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药理学方法与技术简介

合集下载

第2讲 免疫药理学

第2讲 免疫药理学

② 天疱疮;
③严重牛皮癣及其它如内源性葡萄膜炎,特应性皮炎,炎症性肠道 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LOGO
不良反应及毒性 1)肾毒性:70%以上;表现为肾炎、Cr、BUN、K+;一般为可逆的 ,严重肾损害须停药。 2) 肝毒性 3)神经系统毒性 4)肿瘤与感染发生率 5)其他:高血压, 高脂血症, 多毛, 齿龈增生等 使用注意点: ① 一般移植前不给药,移植后肾功能较可时才用药,尽量不用iv; ② 监测肾功能变化,甘露醇等可预防肾毒性; ③ 剂量要个体化; ④ 合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NSAID使肾毒性↑;合用保钾利尿药促进高血 钾。
Src家族
Syk家族 JAK家族等
LOGO
免疫细胞信号传导通路阻断剂
(一)Src激酶抑制剂
T细胞的活化最初是由 TCR/CD3介导的第一信 号引发的,TCR发生交连 聚集后,最先活化的PTK
是Src激酶家族中的成员.
Lck和Fyn 作为T细胞活 化信号传导通路顶端的成
员,Src激酶无疑对于免
膜的融合
LOGO
免疫增强剂
1. 卡介苗 (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BCG) 牛结核杆菌的减毒活菌苗; 免疫佐剂作用,加速免疫应答 皮内注射、皮肤划痕、病灶内或腔内注射兴奋多种免疫细胞 (M、T、B、NK)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肿瘤辅助治疗 应用:治疗黑色素瘤、白血病、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等。 疗效与肿瘤抗原性强弱、宿主免疫状态、BCG给药途径有关。 不良反应: 注射局部反应;过敏性休克;剂量过大则降低免疫功能
LOGO
免疫增强剂
3. 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
作用 ① NK细胞活化与增殖,并增强其活性; ② 诱导T淋巴细胞,增强其溶细胞活性; ③ 诱导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 ④ 激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 毒性: 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减退、 水肿、血压升高等,剂量减少可减轻 应用: ①抗肿瘤(用于晚期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等 ); ②试用于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抗衰老等.

3043-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3043-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

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

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

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

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一项应用并简述该应用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在生物学、医学、药学等领域的应用
1、在医学中的应用
免疫学的发展及其向医学各学科的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
1免疫学的纵向发展:由单一层次发展到多层次,群体免疫学、个体免疫学、细胞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原子免疫学;
2免疫学的横向发展:由单一学科发展成多分支多边缘的学科免疫化学、免疫生物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血清学、分子免疫学、免疫组织学、免疫药理学、免疫毒理学、临床免疫学、免疫血液学、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神经免疫学、营养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免疫分类学、数学免疫分类学、光免疫学、免疫酶学、免疫生物工程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免疫学的发展必将在恶性肿瘤的防治、器官移植、传染病的防治、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生殖的控制,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推动医学的进步;
2、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单抗的应用给生物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变革;免疫组化技术与分子杂交技术的结合,使得对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可达到定量、定性、定位的程度;二十世纪前后,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制品产业的发展;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有力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免疫学的巨大进展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用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用基因工程产生的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
了一大类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药物;。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对抗外界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过度活跃或抑制不足的情况,导致一系列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了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药理学药物,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旨在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少对自身正常组织的攻击。

这类药物通常在器官移植术后使用,以防止机体发生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的程度,从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与免疫抑制剂相反,免疫增强剂旨在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这类药物对于免疫系统低下或免疫功能衰竭的患者尤为重要。

目前,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重组人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

它们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三、免疫调节剂的疗效免疫调节剂是一类既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反应,又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肿瘤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环孢素A和MTX等。

它们能够修复机体的免疫平衡,调节免疫反应的程度,使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四、免疫抗炎剂的研究进展免疫抗炎剂作为免疫药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旨在抑制和调节炎症反应。

免疫抗炎剂有望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免疫抗炎剂的候选药物,并进行了临床试验。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损伤,对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潜在疗效。

五、免疫药理学药物的副作用尽管免疫药理学药物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和肿瘤发生率的增加,而免疫增强剂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兴奋,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免疫药理学药物时,医生需要权衡利与弊,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

1 感染风险
免疫抑制剂会削弱免疫系统 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 肾脏损害
某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肾脏 产生不良影响,增加肾脏损 害的风险。
3 恶性肿瘤风险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类型、病程和免疫 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最大程度减少 风险。
未来免疫抑制剂的发展趋势
1
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免疫抑制剂研究将更加注重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2
新靶点的发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人员将继续寻找新的免疫调节靶点,以发展更有效和安全的免疫抑制剂。
3
药物递送技术
药物递送技术的不断改进将使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免疫抑制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这些机制包括干扰T细胞的活化、 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种类与特点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广谱的免疫 抑制效应,主要通过影响免 疫细胞的功能发挥作用。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主要通过 抑制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来抑 制免疫细胞的激活。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 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 用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了解免疫抑制剂 的作用机制、种类与特点,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场景和副作用与风险。同 时,我们也会探讨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原则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药理学介绍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了解免疫抑制剂的药理学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在 临床中的应用。

免疫调节药—免疫抑制药(药理学课件)

免疫调节药—免疫抑制药(药理学课件)
目前应用的单克隆抗体有巴利昔单抗、达珠单抗、单克隆抗体-CD3 等,是经过杂 交技术制备的一类特殊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
主要用于防治肾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及防治同种骨髓移植时移植抗宿主效应。 也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率较高 。 其他有呼吸困难、胸痛、恶心、呕吐、腹 泻、震颤等,个别患者有致命性严重水肿,可能与患者体内超负荷有关 。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特点】
常用药物有泼尼松( prednisone)、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地塞米松 ( dexamethasone)等。 三者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影响。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阻止淋巴细胞增殖、破坏淋巴细胞、抑制 淋巴因子产生、减少抗体生成等。
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对抗排斥反应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特点】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属强免疫抑制剂,是用人的淋巴细胞免疫马、兔等动物后,从 动物血清中分离制成的抗人淋巴细胞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作用于 T细胞, 对细胞免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特点是无骨髓毒性。 临床用于防治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变态反应发生率高,多在其他免疫抑制药无
效时应用。
麦考酚吗乙酯
【特点】
作用:抑制 T细胞和 B细胞的增殖及抗体生成,抑制细胞毒性 T细胞的产生;能快 速抑制单核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黏附分子,抑制血管平滑肌的 增生 。
应用:主用于肾移植和其他器官移植。 不良反应:腹泻,减量或对症治疗可消除,无明显肝、肾毒性 。
单克隆抗体
【特点】
环孢素( ciclosporin,cyclosporine A,CSA)
【临床应用】
广泛用于防治异体器官或骨髓移植时的排斥反应。 也可用于治疗红斑狼疮、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中药抗肿瘤药理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 细胞毒性实验:使用各种肿瘤细胞株进行细胞毒性实验,观察中药抗肿瘤药理的抑制效果。

2. 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免疫染色技术观察中药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活性和杀伤作用。

3. 病理切片观察:采用组织病理切片技术观察患有肿瘤的动物组织在给药后的变化,评估中药对肿瘤组织的影响。

4. Western blot分析: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中药对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

5. 内源性酶活性测定:测定肿瘤细胞中相关内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评估中药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效果。

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肿瘤细胞株,检测中药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7. 流式细胞仪分析: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中药对肿瘤细胞周期、凋亡和增殖率的影响。

8. 分子对接模拟: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预测中药分子与肿瘤相关蛋白的结合模式和亲和力。

9. 组织工程技术:将中药与支架材料结合,应用于三维细胞培养系统,模拟体内环境评估抗肿瘤作用。

10.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中药对肿瘤动物模型的瘤内代谢和组织学变化。

11. 质谱分析:通过质谱技术分析中药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寻找对肿瘤有效的活性成分。

12.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

13. 乙醇沉淀法提取: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评价其抗肿瘤药理活性。

14. 超声辐照提取:利用超声波技术辐照中药提取,增加有效成分的释放率和药效。

1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对中药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16. 纳米载体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将中药有效成分载入纳米载体,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

17. 载脂蛋白封装技术:利用载脂蛋白封装技术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药效。

18. 化学修饰法:通过化学修饰改善中药的药物性质,提高其抗肿瘤效果。

19.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激活实验: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激活体系,评估中药对肿瘤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药理学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

1.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的一种常见的药理学实验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胞系进行培养,如癌细胞、原代细胞等。

接下来,将药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等。

可以使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研究药物在整个生物体内的药效和毒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动物实验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效学实验等。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然后,将药物给予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如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取动物组织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等。

3. 体外药物解剖学实验:体外解剖学实验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化和代谢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的分配实验、药物代谢实验、药物排泄实验等。

该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体内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以及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使用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4. 离体器官实验:离体器官实验是研究药物在特定器官上的药理作用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常见的离体器官实验包括离体心脏实验、离体肠段实验、离体骨骼肌实验等。

该实验将动物的某个器官取出,放置在体外培养液中,然后加入药物进行实验。

通过记录器官的生理活动的变化来评估药物对该器官的作用。

以上是药理学常见的一些实验操作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当然,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也需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免疫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免疫药理学是介于免疫学和药理学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某些疾病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免疫药理学方法一般是采用体外的试管内研究和体内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体外试验研究可澄清药物对免疫应答某一特定环节如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等产生的具体影响,而整体研究则可探讨药物对抗原介导的的免疫应答、正常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异常免疫应答如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以及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等的影响。

在未来免疫药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基因工程、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以及其它各种生物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将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区域。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体内外的免疫药理学实验研究都需要从动物或人的血液或淋巴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获得高纯度的免疫细胞是进行本研究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分离常用自然沉降法和高分子聚合物沉降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PMNC)分离多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从淋巴组织中分离淋巴细胞悬液---制备脾细胞悬液、淋巴结细胞悬液、胸腺细胞悬液。

淋巴细胞的分离纯化包括:①分离PMNC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常用方法有玻璃粘附法、磁铁吸引法、羰基铁乳胶分层液法、补体溶解法及葡聚糖凝胶过滤法等。

②T细胞、B 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分离纯化常用技术:E花结分离法、Percoll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洗淘法(panning)、补体细胞毒法、尼龙毛分离法、磁性激活细胞分离器(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er,MACS)分离技术及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二、药物对免疫系统功能影响的实验技术简介
1、对免疫细胞表面抗原分子的影响对细胞表面的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分化簇)抗原的检测与分析可通过细胞毒法、葡萄菌体蛋白A法、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法等,借助流式细胞仪进行的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法使该项技术的标准化、定量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体内外药理试验均可采用之。

2、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常用:3H-TdR掺入试验、固相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细胞增殖的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反应、预激淋巴细胞对抗原的增殖反应等。

3、淋巴细胞功能的体内实验小鼠接触性超敏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迟发性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体内检测T H细胞活性。

4、对B细胞影响的体内外实验血清中IgG、IgA、IgM的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法、散射比浊法);抗体生成细胞检测(溶血空斑试验、溶血分光光度法)。

5、对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白色念珠菌3H葡萄糖掺入实验、单核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反应测定、单核因子测定等。

6、对超敏反应影响的体内外实验总IgE水平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放射免疫单扩散法(radioactive single radial diffusion,RSRD)、免疫斑点法(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反向被动血凝法(reversed passive hemagllutination assay,RPHA)、纸片放射免疫吸附试验(paper radio immunosorbent test,PRIST)。

特异性IgE抗体测定:ELISA、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dioallergosorbent test,RAST)、P-K试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合成IgE的测定:微量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microtiter solid-phase
radioimmunoassay,MSPRIA)和ELISA法。

参与I型超敏反应介质的测定:相应介质试剂盒测定,如LTs试剂盒。

动物模型:如过敏性哮喘模型等。

三、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药效学研究原则
根据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分类,可分为免疫增强剂、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

1、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免疫药理学研究
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可分为两大类:生物类和化学合成化合物类。

生物制品类包括菌苗、细菌的某些成分如脂多糖、真菌产物、免疫细胞的产物如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菌如LAK细胞、自然化合物及中草药及其单体成分等。

化学合成化合物类包括含硫化合物、多聚核苷酸等。

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因用药方案不同,如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等,会导致不同的药效;另外,药物本身的纯度和药物受试对象的种系、年龄、疾病类型与程度及遗传背景亦会对药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

临床上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主要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
肿瘤及慢性微生物感染的治疗,故选择实验动物模型时,应考虑采用免疫缺陷模型动物、荷
瘤动物、自身免疫病模型及相应病原体感染动物模型。

2、免疫抑制剂的免疫药理学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筛选程序一般是先进行体外实验,然后进行体内实验。

动物的体内实验多采用
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的病理模型和新西兰NZB小鼠。

在动物
实验时,应考虑动物的品系、对免疫应答所影响的环节、治疗指数、给药途径、最佳治疗方
案等。

在免疫药理学研究之后,还应进行基础药理学研究、药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药
物的动力学研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