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馍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定襄花馍,又称花馍、花末馍、花饼、花面饼,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襄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定襄的非遗传承人,我深知定襄花馍的珍贵价值和传承责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致力于将这份美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定襄花馍的文化遗产。

一、定襄花馍的历史渊源定襄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皇宫的面点师傅们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开始制作精美的花形面饼。

后来,这种面饼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定襄人民日常的主食之一。

定襄花馍的制作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定襄的一张名片。

二、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定襄花馍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

其中,面粉需选用当地优质小麦,经过精细加工而成,保证了花馍口感的香酥和品质的稳定。

2.面团制作:将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工艺配方进行混合和揉制,使其成为光滑细腻、柔软有弹性的面团。

3.面饼成型:将制作好的面团进行擀制成薄片,然后利用特制的花型模具进行成型,制作出精美的花形面饼。

4.烘烤加工:将成型好的花形面饼放置在炭火炉上进行烘烤,火候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花馍外酥内软、色泽金黄。

5.成品包装:经过烘烤后,花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将其进行冷却,最后包装好,等待销售。

三、定襄花馍的文化内涵1.祈福之意:定襄花馍在制作工艺中融入了民俗信仰元素,成品花馍呈现出吉祥如意的花朵图案,为人们祈福祝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传统技艺:定襄花馍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3.地域特色:定襄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反映了定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4.民俗传承:定襄花馍作为非遗项目,通过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胶东花饽饽

胶东花饽饽

胶东花饽饽
胶东花饽饽,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地区传统面食
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不仅外观好看,而且是纯天然手工制作,营养美味,健康环保,是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花饽饽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烟台盘饽饽。

胶东花饽饽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不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

胶东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

但是大饽饽同馒头相比,要比馒头大三四倍,也不是单纯的馒头样子,而是做成各种形状,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

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所以称之为花饽饽。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

闻喜花馍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

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在2012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烹制方法: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喜花馍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有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成形和着色等。

做出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4到5天,需要9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

原料: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北垣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

使用北垣面粉和北垣水制作的闻喜花馍是最正宗的。

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此地盛产的小麦生长期比别处长数十天,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

用此地小麦面做出的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

不仅要用北垣麦子,同时要用北垣的水。

工具:擀杖、筷子、竹签、剪刀、梳子、菜刀等制法: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操作:1、选好原料后进入揉面的程序。

花馍用的面粉,在过去用石磨磨面时,取前两遍的,选最好的精粉。

讲究的艺人还要用面箩过一遍才使用。

2、提前一个晚上发"酵水",第二天将发开的酵水和面粉搅拌,加水起面、揉面。

揉面最少不低于8遍,揉出的面要光滑而有弹性。

民间花馍的发展历史

民间花馍的发展历史

型的多样性,这些经验都是手艺人长期积 累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刘 柳 全. 中 国 民 间 艺 术 面 塑. 科 学 大 观
五、忻州花馍造型的基本构成
绘画与制作花馍有许多相通之处,两 者均由点、线、面构成。不同的是,一个在
园,2005(3). [2]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美术出版
关键词:山西忻州 花馍 艺术性 文化性 传承和保护
食 为 天 ”,生 存 是 人 的 基 本 需 求,可见食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饮食文 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很 早就有关于花馍的记载。在山西的一些 壁画里记载了制作花馍的工艺过程。新 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一些新鲜的事物、思想进入人民的生活, 但是民间花馍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存放等特点。忻州花馍出自普通劳动人 作的过程中不可分割。这三个基本要素
民之手,手法细腻、制作精美、质朴大方, 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美的花馍,使花馍
具有写实性。忻州花馍不同于其他地区 更加栩栩如生。
花馍之处在于,忻州花馍外形圆满、厚实、
六 、忻 州 花 馍 的 艺 术 传 承 和 人
完整,体现在民间工艺上即为追求圆满。 寓意是寄托和蕴含在某物中的意思。在 捏制花馍时,人们多以生活中常见的动植 物形象为题材。如,花馍上捏制白菜造 型,谐音“百财”,蕴含发财、百财聚来的美 好 愿 望 ;莲 花 与 鱼 的 形 象 喻 示“ 连 年 有 余”;枣山象征红红火火。这些寓意是在 农村妇女捏制花馍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 具有朴实的价值观。
社,2004.
画纸或画布上作画,一个是在食物上创 作。在花馍造型中,点一般指装饰花馍的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各类彩色豆子、红枣、胡椒等。代表性的 点、线、面结合的花馍就是枣山。在忻州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用北垣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能制作;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大师”;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通过扶持培养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馍加工产业;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美食节等,并多次获奖;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节日形态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着称;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宋张商英诗碑亦存;"总结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项中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七项中国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小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

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

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咂酒”,边饮边歌。

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传统习俗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椽头蒸馍的简介

椽头蒸馍的简介

椽头蒸馍的简介
椽头蒸馍是陕西省蒲城县的一种传统面食,因其形状类似古代建筑中切断的椽头而得名。

椽头蒸馍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种馍上圆、周方、底部齐槎,形状酷似古代建筑中的椽头,因此得名椽头馍。

它不仅是陕西蒲城地区的特产,也是当地的饮食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之一。

椽头蒸馍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由秦汉时期的“蒸饼”演变而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2009年,椽头蒸馍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椽头蒸馍的制作过程讲究,包括精选材料、和面、发酵、塑形等多个步骤。

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以确保馍的质量。

椽头蒸馍的色泽晶莹剔透,口感松软细腻,深受当地人民及游客的喜爱。

它的美味和独特性使得椽头蒸馍不仅在陕西地区享有盛誉,也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