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以下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的部分内容。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侗族芦笙侗族芦笙是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被誉为“东方巴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合奏等形式,是侗族传统重大节日和宴请活动的重要表演项目。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以祭祀的方式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举行时间在农历三月三日。

活动包括舞龙舞狮、侗戏、侗歌、竹竿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表演项目,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3. 侗族铜鼓舞侗族铜鼓舞是侗族人民在祭祀、庆典、宴会等重大场合中跳的一种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极富民族特色。

铜鼓舞的舞蹈姿态优美,舞者踏着节奏跳跃摆动,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4. 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瑶族苗族侗族木鼓舞是瑶族、苗族和侗族共同的民间舞蹈表演,是一个融合了苗瑶侗三族文化元素的舞蹈形式。

木鼓舞的表演形式活泼多彩,舞者们手拿木鼓,随着节奏欢快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

5. 瑶族高秧舞瑶族高秧舞是瑶族人民在秋收季节举行庆祝丰收的重要仪式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动作优美、舞姿舒展,具有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高秧舞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6. 壮族歌仪壮族歌仪是壮族人民在举行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重大民俗活动时表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包括歌唱、舞蹈、器乐等多种表演形式。

歌仪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特点,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7. 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壮族侗族苗族侗族琵琶曲是壮族、侗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共同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名单(共133项)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92 妈勒访天边传说南宁市293 壮族信歌南宁市294 南宁五象传说南宁市295 白话童谣南宁市296 良庆壮族嘹啰山歌南宁市297 壮族传扬歌南宁市298 南宁民谣南宁市299 苗族古歌融水县300 贵港客家山歌贵港市301 壮族巫辞百色市右江区302 卜伙的故事巴马县303 北路壮族唢呐套曲龙胜各族自治县304 永福瑶族民歌永福县305 下俚歌梧州市长洲区306 靖西壮族民间小调靖西县307 田东瑶族山歌田东县308 靖西壮族八音靖西县309 八步客家师公音乐贺州市八步区310 钟山瑶族蝴蝶歌钟山县311 东兰壮族长排山歌东兰县312 武宣壮欢调武宣县313 横县百合茅山舞南宁市314 瑶族蚩尤舞南宁市315 盘王神武平乐县316 苍梧鲤鱼舞苍梧县317 苍梧麒麟白马舞苍梧县318 北海五方舞(道公舞)北海市319 壮族国调毪金城江区320 瑶族八仙舞金秀县321 浦北舞麒麟浦北县322 田林瑶族盘王舞田林县323 扶绥壮族舞雀扶绥县324 广西木偶戏广西木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325 广西粤剧南宁市326 南宁平话师公戏南宁市327 梧州粤剧梧州粤剧团328 平南杖头木偶平南县329 陆川啀戏陆川县330 鹩剧兴业县331 汉族师公舞田东县332 隆林北路壮剧隆林县333 西林那劳土戏西林县334 合山壮师剧合山市335 扶绥壮族采茶剧扶绥县336 荔浦文场荔浦县337 田东壮族唐皇田东县338 壮族卜牙调百色市右江区339 壮族迪尺南宁市340 壮族抢花炮柳江县341 州珮功夫玉林市玉州区342 十八路荘武术玉林市福绵区343 破网上刀山金城江区344 白裤瑶打陀螺南丹县345 抹茶制作技艺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346 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南宁市347 横县鱼宴制作技艺南宁市348 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南宁市349 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南宁市350 隆安构树造纸技艺南宁市351 柳州“棺材”制作技艺柳州市352 苗族蜡染手工技艺融水县353 荔浦纸扎工艺荔浦县354 灌阳瑶族油茶技艺灌阳县355 阴笛制作技艺永福县356 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灵川县357 融安传统龙舟制作技艺融安县358 岑溪竹芒编织手工技艺岑溪市359 木格彩灯贵港市港南区360 东龙彩灯贵港市覃塘区361 沙田柚皮酿容县362 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博白县363 靖西东球供纸制作技艺靖西县364 凌云白毫茶制茶技艺凌云县365 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隆林县366 右江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百色市右江区367 德保麦杆花篮制作技艺德保县368 丹泉酒酿造技艺南丹县369 南丹壮族服饰南丹县370 德胜红兰酒传统酿造技艺宜州市371 凤山瑶服饰凤山县372 金秀瑶族服饰金秀县373 江州草席制作技艺崇左市江州区374 宁明壮族民间染织工艺宁明县375 扶绥壮族酸粥扶绥县376 桄榔粉制作龙州县377 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南宁市378 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南宁市379 苗族传统医药融水县380 瑶医偏方(治鬼刺风)永福县381 瑶族火疗永福县382 潘公平跌打还魂丸蒙山县383 南宁花婆节南宁市384 南宁土地诞南宁市385 壮族毬丝歌会南宁市386 壮族罗波庙会南宁市387 壮族“四月四”南宁市388 横县壮族三相圩逢南宁市389 露圩壮族圩逢南宁市390 上林壮族龙母节南宁市391 更望湖壮族歌圩南宁市392 扬美龙舟上水节南宁市393 南宁元宵花灯节南宁市394 斑山庙会南宁市395 壮族安龙歌会南宁市396 那莲赛巧节南宁市397 横县笔山人生礼仪南宁市398 柳州鱼峰歌圩柳州市鱼峰区399 老巴坡会三江县400 侗族打油茶三江县401 石口花炮节恭城县402 灌阳二月八农具节灌阳县403 瑶族婚嫁习俗蒙山县404 藤县乞巧节藤县405 北流年例北流市406 田东仰岩歌圩田东县407 壮族土俗字平果县408 那练游鲤鱼德保县409 靖西壮族抢花炮靖西县410 靖西壮族航诞靖西县411 那坡彝族祈雨节那坡县412 壮族祭瑶王田林县413 瑶族抛绣包田林县414 壮族唱娅王西林县415 彝族祭送布谷鸟隆林县416 富川上灯炸龙节富川县417 壮族补粮习俗巴马县418 武宣盘古节武宣县419 龙王壮族婚嫁习俗合山市420 汉族抢花炮合山市421 壮族布伢习俗来宾市兴宾区422 宁明瑶族婚俗宁明县423 宁明壮族花炮节宁明县424 金龙壮族侬峝节龙州县。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广西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不乏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本文将围绕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开介绍和讨论。

一、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广西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着,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2.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传统歌舞、手工艺品、民间技艺、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表现了当地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二、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概述1.壮族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黄姚古镇苗侗族民俗节日是广西柳州市黄姚古镇的一个重要传统文化节日活动。

该活动以苗族、侗族的传统文化为主题,涵盖了祭祀、表演、民俗游戏等多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1年,这一项目成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牵草龙是瑶族传统的手工艺技艺,它融合了舞蹈、音乐和工艺制作等多种元素,是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编织、绘画、表演等方式,瑶族人民将草龙制作和表演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瑶族牵草龙传统技艺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壮族壮锣鼓鼓乐壮锣鼓鼓乐是壮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通过锣鼓的演奏和表演,壮锣鼓鼓乐展现了壮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成为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有丰富的非遗艺术,如诸暨古技艺、攀枝花古艺、梧州梅花拉绒艺、南宁虫调、桂林苗族画、来宾木雕艺术等。

1. 诸暨古技艺:诸暨古技艺在浙江、福建等地均有传播,在广西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它从古至今以特定技艺来装饰鱼竿、把手等,使之非凡精美、极致出众。

2. 攀枝花古艺:攀枝花古艺是广西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被学者们称为“攀枝花文化”。

他们善于绘画图案,是制作文物和珍贵古物的专业人士,他们使用木材制作手工艺品,以攀枝花图案装饰,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梧州梅花拉绒艺:拉绒艺也是广西的传统工艺之一。

拉绒工艺技术是一种利用线、竹、苇等自然材料,经过热处理平整拉出,再经过彩色连接或钩接,制作出各种颜色的密密麻麻的拉绒产品的工艺。

梧州的梅花拉绒艺术更是以梅花为构思,结合多种拉绒技艺,营造出一幅传统梅花图案,充满纯熟技艺和上品主义风格。

4. 南宁虫调:南宁虫调是广西地区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儿歌调式抒发出人们的情感。

唱虫调的人们以手指为节奏,以嗓音傍调翻唱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以简单的普通话为主,内容涉及人们的生活、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等多种
内容,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5. 桂林苗族画:桂林苗族画把日出日落、水波荡漾图以及苗族民俗饮食、文化习俗等传统图案以线条、颜色、结构等形式表现出来,整个画面极具动感,唤起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追求,给人以自然的和谐祥和之感。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等。

以下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 侗族草帽制作技艺:这种草帽在广西壮族和侗族地区非常流行,被称为“芦苇帽子”。

这种草帽手工制作,需要挑选合适的芦苇,进行拼接、剪裁、编织等工序。

草帽轻盈透气、防晒保暖,既实用又美观。

2. 广西壮族织锦: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壮锦是一种以织锦为主要手段,以织锦图案为主题,融合了民俗、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符号的艺术品。

壮锦以图案精美,色彩鲜亮,纹样繁多,质地坚韧为特点,享有很高的声望。

3. 侗族草编技艺:侗族草编属于弯竹编一类,常常应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家居装饰品等等。

侗族草编技艺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侗族草编一般采用芦苇、竹子、藤条等材料,经过弯曲、结合、编织等工艺,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

4. 壮族芦笙: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管弦乐器,被视为广西的“国乐”。

芦笙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曾经在一些重大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应用。

壮族芦笙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东方笛箫之王”。

5. 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是一种古老的舟式,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制作龙舟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对原材料的选取也有一定要求。

壮侗族龙舟演出剧目通常会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都承载着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体现了广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广西非遗文化之美。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通话三分钟
广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南方。

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了解。

首先,广西的壮族歌舞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歌舞表达情感和生活方式。

壮族的歌舞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是“田野歌舞”,它描绘了农村劳动和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壮族的舞蹈动作独特、优美,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其次,广西的嗜好茶文化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的茶叶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广西人民对茶有着热爱和崇敬。

广西的茶文化强调茶艺和茶道的修养,人们通过品茶来放松身心,交流情感。

茶文化在广西的乡村和农村地区非常流行,人们常常聚在一起喝茶,谈天说地,享受茶叶的香气和美味。

最后,广西的南狮文化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南狮是一种传统的舞狮形式,在广西的庆祝活动中非常盛行。

南狮舞动作矫健豪放,寓意吉祥和祈福。

南狮舞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在广西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上,人们经常能看到南狮舞的精彩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这些只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小部分,广西还有许多其他有趣丰富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广西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10.06
•【字号】桂政发〔2023〕22号
•【施行日期】2023.10.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确定的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现予公布。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要求,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作出新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6日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1项)
注:起始项目编号855为前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的顺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课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课件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课 件
• 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广西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 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目录
Part01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 Nhomakorabea产概 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广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广西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 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的传统风俗、习惯、信仰、艺术等。
提高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加 强对广西民俗类非遗的宣传和教 育,提高公众对其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
举办民俗活动
鼓励和支持各地举办具有地方特 色的民俗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参 与其中,增强其对非遗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
建立非遗体验基地
建立非遗体验基地,提供公众亲 身体验和学习非遗的机会,促进
钦州跳岭头
总结词
钦州跳岭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汉族民俗舞蹈,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祭祀祖先、祈求 丰收和平安为主要目的,活动内容独特且丰富多样。
详细描述
钦州跳岭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日举行,持续数天 。活动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表演,如戴面 具跳舞、敲锣打鼓、唱歌等。其中,最重要的仪式是“ 跳岭头”,即人们戴着面具,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 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求丰收和平安的愿望。钦州跳岭头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当地汉族人民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非遗的深入了解和参与。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团结和凝聚力。
瑶族盘王节
总结词
瑶族盘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大 化、马山等县部分瑶族的传统节日,也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以祭 祀祖先、祈求平安和丰收为主要目的, 活动内容独特且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个人类文化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而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已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

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壮锦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是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实践中,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民间壮锦的技艺如何传承是现代时代的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初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是一种必然规律。

而随着这种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是对民
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民间工艺织品,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早在宋代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

当时称“广西锦”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早在明代列为贡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

然而,目前壮锦正面临着濒危的问题。

一是由于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导致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二是在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

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也日益减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少年对织锦的兴趣越来越淡薄,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大有后继乏人之势,导致织锦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于改变,所以传承壮锦技艺,是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举措。

二、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
的发展。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壮锦传承的扶持力度。

民间工艺的传承是一种后人对历史的传承,壮锦技艺的传承也如此。

要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壮锦专家为主体的领导负责机制。

政府牵头,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专家抓落实,保证政策的支持,从而有效做好壮锦技艺传承及发展的计划,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坚持原始技艺传承,发展对外技艺传授。

(二)建立以职业学校为载体、以壮锦技艺培训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中开设壮锦技艺方向培养班,吸收有志于学习壮锦艺术的学生进行培养,聘请专业教师和壮锦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在开设壮锦专业课的同时,美术基础、市场营销课程也应当配套开设,以达到培养具有现代艺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的壮锦专业人才。

1.建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保障织锦技艺纯正性。

经验告诉我们,要传承一种民间技艺,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成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在职业学校开展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保障。

2.建立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与壮锦技艺传承的教学培训方案,明确人才培
养目标。

要做到在职业学校中对壮锦技艺的传承,重点还是要把壮锦技艺的教学方案明确到课程教学中,规范教学,完善教学环节,重技能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3.建立职业学校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民间织锦技艺学习的场所及传承的效果。

为了保证壮锦技艺传承的成效,在学校建立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同时结合工艺美术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壮锦技艺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市场,再由市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壮锦专家的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

即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掌握壮锦技艺基本专业技能后,进入实训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并参与市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民间织锦技艺传承的成效。

(三)建立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为契机,以推进技艺传承的竟争激励机制。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认识,激起对壮锦的热爱,开展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让全社会爱好壮锦的人动起来,认识壮锦,拜师学壮锦技艺,通过各种方式来推进壮锦技艺的传承及发展。

让一批批爱好壮锦的人才勇现出来,服务社会,从而
发扬传承民间壮锦技艺,推动壮锦业的发展。

(四)建立以政府为牵头,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办,每年开展评比一批优秀的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以评促技艺传承及发展。

传承及发展壮锦,需要培养一批壮锦工艺美术人才。

如同评弹、昆剧一样,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壮锦走向市场并提升价值,做到久盛不衰,必须打破深闺、作坊式的传技方式,用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传播技艺。

为把此项工作做好,政府部门应该与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联合开展以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评比的一系列活动,引起全社会对此项民间技艺的关注,把壮锦技艺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很多工艺美术类的人才学习壮锦技艺,从而传承发展技艺。

(五)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壮锦的发展及传承。

为把壮锦技艺传承工作做好,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深层次研究壮锦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新技艺的开发,并进行信息采集。

民间,也可由行业协会和从事壮锦工艺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壮锦艺术培训中心,以组织爱好者进行壮锦技艺培训和交流切磋技术,以不断提升壮锦的技艺水平。

(六)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平台,加大壮锦的对外宣传及市场运营模式。

广泛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大旅游产品的生产开发力度,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签定重点壮锦传承县份旅游点,通过游客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及壮锦产品的认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壮锦产
品走进市场,并构建适合发展壮锦的市场运营模式,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壮锦文化产业化发展,从而让全社会认识壮锦,了解壮锦,购买壮锦产品。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提出的对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

其中包括壮锦手工技艺的部分,尤其提倡活态传承,任何的保护和任何的活态传承意义都不如让传统融合在生活中,融合在现代创造与设计中,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和现代社会肌体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
[2]蒋廷瑜.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资料.广西文物,1987,(2).
[3]胡玉端.经锦织造技术的控讨.四川纺织技术,1980,(2).
[4]贺剑武,高艳玲.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0,(03).作者简介:陈良(1979-),男,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专业及设计类教育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