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章ppt 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孟子两章》课件(共41张PPT)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 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 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 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词小结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细读课文
理解、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所向、内部团结。
排比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检 3分钟
1.背诵全文。
2.预习第二章。
限时练
2019/2/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听读课文,积累词汇。 2·深入理解课文
2019/2/5
听文朗读 注意节奏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 方法有的以武治为主,有的以文治见 长,但其效果却截然不同。古语有云 “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民心所向 的重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著 名的思想家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
2019/2/5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3·翻译课文,理解段落

孔孟两章ppt1

孔孟两章ppt1
栏 目 链 接
探 究 与 点 拨
(4)在冉有、季路向孔子报告了“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后,孔子对冉有进行了含蓄的批评,而冉有却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对此,孔子是 如何批驳的?
栏 目 链 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其位,谋其政,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②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椟中”比喻冉有、季路之过。
栏 目 链 接
探 究 与 点 拨
(3)梁惠王不顾人民的死活,孟子在严厉地批评了他之 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的苦难归罪于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一定能自省,就会舍霸道而行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会使天下归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必修4(粤教)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孔孟二章课件PPT

孔孟二章课件PPT

孟子的仁义观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认为仁是人天生具有的善良本性,是实现道 德完善和人格完美的必要条件。他强调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仁的品质。

在孟子的思想中,义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指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 规范。他认为义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通过履行义,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仁的目 标。
03
孔孟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
01
02
03
仁爱与礼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 养人的仁爱之心和礼义之 行,通过教育使人能够遵 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重视德行
孔子强调德行的重要性, 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 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高 尚、有责任感的人。
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根据学生的个性、 才能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 的教育,以充分发挥每个 人的潜能。
孟子一生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弟子众多,其著作《孟子》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孔孟思想的形成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和孟子身处其中,深感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因此致力 于推广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和道德教育,以解决社会 问题。
孔孟思想的形成还受到周公、老子、墨子等人的影响。周公 的礼乐制度、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都对孔 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孔孟的儒家思想也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强调和谐与平衡
孔孟思想中的“和为贵”、“中庸之道”等思想,被世界 各国文化所借鉴和吸收,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思想财富 。
提供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思路
孔孟的儒家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如重视家庭、强调教育、倡导环保等,对现代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孔孟两章PPT课件

孔孟两章PPT课件

对话语录集。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时与各
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人讨论各种问题的经过和彼此的重
要言论。中心思想是“仁义”,提出“省刑罚,薄税敛”
的仁政主张和“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书中的
文章笔带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颇富有雄辩家的
气概。无论从篇章结构和言辞文采上都较《论语》有了
很大发展,对后世散文的发展. 有很大的影响。
.
10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明确: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 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它主 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 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 呢?”
.
11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明确:(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 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 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 使他们安定下来。
.
20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 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
28
寡人之于国也
.
29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多把他与孔子
并称“孔孟”。早年曾游历齐、宋、魏等国,曾任齐宣
王客卿。《孟子》一书是记载战国时代孟子言行的。共
七篇,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
14 孔孟两章
.
1
孔子(前551——前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孟子二章》课件(共37张PPT)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 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 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 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 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 人。
富贵不能淫
第一章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 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这样
因为、 由于
表并列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 安乐而死亡。
读准字音
n )发于畎( quǎn )亩之中 1、舜(shù 2、傅说( yuè)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 gé )举于鱼盐之中 n )性 4、动心忍( rè 5、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6、行拂( fú )乱其所为 7、入则无法家拂( bì )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___,___而天下熄。"孟 子曰:"是焉得为大丈乎?_____ 乎?____,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 命之,____,戒之曰:'往之女家, _____,无违夫子!'以____者,妾 妇之道也。 居____,立天下之___, 行天下___。得志,____;不得志, ______。富贵不能淫,____,威武 ___,此之谓大丈夫。"

高二语文孔孟两章精选课件PPT

高二语文孔孟两章精选课件PPT
)。
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 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解析:B项,“而”表递进关系,意思是“而且”。其他三项的“而” 都译为“却”,表转折。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激活你的思维
1.请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论辩艺术。
提示:本文层层驳诘,脉络分明。文章开头当冉有、季路将季氏将伐颛臾之 事告诉孔子时,孔子用推测的语气表示责备。列出三条原因,表明对冉有的 批评。接着,冉有、季路欲推卸责任,辩称这主意是主公季孙氏出的,与己 无关,孔子有点生气了,当即予以反驳。最后,当学生冉有、季路不得不说 出伐颛臾之事是他们君臣共同策划之时,孔子便再也忍不住训斥他们,此种 行为非君子所为,孔子十分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声 色俱厉地责怪冉有“君子疾夫……”,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等 的所作所为,最后告诫他们,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语气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夺取。 D.鸡豚狗彘之畜 彘:猪。 解析:C项,“夺”的意思是“耽误,错过”。 答案:C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道之始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B.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龟玉毁于椟
帮助你知人论世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 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孟》教学课件 共22页PPT资料

《孔孟》教学课件 共22页PPT资料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 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 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杀他 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 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 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 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 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 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 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
宇 莉》、《汴京残梦》。


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 草菅民命( jiān)商鞅相秦( xiàng )经筵 (yán ) 无可估量(liàng)叛逆篡位(cuàn)
谲诈(jué )戳刺(chuō )饿殍( piǎo)
2.解词 (1)形影相随: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2)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
孔 孟
黄先生以“大历史观”的视野来观看历史;有着充满魅 力的笔调、独特的措辞和丰富的想象力;军人出身,36 岁才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就读,在历史系从大三读起;
曾在哈佛大学历史系
任教多年,是史学家,
也是自由作家;1991
年,《资本主义与二
十一世纪》出版,被

评选为金石堂风云人 物 ;曾以笔名李尉昂
仁 发表小说《长沙白茉
•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 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 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 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 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 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 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 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 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 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 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 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 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 生的《孔孟》。

九年级语文课件:初三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课件:初三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 填空练习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古今异义: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重点探究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读的好! 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要吗? 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背诵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 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 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
哼!
求!君子疾夫舍 “欲之” 而必 为之 辞。
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丘 也 有 国 有 家 者 , 不 患 寡 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 如 是 , 故 远 人 不 服 , 则 修
14 孔 孟 两 章 gdxnyzhyts
季氏将伐颛臾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 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中国历 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 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 育家。
椟( dú)近于费( bì)
相( xiàng )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见有:拜故见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
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事”季,氏接将下要来攻又打振(附振属有国词)颛地臾提。出冉讨有伐、 的季理路两由人,拜可见见孔他子是,赞说同道这:“场季战氏争将的对。颛
三桓犯上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
安的变革之中。
鲁庄公
鲁桓公 (父)
庆父(孟孙) 叔牙(叔孙) 季友(季孙)
“三桓”
襄公十一年,孟、叔、季三家“三分公室”, 25年后,“四分公室”,季氏独占其二。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朝)
诸侯 (国)
大夫 (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解题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 “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 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 有势颛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是公臣,只 对鲁国国君负责。季康子所以要伐它,一方 面是为了扩大领土,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 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结成联盟,对自己 不利,于是就同冉求等人制定了攻打颛臾的 计划。
解题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 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 “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文中人物: 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
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 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 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 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 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制造借口、 表里不一的态度
——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爱国爱民、 反对战争、讨厌撒慌的优秀品质。
附:《论语》部分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尔子是过说::宾“语冉前求置!,恐即怕“应过尔该”责,备责你备吧你!。 颛“臾是”,宾先语代前的置国标君志曾。经让它主持蒙山 的者祭:助祀词,,而用且在它时处间在名鲁词国的后的边疆,域表之停中顿, 是主鲁:主国持的祭藩祀属的,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论语》是记载孔子 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 作。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 《礼》 《易》 《春秋》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
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 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 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 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 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 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 扩充实力,计划攻打颛臾。
是:代词,这。
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
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
表明自己的态度? 态度:勃然大怒。
理由有三: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不当伐
结论:何以伐为?
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样辩解的,孔子 又怎样反驳?
夫子欲之,吾二 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在老师尖锐的责问下, 把责任推到季氏身上。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⑴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⑵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⑶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才 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 虎兕:猛兽,喻季 氏;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椟:匣子。 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文中人物: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
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 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 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 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听音频朗读,字词正音
颛臾( zhuānyú ) 冉( rán )有
社稷( jì )
彼相( xiàng )矣
虎兕( sì)出于柙(xiá)
•且在邦域之中矣,Leabharlann •是社稷之臣也引用名言

设比喻
晓之以理

君子品质
斥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以对话方式展开议论,表达孔子的主张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在其位就要其政
• “虎兕……谁之过与?”—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用文教德 化去吸引人来归顺,不要用武力去征服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⑴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⑵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 治主张——即对均、和、 安的追求;强烈批评冉有、 子路既无所作为,又“谋 动干戈”的错误。
小结: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 晓之以礼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彼 相,指冉有、子路。
冉有第二次狡辩
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
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 --城郭坚固。 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