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分析报告21题张易佳
题型设计新能力考查活——1999年黄冈市中考数学试题特点分析

1999年黄冈市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如下:
1.题型丰富:试题涵盖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多种题型,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2.知识点广泛:试题涉及了初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如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数据分析与统计等,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和能力。
3.题目难易适中:试题设置的难易程度适中,既有基础的计算题,也有需要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
4.注重考察思维能力:除了基础的计算题外,试题还涉及到一些思维能力的考查,如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要求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查实际应用能力:试题设计了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1999年黄冈市中考数学试题以题型丰富、知识点广泛、难易适中、注重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查为特点,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
八年级数学期末抽考试卷分析关芮神峪初中

数学期末抽考试卷分析科目:数学单位:神峪初中姓名:关芮2021—2021秋季学期八年级数学期末抽考试卷分析本次八年级数学考试为全县统一抽考,总分120分,考试时刻120分钟。
考察内容全面,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形,现分析如下:一、整体分析:试题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为依据,注重对“三基〞即根底知识、全然技术和全然思想方式的考察;重数学核心内容和重要数学思想方式的考察;重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获取数学信息,熟悉数学对象的全然进程和方式的考察;重教育价值,增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考察。
二、具体分析:试卷题型有选择题12题,填空题10题,计算与证明9题,共31题,代数局部约占75%,几何局部约占25%。
着重考察了代数运算、几何证明等重点知识,和逻辑推理等全然数学思想方式,并注重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察。
表一:试题分析表二:考情统计从表一可知,试题知识覆盖面广,但比例散布不均,尤其第十四章整式内容过量,其它章节内容较少,与大纲课时散布不成正比。
从表二可知,我班数学成绩很差,低分多,高分少,合格率低。
三、得失分情形及缘故:一、得失分情形及分析:〔1〕选择题:1-4、10-12题答题情形较好; 5-8题得分率不高,题目本身难度一样,注重根底,学生的全然功仍是不够扎实;9题得分率低,考察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大多数学生由于题目中图形并非是很标准和本身知识应用不够灵活,致使失分。
〔2〕填空题:13题得分率高,考察知识根底;14题-21题得分率均不高,其中15题、17题分析情形不够全面;16题,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不能灵活应用,致使失分;其余题目均与整式的乘法有关,可见根底知识不够扎实;22题有局部学生做出答案但并无通过通分进展化简,失分很可惜,需注意平常适应的培育。
〔3〕计算及证明:23-26失分严峻,缘故是多方面的:全然功不够扎实,方式把握不行,平常适应的养成不够好,这与我也有专门大的关系。
2008年九江市中考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2008年九江市中考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报告稳中有变,稳中有进2008年中考是课改实验后的第三次中考,我们中考阅卷组老师对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进行了认真分析,大家都认为今年的数学试题是在2007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变,稳中有进,既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又从基础和能力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了考查,总体难度不高,但想要得到高分又不容易,是一套比较成功的试题。
下面结合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的阅卷情况分析如下:一、试题分析(一)试卷的总体情况1.命题立意面向全体,既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和过程的评价,也重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还重视学生对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题型丰富、新颖,力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相应发展。
考查内容体现基础性,突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试题素材、求解方式体现公平性;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各个方面的考查。
2.试卷结构本卷共六大题,2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其中填空题占25%,选择题占15%,解答题占60%.考试的内容涉及到新课程的各个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分值分别为67,41,12,分别占总分的55.8%,34.2%,10%。
题量合理,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空间。
易中难题三个档次的题目分值比约为4∶4∶2。
试题注意到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因而在总体上从易到难形成梯度,并且在每类题型上也形成梯度,试题从难度,分值,位置等各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
后面几道大题为增加试卷的区分度,每题均设计3~4问,且最后一问均有较高思维含量。
因此全卷试题上普遍入题容易,但解答完整,准确,则需要有较强的数学能力。
在知识点的覆盖率上不再刻意追求,着重考查了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主干内容以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
比如数与代数中的数式组合变形运算、方程、函数;空间与图形中的简单视图、空间观念、特殊四边形、圆;以及应用性较强的统计与概率知识。
08年中考试卷质量分析

我省从2007年以来,以新版《思想品 我省从2007年以来,以新版《 2007年以来 教材(人教版和粤教版) 德》教材(人教版和粤教版)为依据 而进行全省统一招生考试,把七、 而进行全省统一招生考试,把七、八、 九年级的内容纳入考核之中, 九年级的内容纳入考核之中, 2007年七、八、九年级的知识内容分 2007年七 年七、 别为11% 35%、38%,禁毒知识为4% 11%、 4%, 别为11%、35%、38%,禁毒知识为4%, 时事政治为12% 12%; 时事政治为12%; 2008年,七、八、九年级的知识内容 2008年 分别为13% 36%、37%, 13%、 分别为13%、36%、37%,禁毒知识为 4%,时事政治为10% 10%; 4%,时事政治为10%;
38 受教育是公民的一 项基本权利
分 析 说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珍爱生命、 明 39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珍爱生命、自 可持续发展战略 立自强,关爱 立自强, 题 社会、 社会、承担社 会责任、 会责任、战胜 困难与挫折、 困难与挫折、 以人为本等
依法律己, 依法律己,正 确行使权利、 确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5、试题融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为 试题融思想性、人文性、
一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一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贯彻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体 贯彻和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现学科的正确导向和德育功能; 现学科的正确导向和德育功能;结合国内 外的重大时政、社会热点, 外的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注重与学生生 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社会生活, 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社会生活,突出 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 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特征,政 治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 治学科的思想性和实践性特点,课程改革 所要求的人文性和创新性要求; 所要求的人文性和创新性要求;以贴近学 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实际, 生思想实际、现实生活实际,突出对学习能 力考查。 力考查。
2008年中考语文科阅卷思考

2008年中考语文科阅卷思考中考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其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对中考试卷及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考点全面。
如上表所述,涵盖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突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是题型既保持稳定,但稳中又有创新。
如第1小题在往年只考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基础上考查注音。
第5小题将名著阅读与仿句结合在一起考查。
第6小题考查用词写话。
第10小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标点。
等等。
三是考试材料既有传统的材料:关于坚毅品质、亲情大爱(从前两年的母爱、父爱到今年的手足之爱、兄弟之情),又有时政材料:关于奥运、四川地震等。
从阅卷感觉与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由点值得我们老师加以注意,并在教学中加以关注。
其一,加强字词句教学:第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4分)茫茫星空,寥廓而深邃,它以它的神奇mèi 力,召唤栖.( )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 )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一号”的升空,中国人以lǐn 然之姿,向茫茫星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 )热 栖.( )身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mèi 力 lǐn 然(3)请用正楷字将“嫦娥一号,中国的骄傲”工整地写在田字格内。
\本题(1)(2)小题得分较低,抽查B268号试卷册共28份,两小题各有14份0分。
本题考查的4个字都是形声字,(1)小题考查“炽”“栖”的字音,这两个字虽是形声字但不读声旁之音,但回答“zh씓xī”的特多。
(2)小题考查“魅”“凛”的字形,“魅”是个常见常用字、形声字,但很多学生写不出,“凛”字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识字教学。
要运用造字法的知识,根据字形特点,教学生掌握生字。
第2小题: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语文中考作文解析(一)

【2022·湖南常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0年前,《北京日报》曾讲述过一个“八减一大于八”的故事,清华大学某阶梯教室里传出一阵悠扬的乐声,这是学生们在欣赏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名曲《蓝色的多瑙河》,除了这种文艺欣赏活动外,清华大学还组织了许多课余文艺社团、参加乐队和合唱队的就有二百多人,并且绝大多数人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许多不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都很奇怪:“我们成天看书,怎么成绩还不如你们?”合唱队队长回答说:“八减一大于八,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八个小时中学习七个小时,参加一个小时的文艺活动、学习效率会大大超过八个小时的。
”上面的这一则旧闻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劳逸结合,提高效率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成年人工作负担比山重,学生学习任务比海大,致使我们昼夜颠倒,夜夜不得息。
但我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恰当,我们应当劳逸结合,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效的事情。
古时人们崇尚“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好学,却不深思这其中的问题:在极度缺乏睡眠的情况下学习与工作是否会起作用?现如今,我们学生中模仿古人“昼夜苦读”的仍不乏其人,在晚上,他们是勤奋好学、认真工作的“模范青年”,可第二天便哈欠连天,使得早上的“黄金时段”也被错过,最终却得到相反的结果。
步入新时代的我们,应当用最短时间做最有效的事情,提高生活效率,使工作、学习、生活合理化,高效化,这样才可与时代共同进步。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要求我们充实自己,鲁迅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因为我们不满足现状,不满足于自己的知识储备、精神高度……心里总是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理想的高度,便可“一劳永逸”,但我们却忘记了过度勤勉带来的负面影响,忘记了“积劳成疾”的隐患。
每年总是有很多人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工作岗位,暂停了自己生命的绽放,这类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不能过度的勤勉,我们应当注重劳逸结合,给自己适当的休息,该勤勉时就勤勉,该休息的时候休息,给大脑一个缓冲的时间,将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样才可高效的生活!注重劳逸结合,方可一日千里。
2009-2011中考语文命题分析与研究

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和“写作”四部分组 成。 • b试题量从2009年到2011年均为22小 题,给学生留有更充裕的的思考时间、 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 • c试卷在考查形式上以主观试题为主, 客观试题为辅。
• • 8、写作训练,贴近生活,强调真情 • 作文都采用二选一形式,题型有命题作
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都没有设 置审题障碍,都淡化了文体要求,鼓励学 生写真情实感。选题大多围绕如何正确对 待人生,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主题积 极健康,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 累生活和感悟生活。
•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 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且充 满时代气息。命题从词句理解、内容概括 到文章的分析,问题的设计都意在引导学 生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 和表达,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人文 精神十分有利。
•
•
6、区域鲜明,重点突出。
• 如2010年第6题,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
•。
• 4、契和生活,紧扣时代脉搏
• 试卷的设置紧跟时代步伐,考查学 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了解。如 2009年第5、6题,2010年第5题, 2011年第7题都是考察社会的热点、焦 点。这些题目的设置,对初中生自觉 了解社会热点具有十分积极的导向作 用。
• 5、选文精当,彰显个性解读 • 现代文阅读以文字材料为主,注意考查
2009——2011年中 考语文命题分析与研究
2009——2011年河南中考语文 试卷结构内容分析表
积累与运用
现代文 阅读
古诗文 作文 阅读
记叙文
2009
说明文或议论文
中考适量分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质量分析富县初级中学张小利一、试题分析本套试卷紧扣教材,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基本素材,体现了《课标》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努力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
试卷的主要特点如下:(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命题以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前两章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考点来设计试题,并将各知识点放到实际情境中去考查,注重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单纯考查对知识的记忆与识别。
(二)重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试题贴近生活、突出运用。
注意从生活实际中选取有关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如第1小题、第8小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思考、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有重要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一)分数分析:八.七班53人参加考试,总分3535,最高分104.5分(李宇轩),最低分15分(党国锋),平均分66.7分。
及格19人,及格率35.8%。
100分以上9人,其中10-20分2人,20-30分0人,30-40分3人,40-50分10人,50-60分5人,60-70分11人,70-80分7人,80-90分4人,90-100分3人,100-110分8人110分以上0人。
八.八班53人参加考试,总分3540.5,最高分113分(王楠),最低分18.5分(郭佳悦),平均分66.8分,及格23人,及格率43.3%,100分以上6人,其中10-20分1人,20-30分2人,30-40分3人,40-50分8人,50-60分9人,60-70分3人,70-80分9人,80-90分9人,90-100分3人,100-110分5人110分以上1人。
从成绩来看,两个班里的优等生少,全校前120名有21人,90分以上共22人,学困生较相对较多,全校后120名有9人,40分以下的共11人,其中20分以下3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不同位置与固定点
(2014•莱芜)如图,一堤坝的坡角∠ABC=62°,坡面长度AB=25米(图为横 截面),为了使堤坝更加牢固,一施工队欲改变堤坝的坡面,使得坡面的坡角 ∠ADB=50°,则此时应将坝底向外拓宽多少米?(结果保留到0.01米) (参考数据:sin62°≈0.88,cos62°≈0.47,tan50°≈1.20)
通过观察一直图形不难发现直角三角形的构建方法: 做DF ⊥ BC与G,延长DE交AC与M,这样我们就能利用三角函数性 质求出DG的长度,继而依次推出FC、AF与AE的长度。
A M
E
D
C
F
B
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题型及知识点分析:本类题型重点是要掌握三角函数的意义, 和三角函数的计算。难点在于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灵活运用三角
分析:作AD⊥BC于点D,交FG于点E,则△AGE是等腰直角 三角形,设AE长是xm,在直角△AFE中,利用三角函数即可 列方程求得AE的长,则AD即可求得. 解:作AD⊥BC于点D,交FG于点E. ∵∠AGE=45°, ∴AE=CE, 在直角△AFE中,设AE长是xm, 则tan∠AFE= ,即tan18°= , 解得:x≈9.6. 则ED=FB≈1.6. ∴AD=9.6+1.6=11.2m. 答:此时气球A距地面的高度是11.2m.
2015年 20题分析报考
20..小华为了测量楼房AB的高度,他从楼底的B处沿着斜坡向上 行走20m,到达坡顶D处.已知斜坡的坡角为15°. (以下计算结果精确到0.1m) (1)求小华此时与地面的垂直距离CD的值; (2)小华的身高ED是1.6m,他站在坡顶看楼顶A处的仰角为45°, 求楼房AB的高度.
(2012江苏南通)如图,某测量船位于海岛P的北偏西60º 方向,距离海岛100海里 的A处,它沿正南方向航行一段时间后,到达位于海岛P的西南方向上的B处.求测 量船从A处航行到B处的路程(结果保留根号).
45° A
70°
B
题型及知识点分析:本类题型重点是要掌握三角函数的意义,
和三角函数的计算。利用三角函数求目标物体高度是中考试 题中该知识点的主要运用,一般目标物体的高度无法直接求 出需要将物体高度分段求出再相加,对多个相关直角三角形 的综合求解能力要求较高。
要解决该类问题教学中需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合理的通过三角形构建对目标物体进行分段,同时注意考 虑细节问题,如人的身高、物体本身是否处去不在水平面上 的高坡或低洼处等 2、确定容易求解的直角三角形,在利用求出的已知量帮助求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解题分析:在涉及坡度俯角仰角问题中, 会出现利用水平线、竖直线、人的视线 构造出来的直角三角形。处理大多数问 题时只要我们合理利用三角函数求解这 些三角形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本题中的 Rt△BCD和Rt△AEF。特殊角的三角函 数也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如图,两建筑物AB和CD的水平距离为30米,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为30°, 测得C点的俯角为60°,则建筑物CD的高为______米.
(2014•兰州)如图,在电线杆上的C处引拉线CE、CF固定电线杆,拉线CE和 地面成60°角,在离电线杆6米的B处安置测角仪,在A处测得电线杆上C处的 仰角为30°,已知测角仪高AB为1.5米,求拉线CE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中考试题分析6年 21题分析报考
考点: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及坡度坡角问题.
解题分析:在已知直角三角形一边一角(锐角)的情况下,利用
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从而求出其它未知量。在本题原题中由 于不存在现成的直角三角形,所以依托已知的角和边再添加辅助
线构建直角三角形就成了解题的突破口。
题型及知识点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性质和仰角问题,
随着观察者的移动形成两个具有公共边的直角三角形,是这类问 题的普遍特征,难点在于图像中不存在可以单独求解的直角三角 形,需要将两个观察位置所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综合起来构成 方程求解。 要解决该类问题教学中需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在动态观察想象中构建直角三角形,同时从变化的量中确 定不变的量(目标物体高度)从而找到解题关键。 2、综合两个相关的直角三角形利用期中的不变未知量和已知
解其它三角形。
2014年 20题分析报考
20.如图,为了知道空中一静止的广告气球A的高度,小宇在B处测得气球A 的仰角为18°,他向前走了20m到达C处后,再次测得气球A的仰角为45°, 已知小宇的眼睛距地面1.6m,求此时气球A距地面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考 考点: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的应 用-仰角俯角问题. 点 : 解题分析:本题中的水平虚线和小宇的 观察视线构成两个仰角,但还没有可供 三角函数运用的直角三角形。这样就可 以运用与水平线垂直的竖直线来构建直 角三角形。虽然观察的角度和位置在改 变,但气球的高度不变,也是解题的突 破口。
分析: (1)利用在Rt△BCD中,∠CBD=15°,BD=20,可求的CD与BC的长度 (2)由图可知:AB=AF+DE+CD,只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F即可. 解:(1)在Rt△BCD中,∠CBD=15°,BD=20, ∴CD=BD•sin15°, ∴CD=5.2(m). 答:小华与地面的垂直距离CD的值是5.2m; (2)在Rt△AFE中, ∵∠AEF=45°, ∴AF=EF=BC, 由(1)知,BC=BD•cos15°≈19.3(m), ∴AB=AF+DE+CD=19.3+1.6+5.2=26.1(m). 答:楼房AB的高度是26.1m.
函数的知识构建直角三角形,并按步骤求解环环相扣的多个直
角三角形 要解决该类问题教学中需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能熟练从与实际问题有关的题目中提取有效的角度、长度等 信息,熟悉实际问题到三角函数模型转化过程。
2、在高度坡度问题中利用竖直线平行线等思想构建直角三角形
并利用三角形中的已知量求出可以用于过度的未知量。