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投资的形成与治理

合集下载

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与过度投资

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与过度投资
第 4 条 和第 5 7 O条分别规定 , 股东大 会“ 决定公
变管理者 的行 为 , 则过 度投 资仍然 存在 。刘 昌
国 ( 06) 李 鑫 ( 0 7 、 明 海 和 柳 建 华 20 、 20 ) 魏 (0 7 认 为随着我 国经 济 的快 速发展 , 市公 20 ) 上
司的经营方针 和投 资计 划 ” 董 事会 “ 定公 司 , 决 的经营计划 和投资方 案” 经理 “ 织实施公 司 , 组
国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发 展 统 计 公 报 》 。
类似 , 在一定程 度上受计 划经 济体制 和 国有产 权主体缺位 的影响 , 容易产生追加投 资的冲动。
【 收稿1期】 20 4 47 3 0 8)) 5
【 基金项 目】 南开大学青年文科基金项 目(6 N 1 ) 0 Q 0 7 【乍 1者简介】 梅丹 (9 6一) 女 , 17 , 湖北京山人 , 南开大学会计学系副 教授 、 ,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公司财务和审计。
—-—— —
47 —— - — —
维普资讯
国有上 市公 司的 治理 机制 与过 度投 资
公 司 财务 与资 本市 场
袁 国良等 ( 9 9 、 19 ) 潘敏 和金岩 (0 3 认 为 20 )
得到应有 的投 资回报 。公 司治 理机制通 常可分
和 2 . % , 资过热状况持续存在 。 57 投 投资决策是公 司最重 要 的财务 决策 , 司 公 价值 是基于各项投资所 产生的未来现金流 的折 现。偏离 理论 最佳 投 资 规模 的投 资过 度或 不 足, 都有损公 司价值最 大化 。我 国国有上 市公
司大 部 分 由 国企 改 制 而 来 , 与 改 制 前 的 国 企 并

公司治理、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

公司治理、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

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将投资风险转嫁 给了债权人 , 债权人为 了规避贷款风险 , 在贷款给公 司时, 会与公 司签订债务 契约 , 严厉
制裁公 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 控股股东利用控制 权攫 取私人收益的行为也会侵害 中小股东的利益 , 较大 的股 东会联合 制衡控股 股东 ,
而小股 东会采取 “ 用脚投票” 的方式来表达对控股股东 的不满 , 这势必影响到公 司的声誉 , 为了更 加隐蔽的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 、 为
还借款本息会减少公 司的 自由现金流量 。 债权人监督增强后 , 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被发现 的可能性上升 , 这会 直接 抑制公 司的过 度投
资行为 , 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削弱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 的负相关性。 据此提出假设 :
假设2 : 债务 融资 b E 例 的 提 高 能够 削 弱过 度 投 资 与 盈余 质量 的负 相 关 性
冯展斌 张兆慧 李庆德 : 公司治理 、 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
公司治理 、 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 木
冯展斌 张兆慧 李庆德
(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 / 审计处 新疆 石河子 8 3 2 0 0 0 ) 摘要 : 本文选取 2 0 0 4年至 2 0 1 1 年所有 A股上 市公 司为研 究样本 , 实证检验 了过度投资对盈余 质量 的影 响。 研究发现 : 过度投 资金额越 大, 盈余质量越差。 债务融资比例 的增加能够削弱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的 负相 关 性。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能够增强过度投 资与盈余质量的负相关性 。 两职分 离能够削弱过度投 资与盈余质 量的 负相关性。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 自由现金流的增加能够增强过度投资与盈余质量的 负相关性 , 债务融资比
意味着公 司面临较高的经营风 险, 公司的声誉将会受到很大的影 响。 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 , 为了规避债权人的制裁 , 同时 为了维护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和领 取报酬 的董事 人数在 1%水 平上与家 族企业绩效vl 0 a正相关 ; 高管 前三名薪酬 总额和董事前三名 薪酬 总额 都在 1 %的显性水平 上与家族企业 绩效 vl a 正相关 , 这说明我 国现 阶段 对高管 的激励 主
要还是依靠薪酬激励 , 持股激励还没有发挥应有 的作用 。 三个模 型
使投资者利益得到很好 的保护 ,从而增加外部投资者 的投资 的信
绩效显著正相关 , 而总经理持股数量 、 总经理持股 比例和董事长持
股 比例都与家族企业 绩效无显著 的关系 。这说 明股权激励机制在
心, 为家族企业募集资金和增加融资渠道提供方便 , 有利于家族企
业 的健康持续发展 。投资者保护变量 中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度 没有通过检验 , 这可能与家族企业 自身的性质有关 , 可能 由于家族 企业在政策 上过于依赖政府政策指导 ,另一方面当前我 国政府对
表2 回 归 结 果 模型 1 模型 2 模 型 3 系数 t p 系数 t 值 值 值 P值 系数 t 值 P值
—O 3 8 . 8 — 19 4 0 . 7 005 一O 1 —10 0 O. 8 21 .0 31 -0 1 2 . 8 — 16 8 ) 9 . 6 ( 0 7 . —0 0 4 . 6 —1 5 6 (.3 — 0 7 — 13 8 . 7 一O 0 1 O )1 4 0.5 .4 0 1 9 6 — 14 9 . 4 . 4 0 1 5 0 0 8 1 8 9 0.6 0.7 183 0 8 O 0 0 .7 .5 0 4 0 8 . 4 0.6 .8 18 5 . 6 .8 0 0 1 O 1 8 2 9 9 .0 0 1 0 3. 0 0 0 1 0 1 9 2 9 5 0 .2 . 6 00 3 .4 26 . 0 .2 . 7 0 0 2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过度投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表现1、盲目多元化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益,不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盲目进入多个不相关的业务领域。

这种多元化投资往往导致企业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加大,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最终使得新业务无法盈利,甚至拖累了原有主业的发展。

2、大规模并购一些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缺乏理性判断,仅仅为了扩大规模而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

然而,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往往被低估,导致企业在文化、管理、财务等方面出现冲突,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压力。

3、过度固定资产投资部分上市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评估,过度投资于新厂房、新设备等。

这种投资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这些固定资产可能会闲置,降低企业的资产回报率。

二、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原因1、代理问题在上市公司中,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

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如更高的薪酬、职位晋升等,而做出过度投资的决策。

他们可能更关注短期的业绩增长,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长期效益和风险。

2、信息不对称管理层相对于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往往拥有更多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管理层做出不利于股东利益的投资决策,而股东和外部投资者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

3、资本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业绩压力。

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增长的预期,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过度投资的策略来追求短期的利润增长,以维持公司的股价和市场形象。

4、政府干预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可能会鼓励或干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这种非市场化的干预可能导致企业做出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投资决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1、降低企业价值过度投资会导致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使得投资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原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原因分析
不超过 2 0  ̄ 0 。在 西方 发达 国家 , / 企业 都倾 向于用公 司 的内部 自由 现金 流来满 足企业新增 资本 的需 求 , 即通过企业 留存 的税 后利 润 和折 旧作为 内部融资的资金 。 . 我 国上 市公 司在 8 0 % 以上 的外部融 资 比例 中, 其 中债 务融 资
控 制” 现象仍较严重 , 自由现金流代理成本更大而且我 国很多上市 公 司虽然盈 利但不分 红 , 企业积攒大量现金流 , 这些都在一 定程度
上 为企业滥用 资金、 盲 目投 资行 为提供 了便 利。张功 富 ( 2 0 O 7 ) 通 过对 我国上市公 司研究发现 , 自由现金流为 正的企业更容 易发生
政府机构的模式相似 。因此 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通过制定 企业的发展战略 , 来 向股东证 明 自身 的优势和 能力 , 进而寻求 自身
更好的职业发展。在这样 的心理 暗示 下 , 管 理层更 容易选 择能够
体 分析来 ,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存在着一些 问题 , 有悖 于最 优 融 资理论 。在现实情况 中 , 西 方发达 国家 的市场 经济都遵 循 了优
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都 由国有企业 改制而 成 , 虽 然股权 分置 改革的实施 使得国有股东“ 一股独大 ” 的现象 得到一定 的改善 , 但
这 种现象依 然存 在于我 国上市公 司中 。即我 国上市公 司“ 内部人
何, 在融资方式 的选择 上 , 都 优先偏 好于外 部融 资 , 且 外部 融资 的 比例都在 8 O % 以上 , 而那些成本 低且 风险小 的 内部 融资 比例仅仅
序 融资理论 。据统计 , 西方发 达 国家 公 司的 内部融 资 占总融资 的 5 0 % 以上 , 3 2 % . 4 7 % 为负债 融资 , 最后的 3 - 3 % .9 % 才是 股权 融

试析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及其治理

试析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及其治理

试析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及其治理一、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研究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

本文将从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动因进行研究,寻找解决之道。

二、管理层奖励机制与过度投资关系研究管理层奖励机制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可以对管理层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管理层奖励机制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层过度投资问题分析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管理层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

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管理层过度投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管理层应如何加强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

四、股东权益保护与管理层过度投资问题的治理探讨股东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管理层过度投资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股东权益保护与管理层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矛盾和解决之道。

五、风险控制视角下的管理层过度投资治理分析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风险控制视角出发,探讨管理层过度投资的治理方法,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本文将逐一进行深入分析:一、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研究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主要是因为管理层的行为与股东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管理层往往掌握着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但是他们在决策时有可能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公司和股东之上。

这一点在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中尤其突出。

管理层在面对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时,经常产生冲突,难以兼顾两者。

有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选择了过度投资,这就导致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的受损。

二、管理层奖励机制与过度投资关系研究管理层奖励机制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管理层奖励机制分为现金奖励和股票期权奖励两种形式。

现金奖励是管理层的直接收益,其数量通常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关。

而股票期权奖励更加关注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现金奖励。

这意味着,管理层会倾向于制定短期行为目标,而忽视长期发展的考虑。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指的是以国有资产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投资的情况。

该行为可能会导致公司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

首先,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金的浪费。

国有上市公司在新项目的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倾向于追求规模效益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他们只关注于项目能否实现盈利,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导致了许多无效的投资。

这些无效的投资不仅浪费了公司的资金,也浪费了国家和社会的资源。

其次,过度投资还可能导致公司效益的下降。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往往是为了追求短期的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价值。

他们可能通过借贷来筹集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中,但往往无法实现预期的盈利水平,导致了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和财务压力的增加。

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将受到明显影响,甚至可能陷入经营困境。

此外,过度投资还可能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由于过度投资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从而减少了可用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和社会发展的资金,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

同时,由于过度投资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加大了行业和公司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良性竞争。

为解决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投资决策的专业性和合理性。

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注重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经济效益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和不良资产的形成。

同时,加强对国有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监督,加大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处罚和惩治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总之,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对于公司自身和国家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及其治理

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动因及其治理

当 企业 的股 权 融 资 使 经 理人 所 持 有 的 股权 比例 变 得 很 小 时 ,经 理 人有 可 能 过 度 投 资 。M u r p h y( 1 9 8 5 ) 认 为 经 理 人 存 在 内在 激 励 使 企 业 的 发 展超 出理 想 规 模 , 通 过不 断 的 投 资 新项 目,经 理 人拥 有 更
过 度 投 资行 为 。 J e n S e n 和M e c k 1 i n g( i 9 7 6 ) 在 分 析 企 业 股 权 融 资 的 代 理 成 本 时 指 出 , 股 东 与 经 理 人 之 间 存 在 着 利 益 冲 突 , 主 要 体 现 在 管 理 层 对 待 项 目风 险 的 态 度 和 处 理 方 式 可 能 与 股 东 不 同 , 这 种 利 益 冲 突 所 引起 的代 理 问题 反 映 在企 业 投 资 领 域就 是 各 种 非 效 率 的投 资 行 为 。 企业 投 资行 为 往往 体现 经 理 人 目标 ,而 非 股 东 价值 最大 化 ,
【 摘 要 】投资行为是企 业资金积累的重要基础和企 业成长的主要动 因,但是由于委托代 理、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薪酬、管理者背景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 了 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过度投资, “ 羊群行为 、自 我保护动机是管理层过度投资的主要表现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完善股权结构等方面治理管 理层过度 自 信 引发的过度投资行为。 【 关键词 】管理层;过度投资;过度 自信; 羊群行为 述
大 多数 学 者 认 为 : 过度 投 资 是 在 投 资项 目的净 现 值 小 于零 的 情 况 下 , 决策 者 仍 然 进 行 投 资 的一 种 行 为 。 国 内外 许 多 学 者对 过 度 投 资 行 为进 行 了研 究 ,对 过 度 投 资 行 为动 因也 有 相 应 的 阐述 , 归 结 起 来 主 要 有 三 方 面 的 原 因 : 自 由 现 金 流 , 利 益 相 关 者 利 益 冲 突 , 政 府 干 预 。 国 内 学 者 刘 昌 国 直 接 从 自 由现 金 流 量 的 角 度 研 究 过 度 投 资 行 为 , 他 通 过 一 个 适 度 投 资 函 数 来 确 定 公 司 的 适 度 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投资的形成与治理一、引言公司财务的传统方法体现在“基于价值的管理”,因此,在传统财务管理学教科书中,其内容都围绕价值的变动而展开,投资是选择价值增值最大的项目,融资则是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企业成长与未来现金流增长的基础,企业的投资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发展成长,然而,现实中的种种迹象却表明,现在许多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往往不能带来企业的价值增值。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资本市场也随之有了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活跃。

李增福、唐春阳(2004)对沪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1998年至2002年的五年间,沪深全部上市公司资本性投资的年平均增幅为18.743%,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 A则表明,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五年来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

李鑫(2007)认为发现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确实相当严重,且有不断加剧的倾向。

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同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现象也日益明显,而非效率投资则主要表现为过度投资。

在完美的市场中,所有资金的边际收益都是相同的,投资行为不会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税收、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代理冲突等问题的存在使无摩擦的市场变得不完美,经济资源常常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公司常常发生非效率投资行为,即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

二、投资与过度投资分界经典的财务主流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是由投资决定的。

投资的重要性、时效性、科学性受到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根据企业的财力情况进行适度适时的投资是投资管理的重要原则。

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都会存在,前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后者造成了资金的闲置,两者对企业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都是十分不利的。

(一)投资与企业投资“投资”,从汉语字面解释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可理解为购买金融资产或物资资产的行为,另一层含义可理解为购买资产所投入的资金。

而在经济学中,投资是指任何引起个人或组织财富变化的投入产出活动,一般区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种形式。

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劳动力、技术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以获取期望收益的经济活动;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的股票、债券、期权或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以获取期望收益的经济活动,也称金融投资。

“企业投资”通常是指企业投入一定量的资金,从事某项经营活动,以期望在未来时期获取收益或达到其他经营项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

“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支出量。

”决定企业价值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为购置所需生产要素所付出的代价(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在于企业利用这些生产要素创造现金收益(或现金流量)的能力。

而企业创造价值能力,主要通过投资活动来实现。

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政策一起构成了企业财务决策的主要内容。

融资决策是指在给定投资机会下,企业应当以内部资金还是以外部资金为主谋求投资发展,如果以外部资金为主,应当进行债务融资还是权益融资(发行股票);股利政策是指在给定的资本量和可能的投资机会下,企业如何在留存收益与股利支付比例以及不同股利支付方式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而投资决策则是指企业在给定资本约束下,对可能的投资机会和项目进行有效选择以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融资决策解决的是企业资金来源问题,股利政策解决的是企业盈利分配问题,在中间承接二者的是企业投资行为:如果不存在投资需求,企业就没有必要进行融资决策;而企业不进行经营投资,剩余分配和股利政策无从谈起(二)过度投资的界定1.NPV是否大于等于0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依靠项目的净现值来界定。

一般情况下,净现值法用于投资项目采纳与否的决策中。

在只有一个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如果该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则进行投资;如果该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则放弃投资。

在多个投资项目的取舍决策中,则是净现值大者优先。

在资金无限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时,仍然进行投资,就是投资过度。

投资于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肯定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利,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应采取措施对投资过度行为进行规避。

同样,在资金无限量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放弃投资,就是投资不足。

但现实生活中的企业不可能获得无限量的资金,出于企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考虑,并不是所有的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都要进行投资,所以对投资不足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在资金充裕时的投资不足可能是过度稳健的表现,会丧失企业发展的大好机会;而在资金紧张时的投资不足则是理性的表现,可以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破产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企业应在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分别应对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尽量做到投资适度。

2.是否具有成长机会现代投资理论认为,任何企业在新项目上的投资支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企业的成长机会是正常、理性投资行为的内在驱动因素,在不考虑融资约束问题的条件下,企业正常的投资需求是成长机会的增函数。

西方学者在研究公司投资问题时,一般采用托宾Q值来表示公司的成长性,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以及股权结构等问题的存在,托宾Q值的衡量和应用受到一定局限,国内学者一般采用市净率(market-to-book,每股市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或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会计指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

三、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一)委托代理所带来的经营者偏离所有者财务目标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追求自己的私人目标(比如闲暇、个人帝国、回避风险、高奖金),这会偏离所有者的财务目标,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不可避免。

例如,经理人不像他们在最佳时期付出那么多努力(Holmstrom,1979)。

Jensen认为经理人可能使用自由现金流量来进行符合其自身最大利益的负NPV项目,因为他们能从控制更多资产中获得私人利益(比如安插自己的亲属、在工程承包方选择中寻租、在物资采购中收受回扣等)。

企业需要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为投资项目获取资金。

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运营获得资金,从而将企业自己的储蓄(留存收盈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外部融资是指企业在资本市场内通过外部的借款人或投资者筹集资金,将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由于现实中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充足的现金流不仅提供较强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能力,缓解外部融资压力而且给企业带来诸多便利和优势。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治理机制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为保障,自由现金流可能给企业带来很严重的代理成本。

Jensen早在1986年就提出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信息不对称以及监控成本的存在,自由现金流处于经理人控制之下,经理人具有将资金源投入到非盈利项目的能力。

而且,由于经理人的报酬(包括显性报酬和隐形报酬)通过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这样经理人即有能力也有动机将本应发放给股东的红利和现金流投入到能够给自己带来私人收益的非盈利项目有,从而导致过度投资。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

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理性”经理人会追求私人目标偏离所有者的财务目标,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不可避免。

通过不断地投资新项目,经理人可以拥有更多的“可控制资源”,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提升其在公司的权力。

特别是在我国,企业的财务考核和激励措施不尽合理,当期绩效评价和净利润绝对额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真实报酬率只要其大于零就能有效增加净利润,这自然导致经理人关心在职业绩而非股东利益或企业成长。

Jensen(1986)认为经理人为了自身私利会尽量利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投资,甚至不惜投资于负NPV项目以扩大企业规模,于是形成了企业的过度投资。

Stulz(1990)认为过度投资是信息不对称时经理人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引发的代理成本。

Berle和Means(1932)指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导致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目标上存在不一致性,经理人会有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动机。

公司管理层掌握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并拥有内部信息优势,这是过度投资发生的潜在条件;加上股东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能力或不愿花费过多成本来监督经理人的行为,从而导致经理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过度投资。

Conyon和Murphy(2000)发现经理人的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大企业经理人的货币或非货币收益远高于小企业。

因此,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理性经理人更关心投资的“规模私利”而非“规模经济”,由此导致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的发生。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在负债比重较大的筹资结构下,股东/经理会放弃低风险项目而选择高风险项目投资,其结果是导致财富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股东手中,而对应风险却转移给了债权人,这样容易引起过度投资。

当企业被少数大股东控制时,代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转变为内部股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代理冲突,从而导致股东和经理人合谋侵占债权人利益的过度投资行为发生。

在股东和经理人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股东有限责任之下,企业借债后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

这是因为投资项目一旦成功,债权人只获得债务契约中约定的收益,剩下的高风险投资带来的收益部分则全归股东所有。

而投资失败的话,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损失,剩下的风险则由债权人负担。

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投资所形成的“可控制资源”。

是产生收益的基本来源,股权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就会通过过度投资来攫取控制权收益。

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在大股东有效控制公司时,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通过资本投入扩大企业的控制性资产,从而形成不为中小股东所享有的控制权私人收益。

Albuquerue等(2008)发现,在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以达到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而成为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式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大股东成为企业决策的中心,在过度投资问题上就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邬国梅(2009)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集团大股东代理是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的重要原因。

王渝(2008)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通过非效率投资把部分上市公司价值转移到公司外部后独自享有,让中小股东承担风险和损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