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配套练习一年创新导向 专题二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2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生版)

专题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1.(2020·新课标I)【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2.(2020·新课标Ⅱ)【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大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配套练习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二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专题二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先哲1.(2015·课标全国Ⅰ,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信息,从成吉思汗的统治要求、丘处机的个人性格与行为角度分析归纳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第(2)问,从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后世深远影响等角度归纳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2.(2015·福建文综,41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
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
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冲关即时演练 北师大版选修4

选考部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冲关即时演练(对应学生用书第301页)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文帝诏令朝廷大臣推举贤良文士,晁错是被推举者之一。
晁错在《举贤良对策》和《言太子知术数疏》两篇政论文中,根据历史经验和朝廷面临的形式,论述了发挥朝廷的威力,打击分裂势力的问题,为加强封建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举贤良对策》中,晁错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晁错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和标准。
他指出,古代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贤明,在于他们善于选择贤臣以辅助自己。
汉景帝即位,提拔晁错为内使。
晁错向汉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
汉景帝将晁错的建议交给公卿、列候和宗室讨论。
对晁错的建议,诸侯“喧哗”。
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声称诛伐晁错。
晁错最终被斩于东市。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晁错得到重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晁错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治国思想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汉文帝诏令朝廷大臣推举贤良文士,晁错是被推举者之一”“汉景帝即位,提拔晁错为内使。
晁错向汉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归纳晁错得到重用的历史背景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晁错强调君主要‘躬亲’政事,以加强封建君主专制。
晁错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选拔人才的意义和标准”“晁错向汉景帝报告诸侯王势力膨胀的事实,请求削去他们的‘支郡’”归纳晁错的治国思想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第一小问的内容,可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选择人才等三方面分析晁错治国思想的影响即可。
【答案】(1)察举制的推行;郡国并行制度下诸侯王势力膨胀。
(2)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任人唯贤;主张打击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方朔是汉武帝征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时公车上书的人才,先在金马门待召,后为常侍郎,长期“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大高考》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练习:一年创新导向专题二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答案

考向一对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的评价演练1(主干知识——古代封建君主的治国方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
’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摘自《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结合材料中“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分析其“具体措施”。
第(2)问,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考向二对东西方杰出革命领袖人物活动的评价演练2(主干知识——近代革命领袖及其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注:答卷卷面要求(1)格式规范:首先,写明关键词;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
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材料二:国者何?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9分)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
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21湖南永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怀素,湖南零陵人。
其自叙:“(吾)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怀素虽为僧人,但性情狂放,好酒常醉,痴迷于草书,与前辈张旭齐名,世称“张颠素狂”。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
“然恨未能远睹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京师),谒见当代名公。
”曾从颜真卿,张旭之友邬彤学书,与李白等人交游。
他妙悟自然,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他化禅法为书法,笔为心用,形为意表,且创造性地融篆入草,用笔飞动圆转刚健。
世人敬仰醉素之狂草,赞其书“点画飞动,有龙翔凤舞之势”“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
怀素狂草虽然在章法上形式狂癫,但元代赵孟认为其书“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
——摘编自方淩波《论怀素狂草的艺术美》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材料在朕看来,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
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所以朕今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

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历史人物评说高考试题一1.(海南高考29题)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
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
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
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6分)【答案】(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分)(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4分)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分)。
【点拨】本题是考查土耳其改革,以服饰变化体现社会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第(1)问注意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关系,不是只说一个方面,并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2)是中土相似事件的异同,要注意找出二者之间的可比点,这是做题的关键,可经从时代背景、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回答。
2.(高考福建文综41题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高考历史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创导向卷 选修4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创导向卷1.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
……将军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四十四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
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
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
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且彼与薛延陀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
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
……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李治亭《康熙帝缘何废长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4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
有何具体举措?试举两例。
(6分)(3)据材料三,分析康熙帝“废弃长城”的重大意义。
(5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一对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的评价
演练1 (主干知识——古代封建君主的治国方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顺乎事理人情)。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不见可欲(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
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故《书》称:‘任官惟贤才。
’又云:‘官不必备,惟其人。
’……此皆载在经典,不能具道。
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卿宜详思此理,量定庶官员位。
”
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
太宗从之,因谓玄龄曰:“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遣诸衣冠以为耻累(致使绅士、大夫引以为耻)。
”
——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张与具体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反对奢华,提倡节俭;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结合材料中“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自此倘有乐工杂类,假使术逾侪辈(同一类人)者,只可特赐钱帛以赏其能,必不可超授官爵”等信息分析其“具体措施”。
第(2)问,从唐太宗治国的背景和积极意义等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措施:从王公以下,生活享受不得超越品级;精减官员;禁止对“乐工杂类”“超授官爵”。
(2)评价:吸取隋亡教训,与民休息;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开创“贞观之治”,
奠定唐朝强盛基础。
考向二对东西方杰出革命领袖人物活动的评价
演练2 (主干知识——近代革命领袖及其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南方各州人民中似乎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
他们认为,随着共和党政府的执政,他们的财产,他们的和平生活和人身安全都将遭到危险。
这种恐惧是从来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
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特别是各州完全凭自已的决断来安排和控制本州内部各种制度的权利不受侵犯,乃是我们的政治结构赖以完善和得以持久的权力均衡的至为重要的因素;我们谴责使用武装力量非法入侵任何一个州或准州的土地,这种入侵不论使用什么借口,都是最严重的罪行。
材料二任何一个州,都不可能仅凭自己动议,便能合法地退出联邦——而任何以此为目的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来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我也将竭尽全力,按照宪法明确赋予我的责任,坚决负责让联邦的一切法令在所有各州得以贯彻执行。
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
我们决不能成为敌人。
尽管目前的情绪有些紧张,但决不能容许它使我们之间的亲密情感纽带破裂。
——上述材料均摘自1861年3月4日林肯总统的就职演说
(1)林肯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一就职演说的?从内容看,表达了林肯怎样的政治主
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林肯的历史贡献。
解析第(1)问,结合南北战争知识点分析就职演说的背景,政治主张分析依据:保持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谴责使用武装力量非法入侵任何一个州或准州的土地,这种入侵不论使用什么借口,都是最严重的罪行”、联邦是不容分裂的。
第(2)问,结合南北战争背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归纳。
答案(1)背景:美国内战前夕,南北矛盾尖锐。
主张:保持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现状,各州的各种权利不受侵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力图以和平手段来解决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歧。
(2)贡献: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考向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演练3 (唯物史观——辩证的认识历史人物)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后人对他们的认识褒贬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伦威尔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这样,还能说克伦威尔是真正的革命者吗?他还能算是一个矛盾人物吗?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材料二在拿破仑统治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贵族和僧侣的特权均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
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作者评价克伦威尔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备受德意志地区人们敬慕的原因。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在认识历史人物活动方面的不足之处。
据此,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解析第(1)问,依据“还能说克伦威尔是真正的革命者吗?”这反问句得出作者认为克伦威尔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史实”依据所学回答。
第(2)问,“敬慕的原因”依据“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进行归纳即可。
第(3)问,考查学生基本的人物评价方法的掌握情况。
“不足”材料一:着眼于人物的局限性忽视其进步性;材料二:只看到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没有看到其局限性。
“正确方法”:应该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
答案(1)克伦威尔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原因: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封建势力;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实行行政集中化,改变四分五裂局面。
(3)不足:材料一:着眼于人物的局限性,忽视其进步性;
材料二:只看到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没有看到其局限性。
正确方法:应该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