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经济奇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泡沫经济的简介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第二是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贸易立国”的政策。

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增长迅速,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

从战后到泡沫崩溃前的这段时间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在1950年只有109亿美元,而到了1980年则超过了10000 亿美元,同时期人均国民收入在1950年只是123美元,在世界上排第三十七位,到了1980年则增长到7680 美元,上升到发达国家的第十三位。

日本能够在战后迅速崛起,“贸易立国”的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日本的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赚取了大量的外汇资金,为本国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经济飞速发展,而同期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如在198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而此时的日本则保持着4% 的增长率,美国对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地位越来越不满意,美国国内对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1985年9月,美国主导了由美、德、日等国签署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日元升值并开放国内市场等。

就这样,日本的经济改革就在美国的逼迫下匆匆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日本的这次改革并不能完全独立的以本国利益优先为目标进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渗透着美国的特殊影响。

正是在这次改革之后日本国内的流动性迅速增加、投机盛行,这导致了日本国内股市和楼市泡沫越吹越大,是泡沫就会破裂,最终在1990年前后股市和楼市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而后崩盘,资产价格的暴跌无可避免的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收缩,此后日本经济陷于长达十年的低迷期。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的借鉴与警示1. 引言1.1 日本经济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7年,日本的GDP总量达到了5.07万亿美元,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

日本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等,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日本的出口贸易也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不断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日本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日本的公共债务问题也备受关注,持续高企的债务水平对经济稳定和未来发展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日本经济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2 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日本经济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其经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通过持续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日本在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市场机制方面做得较好,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日本注重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技能,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推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为其他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借鉴。

日本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多种借鉴之处,包括重视创新和科技发展、建立健全的制度和市场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和开放合作等方面。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央视大作《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日本则在亚洲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日本,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

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门,受到极大的屈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

日本作为一个2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20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将日本带出了战败国的深渊中,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成就呢?首先,日本重视科技教育、善于学习创新,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说,在美国将军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自己国门期间的一天夜里,两个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国黑船,用手比划着告诉佩理将军:他们想要随船到美国去,看看美国究竟为什么强大。

这样做在当时的日本按律是要杀头的。

他们的举动让佩理非常惊讶,佩理在日记中写道:“这两个日本人的求学精神令我感动,如果日本人都像他们一样,日本一定会变得和美国一样强大。

”这两个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虽然最终还是被送下了船。

但随着国门的打开,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关注起外面的世界。

14年后,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年轻人获得了一次前往欧洲的机会,在1827年参加了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并在周边各国都访问参观,颇受启发,带回给国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日本是最早提出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展现出法律体系健全、发展模式先进、经济扶持力度大等特点。

而我国正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认识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循环经济;启示1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起步于二战后,目前已形成法律体系健全、发展模式先进、经济扶持力度大等特点。

①法律体系健全。

日本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分为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次。

基本法指2000年颁布的《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该法从法律上明确了未来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综合法指《废弃物处理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这两部法律对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给予了法律指导;专项法包括《容器包装回收再利用法》等五部法律,其明确指出了日本政府、企业和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环保义务。

这种覆盖面广、责任明确、层次清晰的法律体系,为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发展模式先进。

日本拥有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模式。

企业层面,日本要求在企业内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寻求新型生产模式,在企业间形成“上家废料成为下家原料”的闭合产业链条;区域层面,日本重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社区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其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如对全国23个园区的40多个静脉企业均给予财政支持;社会层面,日本选择废物处理领域为突破,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模式,在全社会树立了“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新型发展理念。

③经济扶持力度大。

日本还在税收、奖励、金融等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经济支持。

如日本规定,对于在使用年度内的废塑料再生设备,除普通退税外,还按价格给予14%的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装置,还可退还3年的固定资产税;日本还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如大阪市规定,市民回收100个铝罐可获得100日元的奖励;日本政策银行还为“新阳光计划”等节能环保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融资,这极大的刺激了日本循环经济技术项目的研发。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扶植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

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

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

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剖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引言日本泡沫经济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达到高峰后,突然崩溃的经济现象。

这场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带来了启示。

本文将对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进行剖析,并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2.1 经济快速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日本泡沫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

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都出现了高度的投机活动,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

很多人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

2.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日本政府和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了资金供应的过度扩张。

低利率和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信贷流动性过剩,资金流向了投机性的资产市场,加剧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三、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3.1 资产价格崩溃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最终崩溃。

1989年,日本股市崩盘,股票价格迅速下跌。

随后,房地产市场也崩溃,房价急剧下跌。

3.2 银行业危机由于大量借贷资金流入投机性资产市场,许多银行放贷不当,资产质量恶化。

泡沫破灭后,许多银行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引发银行业危机。

3.3 经济长期低迷泡沫经济的崩溃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上升,消费萎缩,投资缩减,通缩现象严重。

这种经济状况持续了十余年,被称为“失落的二十年”。

四、对我国的启示4.1 谨防资产价格泡沫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度投机和资产价格的疯狂上涨最终会导致泡沫的破灭。

我国需要加强监管,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4.2 健全金融体系泡沫破灭后,日本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危机,给整个经济带来了冲击。

我国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防范金融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日本“经济奇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退出军备竞赛,专注于发展经济,其“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贸易立国”战略构成了“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日本经济从1950-1970年实现了年均10%的持续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

日本的经济奇迹曾引起世界各方的关注,对其原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既有客观有利条件的原因,也有主观有利条件的原因。

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农耕文化体系,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三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入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正文】
一、日本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及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退出军备竞赛,专注于发展经济。

为实现赶超欧美的夙愿,日本政府在本国资源不足、国内市场狭小的状况下,采取赶超型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制定并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主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起飞。

同时,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大力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实施外向型贸易立国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加快经济增长速
度。

“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贸易立国”战略构成“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两个“轮子”,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显著特征。

1950-1970年日本经济实现了年均10%的持续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经济实力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

从1955年到70年代,日本经济有15年左右的高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居全球之冠,使世界所有国家望尘莫及。

同时,日本实现了生产手段、产业结构、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

二、日本取得经济奇迹的原因
日本的经济奇迹曾引起世界各方的关注,对其原因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总的来说主要有其客观条件与主客条件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条件是多方面的,中曾根康弘归纳为三个方面:“日本人所具有的人际关系、技术革新和对教育的热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培育了现在的经济实力。

”有的学者强调廉价的石油供应构成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

有的文章则强调美国对日本所实行的特殊扶植政策。

也有人指出,40余年间日本军费开支在国民生产中的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其国家安全依靠美国保护,连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线,也依仗美国海军保护。

所有这些分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有利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也不会有今天的日本。

除了客观条件外,日本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观条件是:
第一,日本政府在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上发挥了强有力的主导作用,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日本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并就地吸收和消化,使日本能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资金实现经济现代化。

第三,实施富有日本特色、适合民族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缓和了劳资对立,也培育了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为经济发展营造了稳定的企业环境。

第四,日本民族勤奋、守纪,吃苦耐劳,具有为达到目标锲而不舍的民族特性,这对日本经济起飞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三、经济奇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农耕文化体系,东亚农耕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组织和对
资源配置的作用相对较大。

日本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搞过计划经济,但日本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某些做法与中国计划经济有相似之处。

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引导:过去的50 年,日本经济能够实现赶超战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为基础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良性互动。

由于政府积极
介入经济,人们将日本经济称为“政府引导型”。

为了实现国家经济的赶超战略,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介入经济活动是必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介入。

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基础在于具有活力的企业。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如果缺乏活力,缺乏独立的市场行为能力,政府政策将失去应有效用,政府的一切努力都将失去基础。

另外,政府介入经济活动要尊重市场规律。

政府的作用只能限于宏观政策的调控,重在创造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事务。

我国经济正处在企业转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转型时期,要实现经济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当重要的手段仍然是要形成富有活力的企业与政府有效的调控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

怎样才能建立这样的良性互动机制呢?关键在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

20 多年来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质上是政府的改革,就国企改国企是没有前途的;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改“政府的企业”为“企业的政府”。

(二)技术创新:有人认为日本经济的奇迹实际上是“技术奇迹”。

这句话很有道理。

技术创新在日本奇迹的创造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①。

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指出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科技
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企业应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

日本的研究开发工作大部分由企业进行。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科研主力仍在企业之外,在某些行业和地方,甚至还出现了本来就很薄弱的科技力量流出企业的现象。

企业应竭尽全力地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留住原有人才,吸引新的人才,投资培养自有人才,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借鉴日本当初的“赶超”方法,迎头赶上,吸收加创新,就比较适合我国国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见效更快,促进企业开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

3、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

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使引进的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能取得最佳的扩散和再扩散效应。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和大学研究机构的开发功能,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再创新和再开发,并加速技术推广和扩散。

4、要重视技术创新项目的市场需求,同时加速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我们在技术创新时,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要注重项目的市场预期需求状况,要考虑该项目的回报率,能被市场接受且回报率高的项目
才值得我们去研究开发。

另外,对已开发的科研成果,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才
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目的。

(三)科学管理:日本大部分企业曾长期实行职工的终身雇佣制,培养人们对企业的终身结合感,形成所谓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日本企业努力培养一种“集团意识”,把个体与集团的得失、利害、兴衰联系起来。

企业利用传统习俗,每年举行年节聚会,以消除一年来的种种隔阂、摩擦,共同迎接来年,实行“感情投资”。

在工资待遇上基本上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

这种制度使被雇用者产生一种认同意识而积极工作。

企业还关心职工业余活动,做好家属工作,进行家属拜访等。

这种管理制度,被西方称作“软性管理”、“人情管理”。

日本在管理体制方面注重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所强调的是企业精神,也就是全体职工共同具有的生产经营信念,共同树立的企业理想、目标和道德等。

同为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文化,虽然中日之间在核心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以仁为本,日本文化以和为本,但都属于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

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要求的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仔细分析、思考与借鉴。

中国企业需要在学习外国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中,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学习借鉴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过程中,应注重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对日本管理经验的吸收;重视以文化管理思路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将群体本位价值观与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8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参考书目】
①卫灵、管文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②戴晓芙、胡令远《日本式经济、政治、社会体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③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④刘天纯《日本产业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