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合集下载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作者:黄静静王曦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3年第11期【摘要】随着新时代学校育人方式的不断革新,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及时发挥保护和传承“非遺”文化的重要作用。

南宁市北际路小学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将极具南宁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邕州狮舞”引进校园,以“邕州狮舞”推动“五育”并举,实现通过传承“非遗”文化促进“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非遗”文化邕州狮舞传承教育“五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034-03“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中国“非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基的重要阶段,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

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中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教育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启蒙与认同。

将“非遗”文化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印入小学生内心,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种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逐步消失。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可能途径,努力创新形式、载体和路径,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并逐渐爱上传统文化,使青少年自觉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南宁市秀田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南宁市北际路小学(以下简称“北际小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以“非遗”文化推动“五育并举”的学校文化育人体系。

壮族香火球:指尖下流淌的丰收情

壮族香火球:指尖下流淌的丰收情

主持:棉花糖/责编:韦春艳/香火,主要是指用于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烛火。

本期我们走进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探秘壮族香火球,感受壮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的魅力。

与农事相关的传说壮族香火球,是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大塘镇及钦州市的小董、那蒙、大寺、长滩、新棠一带的壮族传统民间体育竞技活动。

2008年,香火球入选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火球的制作看似简单却内含巧思,它以鸡毛、香、铜钱、笋壳、竹筒等为材料制作,形状似羽毛球,但比羽毛球漂亮。

相传几百年前,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古元村的始祖班元亨与母亲来到此处创业。

那时的古元林木森森,鸟兽众多,经常进村蹂躏庄稼。

有一年春节刚过,母子俩高兴地将所有稻种悉数播到秧地上,次日清晨却发现,稻种全被鸟兽吃尽。

母亲为稻种伤心,班元亨想:如果有一位守护者时刻守护稻种就好了,他想到一个方法:将鸡毛插在竹笋壳上挂在田地边,让它看上去就像一只捕食鸟、鼠的老鹰在镇守稻田。

果然,鸟兽再也不敢侵害稻种。

他们在其他田地边上也挂上数只“老鹰”,晚上还在每只“老鹰”身上插上三支点燃的香。

是年,庄稼获得大丰收。

此后,班元亨一家在此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班姓人家为传承先祖的智慧,将“老鹰”的形态进行演变、优化,或在铜钱上插鸡毛、香火用来祭拜,或用竹子和鸡毛扎成球体用来抛掷驱赶鸟兽。

因当成球体来抛掷时很好玩,人们便将其当成球来拍打娱乐,香火球运动从此诞生。

香火球的制作香火球虽然形状小巧,但想要制作一枚精美的香火球也不是易事,需经过采集竹料、破竹成片、挑选鸡毛、手工编织、点香熏制等步骤。

•材料选择•香火球制作的关键是选材。

自然剥落的笋壳才坚韧耐用。

而鸡毛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必须是鸡的同侧翅膀上的五色羽管毛,越长越鲜艳越好,这样在拍打时香火球才能旋转得更美观。

•手工编制•准备好剪刀、绑带、棉绳等辅助工具和材料。

先将4根长度相等的竹片摆成7—8期(7—9年级)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米”字形,并用约1米长的棉线沿“米”字形的每个对角缠绕3至5圈,绑紧固定。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六政秘〔2014〕148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六政秘〔2014〕148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政府批准市文广新局提出的六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计13项),现予公布。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的文件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目标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建立传承机制,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弘扬我市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六安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附件:六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4年12月9日附件六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3 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一、民间文学(3项)1Ⅰ-1周瑜故事舒城县文化馆2Ⅰ-2六安谚语金安区文化馆Ⅰ-3时苗留犊寿县非遗保护协会二、传统音乐(1项)4Ⅱ-1舒城民歌舒城县文化馆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5Ⅵ—1显杨冲叉舒城张母桥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四、传统技艺(6项)6Ⅷ—1夏氏一品斋毛笔制作技艺六安市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7Ⅷ—3叶集木榨榨油技艺叶集试验区油场8Ⅷ—4霍山根艺书法霍山县文化馆9Ⅷ—5六安烙画制作技艺金安区龙盛画苑10Ⅷ—6徐集花生糖制作技艺裕安区文化馆11Ⅷ—7大别山盆景制作技艺裕安区文化馆五、传统医药(1项)12Ⅸ—1中医淠衡钝斋学派霍山县中医学会六、民俗(1项)13X-1六安鲍氏慈孝文化裕安区文化馆——结束——。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0.15•【字号】南府办[2006]178号•【施行日期】2006.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06〕17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十月十五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南府发〔2006〕11号)的文件精神,以及《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文办社图发〔2005〕21号)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普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目的是摸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数,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现代化的采集手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科学的记录,同时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使我市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范围(一)指导思想坚持“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全面展开,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进行。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研究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研究
功地举行 了多期关 于非物 质文化遗 产为主题 的巡展 和
义。南 宁作 为广西 的首府城 市 , 如何挖 掘 、 传承 、 保护与
整合 、 优化 、 创新现有 的非物 质文 化遗产资源 , 塑造特色
的城 市精神 文化依 托 , 升南 宁市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 提
力 , 放文 化生 产力 , 文化振 兴 经济社会 发展 , 现 解 用 实
( ) 一 保护意识薄弱 , 缺乏重要性认识
目 , 前 南宁市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 护体系逐步建立和 完善, 建立科学有效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 至今 ,
南宁市已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体系 , 即国家 级、 自治区级 、 市级和县( 级名 录体 系。 自 20 年 以 区) 09
门机构不健全, 缺乏专职人员, 民众保护意识薄弱, 保护经费 投入不足, 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了更
好地抢救和保护 的非 物质 文化遗产 , 南宁市必须转 变传承保护理念 , 完善公共 文化服 务体 系, 大立 加
法保护 力度 , 构建 宣传教 育体 系, 增强文化 自觉意识 , 大经费投入 , 加 打造特 色品牌 , 全人 才培 养体 健
巡演 , 许多优 秀非物质 文化 遗产逐渐被发掘并得到有 使
效保护。 自 20 至 2 0 06年 0 9年 ,南 宁市 成立各 级普 查工 作
“ 文化兴市 、 文化强市 ” 战略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
有重大的意义 。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述
队, 并在在全市范 围内开展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查 。普 查工作历 时四年 , 搜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 产资源线索
非 物质文化 遗产 的传 承和保 护备受联合 国和很 多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1人)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1 杨似玉男 52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传统手工技艺广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10人)序号姓名性别年龄项目名称地区分类1 吴光祖男 63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2 覃奶号女 62岁侗族大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间音乐3 罗景超男 64岁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间音乐4 秦彩霞女 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5 周小兰魁男 74岁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6 陈声强男 60岁采茶戏(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7 傅锦华女 68岁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8 张琴音女 74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9 闭克坚男 71岁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戏剧10 刘正城男 72岁壮族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俗广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5人)序号姓名性别民族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名称项目类别1 黄达佳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布洛陀民间文学2 温桂元男壮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传统音乐3 洪琪女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剧传统戏剧4 李人帡男汉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陶器烧制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传统技艺5 罗周文男京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哈节民俗广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议名单一、民间文学(1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谢庆良男仫佬族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二、传统舞蹈(2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班点义男瑶族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2盘振松男瑶族瑶族长鼓舞(黄泥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三、传统戏剧(2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罗桂霞女壮族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覃明德男仫佬族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四、曲艺(2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何红玉女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陈秀芬女汉族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五、民俗(31人)流水号姓名性别民族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赵有福男瑶族瑶族盘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2谭三岗男毛南族毛南族肥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3梁炳光男苗族苗族系列坡会群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公示名单(共41人)网络查不到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公示名单(78人)序号项目名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1刘三姐歌谣谢庆良男1953年8月宜州市文化和体育局2 瑶族密洛陀古歌蓝永红男 1951年3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3 瑶族分架蒙美金女 1936年2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4 瑶族分架蒙廷理男 1926年2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5 侗族大歌吴探花女 1968年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6 壮族三声部民歌莫花美女 1957年7月马山县文化和体育局7 柳州山歌周德康男 1944年12月柳城县文化馆8 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彭八英女 1933年4月凌云县文化和体育局9 壮族天琴艺术陆凤群女 1943年3月凭祥市文化馆10 壮族天琴艺术李绍伟男 1956年9月龙州县文化馆11 广西八音黄才定男 1954年8月南宁市邕宁区文化和体育局12 广西八音梁贵加男 1961年12月南宁市邕宁区文化和体育局13 侗族器乐胡汉文男 1942年8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14 侗族器乐邝顺堂男 1962年4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15 烟墩大鼓劳传永男 1962年灵山县文化和体育局16 壮族哭嫁歌刘月球女 1970年10月贵港市港北区文化和体育局17 壮族哭嫁歌梁丽珍女 1967年4月贵港市港北区文化和体育局18 桂平西山佛教音乐释宏珠女 1972年6月桂平市文化和体育局19 壮族民歌(上思虽蕾)岳建霄男1949年7月上思县文化和体育局20 汉族多声部民歌(松柏汉族农凤英女1931年6月南宁市兴宁区文化和体育局多声部平话山歌)21 汉族多声部民歌(松柏汉族潘兆君男 1933年11月南宁市兴宁区文化和体育局多声部平话山歌)22 壮族会鼓赖承辉男 1949年8月马山县文化和体育局23 壮族嘹啰山歌李啟梧男 1938年12月南宁市邕宁区文化和体育局24 壮族蚂虫另舞向宝业男 1942年9月天峨县人民政府25 壮族蚂虫另舞索文德男 1961年10月天峨县人民政府26 瑶族吹笙挞鼓舞蒋礼发男1942年1月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27 瑶族吹笙挞鼓舞杨才明男1964年8月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28 龙凤麒麟舞梁廷颂男 1939年8月贵港市港南区文化和体育局29 龙凤麒麟舞梁裕洪男 1949年9月贵港市港南区文化和体育局30 壮族舂榔舞牙廷荣男 1944年6月东兰县文化和体育局31 瑶族猴鼓舞蓝尚林男 1956年6月东兰县文化和体育局32 壮族打扁担唐小琴女1931年9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33 壮族打扁担覃素芳女 1953年12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34 壮族春牛舞陆尚法男 1943年2月西林县文化馆35 壮族春牛舞陆尚青男 1964年8月西林县文化馆36 桂林牌灯骆双付男 1944年9月临桂县文化和体育局37 板凳龙谢文华男 1957年12月临桂县文化和体育局38 壮族师公舞罗最仁男 1924年5月象州县文化和体育局39 瑶族黄泥鼓舞盘振球男 1921年12月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40 瑶族黄泥鼓舞盘振松男1944年9月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41 壮剧农济民男 194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42 壮剧黄志元男 1957年1月田林县人民政府43 桂剧黄艺君女 1933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44 桂剧苏国璋女 194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45 彩调周瑾女 1957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剧团46 邕剧蒋耀鸣男 1944年8月南宁市邕剧团47 邕剧梁克俭男 1945年10月南宁市邕剧团48 牛歌戏(平南牛歌戏)李冬平女 1964年12月平南县文化和体育局49 牛歌戏(平南牛歌戏)杨芝男1956年6月平南县文化和体育局50 牛歌戏(藤县牛歌戏)陈寿坚男1951年8月藤县文化和体育局51 牛歌戏(藤县牛歌戏)马伟文男 1969年10月藤县文化和体育局52 丝弦戏磨长永男 1943年11月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53 丝弦戏关艳女 1978年8月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54 桂林文场陈秀芬女 1944年10月桂林市曲艺团55 舞狮技艺邓明华男 1941年6月藤县文化和体育局56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求诗男 1963年10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57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梅松男1948年2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58 壮族织锦技艺陈晔女 1948年12月靖西县文化和体育局59 钦州坭兴陶艺卢德辉男 1951年2月钦州市文化局60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谭素娟女1967年9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61 侗族刺绣杨甜女 1962年12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62 侗族刺绣韦江凤女 1973年12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63 六堡茶制作技艺韦洁群女 1958年2月苍梧县文化和体育局64 京族鱼露黄尚文男 1946年11月东兴市文化和体育局65 侗族医药吴伟文男 1932年10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66 毛南族肥套谭益庆男 1954年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67 宾阳炮龙节武学规男 1949年10月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68 宾阳炮龙节邹玉特男 1953年8月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69 德峨苗族跳坡节杨明才男1969年7月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70 瑶族葬礼习俗陆老幺男 1932年2月南丹县文化馆71 侗族花炮节王仁生男 1931年11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72 瑶族服饰(宁明瑶族服饰)焦莲英女1940年宁明县文化和体育局73 跳岭头(钦北跳岭头)周武良男1949年6月钦州市钦北区文化和体育局74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王沛林男1951年3月平南县文化和体育局75 瑶族服饰(大板瑶服饰)邓有芬女1958年6月防城港市防城区文化和体育局76 疍家婚礼张秀华女 1931年5月南宁市江南区文化馆77 游彩架覃凤梧男 1937年4月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78 “三月三”歌圩李超元男 1948年11月武鸣县文化和体育局第三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公示名单(121人)序号项目名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申报单位1 彩调杨步云男 1954.1 广西彩调剧团2 彩调龙杰锋男 1948.2 广西彩调剧团3 彩调覃明德男 1946.11 桂林市彩调剧团4 彩调唐洁女 1944.4 桂林市彩调剧团5 桂剧殷秀琴女 1945.1 广西桂剧团6 桂剧罗桂霞女 1943.6 桂林市桂剧团7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黄瑾明男 1937.7 广西中医学院8 壮族会鼓韦建廷男 1953.8 马山县文化馆9 南宁壮族春牛舞奚均仁男 1932.1 南宁市江南区文化馆10 南宁香火龙舞罗新有男 1966.2 南宁市良庆区文化馆11 壮族采茶戏滕思队男 1962.5 南宁市邕宁区文化馆12 壮族采茶戏甘美芬女 1945.11 横县文化馆13 宾阳师公戏莫旭先男 1951.2 宾阳县文化馆14 宾阳织锦技艺谭湘光女 1955.6 宾阳县文化馆15 壮族“打扁担”莫菊花女 1954.6 马山县文化馆16 壮族九莲灯何方仕男 1948.2 隆安县文化馆17 上林县渡河公黄福连女 1946.1 上林县文化馆18 上林壮族灯酒节石冠美男 1937.11 上林县文化馆19 杨美豆豉制作技艺杜学芬男 1969.3 南宁市江南区文化馆20 外沙龙母庙会袁学武男 1955.4 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1 北海贝雕技艺曹世莲女 1955.5 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2 老杨公李日喜男 1949.7 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3 北海咸水歌麦九妹女 1930.9 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4 北海咸水歌郭亚十女 1941.7 北海市群众艺术馆25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许秀珍女 1965.12 大新县文化和体育局26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赵元仕男 1964.11 大新县文化和体育局27 天等指天椒加工技艺刘兆强女 1954.5 崇左市左江区文体局28 壮族拜囊海许国莲女 1942.7 天等县文化和体育局29 壮族打榔舞陆东华男 1967.4 天等县文化和体育局30 侗族器乐潘甫金德男 1942.9 三江侗族自治区县文化和体育局31 苗族系列坡会群(斗马)梁瑞荣男1949.1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32 苗族系列坡会群(苗锦制作)潘彩英女1955.2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33 壮族师公舞覃祖大男 1964.1 柳江县文化馆34 柳州山歌(平山山歌)李语松男 1962.11 鹿寨县文化和体育局35 柳州山歌周美英女 1939.4 柳城县文化馆36 广西文场何红玉女 1941.2 桂林市曲艺团37 广西文场(长安文场)陈丽文女 1943.9 融安县文化和体育局38 瑶族服饰潘继凤女 1965.11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39 临桂草龙舞刘明益男 1958.1 临桂县非遗保护中心40 桂林牌灯骆吹养男 1957.1 临桂县非遗保护中心41 桂林渔鼓李蔚琛女 1941.1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42 瑶族婆王节唐碧松男 1976.6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43 侗族草龙狮制作技艺王禹男 1947.9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44 侗族祭萨习俗吴永能男 1949.1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45 侗族祭萨习俗吴代荣男 1947.7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化馆46 桂林龙舟民俗朱年生男 1948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47 瑶族盘王节(还盘王愿)李观连男1963.5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48 瑶族盘王节(瑶族做盘王)盘志强男 1946.1 金秀县文化馆49 瑶族山歌调罗友军男 1964.1 资源县文化馆50 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陈天才男1950.6 桂林金典文化用品有限公司51 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夏良玉男1956.8 桂林金典文化用品有限公司52 湘山酒传统酿造技艺王勇男 1962.1 桂林湘山酒业有限公司53 麻布制作工艺李本学男 1947.1 临桂县非遗保护中心54 瑶族羊角舞伍有光男 1937.12 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55 板凳龙谢龙妹女 1957.1 临桂县非遗保护中心56 永福阴笛乐唐玉成男 1959.9 永福县非遗保护中心57 全州民间剪纸技艺唐爱春女 1959.12 全州县安和乡人民政府58 象州壮欢覃班信男 1935.6 象州县文化馆59 瑶族医药褚清纯男 1936.1 金秀县文化馆60 瑶族织绣技艺龚玉娟女 1939.8 金秀县文化馆61 瑶族织绣技艺赵凤香女 1969.2 金秀县文化馆62 瑶族都戒礼李光文男 1940.1 金秀县文化馆63 瑶族过山音兰桂英女 1950.8 金秀县文化馆64 瑶族过山音赵桂英女 1964.1 金秀县文化馆65 跳甘王罗定光男 1942.7 金秀县文化馆66 壮族悲歌蓝柄玉男 1945.1 忻城县文化馆67 壮族织锦技艺蒙如君女 1957.12 忻城县文化馆68 翡翠鸟舞罗志中男 1941.4 武宣县文化馆69 壮族师公戏(贵港师公戏何家前男1948.4 贵港市覃塘区文化馆70 梧州龙母诞谭毓芳女 1939.1 梧州龙母庙管理处71 藤县水上民歌彭桂英女 1939.9 藤县文化馆72 鹿儿戏黄翠珍女 1962.4 苍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73 广西八音(八步八音)蒋家宁男 1965.8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74 广西八音(大成八音)梁达文男 1935.11 平南县文化馆75 壮族舞火猫潘国仁男 1940.6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76 浮山歌节陶永英女 1935.8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77 瑶族婚俗赵福锦男 1957.2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78 客家竹板歌黄仕茂男 1937.6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79 瑶族凿花赵福华男 1976.12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80 信都龙舟节张其清男 1962.9 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81 瑶族长鼓舞黄道胜男 1962.5 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82 瑶族蝴蝶歌欧玉梅女 1964.1 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83 瑶族溜喉歌黄先保男 1947.1 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84 瑶族羊角长鼓舞盘福贵男 1954.2 钟山县文化馆85 瑶族门唻歌黄凤英女 1942.1 钟山县文化馆86 右江瑶族歌堂习俗杨昌林男 1952.2 百色市文化馆87 壮族舞狮技艺廖军民男 1966.5 田阳县文化馆88 瑶族金锣舞阮桂陆男 1948.5 田东县文化馆89 田东壮族排歌廖启忠男 1957.7 田东县文化馆90 田东壮族排歌余修贤男 1965.5 田东县文化馆91 壮族打砻(榔)舞廖秀金女 1965.1 平果县文化和体育局92 壮族打砻(榔)舞韦爱群女 1963.1 平果县文化和体育局93 平果壮族踩花灯李清河男 1928.3 平果县文化馆94 壮族马骨胡艺术黄一格男 1957.4 德保县文化馆95 壮族多声部民歌(德保壮族山歌)黄恒笔男 1947.12 德保县文化馆96 壮族多声部民歌(德保壮族山歌)黄美玲女 1959.12 德保县文化馆97 壮剧(南路壮剧)苏朝甫男 1945.11 德保县文化馆98 壮剧(南路壮剧)莫世亮男 1949.12 德保县文化馆99 壮剧(南路壮剧)赵维持男 1936.3 靖西县文化馆100 壮族提线木偶戏李克文男 1943.11 靖西县文化馆101 壮族提线木偶戏韦复兴男 1936.7 靖西县文化馆102 壮族末伦蔡文献男 1948.8 靖西县文化馆103 壮族抢花炮(龙合花炮节)方振宁男 1945.2 那坡县文化和体育局104 壮族祭瑶娘岑生献男 1952.12 田林县人民政府105 田林瑶族铜鼓舞黄文述男 1930.1 田林县人民政府106 田林瑶族铜鼓舞班点义男 1948.1 田林县人民政府107 隆林壮族歌会习俗唐光华男1958.9 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馆108 隆林壮族歌会习俗罗朝贵男 1960.6 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馆109 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唐远明女 1936.8 凌云县文化和体育局110 壮族歌圩(凌云县朝里壮族“吼喊”歌圩)李景春男1945.11 凌云县文化和体育局111 乐业唱灯龙光政男 1951.1 乐业县文化馆112 乐业唱灯黄碧英女 1948.6 乐业县文化馆113 把吉造纸技艺张德魁男 1945.11 乐业县文化馆114 仫佬族古歌龙光利男 1946.6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115 仫佬族舞草龙谢章华男 1937.1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116 仫佬族刺绣谢秀荣女 1957.11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馆117 毛南族花竹帽编制技艺谭汝女 1987.11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118 壮族铜鼓铸造技艺韦启初男 1963.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119 壮族铜鼓铸造技艺韦启参男 1965.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120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陆大妹女 1955.1 南丹县文化馆121 南丹勤泽格拉黎芳才男 1966.1 南丹县文化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民间文学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民间音乐59 Ⅱ—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7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5.18传统戏剧181 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09 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220 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1955 226 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手工技艺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俗455 Ⅸ—7 京族哈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的意思。

各地京族哈节日期不一样,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

各地都有专门用于哈节活动的建筑物——哈亭。

京族哈节活动由祭祖、乡饮、社交、娱乐等内容组成。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传说称: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

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

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

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

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锣鼓声中常有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

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0.25•【字号】南府发[2007]107号•【施行日期】2007.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南府发〔2007〕10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现将《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公布,请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5〕47号)以及《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南府发〔2006〕11号)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一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6项)┌───┬────────────────┬───────────────────┐│ 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县、区或单位│├───┼────────────────┼───────────────────┤│1│壮族歌圩│南宁市文化局│├───┼────────────────┼───────────────────┤│2│邕剧│南宁市邕剧团│├───┼────────────────┼───────────────────┤│3│壮族三声部民歌│马山县│├───┼────────────────┼───────────────────┤│4│宾阳炮龙节│宾阳县│├───┼────────────────┼───────────────────┤│5│壮族伏波庙会│横县│├───┼────────────────┼───────────────────┤│6│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横县│├───┼────────────────┼───────────────────┤│7│广西八音│邕宁区│├───┼────────────────┼───────────────────┤│8│壮族抢花炮│邕宁区│├───┼────────────────┼───────────────────┤│9│渡河公│上林县│├───┼────────────────┼───────────────────┤│10│香火龙舞│良庆区│├───┼────────────────┼───────────────────┤│11│壮族“嘹啰”山歌│邕宁区│├───┼────────────────┼───────────────────┤│12│老友粉│南宁市群众艺术馆│├───┼────────────────┼───────────────────┤│13│香火球│南宁市群众艺术馆、良庆区│├───┼────────────────┼───────────────────┤│14│游彩架│宾阳县│├───┼────────────────┼───────────────────┤│15│丝弦戏│宾阳县│├───┼────────────────┼───────────────────┤│16│壮族会鼓│马山县│├───┼────────────────┼───────────────────┤│17│校椅临江壮歌剧│横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安构树造纸技艺
黄国佳

79岁
隆安县
8
隆安壮族排歌
陆金席

61岁
隆安县
9
隆安壮族排歌
林碧

61岁
隆安县
10
壮族踩花灯
潘庆福

54岁
马山县
11
壮族三声部民歌
蓝海群

41岁
马山县
12
武鸣壮族山歌
韦秋岑

36岁
武鸣县
13
壮族骆垌舞
潘家明

65岁
武鸣县
14
上林傩戏
陈铭忠

82岁
上林县
15
上林壮族八音
王志新

75岁
上林县
16
上林壮族万寿节
何茂权

90岁
上林县
17
猴鼓舞
罗延武

52岁
上林县
18
上林瑶族山歌
卢成

46岁
上林县
19
壮族师公戏
周宗美

53岁
上林县
20
邕剧
梁素梅

50岁
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21
邕剧
宁靖

33岁
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22
邕剧
何惠临

33岁
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23
邕剧
张铁锋

38岁
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第四批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姓名
性别
年龄
保护单位
1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李武康

68岁
青秀区
2
杨美梅菜制作技艺
梁彩丽

50岁
江南区
3
扬美沙糕制作技艺
杨文凯

33岁
江南区
4
南宁傩舞
陈亚弟

47岁
西乡塘区
5
校椅临江壮歌剧
李建伟

70岁
横县
6
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
袁广武

48岁Leabharlann 横县724南宁平话民歌
赖钟林

63岁
市非遗保护中心
25
南宁平话民歌
莫若珍

48岁
市非遗保护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