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秋兴八首》(其一)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张玉亚文院免师班57一、教学设想《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其基本格调是悲秋,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这也是杜甫诗中的特色。

教学时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作的深刻含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参照课下注释及课后题,疏通文意。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诵读、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当然也出现了颂秋的作品。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学生会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回答问题)我们今天再欣赏一首关于秋天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人简介1、生平(根据课下注释及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补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1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

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

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

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

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

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

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

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

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

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

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

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

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

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

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史上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

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

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

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

“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
【教材解读】
一、诗歌有其特定的风格、思想及意境:《秋兴八首》中写实描绘与美好家园有关的诗歌,其中包括当下季节的特点、清新空气、明朗环境、水乡地貌、岁末希望等,能够给孩子更深入的体验和感受,鼓励他们关心周围的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园。

二、表达方式:七绝的表达方式,拆绝和重绝的技巧,以及词语的丰富多样,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表达上,不仅运用了大量象征性语言(像“烟柳红烛”),而且突出了家园至上的主题思想,用优美的句式和精致的画面尽情展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和故乡的美好。

三、语言结构:根据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秋兴八首》特别注重语言的铺陈和情感的表达。

每首诗的开头抒发情感的强烈,表白诗人深厚的感情,同时引出文章的主题 su话题;正文部分实现通过把具体的细节和思想意蕴结合起来,表达出对家乡的珍爱、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分享绘画、影像和语音,唤起同学们对家乡美景的记忆,引发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乡非物质文化、新生活经验等内容,更好地结合语境阅读诗歌。

二、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穿梭在课文的知识世界,试图思考诗
歌的含义,生活体验和语境特质联系手,以观察、思考和发现的方式,更充分地感受诗歌的一切。

三、分组研讨让学生深度思考:发挥讨论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小组中
辩论,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会学生怎样丰富自身的思维
与经验,从而将诗歌中抽象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在一起。

四、激发学生发散思考:把诗句或诗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激发灵感,依靠激情穿越时日,讲述诗歌中的美好,大胆发散思考,结合实际情
境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诗歌,帮助他们更加深入思考诗歌中的内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 (1)

本句承上展开,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 森气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3.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怎样理解这一联?
“丛菊两开”,指离蜀经历了两秋;“孤 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 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 思于万里。
初读文本
确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秋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兴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八
感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首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其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一
基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调 。,。,。,。,
悲伤凄凉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注解:
朱 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的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所用话题

肩膀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他 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 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 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 不止。
秋 兴 八 首杜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 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风格。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鉴赏诗 歌的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 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 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 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 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 歌吧!
杜甫的诗风
❖沉郁顿挫
语壮境阔 寄慨遥深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秋兴八首其一正式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正式课件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分析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首联写了哪些具体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 、巫山、巫峡
2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凋落的枫树林,巫山巫峡萧瑟阴森,使 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这里以枫叶凋零、 秋气萧森,营造了阴森、悲凉、萧瑟的氛 围,表达了悲伤、凄凉的感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 兴 八 首 杜其 甫一
学习目标
1 .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 .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 .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
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 五言、六言、七言句,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 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 对偶句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 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 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 等方面去探讨。)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分析尾联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尾联通过“寒衣”“急暮砧”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 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 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 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苍凉的暮色秋声,在外漂 泊已久的游子会更加思念故园, 裁衣的刀尺声、 砧声,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 诗人一许孤独、忧伤之感。这里表现了诗人思念 家乡、孤独苍凉的心情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秋兴八首(其一)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秋兴八首(其一)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设计课题:秋兴八首(其一)任教学科高中语文授课班级高一(3)班授课教师尹洪华课题:秋兴八首(其一)一、教材分析: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秋兴八首》(其一)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也是杜甫暂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的第一首。

它是杜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凝聚了杜甫一生的人生体验和心血,是集大成的作品。

在初中已经介绍过唐诗的相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简单方法。

本课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本诗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相对来讲,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诗歌,必须在加强诗歌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筛选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识。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杜甫诗歌的深沉情感,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篇目是《秋兴八首(其一)》,现在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同学们,中外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春日胜今朝”表达了昂扬激发之情,“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表达了相思怀远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漂泊凄苦。

不同的诗人面对不同的秋景,表达不同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些情语皆心语,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兴八首(其一),体会诗人的悲秋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现在就让走进我们今天的朗读者,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有请你来。

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呢?你来。

你发现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系x i读成“j i”了,看来你听得很认真。

是的,同学们,这个读作x i,意思是牵挂,读错的同学在书上把读音标上。

现在全班一起齐读一遍。

三、析读1、分析首联同学们,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拿起你们的笔,带上你们的思想,和你们的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下来了,哪一小组先来说呢?好,第五小组。

你们分享的诗句是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句诗写了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四种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你们能具体说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吗?“凋伤”,这个伤让人感到诗人内心的悲伤。

是的,同学们,如果我把“凋伤”换成“凋落”好吗?不好,你说,因为伤可以表示伤感、伤心,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文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诗人感到悲伤,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有同感。

嗯,你的体会很深刻。

是的,这一句诗通过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写出了杜甫老大伤悲、壮志难酬的情怀。

(板书)2、分析颔联那么颔联呢,哪一组的同学再来分析一下?第一小组。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句诗写了波浪、风云两种意象,描绘了一幅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乌云密布,仿佛和地面接近的画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麒麟高中教育教学技能比
赛——教学设计
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任教学科高中语文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授课教师尹洪华
课题:秋兴八首(其一)
一、教材分析: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决非过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秋兴八首》(其一)是必修3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也是杜甫暂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写的一组七言律诗的第一首。

它是杜甫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凝聚了杜甫一生的人生体验和心血,是集大成的作品。

在初中已经介绍过唐诗的相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简单方法。

本课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本诗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相对来讲,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诗歌,必须在加强诗歌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筛选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从而引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识。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受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感受杜甫诗歌的深沉情感,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本诗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本诗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简单回顾已经学过的杜甫诗歌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时3 分钟)
环节二:背景介绍(用时4分钟)
环节三:诵读感知(用时5分钟)
环节四:合作赏析(用时24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环节六:作业设计(用时1分钟)
八、板书设计:
玉露降枫树调秋气萧森
景凄凉愁苦Array波浪涌风云卷接连天地
丛菊开花开
泪开他日泪
情系舟悲情
孤舟系系心故园心
九、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旨在以这首诗歌为例,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诗歌鉴赏的思维意
识。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初级阶段,对
诗歌的理解也基本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

鉴赏古代诗歌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从诗歌的创
作背景入手,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艺术特色。

具体说来,诗歌鉴赏应该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注重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②、解析诗歌题目,基本把握诗歌内容。

③、
找出诗歌意象,感悟诗歌意境。

④体会诗歌表现手法。

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和诗人情感的密切联系,
品味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作为培养提升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这
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