理天资和后天努力的关系。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①仲永/生五年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传/一乡秀才/观之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⑦余闻之也/久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二、基础自测1.读准下列字音音仲()隶( ) 尝()啼()焉( ) 邑()扳( ) 谒( ) 称( )泯( ) 矣( ) 耶( )2.识记重点词语世隶耕()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固众人()贤于材人远矣()3、掌握词类活用。
父异焉异: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⑤卒之为众人:于:① 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三、整体感知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案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开篇交代仲永的哪些方面的情况?有什么作用?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对仲永一事有何看法?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训练案一、填空题。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校内公开课定稿)

《木兰诗》导学案一、导标明学1.掌握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重点)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二、导案预学预习检查,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唧.()机杼.()军书十二卷.()鞍鞯..()戎.()机朔.()气云鬓.()辔.()头(2)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读准节奏和重音。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导问探学(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三)自由朗读,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内容探究】说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写法探究】本诗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3.【形象探究】你认为木兰诗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四、导练评学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何所忆.()愿.为市.鞍马()()赏赐百千强.()当户理.红妆()()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诗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导思慧学听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情节,然后将它扩充成具体生动的故事片段。
要求:(1)在原著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2)重点突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3)说说这样构思的理由教后记。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2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注音: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5)卒之为众人:于: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3)贤于材人远矣:(4)受于人者不至: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四、合作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伤仲永》《木兰诗》《口技》复习复习

将军和勇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征战 6、十年,凯旋归来。
8、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 的马嘶叫声。
9、对“C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理解恰当的是 ()
A.所有能够模仿的,这里都有。
B.凡是别处有的,这里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
C.一切应该有的声音,这里没有什么不具 备的。
10、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 C)
A. A. 中间有人用力拉屋架,发出崩倒 的声音。
B.中间有人用力推拉,发出房倒的声音。
C.其中夹杂有劈里拍拉屋倒塌的声音。
D.其中夹杂着崩倒的声音。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 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 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他泯已然经众人)矣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万里迢迢,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座 5、座万山里,赴越戎过机,一关道山道度关若。飞。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
文集》,作者王安石 ,字介
甫,号半山,北宋 政治 家,
文学 家 郭茂倩
2、《《木乐兰府诗诗》集选》自南朝南北
编的
,
时 北 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3 、 林 嗣 环 ,铁字崖 清代顺,治
年间进士。
1. 世隶耕
属于
2. 未尝识书具
曾经
3. 父异焉 4. 即书诗四句 5. 并自为其名 6.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7. 稍稍宾客其父
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写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一、学习目标1、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点)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4、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难点)二、自学提纲1、走近本文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3、读课文、查解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依据解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老师走动巡察,教导指导)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沟通展现1、简介--黑板展现2、疏理字词--黑板展现3、翻译课文--黑板展现五、老师小结六、附注第2课时一、自学提纲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受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终一段讲了什么道理?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城初中初一语文导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复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二、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句子停顿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传/一乡秀才/观之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余闻之也/久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四、理解词意
“即书诗四句”书:“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养父母”养:
“或以钱币乞之”或:泯然众人矣
“前时之闻”:众: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卒之为众人”卒: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之贤也”贤: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固众人”固:父异焉
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
⑶朔气传金柝()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⑹军书十二卷()
⑺关山度()若飞⑻旦()辞爷娘去
⑼万里赴戎机()
一词多义:
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②东市买骏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②不闻机杼声
⑶买①东市买骏马②欲买舟而下
五、翻译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六、课文理解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
的、独到的见解吗?(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
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
3、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
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七、课堂检测
1、默写填空:
⑴“_______,______。
”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
⑷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___
⑸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八、中考链接
1.写出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2条
2.车胤囊萤
胤(yìn,车胤,晋朝南平人)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