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第一节 光分析基础
合集下载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定性依据:元素不同→电子结构不同→光谱不同→特征光谱
2015-06-22
1. 元素的分析线、最后线、灵敏线
分析线:选择作为检验的特征谱线; 最后线:浓度逐渐减小,谱线强度减小,最后消失 的谱线; 灵敏线:最易激发的能级产生的谱线,最后线也是 最灵敏线 第一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 ;通常也是最灵敏线、最后线;
பைடு நூலகம்2015-06-22
2015-06-22
1 直流电弧
2015-06-22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f reversal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 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 ,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谱线的自吸不仅影响谱线强度,还影响谱线 形状
2015-06-22
• C小,原子密度低,谱线 不呈现自吸现象。 • C↑,原子密度↑,谱线便 产生自吸现象。 • C大到一定程度,自吸现 象严重,谱线从中央一分 为二,称为谱线自蚀。
∆E = h ⋅ν = h ⋅
2015-06-22
c
λ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来源于核能级跃迁 χ射线 来自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紫外光 来自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可见光 红外光 来自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长 无线电波 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共振线
主共振线
2015-06-22
非共振线
• 原子线:由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以罗马字 母Ⅰ表示 • 离子线:由离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
2015-06-22
1. 元素的分析线、最后线、灵敏线
分析线:选择作为检验的特征谱线; 最后线:浓度逐渐减小,谱线强度减小,最后消失 的谱线; 灵敏线:最易激发的能级产生的谱线,最后线也是 最灵敏线 第一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 ;通常也是最灵敏线、最后线;
பைடு நூலகம்2015-06-22
2015-06-22
1 直流电弧
2015-06-22
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self-absorption and self reversal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 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 ,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谱线的自吸不仅影响谱线强度,还影响谱线 形状
2015-06-22
• C小,原子密度低,谱线 不呈现自吸现象。 • C↑,原子密度↑,谱线便 产生自吸现象。 • C大到一定程度,自吸现 象严重,谱线从中央一分 为二,称为谱线自蚀。
∆E = h ⋅ν = h ⋅
2015-06-22
c
λ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γ射线→ 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无线电波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来源于核能级跃迁 χ射线 来自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紫外光 来自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可见光 红外光 来自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长 无线电波 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共振线
主共振线
2015-06-22
非共振线
• 原子线:由原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以罗马字 母Ⅰ表示 • 离子线:由离子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用于确定物质中不同元素的存在和浓度。
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发原子使其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原子从高能级退回到低能级时会发射出一系列特定的频率光线,这些光线就被称为发射光谱。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当原子处于高能级时,由于能量不稳定,原子会自发地退回到低能级。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会发射出一定频率的光线。
这是因为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离散的,每个能级对应不同的能量差和光频率。
各元素拥有独特的能级结构,因此每个元素会发射出特定的频率光线,形成一种独特的光谱指纹。
发射光谱的特点是谱线的亮度与元素浓度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谱线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
发射光谱分析可以在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范围内进行。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有两种主要的测量方式:线源测量和离散源测量。
线源测量是指使用等离子体火焰或火花放电等产生连续谱的激发源。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元素分析和测量大样品数量。
离散源测量是指使用电弧放电或激光脉冲等产生谱线的激发源。
这种方法适用于单元素测量和对样品数量要求不高的分析。
然而,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发射光谱需要样品激发和发射,对样品形式和形状要求较高。
此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基体效应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进行校正和修正。
总结起来,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适用于多元素同时分析和不同浓度的测量。
通过测量发射光谱的强度可以确定元素的浓度。
然而,这项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样品的形态和基体进行处理和修正。
尽管如此,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检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
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第一节光分析基础

二、光分析法仪器的基本单元
1. 光源
依据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光源:火焰、灯、激光、电 火花、电弧等;依据光源性质不同,分为:
连续光源:在较大范 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 氢灯、氘灯、钨丝灯等;
线光源:提供特定波 长的光源,金属蒸气灯( 汞灯、钠蒸气灯)、空心 阴极灯、激光等;
2.单色器
单色器:获得高光谱纯度辐射束的装置,而辐射束的波长 可在很宽范围内任意改变;
级联光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激光蒸发-微 波等离子体
2. 联用技术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质谱 激光质谱:灵敏度达10-20 g
3. 新材料
光导纤维传导,损耗少;抗干扰能力强;
4. 交叉
电致发光分析;光导纤维电化学传感器
5. 检测器的发展
电荷耦合阵列检测器光谱范围宽、量子效率高、线性范 围宽、多道同时数据采集、三维谱图,将取代光电倍增管;
4.分子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 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分析的方法。
5. 分子磷光分析法
处于第一最低单重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弛豫方式进入第yi 一激发态的三线态,再跃迁返回基态发出磷光。测定磷光强 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6. X射线荧光分析法
平行光经过棱镜后按波长顺序排列成为单色光;经聚焦 后在焦面上的不同位置上成像,获得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棱镜的分辨能力取 决于棱镜的几何尺寸和 材料;
棱镜的光学特性可 用色散率和分辨率来表 征;
棱镜的特性与参数
(1)色散率
角色散率:用dθ/dλ表示,偏向角θ对波长的变化率;
d d
2sin
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第二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2)PPT课件

缺点:仪器价格贵 应用范围
ICP发射光谱仪
(3)试样引入激发光源的方法
固体试样 溶液试样 气体试样
(4)光源的选择
选择原则 从分析元素的性质考虑 从分析元素的含量考虑 从试样的性质和形状考虑 从分析要求考虑
几种光源性能比较
光源
蒸发 温度
直流 电弧
高
交流 电弧
中
火花 低 ICP 很高
谱线波长(λ)——定性分析 谱线强度(I) ——定量分析
§2-3 光谱分析仪器
光源与样品→单色器→检测器→读出器件
1. 光源
(1)概述
光源的作用: 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 跃迁。光源是决定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的重要因素。
光源的要求:比较稳定,>5000K,重现性 好,背景小,谱线简单,安全
共振线:原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 谱线 第一共振线
离子线:由离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发 射谱线
(2)特征谱线
每一种原子的原子能级不同 外层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必须遵从光
谱选律 因此每种原子可产生一系列不同波长的特征
谱线 特征谱线的强度比例是一定的。 特征谱线是原子发射光谱定性的依据
(1)感光板
透过率与黑度
透过率:T=i/i0,i0是透过未感光部分的光强, i是透过变黑部分的光强
谱线黑度:S=lg(1/T)
感光板的乳剂特性曲线
黑度与曝光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在直线段,S∞I
乳剂特性曲线的用途
用于谱线黑度与强度之 间的换算
了解感光板的特性,选 择正确的光谱分析条件
光路
光栅摄谱仪的性能指标
色散率:与波长无关 分辨率:高于棱镜,光栅宽、刻痕多,R大 闪耀特性:对辐射能量集中的能力
ICP发射光谱仪
(3)试样引入激发光源的方法
固体试样 溶液试样 气体试样
(4)光源的选择
选择原则 从分析元素的性质考虑 从分析元素的含量考虑 从试样的性质和形状考虑 从分析要求考虑
几种光源性能比较
光源
蒸发 温度
直流 电弧
高
交流 电弧
中
火花 低 ICP 很高
谱线波长(λ)——定性分析 谱线强度(I) ——定量分析
§2-3 光谱分析仪器
光源与样品→单色器→检测器→读出器件
1. 光源
(1)概述
光源的作用: 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 跃迁。光源是决定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的重要因素。
光源的要求:比较稳定,>5000K,重现性 好,背景小,谱线简单,安全
共振线:原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 谱线 第一共振线
离子线:由离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发 射谱线
(2)特征谱线
每一种原子的原子能级不同 外层电子在两个能级之间的跃迁必须遵从光
谱选律 因此每种原子可产生一系列不同波长的特征
谱线 特征谱线的强度比例是一定的。 特征谱线是原子发射光谱定性的依据
(1)感光板
透过率与黑度
透过率:T=i/i0,i0是透过未感光部分的光强, i是透过变黑部分的光强
谱线黑度:S=lg(1/T)
感光板的乳剂特性曲线
黑度与曝光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在直线段,S∞I
乳剂特性曲线的用途
用于谱线黑度与强度之 间的换算
了解感光板的特性,选 择正确的光谱分析条件
光路
光栅摄谱仪的性能指标
色散率:与波长无关 分辨率:高于棱镜,光栅宽、刻痕多,R大 闪耀特性:对辐射能量集中的能力
原子发射光谱法讲课文档

1000~2000
高压 火花
火焰 光源
低
瞬间可达
<<1000 ~10000
1000~5000
第三十三页,共73页。
较差 较好
好 好
矿物,纯物质, 难挥发元素(定 性半定量分析)
金属合金、 低含量元素的 定量分析
组成均匀、含 量高, 易蒸发、 难激发元素
溶液.碱金属. 碱土金属
33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原子线有许多条。
E*
激发态
第八页,共73页。
E
基态
8
2. 离子线(Ⅱ,Ⅲ)
由离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发生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以罗马字母Ⅱ,Ⅲ表示: 失去一个电子为一级电离,一级电离线 Ⅱ 失去二个电子为二级电离,二级电离线 Ⅲ
Ca(Ⅱ)396.9 nm Ca(Ⅲ)376.2 nm Ca(Ⅱ)比Ca(Ⅰ)波长短,因它们电子构型不同。 离子线和原子线都是元素的特征光谱—称原子光谱。
• 不同元素的不同谱线各有其最佳激发温度,激发温 度与所使用的光源和工作条件有关。
15
第十五页,共73页。
第十六页,共73页。
谱线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16
3. 跃迁概率Aij
• 跃迁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并发射光子 的过程。
• 跃迁概率:单位时间内自发发射的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 之比,或者是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由一个能级跃迁至另一
• 同一种元素有许多条发射谱线,最简单的H已发现谱线54 条,Fe元素谱线4~5千条。
• 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定性分析的依据。
7
第七页,共73页。
几种常见的谱线
1.原子线(Ⅰ)
由原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发生能
高压 火花
火焰 光源
低
瞬间可达
<<1000 ~10000
1000~5000
第三十三页,共73页。
较差 较好
好 好
矿物,纯物质, 难挥发元素(定 性半定量分析)
金属合金、 低含量元素的 定量分析
组成均匀、含 量高, 易蒸发、 难激发元素
溶液.碱金属. 碱土金属
33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
原子线有许多条。
E*
激发态
第八页,共73页。
E
基态
8
2. 离子线(Ⅱ,Ⅲ)
由离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而发生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以罗马字母Ⅱ,Ⅲ表示: 失去一个电子为一级电离,一级电离线 Ⅱ 失去二个电子为二级电离,二级电离线 Ⅲ
Ca(Ⅱ)396.9 nm Ca(Ⅲ)376.2 nm Ca(Ⅱ)比Ca(Ⅰ)波长短,因它们电子构型不同。 离子线和原子线都是元素的特征光谱—称原子光谱。
• 不同元素的不同谱线各有其最佳激发温度,激发温 度与所使用的光源和工作条件有关。
15
第十五页,共73页。
第十六页,共73页。
谱线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16
3. 跃迁概率Aij
• 跃迁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并发射光子 的过程。
• 跃迁概率:单位时间内自发发射的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 之比,或者是单位时间内每个原子由一个能级跃迁至另一
• 同一种元素有许多条发射谱线,最简单的H已发现谱线54 条,Fe元素谱线4~5千条。
• 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定性分析的依据。
7
第七页,共73页。
几种常见的谱线
1.原子线(Ⅰ)
由原子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发生能
仪器分析-原子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顺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散射
Roman 散射
迁 能 级 波长λ 类型 核能级 <0.005nm
KL层电 0.005~10nm 子跃迁 10~200nm
外 层 电 200~400nm 子跃迁
400~800nm
分子振 动能级
(2)检测元件
摄谱法之感光板
光电法之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固体成像器件 电荷注入检测器(CID) 电荷耦合检测器(CCD)
262000个点阵
(3)光谱仪(分光元件和检测元件的组合) 平面光栅(棱镜)+摄谱
凹面光栅+光电倍增管(二极管)阵列
全谱直读光谱仪- 中阶梯光栅+CID/CCD
化合物离解(气态、基态原子)—激发 (激发态原子)—基态(发射光谱)
摄谱 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
二、光谱分析仪器
光源与样品→单色器→检测器→读出器件
1. 光源
(1)概述
光源的作用: 蒸发、解离、原子化、激发、 跃迁。光源是决定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的重要因素。
光源的要求:比较稳定,>5000K,重现性 好,背景小,谱线简单,安全
(2)常用光源
直流电弧 交流电弧 电火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直流电弧
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优点:分析绝对灵敏度高 缺点:重现性差、不宜定量 应用范围
试样引入激发光源的方法: 固体试样 溶液试样 气体试样:放电管
交流电弧
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优点:稳定性较好,适合定量。操作安全简便,
2.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特点和应用

式中gi,g0为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Aij为i、j两能级间 的跃迁几率, h为普朗克常数, ij为发射谱线的频率, N0 为基态的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数,Ei为激发电位,k为玻兹曼 常数,T为激发温度。
(二)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谱线的性质
Iijg g0 i Aijh
Ei
ijN0e kT
(1)激发电位 (Ei) 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成负指数关系。在温度一定
弧焰温度:4000-7000K,可使约70多种元素激发; 特点 (1)电极头温度高即蒸发温度高(3800 K ) ,蒸发能力强, 绝对灵敏度高,适合矿物和难挥发物的定性分析;(2)缺 点是放电不稳定,且弧较厚,自吸现象严重,故不适 宜用于高含量定量分析。
(二).低压交流电弧光源 (三). 高压火花光源 (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重点)
(四).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 (ICP)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是利用高频电感耦合的方法
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的一种装置。现在是应用较为广泛的 一种新型激发电源。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物质的原子处于基态,通过电致激发、
热致激发等激发光源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 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 ,约经10-8 s,外层电子就 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能量以光辐射形式发射 出去,这样就得到发射光谱。
热能、电能
∆E=hν =h·c / λ 基态元素M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根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在 受到热或电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 发射出特征光谱,依据特征光谱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定性、定 量的分析方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分析步骤如下:
(1)在激发光源中,将被测物质蒸发、解离、电离、激 发,产生光辐射。
第02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光谱法
发射 散射 折射
非光谱法
衍射
旋转
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
偏振光、旋光色散法、圆二色性法
7
二、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主要 有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等。
1.
原子的内能变化服从普朗克(Plank)关系: ΔE = Eh-El= hν= hc/λ
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非光谱法: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是利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时所产生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某些性质的变化来进行分 析测定的方法。
6
吸收
原子吸收、紫外、可见、红外、 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等 原子发射、原子荧光、X射线荧光、 分子荧光、磷光等 拉曼光谱等 折射法、干涉法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29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2.2.2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基态,在受到热、光、电等 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不稳定),返回到基 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 —线状光 谱。
热能、电能
hc λ E
基态元素M
E
gi Ni N0 e g0
Ei kT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
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则:
gi I ij Aij h ij N0 e g0
Ei kT
35
1.谱线强度与激发能量的关系
gi I ij Aij h ij N0 e g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 子 吸 收
原 子 荧 光
X 射 线 荧 光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核 磁 共 振
化 学 发 光
原子光谱法 光谱分析法
分子光谱法
吸收光谱法
原 子 吸 收 紫 外 可 见 红 外 可 见 核 磁 共 振
发射光谱法
原 子 发 射 原 子 荧 光 分 子 荧 光 分 子 磷 光
电化学分析方法
天津理工大学 张嘉琪
第二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一、光分析法及其特点
光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 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
方法;
电磁辐射范围:射线~无线电波所有范围; 相互作用方式: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
涉、衍射等;
光分析法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表征、表面分析等方 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区代的地位;
的频率。将Ni代入上式,得:
谱线强度
gi I ij Aij h ij N 0 g0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Ei e kT
(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 易电离。
四、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等离子体: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等 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分
光栅的分辨率R 等于光谱级次(n)与光栅刻痕条数(N) 的乘积:
R n N
光栅越宽、单位刻痕数越多、R 越大。 宽度50mm,N=1200条/mm, 一级光谱的分辨率: R=1×50×1200=6×104
4. 检测器
(1)光检测器 主要有以下几种: 硒光电池、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硅二极管阵列检 测器、半导体检测器; (2)热检测器 主要有: 真空热电偶检测器:红外光谱仪中常用的一种; 热释电检测器:
第三节
光谱法仪器与光学器件
一、光分析法仪器的基本流程
光谱仪器通常包括五 个基本单元:
光源;单色器;样品;检
测器;显示与数据处理;
二、光分析法仪器的基本单元
1. 光源
依据方法不同,采用不同的光源:火焰、灯、激光、电 火花、电弧等;依据光源性质不同,分为:
连续光源:在较大范
围提供连续波长的光源, 氢灯、氘灯、钨丝灯等; 线光源:提供特定波 长的光源,金属蒸气灯( 汞灯、钠蒸气灯)、空心 阴极灯、激光等;
8.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溶液中分子吸收紫外和可见光产生跃迁所记录的吸 收光谱图,可进行化合物结构分析,根据最大吸收波长强度 变化可进行定量分析。
9.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分子中基团吸收红外光产生的振动-转动吸收光谱进
行定量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方法。
10.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而裂分
L:总角量子数; J :内量子数
2. 能级图
元素的光谱线系常用能级 图来表示。最上面的是光谱 项符号;最下面的横线表示 基态;上面的表示激发态; 可以产生的跃迁用线连接; 线系:由各种高能级跃迁
到同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
列光谱线;
3. 共振线
元素由基态到第一激发 态的跃迁最易发生,需要的 能量最低,产生的谱线也最 强,该谱线称为共振线 ,也 称为该元素的特征谱线;
X 射 线 荧 光
化 学 发 光
四、各种光分析法简介
1.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以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光源,使气态原子的外 层电子受激发射出特征光谱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特殊光源发射出待测元素的共振线,并将溶液中离
子转变成气态原子后,测定气态原子对共振线吸收而进行的 定量分析方法。
4. 交叉
电致发光分析;光导纤维电化学传感器
5. 检测器的发展
电荷耦合阵列检测器光谱范围宽、量子效率高、线性范 围宽、多道同时数据采集、三维谱图,将取代光电倍增管; 光二极激光器代替空心阴极灯,使原子吸收可进行多元素
同时测定;
三种光分 析法测量 过程示意 图
第二节
一、
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
(2)分析速度快 (3)选择性高 (4)检出限较低 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10~0.1gg-1(一般光源);ngg-1(ICP)
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
(5)准确度较高
、低不同含量试样;
三个基本过程:
(1)能源提供能量;
(2)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产生信号。
基本特点:
(1)所有光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 (2)选择性测量,不涉及混合物分离(不同于色谱分析); (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二、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
三、光分析分类
光分析法
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圆 折 二 射 色 法 性 法
3.原子荧光分析法
气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
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10-8s后跃回基态或低能态时,发射出
与吸收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辐射,在与光源成90度的方向
上,测定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4.分子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激发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发 射出比原激发波长更长的荧光,通过测量荧光强度进行定量 分析的方法。
f 为会聚透镜的焦距。 光栅的分辨能力根据 Rakleigh准则来确定。 等强度的两条谱线(I,II)中,一条(II)的衍射最大 强度落在另一条的第一最小强度上时,两衍射图样中间的 光强约为中央最大的80%,在这种情况下,两谱线中央最大 距离即是光学仪器能分辨的最小距离(可分离的最小波长 间隔);
光栅的分辨率R
d d dn d 1 n 2 sin 2 2 2 2 sin
棱镜的顶角越大或折射率越大,角色散率越大,分开两
条相邻谱线的能力越强,但顶角越大,反射损失也增大,通 常为60度角; 线色散率:用dl /dλ表示,两条相邻谱线在焦面上被分开 的距离对波长的变化率; 倒线色散率:用dλ/dl 表示,
为能量不同的核磁能级,吸收射频辐射后产生能级跃迁,根
据吸收光谱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
五、光分析方法的进展
1. 采用新光源,提高灵敏度
级联光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激光蒸发-微 波等离子体
2. 联用技术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质谱
激光质谱:灵敏度达10-20 g
3. 新材料
光导纤维传导,损耗少;抗干扰能力强;
2.单色器
单色器:获得高光谱纯度辐射束的装置,而辐射束的波长 可在很宽范围内任意改变;
主要部件:
(1)进口狭缝; (2)准直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辐射束成为平行光线; (3)色散装置(棱镜、光栅):使不同波长的辐射以不同的 角度进行传播;
(4)聚焦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每个单色光束在单色器 的出口曲面上成像。
棱镜
棱镜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波长长的光, 折射率小;波长短的光,折射率大。 平行光经过棱镜后按波长顺序排列成为单色光;经聚焦 后在焦面上的不同位置上成像,获得按波长展开的光谱;
棱镜的分辨能力取
决于棱镜的几何尺寸和 材料; 棱镜的光学特性可 用色散率和分辨率来表
征;
棱镜的特性与参数
(1)色散率 角色散率:用dθ/dλ表示,偏向角θ对波长的变化率;
定谱线强度分布;
光栅的特性
ABCDE表示平面光栅的一段;
光线L在AJF处同相,到达AKI 平面,光线L2M2 要比光线L1M1 多 通过JCK这段距离。FEI=2JCK, 其后各缝隙的光程差将以等差级 数增加,3JCK 、4JCK等。 当光线M 1 、M 2 、M 3 到达焦点 时,如果他们沿平面波阵面AKI 同相位,他们就会产生一个明亮 的光源相,只有JCK是光线波长 的整数倍时才能满足条件。
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 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 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i gi Ni N 0 e kT g0 E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 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 发射谱线强度: Iij = Ni Aijhij h为Plank常数;Aij两个能级间的跃迁几率; ij发射谱线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
(6)ICP-AES性能优越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原子的共振线
第一共振线:原子由第一激 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最易发 生,能量最小; 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一
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谱
线;
三、谱线强度
1.光谱项符号
原子核外电子描述:其能级可由四个量子数决定: 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磁量子数 m;自旋量子数 s; 但由于原子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其运动状态用主量子数n ;总
角量子数L;总自旋量子数S;内量子数J 描述;
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符号表示:n 2( S ) +1 LJ
n:主量子数;
2( S ) +1 :谱线多重性符号;
光栅的特性:
将反射光栅的线槽加工 成适当形状能使有效强度集中 在特定的衍射角上。 图所示反射光栅是由与光 栅表面成β角的小斜面构成(小 阶梯光栅,闪耀光栅),β角叫 做闪耀角。 选择适宜的闪耀角,可以 使90%的有效能量集中在单独 一级的衍射上。
光栅的线色散率
dl d n f n f f d d d co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