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生产性保护视域下的国家级“非遗”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研究

生产性保护视域下的国家级“非遗”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创新发
展问题研究
李萌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7
【摘要】壮锦是我国广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织锦工艺品,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
和文化底蕴,见证了我国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也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随着数字化带来的时代变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该文在生产性保护的视角下,深入探讨国
家级非遗广西壮锦所面临的问题,从壮锦的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路径等
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壮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总页数】6页(P79-84)
【作者】李萌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
【相关文献】
1.文化记忆视角下节庆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国家级非遗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为例
2.生产性保护视域下的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问题
研究——以“东方探戈”苗族“长衫龙”为研究对象3.数字化传承视域下非遗类APP设计创新研究——以“非遗研习社”APP为例4.山西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以广西非遗旅行馆为例

4.4 广西非遗礼品开发前景广阔
在旅游的几大要素中,人们对购物及娱乐方面的消费 相对还较为薄弱。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 资源,应当充分利用,着力于开发设计具有自治区特色的、 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延长旅游产业
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4.5 非遗传承意义重大
广西非遗是广西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绚烂瑰丽, 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是文化建设所不可或 缺的重要资源。
一是增强群众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树立文化自信,为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二是有助于激发非遗生命力。为非遗传承者和工作者 提供创收渠道,使非遗得以活态传承。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况
广西非遗旅行馆是一个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实体体验场所。广西非遗旅行馆打破传统博物馆静态展 示的枯燥形式,以大学生现场演绎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活 泼生动、富于动感的非遗唯美体验。广西非遗旅行馆不仅 可以为广西的非遗提供一个宣传和传承的机会,而且还 可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平台。
会展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以广西非遗旅行馆为例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李爽爽 张恝锴 梁颖(通讯作者)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
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文围绕广西非遗旅行馆项目,阐述了非遗文化的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广西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广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实践和表达,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壮族的荔枝调、瑶族的瑶剧、苗族的芦笙音乐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实践广西民众的社会实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包括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医药、传统节日等。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耕作技术,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3 仪式和节庆广西各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例如,壮族的壮年节、瑶族的瑶山节、苗族的苗年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分工。
其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
第三,开展了培训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广西还大力倡导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广西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圈的建立发展,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广西从相对封闭的的边疆地区迅速跻身区域经济建设的前沿。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护、挖掘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必须而且十分紧迫。
基于此,亟需在全面、客观评估广西少数民族非文化遗产现状基础上,建立完善相应保护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对策广西共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艺术风格独特、民族特点鲜明、浓厚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各民族悠久而博大的历史进程。
如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壮族嘹歌、侗族大歌等多项广西少数民族非文化遗产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不仅对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得到及时而有效的保护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增进广西少数民族之间合作与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对维系广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了弘扬和重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度上、财政、宣传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但是,由于缺乏对应有效的地方性立法,导致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面临着严峻形势:(一)缺乏专门的地方法律规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五章第38条至第42条的规定,对于破坏非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民事赔偿或刑事处罚的规定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执法广西没有相应的规定,对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没有具体的行政执法约束措施。
(二)缺乏创新,造成传承断层或流失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广西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冲,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碰撞、文化交流加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原生态内容受到外来文化及现代化的文化的影响,可以立身的技艺面临种种压力,技艺传承后继乏人。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个人类文化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而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已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
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壮锦技艺;传承;传统文化民间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是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实践中,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民间壮锦的技艺如何传承是现代时代的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最初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是一种必然规律。
而随着这种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是对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民间工艺织品,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早在宋代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
当时称“广西锦”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早在明代列为贡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壮族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广西壮族人民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1. 保护和传播语言文字壮语是广西壮族人民最重要的语言文字,也是壮族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和传播壮语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和推广壮语,并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培养年轻一代对于壮语的兴趣和热爱。
2. 传承艺术形式广西壮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如歌舞、戏曲、织锦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相关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演出、比赛等,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广西壮族的艺术文化。
3. 传承历史文化广西壮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并在相关场所设置合适的展览和介绍,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广西壮族的历史文化。
二、发展1. 创新传统艺术形式广西壮族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如锦绣、歌舞等。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相关机构进行创新性改革,以便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2. 发掘旅游资源广西壮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并在相关场所设置合适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以便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 推广文化产品广西壮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音乐、书籍等。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文化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并在相关场所设置合适的销售渠道,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广西壮族的文化产品。
总之,广西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投入,同时鼓励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来。
只有这样,广西壮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西壮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7-13T12:06:00.430Z 来源:《文化时代》2021年第1期作者:张榕媚[导读] 摘要: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逐渐势微。
本文将概述壮锦的历史发展历程,结合调研的见闻,介绍壮锦传承的现状、发展的现状,分析壮锦传承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壮锦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壮锦;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张榕媚(河池学院,广西钦州灵山县,535400)摘要: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文化的杰出代表。
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逐渐势微。
本文将概述壮锦的历史发展历程,结合调研的见闻,介绍壮锦传承的现状、发展的现状,分析壮锦传承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壮锦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壮锦;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壮锦的渊源与历史发展历程一、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与蜀锦、云锦、宋锦齐名,是其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是壮族文化代表。
[①李富强.其命维新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实践论[M].民族出版社,2014-06-01.183页②]唐宋时已有生产,明代已成为皇室规定的贡品,跃居名织品之列。
在过去,壮族民间以织锦为荣。
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变化,加之壮锦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品,成本偏高、技术滞后,因此壮锦生产逐步走向衰落,而且有失传的趋势。
壮锦势微的主要表现有:产地缩小,由广布于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收缩至仅忻城、宾阳、环江、靖西、龙州各地,织锦厂数量减少,产量锐减;织锦手工艺人年纪越来越大,“未笄之女郎学织”已成历史;而民间对壮锦的使用也越来越少,民间婚嫁已不见壮锦。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一民族文化,保护这一民族文化,就成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广西壮锦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分析二广西壮锦文化传承发展的成就(一)其一,靖西壮锦厂是传承发展壮锦的最好支柱。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_以壮族蚂拐节为例

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探究———以壮族蚂拐节为例琼1 ,陈 炜2谢 (1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 ,广西桂林 5410042 . 桂林工学院 旅游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阐述了广西壮族蚂拐节的基本情况、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 ,分析了蚂拐节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指出了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 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 : 分类号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策略 ;保护与传承 ;蚂拐节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3 - 8233 (2008) 05 - 0107 - 05 K892 . 12003 年 10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一份人类为切实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法律条款正式问世。
自该公约实施以来 ,世界各国引发了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我国也不例外 。
2006 年 2 月 ,我 国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 从 2006 年起每年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 遗产日”。
2006 年 6 月 2 日 ,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 网站上公布了首批 518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其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申报的壮族蚂拐节榜上有名 。
[ 1 ]作为壮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 民间瑰宝 ,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 终结 ,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使其散发永 久的生命魅力 ,才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 ,而这正是 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域的东兰、天峨、巴马 、凤山县等境内 , 又称为“蛙婆 节”“、青蛙节”或“蚂拐歌会”,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 遗俗 。
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拜青蛙 ,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人畜兴旺 。
蚂拐节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 (或初二) 开始 ,至月末结束 (有的地方至正月十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有沿海、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000万,其中壮族人口160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79%,占总人口的32.60%。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后,各项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如今,北部湾经济发展区战略又给广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西的文化正在实施大发展大繁荣三年行动计划,这将为今后的文化发展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况 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广西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8个项目,其中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黑衣壮民歌、桂剧、桂南采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虫另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壮族嘹歌、瑶族蝴蝶歌、壮族三部民歌、瑶族长鼓舞、广西文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田林瑶族铜鼓舞邕剧、宾阳炮龙节等2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机构,为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为了加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协调全区的保护工作,一是建立了以文化厅牵头,政府一位副秘书长为组长、9个厅局级单位参与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是2006年12月,成立了由广西区编制委员会审批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机构和人员,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络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工作,使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三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各级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四是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协会,广泛吸纳有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 (二)推动立法,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2003年初,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后,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同意,成立了由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有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等部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学习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突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注重衔接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照“依法、有据、规范、简明”的要求,起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初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前后共修改了20稿),并发给有关部门和市、县(自治县)征求意见,举行了行政许可论证会,并在《广西日报》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05年4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广西是全国第四个通过立法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省份,这也说明了我区人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三)摸清家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稳步开展 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关心重视,为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广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存在问题,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资源普查工作提出了要求。文化厅先后下发了《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自治区文化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的通知》、并多次召开专项会议,研究资源普查工作方式方法,部署全区资源普查工作。根据文化部的工作部署,目前广西各市克服专业人员、经费上的困难,按照全国普查工作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普查工作。截至2008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已有桂林、柳州两个市基本完成了资源普查工作,有12个市正在进行中;全区109个县(市区),有30个基本完成普查工作,81个正在进行中。我们重点做了一些工作:召开专题会议,传达文化部的文件精神,部署全区资源普查工作;举办培训班,培养资源普查工作人员;组织专家,下乡督查指导;总结经验,推广了“四个抓”、“三结合”、“三不漏”的典型,部署下一步普查的拾遗补漏工作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四)规范工作,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制度 1.建立名录保护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根据国务院和文化部的有关通知精神,我们向各市布置了名录申报任务,并组织专家深入部分市县给予具体指导,2005年推荐了38个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9项入选;2007年又推荐16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有9个项目入选。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名录58项。第二批自治区名录55项,已经完成公示程序,现已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公布了289项市级名录;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计名录515项。 2.建立传承人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在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方面,广西基本上与文化部同步。2007年,推荐了27名传承人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有11人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8年4月,在各市推荐的73名传承人人选中,评出30名推荐人向社会进行公示;2008年5月16日,广西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6月14日为获得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民间艺人举行隆重的颁证仪式,举办广西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并决定给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3000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2000元的的传承资助经费。 在划拨保护经费的时候,特别规定了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专用经费,每年给传承人固定的经济资助。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已经结束,将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作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开展工作。 (五)积极探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推进工作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和有效途径。为了更有效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工作,2004年,我们启动了以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的“1+10”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网络格局。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献礼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10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已建成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贺州莲塘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此外,今年我区已相继建成了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贺州黄洞瑶族制作传承基地和桂剧传承基地,目前壮剧传承基地也正在建设当中。生态博物馆和传承基地的建成,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示的重要阵地。2007年,在总结4个生态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北部湾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思路和建设方案。在这两个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若干个文化生态示范村和民族文化生态传习馆,命名传习人、开展传承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充分发挥当地人文特色和地源优势,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资源、以旅游、手工艺生产、民族风情表演为主体内容的文化产业链,力争做到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持续开展奠定经济基础的同时,使其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目前,《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已经上报文化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也已派出专家到现场考察,待文化部批准,我们则可马上实施。 (六)强化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 1.组织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2006和2007的“文化遗产日”期间,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文化遗产资源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图片展览”、“文化遗产实物展”、“民族艺术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化遗产百场宣传”、“民族文化摄影展”、“国际博物馆日”、“报刊媒体系列宣传”、“广场文艺演出”“广西首届歌王赛”等宣传活动。2008年举办广西原生态民歌演唱大赛、广西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在自治区图书馆利用“八桂讲坛”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内容活动。 2.定期编辑出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刊物(2007年出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