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9-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2)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以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以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研究国情,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坚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那种不倔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信念,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和经验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2、难点: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遵义会议对长征胜利的作用以及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地位三、教学方法:综合法:情景再现,分析材料,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蒋、汪完全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成为了反对民主革命的中心人物,国民党也由原来各个接近的联盟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反动政党。
面对蒋、汪对革命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当中总结经验,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从1927年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百多次的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好,我们下面来了解这两场起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讲述内容:(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1、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1)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
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由谁领导?有什么意义?)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识记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如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要史实。
2、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失败和一系列根据地建立及巩固发展,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正确性。
3、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学生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引导和诱导作用。
2、鉴于初中教材对书中重要史实介绍较详,学生比较熟悉,因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3、帮助学生用比较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掌握国共双方的对峙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学习中共在十年对峙过程中克服左右倾错误,实现历史上两次伟大转折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克服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弱点和缺点的能力。
2、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长征精神,培养不怕吃苦、自强不息、永不言弃的乐观主义精神,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
3、随着当前海峡两岸国共关系日益密切,祖国的统一大业日益提上日程。
通过对十年国共两党内战的影响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两大政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亏,从而认识到国共第二次和第三次合作的重要性。
4、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5、通过课前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期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1、土地革命及其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的地位。
2、中共在这十年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插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外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正文开始)国共之间的十年对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篇章。
本篇教案将按照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要求,针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段重要历史事件。
一、背景介绍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中国国民党(即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即共产党)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对抗。
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国共双方争夺政权、统一中国成为了当时最核心的目标。
国共因意识形态和阶级差异而产生了许多分歧和矛盾,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对峙。
二、国共关系的演变1. 地位对比与大革命失败国共对峙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
在国民党右派发动的清党运动中,共产党员受到残酷迫害,这导致了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而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使国民党取得了对共产党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两党的对立。
2. 中共的革命根据地国共对峙的过程中,共产党积极寻求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
在江西苏区和井冈山等地,中共建立了一系列以农村为基础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并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吸引了大量农民和革命者的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3. 国共合作与对峙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共双方曾通过两次合作,即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暂时化解了自己之间的矛盾。
然而,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分歧,两次合作最终破裂,国共对峙再度升级。
三、对峙期间的主要事件1. 东征与中央红军的长征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发动了数次东征,试图歼灭中共的根据地和军队。
其中著名的战役有渡江战役和会宁战役等。
然而,中共通过游击战争的灵活战术,成功实施了长征,将其主力部队转移到了陕北地区。
2. 国共内战与蒋介石的反共政策国共对峙的最后一年是1937年,这一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起始年。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国共十年对峙》上承国民大国命,下接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成功的准备阶段。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情况: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的长征,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感性了解。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是优势,但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过去线条式的初中历史,需要学生更多思辨能力,这些过去没有过训练,这是劣势;高中学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历史问题。
同时刚上高一的学生注意力更多的停留在感性思维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演进趋势的原因、影响和评价缺乏理性思维的考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思维和能力的衔接,从直观、鲜活、有趣、动情的角度出发,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历史思维的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设计:4.15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稿

《国共的十年对峙》说课材料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15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从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主要内容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对学生理解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以及长征的内涵,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探究欲望强烈,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初中八年级课本对本课内容,比如南昌起义的基本事实、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等有简单学习,因此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
但鉴于学生对本课知识认识缺乏深度、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运用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生中来,尤其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和对长征的评价等,要多加探究,有助于学生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南昌起义的吉本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
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5.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题目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做到字迹工整,表述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避免低级错误。
4.关注国家命运,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国共十年对峙这段历史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深化。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方面有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的深刻认识,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4.利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增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8.加强课后辅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反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图片,如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历史时期的紧张氛围。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共两党会在这一时期展开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年高考广东历史卷)1936 年 8 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 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 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bb 霜|BB 霜|BB 霜排行榜|美宝莲 BB 霜|好用的 BB 霜|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韩国 BB 霜|露韩饰 BB 霜|BB 霜 是什么|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用|BB 霜怎么用|什么是 BB 霜|pba 柔肤全效 BB 霜|BB 霜的作用|最好的 BB 霜|
谜尚 BB 霜|
模块五 国共的十年对峙
【阶段特征】
本单元历史始于 1927 年南昌起义,止于 1937 年七七事变前。 1927 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逐渐探索出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总结斗争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由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 一时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加快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民族矛 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共产党不断调整政策,制 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八一宣言:1935 年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1935 年底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①作者:毛泽东; ②内容:A 形势特点: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矛盾,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B 中共任务: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小资 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战线须由中共 领导。 ③意义:奠定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二)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1.一二•九运动 (1)原因 ①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②中共倡导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③中共的直接组织和领导。 (2)时间:1935 年 12 月 9 日 (3)学生提出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 (4)影响 ①打击了国民党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共抗日主张,促 进了中华民族觉醒;②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探索出青年学生同工农相结合的成 长道路。 2.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②中共提出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剿共”,张杨二 人多次劝说无效。 (2)经过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又称“双 十二事变”。 (3)结果 在中共和各方面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和平解决。 (4)和平解决的意义 ①显示出中国各阶层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②中共力主和平解决,充分表明了团结抗日 的诚意;③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关键。
谜尚 BB 霜|
不满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实质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但他代表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的利益,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视为首要敌人,推行这一政策是为了继续对日妥协, 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该政策实质上是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卖国政策,是不抵抗政策的 继续。
二、日本大举侵华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1)日本方面:①“东方会议”确定侵华方针;②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境;③与 美国争雄,打破华盛顿会议形成的远东格局的需要;(2)中国方面:国民党政府全力“围剿” 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3)国际方面:美英忙于应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 政策。 2.经过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污中国军队破坏,炮轰 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3.结果 (1)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2)1932 年,日本扶植浦仪,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 4.影响 (1)是日本蓄意把中国变成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2)东北陷入敌手,进一步增强 了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助长了侵略气焰;(3)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为局部抗战拉开 了序幕。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原因 (1)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空前严重;(2)蒋介石对日本侵略一味妥协退 让,压制全国人民的抗日活动;(3)共产党的号召和积极宣传。 2.主要表现 (1)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2)中共发表宣言,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 日游击队;(3)1932 年底,民主人士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4)1933 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 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5)1933 年 11 月,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 锴等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由李济深任主席, 进行抗日反蒋,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原因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2)蒋介石“围剿”红军失败;(3)全国人民强烈
谜尚 BB 霜|
3.评价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必要性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的地主经济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要完 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必须进行土地革命;(2)革命的敌人力量异常强大,只有进行土地 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唤起农民参加革命,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剥削阶 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历史意义 (1)铲除了封建势力,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2)农民在经济上获得了土地;(3)农民 在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总之,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支持,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
薇姿 BB 霜|迷尚 BB 霜|欧莱雅 BB 霜|哪款 BB 霜好用|男士 BB 霜|BB 霜什么牌子好|BB 霜推荐|梦妆 BB 霜| 丹姿 BB 霜|屈臣氏 BB 霜|美丽加芬 BB 霜|美宝莲 BB 霜怎么样|
bb 霜|BB 霜|BB 霜排行榜|美宝莲 BB 霜|好用的 BB 霜|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韩国 BB 霜|露韩饰 BB 霜|BB 霜 是什么|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用|BB 霜怎么用|什么是 BB 霜|pba 柔肤全效 BB 霜|BB 霜的作用|最好的 BB 霜|
【考点解读】
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工农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起义部队旗 号:国民革命军;起义特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 年 9 月;领导人:毛泽东;起义部队旗号:工农革命军;两件大事:(1) 文家市决策:毛泽东分析形势,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2)三湾改 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 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4.八七会议 时间:1927 年 8 月 7 日;地点:汉口; 内容:(1)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派的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2)毛泽东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 贡献。 (二)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包括:(1)南昌起义;(2)“八七”会议;(3)秋收起义及文家市决策;(4)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井冈山会师;(5)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6)红军前三次反“围剿”胜 利和红色政权建立;(7)土地革命。 2.“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阐述理论的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 (2)内容及相互关系:在党的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党的领导是前提,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根据地是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bb 霜|BB 霜|BB 霜排行榜|美宝莲 BB 霜|好用的 BB 霜|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韩国 BB 霜|露韩饰 BB 霜|BB 霜 是什么|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用|BB 霜怎么用|什么是 BB 霜|pba 柔肤全效 BB 霜|BB 霜的作用|最好的 BB 霜|
谜尚 BB 霜|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并上升为社会 的主要矛盾。 2.制定过程
薇姿 BB 霜|迷尚 BB 霜|欧莱雅 BB 霜|哪款 BB 霜好用|男士 BB 霜|BB 霜什么牌子好|BB 霜推荐|梦妆 BB 霜| 丹姿 BB 霜|屈臣氏 BB 霜|美丽加芬 BB 霜|美宝莲 BB 霜怎么样|
薇姿 BB 霜|迷尚 BB 霜|欧莱雅 BB 霜|哪款 BB 霜好用|男士 BB 霜|BB 霜什么牌子好|BB 霜推荐|梦妆 BB 霜| 丹姿 BB 霜|屈臣氏 BB 霜|美丽加芬 BB 霜|美宝莲 BB 霜怎么样|
bb 霜|BB 霜|BB 霜排行榜|美宝莲 BB 霜|好用的 BB 霜|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韩国 BB 霜|露韩饰 BB 霜|BB 霜 是什么|什么牌子的 BB 霜好用|BB 霜怎么用|什么是 BB 霜|pba 柔肤全效 BB 霜|BB 霜的作用|最好的 BB 霜|
3.影响 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发动了第四次、第五次“围剿”,使中国的内战进 一步升级,这就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