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合集下载

玉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思考

玉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思考

玉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思考文/黎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象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世代相传的形式,曾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

如今,随着现代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失传,甚至被人遗忘,仅有限的一部分有幸得到保存。

在今天,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并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弥合历史和文化的方式,既是现代与传统沟通的桥梁,也是非遗文化跻身于现代消费市场的新方向。

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无疑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彰显人文风情,体现当地文化艺术价值,深化地域认知认同感,如再与赋予非遗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能大大加强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瑰宝,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真实记录,这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牢记历史、传承历史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更好的把中国优良文化以现代化的形式传承给子孙后代,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一个值得众人特别是文化艺术从业者思考探究的问题。

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玉林,古称“郁林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岭南都会”的美誉早已渊源流传。

玉林地理位置优越,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南接北部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被现代人称赞为“岭南美誉,胜景如林”的玉林,拥有被称为“天南杰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真武阁、四大名关之一的鬼门关、全国四大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等优秀历史建筑。

此外,具有玉林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令人瞩目。

目前玉林市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及传承人体系,全市入选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69个,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打”(广西八音),是历代民间艺人糅合了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民间器乐;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是玉林博白县地方传统戏剧,是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距今已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再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产物,同时兼具生活功能和艺术特色,是汉族民族文化的瑰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白芒编”是用当地的芒、竹为原来编制制作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的传统工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羽毛画”用羽毛为原料,借助传统绘画手段制作的一种工艺品,极具观赏、装饰价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林茶泡”是一种味道清甜的泡茶甜品,因选用“老水”动画和木瓜精雕细琢,同时也是一道耐人观赏的工艺品,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遗产多且珍贵。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文:----------------------------------------------------------------------------------------------------------------------------------------------------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精神,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精神,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培育具有玉林特色的民族文化,建设“文化玉林”,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玉林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因此,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米饼,以米粉为原 料蒸制而成,馅料 有芝麻,花生,白 糖等。其中,以水 鸣的米饼最为传统。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 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 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 花生、芝麻、白糖、椰 糠等吃——糍粑籺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外面油滑 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来油滑有 劲道,越嚼越香。
博白小吃——禾线粉
禾线粉,是客家特有的一种 风味小吃,以原产博白英桥 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它不 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之一,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 来购买的佳品,可炒可煮。 博白人喜欢趁新鲜放大蒜酱 油香油,再蘸上扣肉和扣肉 汁,色香味俱,滑嫩爽口。
民间文艺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 之乡”,博白县包容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客家民间艺 术。桂南采茶戏、博白杂技、客家山歌、乡傩歌舞、木偶戏、僮 傀戏等成为了此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美食。
博白小吃——落水包
落水包,又叫落水狗,是 广西博白地区在冬至节吃 的一种食物,本名落水饺, 因为当地人当地方言容易 读成落水狗。有饺子月牙 形状也有包子圆形装,可 煎、蒸、煮。面皮如糯越 嚼越香,百吃不厌。
博白小吃——鸡窝籺
博白鸡窝籺主要由米浆蒸制而成,通常使用
粗糙,蒸后不会特别粘。
博白小吃——牛腩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 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 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 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最初是以“十二 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 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 活的歌舞。

寒山文化元素饮食习惯节日风俗历史传说

寒山文化元素饮食习惯节日风俗历史传说

寒山诞是广西玉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山方圆百里,海拔720米。

寒山的由来,见于史册汉《九域志》:“南越王赵佗,夏日遣使入山采橘,经旬日方还。

问其故?曰:‘山中大寒,不得归。

’故名。

”而史书记载秦二世时期,秦将领赵陀于公元前205年率大军击并桂林、象郡,随后以南海自立,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从那时算起,南越国建立距今已超过2217年历史了。

相传,寒山三圣祖居湖南长沙府,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据《中华张氏大典》记载,系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裔。

大哥张桂卿,生于北宋庆历八年戊子岁(也就是公元1048年)农历九月十五。

二哥张桂亭生于北宋皇佑三年辛卯岁(公元1051年)农历二月十二。

三弟张桂成生于北宋至和元年甲午岁(公元1054年)农历四月十五。

他们兄弟三个生得相貌堂堂,身材魁梧,相貌近似,一表人才。

在父母的教诲下,兄弟三人都知书识礼、勤劳孝顺,在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不幸的是,他们的父母在壮年就离开了人世。

为了满足父母生前的愿望,孝顺的张氏三兄弟开始了在全国各地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父母双亲的历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张氏三兄弟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风餐露宿一路南下行程数百里,到过的地方不计其数,经历了无数的风险和困难,但都没有找到理想的风水宝地。

而这些都动摇不了张氏三兄弟寻穴葬亲的决心,相反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一路走来,利用这些地理知识为无数乡村的民众寻找到了干净水源。

据传有一日,张氏哥仨来到玉林山心沙塘莫村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村里一位大姐热情地把张氏三兄弟请到自己家里嘘寒问暖,并特地准备了一桌好菜好饭招呼他们。

餐间张氏三兄弟了解到这个有200多口人的小村庄,长期以来严重缺乏人畜饮水,村民的日常生活苦不堪言,但是当地人挖了很多井都没水。

张氏三兄弟知道之后就把乡亲们的疾苦记在了心上。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为了这件事奔忙起来。

凭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经验,一个上午他们就为村民找到了一个泉眼。

一挖,果真挖出了一口哗哗的流水泉井,不但足够全村人饮用,还可以灌溉农田。

挖掘历史遗产_打造旅游新村_广西玉林寒山诞民俗旅游研究报告

挖掘历史遗产_打造旅游新村_广西玉林寒山诞民俗旅游研究报告

基金项目:本文是玉林师范学院“桂东南研究工程”立项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玉林寒山诞民俗旅游研究》(G DN200802)挖掘历史遗产,打造旅游新村———广西玉林寒山诞民俗旅游研究报告张立勇(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摘 要:文章通过对玉林寒山诞庙会的历史渊源进行探求,分析寒山诞的民俗特色和旅游价值,认为通过挖掘寒山诞自身的文化因素,再加上利用周边佛子山和高山村的旅游资源,加强管理,综合协调,完全可以将寒山村构建成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新村。

关键词:寒山诞;民俗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037-02 一、寒山诞的历史渊源寒山位于玉林城北8公里,九域志中记载:南越王赵佗夏日遣使入山采橘,旬日方还。

问其故,曰“山中大寒,不得归”,故名。

关于寒山诞,当地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代长沙府张氏三兄弟,为尽人子之孝行,背着父母骨殖来到玉林,寻龙捉穴,以葬双亲,望能光耀门楣。

后来发现寒山顶峰,有五凤穿云之胜,便决定在此安葬。

葬毕,风雨交加,飞沙走石,兄弟三人瞬间羽化登天,列为仙界,变为有灵性的飞来石,坠落山巅。

百姓在此建庙,供奉香火,即为寒山三圣。

人们把张氏三兄弟的诞辰称为“寒山诞”,因为张氏三兄弟的诞辰不同,所以“寒山诞”分为(农历)二月十二,(农历)四月十五,(农历)九月十五三个诞期,其中(农历)二月十二“寒山诞”最为隆重。

虽然传说不能当作史实,然而也绝不是空穴来风的。

据广西玉林张氏联谊会委员张丕和考据,寒山三圣实有其人,是汉代张良公的后裔,出生于北宋神宗(赵顼)时期(1048年—1085年),祖居湖广长沙府小田县罗定里石垌高村,务农为业。

并且三圣各有名姓,老大张桂卿、老二张桂亭、老三张桂成,圣父母既是三圣的父亲张伯万、母亲林太夫人。

而考据者张丕和本人,自称是得姓始祖张挥公161代孙。

如此一来,寒山传说便由虚无变成了现实,寒山三圣也成为走上神坛的老百姓,引人向善的领路人。

广西特产介绍

广西特产介绍

广西特产介绍广西,是壮族人民的聚集地,民族文化特色浓厚,盛产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特产,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广西特产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做个介绍哦,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广西各个地方特产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广西各个地方特产介绍桂A:南宁南宁芒果干口感酸甜清香,甜而不腻,让你入口难忘,回味无穷,简直就好像在吃鲜芒果那样、让您享受到最好的舌尖美味又能达到补充营养的功效。

粉利粉利是壮族原生态的稻米制品,经过石磨磨成浆,然后经过蒸煮而成。

广西地区一般会在过年期间食用粉利,以讨大吉大利之意。

黎塘莲藕皮色乳白,肉质肥厚,质脆微甜,藕质鲜甜,厚实丰满,适合炖煲,适合切片炒煮,煮熟后藕片透亮,清脆可口。

甜竹笋竹笋,是竹类的嫩茎、芽,营养丰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品。

而南宁这边所产的甜竹出笋更是个大肉厚,香脆爽口。

桂B:柳州水油堆水油堆,壮家特色小吃之一。

是广西柳江县洛满镇的一道名小吃,已被该县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牛腊巴太平牛腊巴是采用太平镇四十八弄生长的优质黄牛鲜肉,辅以纯天然香料等佐料,经传统土灶明炉烧烤,纯茶油酥炸等工艺精制而成。

辣椒骨苗族的一种特殊食品,是将所杀的猪、牛、或其他野兽的骨头舂烂,拌上干辣椒粉、生姜、花椒、五香粉、酒、盐等,置于坛内密封,经半月以后或更长时间制成。

云片糕柳州云片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细腻,以上等大糯米、纯猪油、精白糖为主要原料,辅以天然香料和陈皮末精制而成,具有营养丰富、余香悠久的特点。

螺蛳粉如今科技进步,想要吃到正宗的螺蛳粉不一定需要到柳州才能品尝得到,过年过节,何不带上自煮的螺蛳粉回家与家人分享。

桂C:桂林桂林三花酒“桂林三宝”之一,是中国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誉为米酒之王。

桂林三花酒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而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桂林辣椒酱桂林辣椒酱为桂林特产之一,有百年左右的历史。

桂林酱料厂制的辣椒酱曾多次被评为自治区、桂林市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畅销东南亚各国。

铜鼓文化

铜鼓文化

广西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壮、瑶、苗、侗,及其他先民, 世世代代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库>铜鼓</文物库>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中最令人敬仰、最引人思慕的伟大杰作,也是广西地方民族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一宗无价之宝。

广西之有<作品>铜鼓</作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

田东县锅盖岭战国时代墓中出土的<事件>铜鼓</事件>就是这方面的物证。

《后汉书·马援传》说:马援南征交趾时,"得骆越铜鼓"。

据考证,其铜鼓的产地也可能在今广西境内。

自汉代以后,广西铜鼓之见于文献记载者,真可谓史不绝书。

《晋书·食货志》曰: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

小人贪利, 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阁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输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这里讲的是"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致使铸造铜鼓所需的铜料乏缺,而"官私贾人"将"国之重宝"的铜钱运到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晋代的广州辖南海、郁林、苍梧、宁浦、高凉、晋兴等郡,包括今广西、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

当时的所谓"夷人" 就活动在两广地区的南部,后世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正是铜鼓的又一集中地区。

而这些铜鼓,有的可能是溶炼从中原内地输入的铜钱来铸造的。

《陈书·欧阳頠传》曰: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欧阳)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

……钦南征夷稽,禽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 献大铜鼓,累代所无, 頠预其功。

《南史·欧阳頠传》记载与此相同。

兰钦所征讨的"夷獠",就是《晋书·食货志》上提到的"广州夷人",他们是拥有"大铜鼓"的民族。

接受美学下的玉林茶泡及其传承对策

接受美学下的玉林茶泡及其传承对策

2020年第1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7FXW011)作者简介:程婧(198-),女,汉族,广西资源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文学审美。

收稿日期:2020年11月4日。

玉林茶泡,外形似玉器,味道却清香,是一种滋味清甜的泡茶甜品,又是一种经精雕细錾、耐人观赏的工艺品。

自宋代起,茶泡便是富贵人家的奢侈品,直至清代,更是在嫁女等重要日子才能品尝到清香四溢的茶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玉林民间也能在重要的日子以茶泡招待宾客。

玉林茶泡不仅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还被广西市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茶文化是一种大众生活文化,雅俗共赏,少长咸宜,香播九州。

”而茶泡便是中国茶文化的衍生艺术。

1茶泡文化的审美接受的内涵接受美学来源于文学批评,主要反映在文学的接受与影响问题的研究上。

接受美学既不是将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作品同作者和现实的关系上,也不是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功能上,而是放在读者的接受上。

文化上的接受审美,是看欣赏者的综合情况。

一种文化如何能在某个地区广泛传承并受喜爱,主要是这种文化和技能在形态和功用上的独到美学色彩,以及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下流行。

玉林市地处广西桂东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冬天时长短,夏天时长长。

当地人需要经常煮“凉茶”解渴,而玉林茶泡使用的材料“石瓜”和“木瓜”却具备这样的功效。

《淮南子·俶真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剖,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

”就是说人们在劳动中创作出的艺术品,从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看,顺意便都是美的。

茶泡源于人们在采茶、喝茶、泡茶过程中的劳动与日常交际,是民间百姓劳动的智慧,在当地人看来,这是最值得称赞和炫耀的事情。

茶泡外形具有观赏性,口感天润爽口,沁人心脾,让其从外到内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口感无时不在人们的高档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玉林市共有6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9项,市级49项。
手工艺
•沙田柚皮酿(自治区级) •博白芒竹编织技艺(自治区级) •玉林茶泡 •羽毛画 •玉林牛巴 •石南小刀锻制技艺 •城隍酸料腌制工艺 •陆川铁锅铸造技术 •陆川猪饲养技术 •玉林凉茶制作技艺 •玉林月饼制作技艺
文学
•金凤凰传说 • 鬼门关传说
•龙泉洞传说 • 杨贵妃传说
•石疑文塔传说 • 绿珠传说
•李宗仁故事 •温泉传说
•肖公传说•龙岩由来传说源自•何以尚传说 • 伏波将军传说
•太子庙传说
•铜鼓王传说
•葛洪勾漏洞升仙传说
•裴圣奶传说
•民间歌谣
•民间谚语
•碗窑村传说
备注:未特别标注的均为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1
艺术
•广西八音(国家级) •桂南采茶戏(国家级) •陆川啀戏(自治区级) •鹩剧(自治区级) •玉林山歌 •喃嘟管 •麒麟调 •傀僮戏 •钱鞭舞 •十打舞 •木偶戏 •唱木鱼 •粤剧 •师公舞 •唱春牛
民俗
•北流年例(自治区级) •州珮功夫(自治区级) •十八路荘武术(自治区级) •花灯 •寒山诞 •玉林跳玻璃 •剪纸 •云山寺庙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