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专题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专题复习专题四实验探究题

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从石棉网中吸热,所以水不 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
1234567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3. [2023·宜宾节选]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 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 度”,如图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拍摄 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 列问题。
实验0° 30° 40°
折射角 15.1° 30.7° 48.6° 73.8°
1234567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1)光从甲介质斜射入乙介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 大 于 入射角;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
(2)做完第4次实验后,同学们又使一束光从乙介质中以 73.8°的入射角射入甲介质,测得折射角恰好为 40°,这说明在折射现象中, 光路可逆 。
98 98 98
1234567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持续吸 热,温度不变 。
1234567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4)[质疑创新]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时 (选 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 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 是否正确?答: 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
北师版 八年级上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1. 帮助小明完成“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 实验。
1234567
专题四 实验探究题
(1)小明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物体受 热均匀,且温度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温度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专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上期末复习实验专题《测量物质的密度》1.小刚妈妈从银座超市买了一桶花生油,小刚想利用在学校学到的“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来测量花生油的密度,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了有关器材,进行了如下操作:(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此时指针指在如图甲所示位置,小刚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2)将空烧杯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后一个最小砝码时,指针的指向仍然如甲图所示。
小刚接下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为m1=45g;(3)将花生油倒在量筒里,如图乙所示。
花生油的体积为V=________cm3;(4)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倒在空烧杯中,将烧杯放在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刻度值如图丙所示,则花生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m2=________g;(5)小刚根据测量的数据算出花生油的密度为ρ油=________kg/m3;(6)已知该花生油的密度在0.911×103kg/m3~0.918×103kg/m3之间,请你根据小刚的测量结果分析,小刚的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2.小杜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鹅卵石,他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1)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鹅卵石的质量m;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③根据密度的公式,算出鹅卵石的密度ρ;④将鹅卵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鹅卵石和水的总体积V2.他应采用正确的实验步骤顺序为________(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2)如图甲所示,小杜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杜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__g;由图丙和丁可知鹅卵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g/cm3.(4)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________,若小杜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在“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实验中: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量筒、足量的水、细线、待测小金属块(质地均匀)等。
2020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实验专题《物态变化》 (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上期末复习实验专题《物态变化》1.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支撑烧杯的铁圈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应先固定______(选填“铁圈”或“铁杆”)。
(2)实验过程中,烧杯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水的沸点为______℃;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
由图象可知,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选填“水的质量偏大”或“当地气压偏低”)。
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
(1)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2)由图作a可知,当地大气压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由图象a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
(4)如果只提高水的初温,重新实验绘制的图象应为丙图中的(选填“b”或“c”)。
3.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
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转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内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此时a处于状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3)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图丁所示,温度计的读数为℃。
4.芳芳和圆圆学习了物理后,做了两个物理实验:(1)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①实验中,用烧杯中的热水加热试管中固体物质,好处是;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②图乙中,该物质在t1时具有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t2时的内能.(2)她们还利用天平探究了液体蒸发是否与液体的质量有关,具体做法是:①实验前,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的水;②调节好天平,把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托盘上,通过 (“调节平衡螺母”或“增减砝码”),使天平平衡;③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是否依然保持平衡,如果,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质量无关.5.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2)冰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不变.(3)由图乙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第2分钟处于________态.(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填“A”或“B”).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6.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必考7大实验题

一、测量平均速度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进行速度计算的(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选填“大”或“小”),目的是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选填“大”或“小”)。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0.20 m/s,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变大(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二、探究声的传播请按要求回答: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图乙: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被拨打的手机的铃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
三: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1)图丙: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保持拨动钢尺的力不变,逐渐增加钢尺伸岀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选填“高”或“低”),它的响度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图丁: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变化。
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四: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②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尽可能选择粉末状,这样容易受热均匀③实验中使用水浴法的目的是让固体受热均匀;④利用描点、连线的方法绘制熔化的温度—时间曲线.(3)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吸热,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五: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烧杯上面纸板的作用: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②实验中观察气泡的变化:沸腾前气泡很少,由下而上逐渐变小;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③实验中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一是用初温较高的水直接加热;二是水的量尽可能少一些;④撤去酒精灯,水中气泡会慢慢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较高,还可以向烧杯中的水提供热量;⑤实验中水的沸点小于100 ℃的原因:水面上方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3)实验结论: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光屏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_;②如何验证三线是否共面:将反射光所在的一半光屏向后折,观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③当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到反射面时,必会逆着原来的入射方向反射出去,说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实验结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_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七: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交流讨论: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②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便于观察像的位置;③选取A、B两只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④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的原因是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均反射成像;⑤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不垂直.(3)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专题复习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实验专题复习1.如图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此现象说明;塑料球的作用是2.如图甲木块的长度读数为 cm;用温度计测出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如图乙,示数为.3.如图所示,陈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中间,细绳绕在两手的食指上。
(1)用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入到人耳的,听到的声音响度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拔出两个食指,保持衣架的位置不变,用相同的力敲打衣架,此时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入到人耳的,听到的声音响度_______ (选填“大”或“小”);(3)陈明探究的是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保持衣架位置和敲打的力相同,这是采用______法进行实验。
4.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在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有关。
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 _____ __ 。
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说明。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复习资料刻度尺及机械停表的使用考点:1、使用刻度尺前先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两相邻刻度线的长度)、量程(最小值到最大值之间的范围)。
2、测量时不能超过刻度尺量程。
3、被测物体一端对准零刻度线。
4、有刻度的一端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
5、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6、读数=格子数×分度值,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分度值=一大格长度比上格子数)7、小表盘的单位为分钟,不需要估读,只读整数的分钟数,大表盘读数为格子数乘以分度值练习题: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刻度尺分度值为,则测量值为cm,考点:⑥(2)如图2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考点⑥、⑦测平均速度考点: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距离s)、机械停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t)、小木块、金属挡板(作用为让小车多次运动的路程相同)3、长木板的坡度要小,原因:延长小车运动时间,减小时间测量是带来的误差。
4、长木板坡度小,目的:方便记录时间。
5、实验前多次练习实验操作,目的:熟悉操作,减小测量时间和路程的误差。
6、小车的通过路程是小车头对头和尾对尾的距离。
7、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车小车平均速度。
8、小车必须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为了使小车拥有相同的下落速度。
9、小车的上半程速度最慢、全程速度其次、下半程速度最快,所以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
练习题1、如图,测平均速度时,测得小车从斜面的顶时间为t,小车长为S1,斜面长为S2。
(1)小车从A到B的平均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示);(考点①)(2)若小车还没放开之前就已开始计时,则_______;(3)如图中能够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考点:1、实验现象:逐渐抽走玻璃罩中的空气后,闹空气后,声音有逐渐增强。
2、实验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3、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法练习题:1、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1(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现;考点:1(3)、此实验说明了演示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决定因素考点:1、实验现象:听到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看见钢2、实验结论:用相同力使钢尺振动,伸出桌子声音音调越低。
2022-2023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训练--实验专题

苏科版物理八上期末复习训练--实验专题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 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声音是由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 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能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在月球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
(4) 如图丁所示,在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这个实验用到的一种物理方法是。
如图所示两位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 ”土电话”能够传声,说明声音能在中传播。
(2)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比传声性能好。
(3)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停止,停止。
(4)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线(填”易"或”不易”)传声。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 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2) 水温升高到90∘C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下表中,直到水沸腾。
时间/min012345678温度/∘C9092949697989898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水的温度应为℃;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丙中(选填“C”或“D”)图所示;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实验06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专题期末复习(人教版)

专题六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解析版)【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即等大(像与物大小相等)、等距(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对称(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反向(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虚像(像是虚像)。
【实验器材】玻璃板一块、相同的蜡烛两支、光屏一块、火柴一盒、刻度尺和支架等。
【实验步骤】一、按图组装器材。
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观察另一侧蜡烛的像。
二、将光屏置于像的位置,不透过光屏观察光屏上有无蜡烛的像。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置于像的位置,比较两只蜡烛的大小关系。
四、移动蜡烛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五、用刻度尺量出两支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六、通过平面镜观察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
七、重复上述步骤并记录实验数据于表格。
次数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到平面镜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像的虚实位置1位置2位置3…八、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等大、等距、对称、反向、虚像。
2.考查内容考查方向解答思路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镜前可以观察到像,镜后无法看到)大小关系两支相同蜡烛为了比较大小关系点燃蜡烛目的清楚的观察成像实验方法等效替代法多次实验的目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等距验证利用刻度尺进行测量虚像光屏(物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无法呈接到像反向通过观察可见像与物左右位置相反实验出现误差刻度尺与平面镜不垂直、实验装置安装存在问题1.(2020·湖南常德)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2)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讲了“物质的密度”这节知识后,小明和小楠对他们都喜欢吃的柑橘的密度感兴趣了,他们拿出一个柑橘,决定想办法测出它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__________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2)小楠用天平测量柑橘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柑橘的质量是__________g,若小楠再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得它的体积为
230cm3,则柑橘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kg/m3。
(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是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则这样测得的柑橘密度比真实值____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小楠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小楠的做法存在的不妥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会造成测出的密度比真实值_________(“偏大”或“偏小”)。
图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